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对比分析冠状位重建图像与轴位薄层CT图像在评价孤立性肺结节(SPN)良恶性的判定及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本研究收集68例病理证实的直径不超过3 cm的SPN,常规轴位薄层CT(1.25 mm准直层厚,FOV 20 cm)扫描SPN与16层螺旋CT(10mm准直,重建间隔1.25 mm,FOV 36 cm,螺距1.75:1.骨算法重建)全肺扫描,全肺扫描数据传至工作站冠状位MPR(2.5 mm层厚)重建对比,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研究分析3名观察者轴位薄层CT与冠状位多平面重建图像在结节良恶性判定置信度水平的效能,并记录每个病例的疾病诊断.两组图像的诊断准确卒与McNemer检验的比较.结果:对于病变良恶性的判定方面,两组图像之间没有统计学显著性差异(冠状住MPR和轴位薄层CT图像各自平均Az=0.853和0.854);病变诊断准确率方面,冠状位MPR图像(74%)与轴位薄层CT图像(71%)几乎相等(P=0.3).结论:在SPN的评价中,冠状位MPR图像诊断效能可与轴位薄层CT图像相媲美.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CT薄层重建方法在肺部磨玻璃良性结节和恶性结节鉴别诊断方面的临床应用价值,旨在提高肺部磨玻璃结节(GGN)的鉴别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收集本院2018年1月—2020年3月间行螺旋CT检查发现的肺部磨玻璃结节患者20例,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经病理证实为良性肺GGN组5例,恶性肺GGN组15例。所有病例均行5mm层厚常规CT扫描和1.5mm层厚薄层重建,统计分析良性和恶性肺结节之间以及5mm和1.5mm层厚CT图像之间的影像学特征差异性。结果:良性和恶性肺磨玻璃结节在胸膜凹陷、分叶、空泡征等影像特征方面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恶性肺磨玻璃结节在CT图像上多表现有胸膜凹陷、分叶、空泡征象。然而,两组患者在毛刺及结节边缘模糊度方面的影像特征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层厚5mm和1.5mm CT图像之间发现的胸膜凹陷、分叶、空泡、毛刺征等影像学特征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1.5mm层厚薄层重建CT图像发现的影像学特征明显多于5 mm层厚常规CT扫描图像。然而,层厚5mm和1.5mm CT图像之间的肺结节边缘模糊影像征象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1.5mm层厚薄层CT重建方法对肺部磨玻璃小结节的鉴别诊断价值显著,能大大提高早期肺癌的检出率,对临床的治疗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多平面重建技术(MPR)对肺内孤立性结节(SPN)的诊断价值。资料与方法:39例SPN行多层螺旋CT扫描、轴位HRCT扫描及薄层冠状位、矢状位MPR重建。图像分析分为2种方法,方法A为螺旋CT轴位图像结合轴位HRCT图像,方法B为螺旋CT轴位图像结合薄层冠状和矢状位多平面重建图像。判断方法A和方法B对SPN基本形态和基本征象的评价有无不同。结果:方法A和方法B对39例SPN基本形态和征象评价的差别无统计学意义。螺旋CT结合轴位HRCT的方法将2例炎症误诊为肺癌,螺旋CT结合MPR图像则作出正确诊断。与MPR图像比较分析后发现,轴位图像未能真实显示病灶的基本形态。结论:薄层MPR在显示SPN的基本征象方面同HRCT的作用相同、在评价SPN的基本形态方面优于单纯轴位CT。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磁共振快速三维容积式插入法屏气检查(three-dimensional volumetric interpolatedbreath-holdexamination,3D-VIBE)序列和STAR-VIBE(starvolumetric interpolatedbreath-holdexamination)序列对肺结节显示能力的差异。材料与方法收集本院临床怀疑肺占位且行胸部CT及胸部MRI检查患者42例,采用3.0 T磁共振进行3D-VIBE序列和STAR-VIBE序列扫描。由两名具有5年以上工作经验的影像科医师以CT图像作为参考标准对磁共振图像进行独立分析,计算不同磁共振序列肺结节检出率,并采用四分量表法评价不同磁共振序列显示肺结节的形态特征。结果 42例患者CT共检出肺结节258个,STAR-VIBE序列共检出结节243个(检出率约94.2%),3D-VIBE序列共检出结节166个(检出率约64.3%)。STAR-VIBE序列对肺结节检出率显著高于3D-VIBE序列(P<0.05),其中STAR-VIBE序列在直径≥6 mm结节的检出率达100%。STARVIBE序列显示肺结节形态特征的主观评分均优于3D-VIBE序列(P均<0.05)。结论与3D-VIBE序列比较,STAR-VIBE序列不仅可以提高肺结节检出率,还可以提供更多的肺结节形态特征信息。  相似文献   

