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目的了解原发性肝癌双灌注介入前后血清TNF-α、血清可溶性Fas(sFas)水平的变化,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本研究选取75例原发性肝癌患者,其中30例行TACE治疗,45例行TACE联合脾动脉化疗药物灌注治疗,每个病例分别在术前一天、术后二周测定血清TNF-α、sFas,同时对所有病例进行近期疗效判定,另设30例正常对照组。结果肝癌患者的血清TNF-α和sFas的水平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TACE和双灌注治疗后血清TNF-α和sFas的水平均明显低于治疗前(P〈0.01),双灌注治疗组治疗后血清TNF-α和sFas的水平分别低于TACE组治疗后水平(P〈0.05),在双灌注组中,近期疗效达有效者血清TNF-α和sFas的水平明显低于无效者(P〈0.01)。结论原发性肝癌的双灌注介入治疗后血清TNF-α和sFas的水平明显降低,检测血清TNF-α和sFas的水平可以有助于预后估计。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肝动脉化疗栓塞联合经脾动脉间接性门静脉内灌注化疗药物治疗原发性肝癌的疗效,并探讨患者血清细胞因子的变化。方法30例原发性肝癌患者行肝动脉化疗栓塞,40例行肝动脉化疗栓塞联合经脾动脉间接性门静脉内灌注化疗药物,采用ELISA法测定患者术后血清TNF-α、IL-2、sIL-2R和VEGF水平。结果两组治疗后血清TNF-α、sIL-2R和VEGF水平均较治疗前降低(P〈0.01),而IL-2升高(R<0.01);双灌注治疗后1、2和3年生存率分别为72.5%、55%和25%,而TACE治疗组则分别为60%、30%和6.7%,两组间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双灌注介入治疗原发性肝癌能改善机体的免疫状况,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肝活喜片配合肝动脉化疗栓塞(TACE)治疗Ⅱ、Ⅲ期原发性肝癌的临床疗效。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Ⅱ、Ⅲ期肝癌的有效方法。方法:采用双盲法随机选取62例Ⅱ、Ⅲ期原发性肝癌患者用肝活喜片配合TACE治疗,并与31例使用肝复乐片配合TACE治疗的患者作对照。结果:两组疗效比较,治疗后症状积分,近期疗效及半年生存率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1年、2年生存率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肝活喜儿配合TACE是治疗Ⅱ、Ⅲ期发性肝癌的理想方法。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血必净注射液对肝癌患者经导管肝动脉化疗栓塞术(TACE)后血浆内毒素及肝功能的影响。[方法]将56例肝癌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TACE后,2组均行常规保肝(还原性谷胱甘肽、甘草酸二胺等)治疗,疗程7d;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用血必净注射液疗程7d。检测2组TACE前后肝功能和血浆内毒素水平。[结果]治疗组血浆内毒素水平和血清ALT、AST、TBil与术前相比轻度升高(P〈0.05),而对照组血浆内毒素水平和血清ALT、AST、TBil与术前相比明显升高(P〈0.05)。治疗组TACE后血浆内毒素水平,血清ALT、AST、TBil升高程度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必净注射液能降低肝癌患者TACE后血浆内毒素水平,从而减轻对肝功能的损伤。  相似文献   

5.
任翰淼 《山东医药》2011,51(46):77-78
目的观察肝动脉化疗栓塞术(TACE)治疗晚期原发性肝癌的效果。方法将60例晚期肝癌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分别行TACE治疗和传统保守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前后血清AFP、CEA水平和癌灶变化。结果观察组术后血清AFP、CEA分别为(123±80)、(200±10)μg/L,均明显低于术前及对照组术后,CT癌灶最大径明显小于术前和对照组术后(P均〈0.05)。对照组发生急性肝功能衰竭8例,观察组为1例(P〈0.05)。结论晚期肝癌患者宜采用TACE治疗。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原发性高血压(EH)患者福辛普利治疗前后血清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水平的变化及其与EH心肌肥厚形成的关系。方法:用放射免疫分析法测定46例EH患者(EH组)福辛普利治疗前后、治疗3个月及18例正常血压者(对照组)的血清IGF-1水平。结果:EH患者的血清IGF-1为(13.28±3.59)nmol/L,明显高于对照组(9.50±l.65)nmol/L(P<0.001)。Ⅱ期EH患者的平均血清IGF-1水平(14.73±3.21)nmol/L明显高于Ⅰ期患者(11.58±3.48)nmol/L(P<0.005);伴左室肥厚(LVH)者IGF-1为(15.83±3.36)nmol/L,高于无LVH者[(1.69±2.29)nmol/L)(P<0.01);与对照组比较均P<0.00I。EH患者血清IGF-1水平与左室重量指数(LVMI)呈显著正相关(r=0.811,P<o.001)。福辛普利治疗3个月后,血清IGF-1水平降到(10.93±2.44)nmol/L(P<0.00I),与对照组比较P<0.05;LVH者仍高于无LVH者[(12.67±1.79)比(10.62±1.98)nmol/L,P<0.OI〕。结论:EH患者血清IGF-1水平升高,尤其是伴LVH的患者,经福辛普利治疗后其水平下降,说明IGF-1可能参与EH心肌肥厚的形成。  相似文献   

