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Hangman骨折是临床上较少见的一种骨折类型,目前手术方法存在分歧,前路钉板、后路钉棒或者椎弓根钉均存在一定弊端.我们采用前路钢板和后路椎弓根拉力螺钉联合固定,既稳定了骨折断端又未损害寰枢椎间的活动度,经短期随访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2.
目的 评价多节段腰椎椎弓椎体骨折伴滑脱经伤椎椎弓根固定复位和前路钉棒固定后的神经功能与影像学结果.方法 选择2002年1月-2007年12月我科收治的腰椎多节段椎弓根椎体骨折脱位患者12例.采用后路经伤椎椎弓根螺钉和前路钉棒固定手术给予复位固定.结果 所有患者随访24~30个月(平均26个月).所有12例患者均有不完全神经损伤,术后至少改进了一个Frankel分级.经伤椎椎弓根骨折处的螺钉固定获得较好的复位.随访期间没有发现螺钉断裂. 结论不稳定腰椎多节段椎弓根椎体骨折伴神经损伤可以通过后路有选择性的经骨折椎弓根螺钉固定及前路钉棒系统固定来获得良好的复位和维持.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数字化导航模板辅助下颈椎椎弓根螺钉置入的可行性和准确性.方法 采集15例下颈椎脱位患者的术前CT资料,利用逆向工程原理和快速成型技术制造出数字化导航模板,术中通过导航模板辅助颈椎椎弓根螺钉的置入.术后根据X片和CT 扫描评价椎弓根螺钉位置.结果 共设计制作54个导航模板,辅助置入108枚颈椎椎弓根螺钉,CT扫描发现所有螺钉均准确置入相应椎弓根内.结论 数字化导航模板辅助下颈椎椎弓根螺钉置钉准确性高,操作简单,为下颈椎椎弓根螺钉的准确置入提供了一种新方法.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后路经C2、3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治疗Hangman骨折的适应证及手术疗效。方法:对8例不稳定型Hangman骨折的患者采用经C2、3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术后随访8—24个月,平均18个月。结果:所有患者内固定牢固,均获得骨性融合,未出现与固定相关的并发症,临床效果满意。结论:后路经C2、3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手术治疗不稳定型Hangman骨折,固定牢固,安全有效,可以最大程度地保留上颈椎的生理功能,是治疗Hangman骨折较为理想的方法。  相似文献   

5.
目的比较3D打印导航模板辅助与徒手颈后路置钉内固定治疗寰枢椎骨折的疗效。方法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分析2018年9月至2020年12月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收治的22例寰枢椎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 其中男13例, 女9例;年龄26~68岁[(50.7±11.9)岁]。患者均行后路寰枢椎椎弓根螺钉内固定融合术。2019年11月至2020年12月入院的11例采用3D打印导航模板辅助置入椎弓根螺钉(导板辅助置钉组), 2018年9月至2019年10月入院的11例采用徒手方式置入椎弓根螺钉(徒手置钉组)。两组共置入椎弓根螺钉88枚, 其中导板辅助置钉组和徒手置钉组各置入44枚。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中透视次数;在术前, 术后3 d、3个月、6个月及末次随访时比较视觉模拟评分(VAS)和日本骨科学会(JOA)评分。根据Kawaguchi分级比较两组椎弓根螺钉置钉准确率。观察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患者均获随访24~30个月[(26.4±1.8)个月]。导板辅助置钉组手术时间和术中透视次数分别为(87.3±19.5)min、(6.4±1.4)次, 短于或少于徒手置钉组的(115.5±2...  相似文献   

6.
