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68 毫秒
1.
浅析中医之"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医藏象学说即是以研究脏腑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为中心,结合脏腑与形窍的关系以及脏腑和自然界关系的学说.中医以藏象学说为核心来阐释人体,其重"象"的思想贯穿中医理论与实践始终.今从观象、悟象、辨象、治象四个方面浅析中医之"象".  相似文献   

2.
一、详述血液的生成与哪些脏腑关系最为密切,其机理如何? 血液的生成与脾、胃、肺、心(脉)、肝、肾等脏腑关系密切。脾胃是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脾胃中的水谷精微是生成血液的基本物质,正如《灵枢·决气篇》所说:“中焦受之取汁,变化而赤,是谓血。《灵枢·营卫生会  相似文献   

3.
皮部与经络、脏腑的关系密切,皮部不仅藏聚脏腑经络之气,而且影响灸感。灸疗过程中,皮部与艾草燃烧产生的药力及热力的交互作用是灸疗发挥治病养生作用的关键所在,这种交互作用使艾灸疗法最终产生"小刺激大反应"的灸疗放大效应。  相似文献   

4.
马万千老中医认为亚健康状态是介于生理和病理体质的中间状态,亚健康状态是否进展到疾病状态与脏腑功能强弱、气血、阴阳失衡关系密切。马老认为,通过中医体质辨识和脏腑相关理论结合能够及早发现亚健康状态者的脏腑功能强弱及气血、阴阳偏颇失衡的体质状态,在饮食、运动、情志方面进行早期个性化干预指导,有效纠正失衡之态,从而达到"治未病"的目的。  相似文献   

5.
樊学忠 《河南中医》2001,21(3):32-32
尖锐湿疣又称尖圭湿疣、阴部疣、性病疣等,主要由性接触传染.祖国医学并无尖锐湿疣之名,但有相似之症,如"痉瘊"、"疳疮"、"臊瘊"等.<医宗金鉴>记载:"疳疮又名妒精疮,生于前阴".中医认为,尖锐湿疣的发生与肾、肝、督三经关系密切.若脏腑气血功能失调,或肝郁血燥、气滞血瘀;或湿热下注,蕴久生毒;或恣情纵欲,房事不洁等,致使肾精亏虚,相火妄动,秽浊之邪乘虚而入,循经下注,壅遏阴部,客于腠理,以致湿热浊毒与气血相搏而生本病.  相似文献   

6.
任占敏  王宝华  崔海 《北京中医药》2006,25(11):685-686
祖国医学整体观理论认为:五脏与体表构成相应的外华关系,如心之华在面,肾之华在发等.六腑没有体表之华.唯有<素问·六节脏象论>中将脾、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等诸脏腑共属于"至阴之类"的巨系统,由脾脏统领,共同完成饮食物的消化吸收和转输作用.而脾和众腑的共同外华为"唇四白".本文就"至阴之类"之华"唇四白"的含义加以分析,探讨脾与胃、大小肠、三焦、膀胱共为中土,化生万物,形成中医脏腑独特的整体观理论.  相似文献   

7.
文章从肝与脾的生理及病理关系,肝病如何传脾,如何实脾等方面浅析《金匮要略》中"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的含义,同时以脏腑虚实及五脏生克制化为原理,推论出五脏虚实的相应治疗法则,为脏腑虚实的治疗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8.
神是人体生命活动的总概括,是一切生命活动的外在表现。它是中医学对生命最本质的理解。人体是以脏腑系统为核心的有机整体。唯有各脏腑都运作正常才能神情精彩。因此,正确理解神与脏腑的关系非常重要。笔者认为神与脏腑的关系并不是简单的哪一脏主神,而是以脏腑为核心,诸脏腑协同作用,为神提供物质基础、调摄、控制等。心-脑-肾为神的调节脏腑,此三脏既有神之源、又有藏神之府、亦有调神之枢;而脾胃又为神的表现提供物质基础。因而在诸脏腑中神又与心、脑、肾、脾关系尤为密切。  相似文献   

9.
腧穴是人体脏腑经络之气输注于体表的部位。《灵枢·九针十二原》在论述腧穴时说:“节之交,三百六十五会……所言节者,神气之所游行出入也。”《灵枢·小针解》进一步解释说:“节之交,三百六十五会者,络脉之渗灌诸节者也。”说明经络与腧穴是密切相连的。人体的腧穴均分别归属于各经络,而经络又隶属于一定的脏腑,这样就使腧穴、经络、脏腑之间形成不可分割的关系。眼穴同样与经络脏腑有着密切的联系。  相似文献   

10.
<正> 《伤寒论》是以六经作为辨证论治的纲领。六经是人体手足十二经的统称。由于经脉分别络属相关的脏腑,所以两者之间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张景岳说:“经脉者,脏腑之枝叶;脏腑者,经脉之根本。知十二经之道,则阴阳明,表里悉,气血分,虚实见”。这就说明六经病证即是脏腑经络病变之具体表现。六经辨证,是把各种外感热病的临床表现,以阴阳为纲,分为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六种不同的类型,将它所联系的脏腑经络的病变与证侯加以概括,然后用分析的方法去指导临床辨证和治疗的一种方法。本文仅将六经辨证的要点简述于后。一、太阳病证  相似文献   

