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肝性脑病是肝衰竭最严重的并发症,也是最常见死因之一[1]。一般情况下,发生肝性脑病有明确的诱因和先兆症状。本研究通过早期实施预见性护理,清除肝性脑病的诱因和潜在危险因素,拟探讨预见性护理在早期肝性脑病中的临床应用价值,现报道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肝性脑病分为4期:Ⅰ期(前驱期)以睡眠障碍及轻度性格改变为主;Ⅱ期(昏迷前期)以嗜睡及行为异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简化版肝性脑病心理测试评分(SPHES)量表对轻微型肝性脑病(MHE)转归的预测价值。方法选取安徽医科大学附属省立医院感染科自2015年1月至2016年3月收治的无显性肝性脑病(OHE)的乙肝肝硬化患者150例为试验组,同期健康体检中心志愿者150例为健康组。以肝性脑病心理测试评分(PHES)量表为金标准,分别采用SPHES量表和PHES量表筛查MHE的患病率。对患者进行24个月的随访,筛查OHE的发生。结果 PHES量表和SPHES量表筛查试验组患者MHE的患病率分别为41.3%(62/150)、35.3%(53/150),二者对MHE的诊断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42)。对试验组患者进行24个月随访,36例发展为OHE,其中SPHES量表和PHES量表诊断的MHE发生OHE分别为29例和27例,二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36)。以PHES量表为金标准,Kaplan-Meier回归、COX回归分析提示SPHES量表对MHE的转归具有良好的预测价值(均P0.01)。SPHES和PHES预测OHE发生的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798和0.703。结论 SPHES量表对MHE转归具有良好的预测价值,且临床操作更简单易行。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后肝硬化肝性脑病反复发生的影响因素及预后原因分析。方法 2010-06—2012-06,我院诊治的60例乙型肝炎后肝硬化肝性脑病患者,根据患者的预后情况,将其分为存活组(n=50)和死亡组(n=10),对影响疾病发生、发展及其预后的影响因素,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上消化道出血、感染、大量放腹水、强利尿、高蛋白饮食、电解质紊乱,以及便秘等诱因,都与患者的预后有密切关系;TBIL、ALB、Cr、PT水平的升高,与患者的预后有相关性;肝性脑病分期越高,其预后越差,病死率越高。结论诱因、肝肾功能、凝血功能以及肝性脑病分期,都是影响乙型肝炎肝硬化肝性脑病患者预后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4.
肝性脑病的诱发因素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肝性脑病的诱发因素。方法对2008-01~2011-03收治的肝性脑病患者145例临床资料进行总结。结果 145例肝性脑病患者肝性脑病的诱发因素进行统计,有明确诱因141例,占总例数97.24%;诱因不明者3例,占2.06%。结论在临床肝病诊治过程中重视诱发因素,避免诱发因素的发生,从而降低和减少肝性脑病发生。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肝性脑病的诱发因素。方法对2008-01~2011-03收治的肝性脑病患者145例临床资料进行总结。结果 145例肝性脑病患者肝性脑病的诱发因素进行统计,有明确诱因141例,占总例数97.24%;诱因不明者3例,占2.06%。结论在临床肝病诊治过程中重视诱发因素,避免诱发因素的发生,从而降低和减少肝性脑病发生。  相似文献   

6.
肝性脑病(hepatic encephalopathy,HE)是以严重肝脏疾病引起的,以代谢紊乱为基础的中枢神经系统功能失调综合征,及时合理的治疗对肝性脑病预后尤为重要[1]。研究显示:肝性脑病患者血清和脑脊液中内啡肽和强啡肽浓度显著高于健康对照者,表明神经系统中β-内啡肽可能是诱发肝性脑病的重要原因,内源性阿片类物质的积聚与肝性脑病的[2-3]  相似文献   