5.
螺旋CT肺结节检出率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 通过对肺结节模型进行螺旋CT扫描,分析影响螺旋CT肺结节检出率的因素。方法用包绕水囊的绷带卷模拟肺及胸廓,面粉、黄油及固体石蜡按一定比例制作成CT值-10~50Hu的结节,直径为10mm和50Hm。分别采用螺距1,1.5,2进行扫描。模型扫描图像与正常成人胸部图像融合,由三名医师在不知模型结节的情况下分别读片,统计肺内结节的检出率和假阳性率。分析扫描螺距、结节的位置、与血管的关系等对其检出率的影响。结果 肺内10mm及5nm结节的检出率分别为100%,89.6%,增加螺距导致5mm的结节检出率下降。结节的检出率与其离血管的远近有关。结论 增大螺距导致肺内直径5mm结节的检出率下降。肺内结节与血管的关系影响其检出率。  相似文献   

6.
目的评价DR影像多频域后处理方式对肺内结节检出的影响。方法选取经胸部CT证实的50例有肺内结节和50例正常者的DR正位胸片,采用多频域后处理得到标准、高通过及低通过3组图像,由低、中、高年资医师各2名进行评价,评价结果用受试着工作特征(ROC)曲线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标准、高通过及低通过3组图像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739±0.019、0.697±0.020、0.789±0.017(P<0.05),三组中,低通过组结节检出率最高,高通过组结节检出率最低、假阴性率最高,标准组假阳性率最高。结论DR影像多频域后处理对肺结节的检出有影响,低频增强处理可以提高肺结节的检出率,高频增强处理漏诊率增加。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低剂量螺旋CT扫描对尘肺小阴影肺结节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17年10月至2018年10月52例确诊为尘肺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别对其进行常规剂量和低剂量螺旋CT扫描,观察并比较两种扫描方法的诊断符合率以及对尘肺小阴影肺结节的检出情况。结果 52例患者中经常规剂量和低剂量扫描均未出现漏诊,诊断符合率分别为96. 15%(50/52)和92. 31%(48/52),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 0. 05)。低剂量扫描与常规剂量扫描对各种尘肺小阴影肺结节的检出情况比较,差异也未见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低剂量螺旋CT扫描对尘肺的诊断价值以及对尘肺小阴影结节的检出率与常规剂量相当。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人工智能(AI)辅助低剂量CT在肺结节筛查中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在嘉兴市中医医院放射科行胸部低剂量CT体检人员100例,分人工组、AI组及人工联合AI组,分别对入组病例进行阅片并记录肺结节,以2名主任医师联合AI读片结果为金标准,比较三组的肺结节检出率、漏诊率、假阳性率、阅片时间。结果 人工组、AI组及人工联合AI组三组在检出率、假阳性率及阅片用时上,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分别=145.00、52.00,H=263.00,P均<0.05)。结论 人工联合AI筛查肺结节,能提高结节检出率,降低漏诊及假阳性率,缩短阅片时间。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不同重组算法CT增强深度学习对肺结节良恶性诊断的差异性.方法 收集从2018年1月~2019年1月40例肺结节患者的CT增强扫描资料.用不同的重组算法(B30f和B70f)重组1 mm薄层CT图像.所有病例均经手术病理证实,其中良性结节10例,恶性30例.每个结节用深度学习智能辅助诊断系统(InferRead...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比较256排螺旋CT低剂量迭代算法与滤波反投影算法(filtered back projection,FBP)图像差异,找出迭代算法诊断肺结节的最优水平.方法 75例肺结节患者分别行FBP和低剂量迭代算法扫描与薄层重建,比较FBP与低剂量迭代算法薄层重建图像的肺组织信噪比、对比噪声比及小结构可见性、诊断确信程度、空间分辨率、密度分辨率评分.结果 FBP重建图像肺结节信噪比、肺组织信噪比、对比噪声比分别为1.13±1.02、10.59±3.28、11.25±7.40,小结构可见性、诊断确信程度、空间分辨率、密度分辨率评分分别为3.46±0.50、3.48±0.68、3.88±0.33、3.60±0.49;迭代算法重建图像iDose4~7肺结节信噪比、肺组织信噪比、对比噪声比,iDose1~4小结构可见性,iDose1~7诊断确信程度、空间分辨率及密度分辨率评分与FBP重建图像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256排CT螺旋低剂量迭代算法重建中iDose 4在肺结节筛查中为最优水平,图像质量最接近FBP图像,且辐射剂量明显降低.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64排螺旋CT低剂量扫描鉴别诊断肺孤立性小结节性良恶性病变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2017年5月~2019年5月进行检查的70例肺孤立性小结节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接受64排螺旋CT低剂量扫描。以病理学诊断为"金标准",分析64排螺旋CT低剂量扫描在肺孤立性小结节良恶性病变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比较良性、恶性肺孤立性小结节的影像学特征及良、恶性肺孤立性小结节不同时段的CT值。结果:64排螺旋CT低剂量扫描诊断肺孤立性小结节的灵敏度为94.74%,特异度为84.38%,准确度为90.00%;肺孤立性小结节良性病变中边缘毛刺征、分叶状或不规则状检出率及内部结构卫星灶、均匀检出率均低于恶性病变,边缘清晰检出率、内部结构钙化检出率均高于恶性病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肺孤立性小结节良性病变30 s、90 s及180 s CT值均低于恶性病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64排螺旋CT低剂量扫描可有效鉴别肺孤立性小结节良、恶性,为临床明确病情、指导治疗及预后评估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不同层厚的重建图像对支气管扩张症的诊断价值。方法:42例支气管扩张症患者行多层螺旋CT扫描,扫描结束后分别以8~10mm厚层及1~2mm薄层重建图像,对不同层厚的多层螺旋CT重建图像进行评价。结果:42例患者共检出支扩肺段86个,其中8~10mm常规厚层重建图像仅检出60个,检出率为70%,而1~2mm薄层重建图像检出率为100%,两者检出率比较,有显著性差异(χ2=4.44,P<0.05)。结论:多层螺旋CT1~2mm的薄层重建图像对支气管扩张症的诊断价值更大。  相似文献   