目的比较Hangman骨折采用不同方法进行侧方椎弓螺钉固定时椎板的骨折暴力和螺钉的拔出力。方法8例包含枢椎的新鲜颈椎标本利用计算机重建技术模拟寻找出进针点和进针方向后,造成Ⅰ型Hangman骨折模型,分为单侧单纯侧方椎弓螺钉固定组(A组,2例4侧)、双侧单纯侧方椎弓螺钉固定组(B组,4例8侧)和单侧加垫圈侧方椎弓螺钉固定组(C组,2例4侧),钻入3.5mmAO皮质骨螺钉后进行螺钉拔出试验。结果A、B两组在螺钉拔出前均发生钉孔周围椎板骨质的凹陷或骨折,椎板骨折暴力分别为(11.58±3.18)kg(8.5~16.0kg)和(25.75±2.4)kg(22.5~28.3kg),螺钉拔出力分别为(29.65±3.89)kg(25.0~33.6kg)和(30.90±3.99)kg(26.8~38.0kg)。C组未见钉孔周围椎板骨折发生,螺钉拔出力为(33.83±4.20)kg(28.0~37.0kg)。结论在用侧方椎弓螺钉固定治疗Hangman骨折时,AO皮质骨螺钉钉尾添加垫圈可使钉孔处椎板抗骨折暴力明显增强,大于螺钉的拔出力。单侧垫圈螺钉固定组的固定效果略优于双侧单纯皮质骨螺钉固定的效果。  相似文献   

7.
目的 比较经伤椎与不经伤椎椎弓根螺钉复位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性研究2006年3月-2008年2月收治的胸腰椎单一椎体骨折患者27例,其中12例采用骨折椎加用椎弓根螺钉固定(A组),15例采用传统双平面固定(B组).A组男9例,女3例,平均年龄43岁(25~56岁);B组男10例,女5例,平均年龄42岁(23~61岁).所有患者均为新鲜骨折并且骨折椎一侧或双侧椎弓根完整.所有患者均于麻醉状态下行体位复位,B组行后路常规伤椎上下椎体椎弓根螺钉置入复位固定;A组在B组方法 基础上加用伤椎椎弓根螺钉置入复位固定.观测患者后凸畸形(Cobb角)及伤椎高度恢复情况. 结果 术后随访5~22个月,平均9个月.经伤椎椎弓根螺钉使骨折椎向腹侧移动复位,术后Cobb角及前柱高度恢复较佳.手术前后骨折椎前移复位程度的变化:A组为0.089±0.036,B组为0.023±0.048(P<0.001);两组Cobb角的变化:A组为(9.88±7.69)°,B组为(5.19±3.24)°(P<0.05);伤椎前柱高度的变化:A组为(39.3±5.2)%,B组为(20.6±6.5)%(P<0.05).骨折椎加用椎弓根螺钉在前柱撑开的同时可有效控制正常椎间盘高度的撑开. 结论对胸腰椎单一椎体骨折有条件地应用伤椎椎弓根螺钉有利于矫正后凸畸形和恢复伤椎前缘高度,并且增强胸腰椎骨折后路短节段内固定系统的牢固性和维持矫正效果.  相似文献   

8.
目的评价膨胀式椎弓根螺钉系统与普通椎弓根螺钉系统在治疗合并骨质疏松症的胸腰段爆裂性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2011年12月行后路椎弓根钉固定术的51例合并骨质疏松症的胸腰段爆裂性骨折患者,其中应用膨胀钉25例(膨胀钉组),应用普通钉26例(普通钉组)。术后随访并对比观察椎体前后缘高度改善情况、伤椎Cobb角、术前及术后VAS评分、椎弓根螺钉稳定性及脊柱融合情况。结果 51例患者获得术后平均26.5个月的随访,普通钉组中2例患者出现螺钉松动,膨胀钉组未发生螺钉松动。两组患者骨融合良好,两组患者术后椎体前后缘高度、Cobb角矫正、VAS评分均较术前明显改善(P0.05),且远期随访发现普通钉组椎体高度再丢失高于膨胀钉组(P0.05)。结论经后路膨胀式椎弓根钉固定治疗合并骨质疏松症的胸腰段爆裂性骨折在促进骨折愈合、改善疼痛及减少术后后凸畸形方面均具有良好的临床疗效,且较之普通椎弓根螺钉固定在骨质疏松椎体中具有更好的稳定性,更能维持骨折椎体高度及脊柱后凸Cobb角。  相似文献   

9.
目的评价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不稳定性Hangman骨折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分析我科自2002年以来收治的9例不稳定性Hangman骨折患者,所有患者均采用C2-3椎弓根螺钉侧块钉板系统内固定治疗。结果经过12-38个月随访。X线片显示骨折愈合,复位良好。无动脉损伤及其他手术并发症。1例术前Frankel分级为D级的患者术后恢复至E级。结论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不稳定性Hangman骨折可获得骨折即时复位,固定可靠,是一种理想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0.