11.
一、七情变化,脏腑呼应七情变化与脏腑气血的关系甚为密切,二者相互影响。《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悲忧恐。”情志活动由脏腑所产生,情志变化为脏腑机能活动的表现形式之一。《内经》中的五行学说,将不同性质的情志活动与五脏的关系,总结为肝在志为怒、心为喜、脾为思、肺为忧、肾为恐。故脏腑机能活动正常,人  相似文献   

12.
中医学认为,在诊断疾病时,通过五官形体、舌脉等外在变化以了解脏腑的病证、气血的盛衰:在治疗疾病时,可通过调理脏腑达到治疗外部的病变。肾为脏腑根本,与其他脏腑关系密切。如水能生木,有“肝肾同源”“精血同源”之说,如肾阴虚则肝血不足,可致风瘙痒疹、指甲枯槁、脆薄而裂等;命门之火温煦脾阳,如脾肾  相似文献   

13.
人之疾病皆源于人体自身内在十二经络五脏六腑功能失调,这是刘完素病机观点的核心内容。刘完素脏腑六气病机学说以"五运主病""六气主病"为纲领,但并不局限于运气学说五运六气的内涵,其中"五运"是五脏,"六气"不仅指一般的外感六淫,同时也是对内在脏腑之气的特点以及脏腑病变表现于外的症状特征概括。刘完素脏腑六气病机学说虽然沿用了五运六气学说中天人相应观点,强调五脏六腑与天地相应,当脏腑发生虚实改变,可出现类似风、寒、湿、火、燥、热等属性的病证;但同时更强调人体脏腑自身之气变化的在疾病发生发展中的重要性,脏腑自身之气各有其不同寒热之性,当脏腑自身之气盛衰变化时,也可出现清、温、燥、湿、热、寒等性质病证。脏腑本气的兴衰除了引起本脏的病变之外,还可以通过脏腑六气之间的相乘关系影响他脏而产生病变。  相似文献   

14.
介绍郑爱华教授应用炙甘草汤治疗气血阴阳俱虚型心律失常的临床经验。郑教授认为心悸之病,与脏腑关系密切,尤其是心脾,临床中尤以气血阴阳俱虚之证常见,注重从"虚"入手,运用炙甘草汤加味治之,以补气血而复脉通心,疗效可靠。  相似文献   

15.
"天人相应"是中医理论的基本观点之一.<灵枢·岁露论>说:"人与天地相参也,与日月相应也".人体除脏腑阴阳气血等存在着四时相适应的关系外,神气的活动也必须与四时的变化相适应,才能保持其清静内守的状态.  相似文献   

16.
变应性鼻炎属中医"鼻鼽"范畴。本病病位在肺,与脾胃等脏腑关系密切,通过临床实践和实验研究,我们提出了"鼻塞伤脾,脾虚致鼽,脾虚为鼻鼽之宿根"的新假说。并确立了培土生金、健脾益肺为治疗鼻鼽的基本大法。  相似文献   

17.
消渴的发病与五脏病变皆有关系,不能简单怪责于肺、胃、肾三脏腑。消渴病的发病过程与五脏元真失充不畅关系密切,当五脏元真失充不畅时易发消渴病。采用五脏同调论治,首先从复杂的证候群中抓住病变的脏腑,其次理清心、肝、肺、脾、肾之主次矛盾,并考虑气血关系,从而对五脏调理有一个整体的认识,然后遵循"五脏元真通畅"这一原则综合调治。"五脏元真通畅"除了五脏精气充盈,还需要脏腑气血处于和畅流通的状态,故而治疗消渴病还须调和气血,使"五脏元真"归于"通畅"的状态,才能"人即安和"。  相似文献   

18.
胆主决断的功能不仅对应脏腑之胆,更与五运六气初之气"厥阴风木"所对应的春生之机关系密切。《素问·六节藏象论》曰:"十一藏取决于胆",强调的是"胆"的决断功能主宰着主气"厥阴风木"所代表的春生之机,从而直接影响其他五脏六腑的功能。  相似文献   

19.
刘以敏主任通过体悟《幼科全书》、《小儿药证直诀》等古籍,认为小儿厌食与五脏六腑关系密切,在厌食治疗中重视辨证论治,认为厌食一病病变脏腑在脾胃,与肝脏关系密切,治疗中主张以"运脾"和脾"为主,同时注意疏肝理脾。  相似文献   

20.
赵克学 《山西中医》2010,26(11):59-60
反流性食管炎病位在食管,属胃气所主,发病基本机制为脾胃功能失调,与胃、肝、胆、肺等脏腑关系密切,发病因素涉及热郁、气滞、痰凝、瘀结。根据临床实践,认为治疗本病要抓住共性,调整脏腑功能;针对病因,有的放矢;因人而异,知常达变。同时,要注意生活调摄,防止复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