7.
肝性脑病(HE)系肝功能衰竭或失代偿性肝硬化门体静脉分流,以代谢紊乱为基础,中枢神经系统功能失调综合征,表现为意识障碍、行为失常和昏迷.为肝功能衰竭患者的严重并发症和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本文就肝性脑病的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8.
肝性脑病患者肿瘤坏死因子-α、血氨水平变化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检测各种肝硬化引起肝性脑病患者外周血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血氨水平,探讨它们在肝性脑病发生过程中的作用和临床意义。方法2006-03~2008-02收集乙肝、丙肝和酒精性肝硬化住院患者48例,在住院期间16例患者出现不同程度的肝性脑病。检测上述患者外周血中TNF-α和血氨水平,判断它们对疾病发展的影响。对肝性脑病患者进行有效治疗,观察治疗后TNF-α、血氨水平和肝功能变化,以指导临床治疗,判断预后转归。结果合并有肝性脑病患者外周血TNF-α和血氨水平比无肝性脑病患者明显升高(P<0.05)。肝性脑病患者的TNF-α和血氨水平与血清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碱性磷酸酶、谷氨酰转肽酶、胆红素和凝血酶原时间均无明显相关关系(P>0.05)。肝性脑病患者接受门冬氨酸和鸟氨酸治疗,发现TNF-α和血氨水平比治疗前显著下降(P<0.05)。结论TNF-α和血氨在肝硬化合并肝性脑病患者外周血中明显升高,它们可能直接参与肝细胞功能损伤和肝性脑病的发生,降低血氨是治疗肝性脑病的重要步骤之一。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重症肝病患者发生肝性脑病的主要原因及其与预后的关系。方法我院于2007—2011年共收治肝性脑病患者112例,根据患者的临床资料对导致患者出现肝性脑病的原因进行分析。结果导致患者出现肝性脑病的主要因素依次为:上消化道严重出血占42.0%(47/112),高蛋白饮食占35.7%(40/112),感染占33.9%(38/112),医源性原因如利尿、放腹水以及药物占29.5%(33/112),电解质紊乱占2.67%(3/112),肾功能不全占13.4%(15/112),便秘占10.7%(12/112);导致患者出现较高病死率的因素分别为:肾功能不全占66.7%,感染占42.1%,上消化道出血占34.0%,电解质紊乱占25.8%,医源性因素占24.2%,高蛋白饮食占15.0%;诱导因素与患者肝性脑病的发生存在相关性。结论重症肝病患者积极控制可能导致肝性脑病发生的原因可明显降低该疾病的发生,同时积极治疗诱因可明显降低肝性脑病患者的病死率。  相似文献   

10.
肝性脑病是严重肝病引起的以代谢紊乱为基础的中枢神经系统功能失调的综合征,若能早期发现,预后并不十分恶劣,而无明显临床表现和生化异常的亚临床和隐性肝性脑病,不易早期识别,给病人预后带来很大的威胁。为探讨肝性脑病早期误识原因及正确的护理对策,提高早期识别肝性脑病能力,总结我院7例肝性脑病早期未能识别病例,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2000-01~2003-12我院收治肝硬化患者96例,16~79岁发生肝性脑病17例,以40~55岁者居多;男多于女;其中11例为亚临床或隐性肝性脑病,未能早期识别7例,合并上消化道出血、腹水者5例,合并黄疸、腹…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肝性脑病的诱发因素及护理对策。方法回顾性分析160例肝性脑病患者的临床资料,观察患者的年龄、性别、实验室检查等指标,查找发病主要诱因。结果上消化道出血、晚期肿瘤、电解质紊乱、饮食不当为肝性脑病的主要诱发因素,但腹泻、便秘、镇静药物应用、利尿放腹水等因素与肝性脑病的发生亦密切相关。结论针对其诱因及早护理干预,消除或减少其诱发因素,对肝性脑病的预防、减轻其病情、促进意识恢复等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2.
<正>肝性脑病(hepatic encephalopathy,HE)又称肝昏迷,是由于肝功能严重损害引起的代谢紊乱,进而导致中枢神经系统功能失调[1],临床上主要表现为行为失常、意识障碍以及运动和反射异常。肺结核病长期应用抗结核药物后常引起一定程度的肝损害,尤其是本身有肝病的患者,治疗困难。终末期肝病易并发肝性脑病等严重并发症,临床综合护理可有效促进肝性脑病患者的良好转归。1资料与方法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乳果糖联合纳洛酮治疗肝性脑病的疗效。方法肝性脑病患者32例。治疗前、后测定患者血清氨的含量,并观察乳果糖联合纳洛酮对肝性脑病疗效。结果肝性脑病患者血氨含量明显增加,且与肝性脑病程度相关。乳果糖联合纳洛酮治疗后血氨含量下降程度较为明显,治疗前后相比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此外,乳果糖联合纳洛酮治疗患者清醒率达87.2%,效果良好。结论乳果糖联合纳洛酮对肝性脑病具有明显疗效。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肝硬化失代偿期并发肝性脑病的护理方法。方法选择45例肝硬化失代偿期并发肝性脑病患者,及时有效治疗的同时给予加强病情监护、对症干预、用药护理、饮食护理、心理干预等综合护理。结果 45例患者中44例(97.78%)好转出院,1例(2.22%)死亡。结论对于肝硬化失代偿期并发肝性脑病患者,进行积极治疗的同时,加强各项护理措施,密切观察患者的精神状态、生命体征和有关体征的改变能够改善疾病的预后,防止各种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肝性脑病患者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12—2014-12入住我院消化内科住院的82例肝性脑病患者为研究对象,收集患者的病史、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等相关资料,同期选择82例单纯肝硬化患者进行比较,总结肝性脑病患者的临床特点。结果 82例肝性脑病患者中,基础病因以乙肝肝硬化最多,占52.44%(43/82)。诱因方面,80例具有明确的发病诱因,以消化道出血最为常见,占26.82%(22/82),其次分别为感染、高蛋白饮食、电解质紊乱、氮质血症、便秘、镇静剂使用。肝性脑病组患者血氨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t=6.537,P0.001)。肝脏功能比较,肝性脑病组患者ALT和AST水平显著高于单纯肝硬化组(t=5.142,P0.001;t=3.652,P0.001),而白蛋白水平降低,与单纯肝硬化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054,P=0.041)。2组患者血常规白细胞计数、PT、血清肌酐、血糖水平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门静脉直径和脾门静脉直径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肝性脑病患者主要以乙肝肝硬化为基础病因,消化道出血为最常见诱发因素,临床应加强肝性脑病的防治。  相似文献   