后路椎弓根固定加椎间植骨治疗胸腰椎爆裂骨折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 探讨后路椎弓根螺钉同定联合椎间植骨治疗胸腰椎爆裂骨折的疗效. 方法对62例胸腰椎爆裂骨折患者采用后路减压国产通用型脊柱固定系统(general spine system, GSS)椎弓根螺钉固定联合椎间植骨融合手术,比较术前、术后相邻椎体上下终板成角(Cobb角)、椎体前缘高度与正常高度的比值、椎管骨性占位率等指标,了解术后骨折复位情况以及随访期间内固定有无失败和复位丢,大情况. 结果通过手术减压复位,Cobb角、椎体前缘高度与正常高度的比值、椎管骨性占位率均明显改善.术后随访测量与术后相比无明显变化,无一例发生内固定失败. 结论后路椎弓根螺钉联合椎间植骨治疗胸腰椎爆裂骨折可以有效防止内固定失败、复位丢失和后凸畸形,是治疗胸腰椎爆裂骨折较理想的方法.  相似文献   

11.
目的对内固定治疗的Hangman骨折有限元模型行生物力学分析,为临床工作提供基础数据。方法选取1名健康男性志愿者,对其C_(2~4)节段行螺旋CT后将数据导入Mimics14.0等软件后得到三维C_(2~4)节段颈椎实体,经分割等操作后获得Hangman骨折模型,结合三维解剖数据,通过Solidworks2013软件制作相应的椎弓根钉及钢板,模拟椎弓根钉固定、C_(2~3)钢板固定以及C_(2~4)钢板固定三种Hangman骨折内固定模型,在等值应力下对上述4种模型行有限元分析,比较其生物力学指标。结果 C_(2~3)节段:与椎弓根钉固定组、C_(2~3)钢板固定组以及C_(2~4)钢板固定组相比,Hangman骨折模型各个方向角位移均增大,以前屈和后伸运动最为显著。C_(2~3)钢板固定组和C_(2~4)钢板固定组各方向角位移差异较小,且均小于其他组;C_(3~4)节段:C_(2~4)钢板固定组各方向角位移均小于其他组,其余组间角位移差值最大为0.15°。三组固定模型其固定物于各方向应力由大到小均为C_(2~3)钢板,C_(2~4)钢板和椎弓根钉。两种钢板固定系统的主要受力部位为配套的螺钉根部,应力峰值54.73MPa,小于内固定失效强度(225MPa)。椎弓根钉的主要受力部位在穿过骨折线处以及螺钉尖。结论对于Hangman骨折,与传统C2后路椎弓根钉固定方式相比,C_(2~3)和C_(2~4)前路钢板固定弥补了其矢状面稳定性较差的缺陷,生物力学性质更加稳定,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利用三维重建软件Mimics及快速成型技术设计一种寰枢椎椎弓根钉个体化置入技术. 方法用Mimics软件对CT扫描的20例成人寰枢椎标本进行三维重建,并测量重建图像的椎弓根参数.利用快速成型技术制作寰枢椎实物模型,测量模型椎弓根参数.测量寰枢椎标本椎弓根参数.对重建图像、实物模型和寰枢椎标本的椎弓根参数行统计学分析,验证重建图像的精确性.在Mimics中寻找三维重建图像椎弓根最佳钉道,制订个体化置钉参数并模拟置钉,根据这个参数和在实物模型直观指导下在寰枢椎标本上置钉.置钉后行CT扫描,判断置钉准确性. 结果寰枢椎重建图像和实物模型与标本椎弓根参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能准确反映寰枢椎解剖结构.用上述方法,4例寰枢椎标本共16侧椎弓根行置钉术,术后CT扫描显示一侧寰椎椎弓根螺钉稍穿破椎动脉孔内侧骨皮质,其余螺钉均未穿破椎弓根骨皮质. 结论用Mimics软件对寰枢椎进行三维重建,制订个体化置钉参数,同时配合实物模型的直观指导,提供了一种寰枢椎椎弓根钉个体化置钉的方法,利用该法能提高置钉安全性.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应用颈椎椎弓根钉治疗上颈椎骨折及脱位的临床效果.方法 2006年9月-2009年1月,应用颈椎椎弓根钉治疗的上颈椎骨折或脱位的患者15例.其中男11例,女4例;年龄18~60岁,平均41.2岁.寰椎骨折脱位5例,枢椎骨折脱位3例,齿状突陈旧骨折不愈合1例,C2,3骨折脱位2例,无骨折寰枢椎失稳4例.临床主要症状为颈部疼痛或伴有四肢麻木无力、步态不稳.患者术前均行Halo架牵引试行复位.所有患者均采用颈椎椎弓根钉固定并植骨融合,根据术前X线片及CT个体化确定入钉点及置钉角度,徒手法钻出骨性通道,选用22~26 mm长的Vertex或Summit钛金属螺钉固定,并行后路椎板间自体或同种异体骨植骨融合.术后1~2 d佩戴颈托离床活动.结果 本组15例共置入颈椎椎弓根螺钉64枚,均未发生椎动脉和脊髓损伤,无脑脊液漏.术后行X线正、侧位片和CT检查证实损伤节段复位满意、螺钉位置良好.术后疼痛症状基本消失,神经症状较术前有不同程度的改善.14例患者获得随访,时间12~36个月,患者颈椎序列良好,均获得骨性融合,未发生螺钉及钛棒的松动、脱出及折断.神经损伤症状较术前明显改善.结论 颈椎椎弓根钉是颈椎后路手术中坚强的固定方法,只要掌握手术操作技巧,严格个体化置钉,颈椎椎弓根钉具有固定可靠、术后并发症少、融合率高等优势,具有良好的临床疗效.