13.
《现代诊断与治疗》2017,(7):1312-1313
探察胸部低剂量螺旋CT扫描在肺癌高危人群筛查中的应用价值,从而制定有效筛查方案。采取回顾式分析法,对已接受胸部低剂量螺旋CT扫描及DR胸片检查的6050例肺癌高危人群影像学资料进行分析。6050例肺癌高危人群经胸部低剂量螺旋CT扫描筛查出肺结节1305例,肺结节检出率为21.57%;经DR胸片检查共检出肺结节432例,肺结节检出率为7.14%,胸部低剂量螺旋CT扫描肺结节检出率明显高于DR胸片(P0.01);胸部低剂量螺旋CT扫描检出肺癌81例,肺癌总检出率为1.34%,DR胸片检查确诊肺癌30例,肺癌总检出率为0.50%,胸部低剂量螺旋CT扫描肺癌总检出率明显高于DR胸片(P0.01)。胸部低剂量螺旋CT扫描在肺癌高危人群筛查中,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提高肺内结节的检出率,对早期肺癌诊断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早期肺腺癌(IA)诊断筛查中采取高端高分辨薄层CT的临床价值。方法:入组30例对象入院时间为2016年6月—2019年6月,全部为本院收治的最终经病理证实的早期肺腺癌患者。按照随机抽签法,对其进行分组,对比组采用常规X线进行检查,观察组采用高端高分辨薄层CT进行检查。观察两种检查对早期肺腺癌的临床诊断筛查价值。结果:对比组检查出81例结节,观察组检查出110个结节,且两组直径5mm及以下和6~10m m的结节检出率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病理诊断结果相比较,对比组对早期肺腺癌的检出率为72.41%,观察组为91.38%,组间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高端高分辨薄层CT进行早期肺腺癌的诊断,准确率比较高,可为临床诊疗提供可靠的依据。  相似文献   