16.
肝性脑病对肝硬化预后的意义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目的 评价肝性脑病对肝硬化患者预后的意义。方法 从肝性脑病等方面评价了150例住院的肝硬化患者,其中47例在住院期间死亡,列为死亡组;103例病情改善,列为存活组。结果 死亡组肝性脑病期别较存活组有显著意义的增高。血清总胆红素水平在治疗过程中有升高趋势,而白蛋白水平则有降低趋势。结论 肝性脑病期别、血清总胆红素、白蛋白水平及变化趋势可较好地反映肝硬化预后。  相似文献   

17.
肝病后期出现肝性脑病,是导致死亡的最严重的肝硬化并发症.长期以来,我们的治疗以支链氨基酸、精氨酸、谷氨酸钠、谷氨酸钾为主.但现在,临床实践证实左旋多巴对肝性脑病治疗具有确定的良好效果,本文即通过对肝性脑病的治疗,探讨多旋多巴对肝性脑病的作用机制,进一步探讨肝性脑病的发病机制.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MRI和磁共振波谱(1H-MRS)在肝性脑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6例肝性脑病患者行MRI和1H-MRS检查,检测基底节MRS的N-乙酰天门冬氨酸(NAA)、肌酸(Cr)、胆碱(Cho)、谷氨酰胺复合物(Glx)、肌醇(mI)的峰值,计算Cho、mI、NAA与Cr的比值,并与5名正常对照者比较。结果 MRI检查显示,6例肝性脑病患者双侧基底节T1WI均出现高信号,其中1例累及内囊、2例累及尾状核、1例累及中脑被盖;5例患者T2WI未见明显异常信号,1例患者因并发弥漫性脑水肿T2WI出现广泛高信号影。1H-MRS显示,肝性脑病组双侧基底节Cho峰、mI峰、Cho/Cr和mI/Cr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Glx峰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0.005);两组NAA/Cr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MRI显示双侧基底节T1WI高信号是肝性脑病特征性改变。1H-MRS能准确地反映其脑代谢物质水平的变化。  相似文献   

19.
目的评价口服支链氨基酸对肝性脑病患者营养状况及预后效果的影响。方法检索数据库中关于口服支链氨基酸在肝性脑病患者中应用的随机对照试验。经严格的文献质量评价后,对符合纳入标准的研究进行数据分析。结果共纳入6个随机对照试验,共986例患者。对于肝性脑病患者而言,口服支链氨基酸相对于普通饮食可明显提高血清白蛋白含量(WMD=0.06,95%CI 0.01~0.12,P=0.03),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低(RR=0.65,95%CI 0.51~0.98,P=0.04);而口服支链氨基酸与普通饮食患者相比,病死率无显著差异(RR=0.77,95%CI 0.45~1.32,P=0.35)。结论口服支链氨基酸对肝性脑病患者的营养状况和预后效果均具有一定积极作用,可临床应用,并在应用中不断验证口服支链氨基酸在肝性脑病患者中的安全性及有效性。  相似文献   

20.
目的 研究肝性脑病模型大鼠γ氨基丁酸转运体(GAT)mRNA在各脑区的表达.方法 雄性SD大鼠12只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模型组和对照组,每组6只,采用硫代乙酰胺腹腔注射制作大鼠急性肝性脑病模型.对照组注射等量生理盐水.采用经地高辛标记的针对GAT-1的寡核苷酸探针,应用原位杂交方法 检测大鼠基底核、皮层、黑质网状部和致密部及海马各区GAT-1mRNA的表达. 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大鼠基底核、黑质网状部和致密部、海马各区GAT-1 mRNA表达均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大脑皮层其表达无明显变化. 结论 肝性脑病的发生可能与GAT mRNA的表达改变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