Abstract:
Objective To evaluate the clinical effect of the free-hand cervical pedicle screw fixation in treatment of the upper cervical fracture and instability.Methods A retrospective review was performed on 15 patients with upper cervical fracture and instability treated with cervical pedicle screw fixation and fusion from September 2006 to January 2009.There were 11 males and 4 females,at average age of 41.2 years(range,18-60 years).Of all,there were five patients with atlas fracture and dislocation(including three simple anterior arch fractures and two Jefferson fractures),three with axis fracture and dislocation,one with dens fractures plus nonunion,two with C2,3 fracture and dislocation and four with atlantoaxial instability without fracture.The main clinical complaints included local neck pain and/or tetraplegia.Halo traction was recommended to restore the cervical sequence preoperatively in all patients.All 15 patients were treated by cervical pedicle screw-rods internal fixation and bone graft fusion.During the operation,the point and angle of the implanted pedicle screws were determined by preoperative X-ray and CT scan and the bony channel drilled with free-hand before implantation of the Summit or Vertex pedicle screws(22-26 mm long)and posterior interlaminar autologous or allogeneic bone fusion.Patients could get out of bed with neck collar at days 1-2 after operation.Results A total of 64 cervical pedicle screws were implanted in all 15 patients,with no vertebral artery injury,spinal cord injury or cerebrospinal fluid leakage.Postoperative X-ray and CT scan confirmed satisfactory internal fixation.The clinical symptoms were improved significantly.Fourteen patients were followed up for 12-36 months,which showed bony fusion,with no