15.
目的:评估256螺旋CT不同重建层厚及层间距对肺小结节检出数目的影响。方法:对30例肺小结节患者行256螺旋CT肺容积扫描,重建数据后由2名有经验的阅片者对不同层厚、层间距的图像进行分析,根据小结节的标准,记录肺小结节的数目,对所得数据进行相关性分析,得出两者之间的关系。结果:重建层厚与层间距影响肺小结节的显示,重建层厚、层间距增大,肺小结节的显示数目减少。结论:多层螺旋CT层厚层间距越小,越能最大限度提高显示肺小结节的能力。  相似文献   

16.
应用多排螺旋CT扫描肺部,会生成上百甚至上千幅图片,放射科诊断医师逐一阅读耗费大量时间及精力,而且漏诊误诊率增加.计算机辅助检测系统成为处理大量数字化图像的有效工具,其一就是自动检出肺小结节.本研究对Siemens配备的Lung Care软件检出肺小结节的功能进行评估.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螺旋CT三维重建对提高肺结节良恶性鉴别诊断准确率的作用及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21年12月—2023年6月于苏州工业园区星塘医院行螺旋CT筛查诊断肺结节的6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所有患者CT影像结果进行三维重建,以病理诊断结果作为金标准,分析螺旋CT三维重建对肺结节良恶性质鉴别诊断效能。结果:病理结果证实,60例肺结节患者中良性39例,恶性21例,普通CT平扫显示良性37例,恶性23例;三维重建技术显示良性38例,恶性22例;三维重建技术对肺结节良恶性诊断灵敏度、特异度、准确率、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均高于普通CT平扫常规轴位阅片,其中,准确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良恶性肺结节患者的性别、年龄、体重指数、吸烟史、饮酒史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CT三维重建图像下,良恶性肺结节患者的结节类型、结节直径、瘤肺界面、分叶征、毛刺征、胸膜凹陷征、血管集束征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螺旋CT三维重建技术能够通过多角度、多方位、多切面观察肺结节形态与内部结构、周围比邻情况,能够进一步提升螺旋CT对肺结节良恶性...  相似文献   

18.
肺小结节CT定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对我院2006—2009年CT检出并经手术病检证实或复查明显增大的肺小结节(直径3~10mm)20例进行分析总结,提高CT对肺小结节的定性诊断水平。方法分析我院2006~2009年CT检出的肺小结节20例影像特点,结合病检资料,进行综合分析。运用美国GE8层螺旋CT,层厚10mm,层距10mm,常规先作平扫,行2.50mm层厚、1.25mm层距薄层重建,必要时行增强扫描检查。结果鳞癌11例,腺癌4例,非典型增生2例,1例经γ刀手术切除后复发,2例未行手术,6个月及1年后复查结节明显增大并纵隔淋巴结肿大。CT表现主要为边缘毛刺的圆形或分叶状小结节,部分内有小空泡或充气小支气管,邻近胸膜幕状牵拉,与肺门间有粗大血管相连,增强扫描轻到中度强化等。结论CT对肺小结节有较高的定性诊断价值,对肺小结节的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提供可靠的依据。  相似文献   

19.
目的:评估64排螺旋CT不同重建层厚及层间距对肺小结节检出能力的影响。方法:对50例肺小结节患者行64排螺旋CT肺容积扫描,以相同的层厚与层间距分别重建1mm,3mm,5mm,7mm,10mm图像,分别记录肺小结节显示能力。结果:重建层厚与层间距影响肺小结节的显示,重建层厚层间距增大,肺小结节的显示数目减少,1mm的重建层厚能100%显示小结节。结论:64排螺旋CT层厚层间距越小,越能最大限度提高显示肺小结节的显示能力。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肺结节疾病患者采用CT诊断的特征。材料与方法:针对54例肺结节病人的CT诊断结果进行对照性分析,从而增强区分良性与恶性病变的能力。其中24例属于良性病变,30例属于恶性病变。28例进行薄层扫描CT,26进行高分辨率扫描CT(简称HRCT),有4例增强扫描。结果:进行HRCT的26例病人在手术前病灶特征性显示改变,其中诊断正确的有22例,概率高达84.6%,薄层扫描在手术前诊断正确的有15例,概率为57.6%,1例良性和3例恶性肿瘤扫描增强都表示显著增强。结论:CT扫描对肺结节的诊断有很高的价值,HRCT增强扫描对肺结节的定性分析诊断有很大帮助。薄层CT扫描和HRCT扫描可以帮助观察肺结节患者的病灶的边缘、内部、轮廓、形态特征和病灶周围的结构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