looseness or breakage of the screws.Neurologic impairment was improved in all patients,with no complications associated with the cervical pedicle screw.Conclusions Cervical pedicle screw internal fixation can reestablish the upper cervical vertebrae stability and help to recover the spinal cord and nerve function and hence is a reliable method for upper cervical fracture and/or instability.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评价有限开放技术在置入下颈椎椎弓根螺钉中的安全性和准确性.方法 新鲜尸体20具,利用有限开放技术对C_3~C_7椎弓根置入199枚螺钉,评价螺钉的位置;解剖观察C_3、C_4共40椎、80侧椎弓根管入口形状结构,并测量与钉道位置相关的参数.临床应用7例,在侧块外上限刮除有限松质骨开窗,暴露侧块和椎弓根内侧骨皮质移行部,确定进钉点.参照X线片和CT测量的角度,用自制单刃圆头探针准备钉道,置入螺钉29枚,术后通过X线和CT扫描评估螺钉位置.结果 C_3、C_4侧块深层皮质骨和椎弓根内侧皮质骨汇合成椎弓根入口内侧,形成向外突起的弧状面,骨质厚实坚硬,未发现有滋养血管孔.钉道入针点分布在侧块外上限,侧块表面的开口直径平均5.2 mm,椎弓根入口宽度平均7.5 mm,钉的内倾角为42°,上倾10°.置钉准确率在标本中为94.5%,临床为100%.结论 在侧块表面有限开窗,暴露侧块和椎弓根移行部,作为下颈椎椎弓根螺钉置入的标志,结合单刃圆头探针进行置钉,是一种安全性高、创伤小、准确率高的下颈椎椎弓根螺钉置入技术.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GrauerⅡ型(ⅡA、ⅡB、ⅡC型)齿状突骨折治疗方式的选择及临床疗效。 方法 本组共40例新鲜齿状突骨折患者,按照Grauer分型:ⅡA型7例,ⅡB型18例,ⅡC型15例;5例伴有不完全性脊髓损伤。7例ⅡA型患者先行枕颌带或颅骨牵引,后改用头颈胸石膏或支具外固定;15例ⅡB型患者行前路齿状突中空螺钉内固定;15例ⅡC型、3例严重移位ⅡB型患者经后路行寰枢椎椎弓根钉棒系统内固定植骨融合术。 结果 40例患者随访6~ 24个月。7例ⅡA型患者经保守治疗3-6个月骨折愈合。15例ⅡB型患者螺钉位置良好,未出现脊髓损伤,其中14例术后3~6个月骨性愈合,愈合率93.3%;15例ⅡC型、3例严重移位ⅡB型患者术中未出现椎动脉和脊髓损伤,后路植骨3~6个月骨性融合;复查内置物位置良好,无变形、松动或断裂;5例伴有脊髓不全损伤患者术后脊髓神经功能均有不同程度改善。 结论 Grauer分型中ⅡA型齿状突骨折可以保守治疗,ⅡB型(无移位或经牵引复位)宜行前路齿状突中空螺钉内固定术,ⅡC型及严重移位ⅡB型则应经后路行寰枢椎椎弓根钉棒系统内固定植骨融合术治疗。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寰枢椎椎弓根钉固定治疗伸直型齿状突骨折并寰枢关节半脱位临床疗效.方法 2002年12月-2006年12月,采用后路寰楸椎椎弓根钉内固定术治疗伸直型齿状突骨折并寰枢关节半脱位患者7例,其中男5例,女2例;年龄21~59岁,平均39.2岁.齿状突骨折均为Anderson Ⅱ型新鲜骨折,术前神经功能日本骨科协会(JOA)评分8.6~14.9分,平均10.7分.术前均行X线、CT等影像学检查及颅骨牵引术.均于全身麻醉下采用枢法模Vertex寰枢椎椎弓根钉系统,直视下行C1、C2复位固定术.结果 本组患者未发生椎动脉、脊髓及神经根损伤,寰枢椎骨折脱位均完全复位,术口均Ⅰ期愈合;术后3~6 d(平均4 d)颈托保护下离床活动.随访12~36个月(平均22个月),临床症状得到明显改善.术后6个月X线片示螺钉位置良好,无松动、断钉,所有骨折均呈骨性愈合.神经功能JOA评分13.5~16.9分,平均15.8分.结论 寰枢椎椎弓根钉内固定技术具有术中复位、固定可靠、骨愈合率高等特点,为齿状突骨折合并伸直型寰枢关节半脱位患者提供了一种较好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7.
组合枢椎椎板螺钉固定技术治疗颈椎损伤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探讨组合枢椎椎板螺钉固定技术治疗颈椎损伤的可行性和应用价值.方法 对32具颈椎标本行枢椎椎板轴向CT加密扫描,测量枢椎椎板的长度、高度,枢椎椎板上、中、下部的厚度,椎板轴线与欠状面的夹角.8例颈椎损伤患者中,Anderson Ⅱ型齿状突骨折伴寰枢关节向后脱位2例、向前脱位1例、齿状突骨不愈合1例,Ⅲ型齿状突骨折伴寰枢关节不稳、横韧带撕裂2例,Ⅱ型Hangman骨折伴C<,2~3>不稳1例,寰枢关节前脱位伴横韧带断裂1例.牵引复位后,根据患者病情组合枢椎椎板螺钉进行组合式固定,并行后路自体髂骨植骨融合.结果 枢椎椎板的长度为(26.2±1.2)mm,高度为(12.8±1.6)mm,枢椎椎板上、中、下部的厚度分别为(300±1.4)mm、(6.0±1.6)mm、(5.6±1.2)mm、椎板轴线与矢状面的夹角平均为43.5°.8例患者枢椎椎板螺钉位于椎板中,无偏斜.全部患者随访6~14个月,平均10.5个月.术中和术后没有任何并发症发生,获得了良好的骨性愈合.本组无一例发生螺钉松动及断裂.结论 枢椎椎板螺钉固定技术避免了螺钉置入过程中损伤椎动脉的风险.此技术操作简单,不受C2横突孔中椎动脉的位置限制.全程在直视下进行,该方法可作为传统枢椎后路螺钉固定技术的补充.  相似文献   

18.
椎弓根螺钉技术在下颈椎不稳中的安全使用方法   总被引:25,自引:0,他引:25  
目的探讨颈椎椎弓根技术在下颈椎疾病的安全使用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01年10月-2006年3月76例下颈椎疾病行颈椎椎弓根固定患者,其中49例为颈椎骨折脱位, 23例为颈椎病,4例为椎管内肿瘤。患者术前均行X线和CT等检查,术中在C形臂X线监视下置钉,术后行X线和CT检查了解螺钉位置。结果76例螺钉均成功置入,术中无脊髓、椎动脉损伤。术后CT显示,342枚螺钉中有37枚(10.8%)螺钉穿破椎弓根,其中29枚螺钉穿破椎弓根外侧皮质,3枚螺钉穿破椎弓根上侧皮质,5枚螺钉穿破椎弓根下侧皮质。所有患者近期及远期随访未发现与椎弓根螺钉相关的神经血管及内脏器官损伤的并发症。有1枚螺钉断裂,但患者没有明显的临床症状,其余未发现螺钉松动或断钉及颈椎不稳症等。所有患者固定良好,并均已达骨性融合。术后随访脊髓神经功能均有不同程度改善。结论颈椎椎弓根固定提供了三柱的稳定和最坚强的后方固定,为了防止并发症的发生,熟悉颈椎椎弓根的解剖和手术操作技巧以及采用个体化综合置钉是决定手术成功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计算机导航辅助置入颈椎椎弓根螺钉的准确性和产生偏差的原因。方法:30例下颈椎疾患手术患者,导航辅助下置入172枚颈椎(C3-C7)椎弓根螺钉,术后行X线和CT检查。横断位测量螺钉中线与椎弓根内壁的相对位置以及与椎体中线的角度;矢状位测量螺钉中线与椎弓根上壁的相对位置以及与椎体上缘的角度。对导航图像数据与术后CT数据进行回归分析。结果:2枚螺钉穿出椎弓根上壁,3枚螺钉穿出椎弓根外壁入椎动脉孔。导航图像数据与术后CT数据呈正直线相关。结论:计算机导航辅助置入颈椎椎弓根螺钉具有较高的准确性,术中漂移是置钉偏差的原因。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伤椎置钉技术治疗新鲜胸腰椎骨折的复位效果. 方法对41例Mag-erl-Harms-Gertzbein分类为A、B1、B2型的胸腰椎骨折患者,采用后路手术,在伤椎椎弓一侧或两侧置入长度较短的螺钉,在复位时通过直接推顶伤椎椎弓根钉,使得向后移位的椎体向前复位,恢复解剖序列. 结果 36例依靠单纯伤椎置钉技术取得骨折块的满意复位,5例在术中需用其他器械辅助进行椎管内骨片的复位. 结论伤椎置钉技术对某些类型的新鲜胸腰椎骨折具有良好的即时复位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