7.
李玉魁 《山东医药》2006,46(11):47-48
将37例急性胰腺炎(AP)患者分为观察Ⅰ组(出血坏死型,17例)、观察Ⅱ组(水肿型,20例),采用双抗体夹心免疫发光法测定两组入院当天及综合治疗1周后血清降钙素原(PCT)水平,并与正常对照组(15例)进行比较。结果入院时观察Ⅰ组、Ⅱ组血清PCT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0.05),观察Ⅰ组明显高于Ⅱ组(P〈0.01);治疗后观察Ⅰ组PCT水平明显高于Ⅱ组及对照组(P均〈0.01),而观察Ⅱ组PCT水平接近正常,显著低于入院时水平(P〈0.05)。提示血清PCT可以作为AP早期诊断及判断预后的指标。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肝细胞癌变过程中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Ⅱ(IGF-Ⅱ)的动态改变及临床病理学特征。方法以2-乙酰氨基芴(2-FAA)喂饲雄性SD鼠诱发肝癌发生,分别观察肝细胞形态学、肝及血IGF-Ⅱ的动态变化。以免疫组织化学法观察鼠肝,人肝癌组织中IGF-Ⅱ表达,并以生物素标记的探针检测肝癌组织中HBV-DNA,分析IGF-Ⅱ表达与HBV复制及其临床病理学特征。结果诱癌过程中肝细胞出现颗粒样变性、不典型增生到HCC的形成过程中IGF-Ⅱ呈梯度表达,表现为癌组明显高于对照组和变性组(P〈0.01).癌变过程中IGF-Ⅱ呈阳性表达和胞内分布,肝和血IGF-Ⅱ呈显著正相关.人肝癌组织中IGF-Ⅱ高表达,明显高于非癌组(P〈0.01),与肿瘤分化程度显著相关(P〈0.05),与肿瘤数目无关;HBV-DNA阳性肝癌组织中IGF-Ⅱ表达显著高于HBV-DNA阴性组。结论IGF-Ⅱ参与肝细胞的癌变过程,其过度表达可作为早期诊断及预后判断的标志。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原发性肝癌患者肝动脉化疗栓塞术(TACE)前后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浕)、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的浓度变化。方法随机选择例确诊的原发性肝癌患者,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法检测患者术前和术后两周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的浓度变化。结果治疗后两周患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的浓度变化明显下降,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血清肿瘤坏死因子、转化生长因子的浓度对TACE治疗原发性肝癌的预后观察具有一定的临床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用放血疗法治疗原发性血色病的治疗效果。方法:对确诊的11例原发性血色病患者进行放血治疗,并在放血治疗前后检测患者的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血糖(BS)、血清铁(Fe)、血清铁蛋白(FER)水平,同时检测14例对照者的上述指标。结果:治疗前的ALT、AST和治疗前后的Fe、FER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后的ALT、AST、Fe和FER明显低于治疗前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放血疗法可显著降低原发性血色病患者体内的含铁量,改善患者的肝功能。  相似文献   

11.
腺苷脱氨酶活性与肝脏疾病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腺苷脱氨酶在肝脏疾病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应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肝病患者血清腺苷脱氨酶(ADA)及肝功能各项指标。结果:脂肪肝患者血清ADA无明显升高;慢性乙型肝炎、急性肝炎、肝硬化及肝硬化合并肝癌患者血清ADA活性明显增高,与正常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1);肝硬化患者、肝硬化合并肝癌患者血清ADA活性较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明显升高,两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1);急性肝炎患者经治疗血清ADA明显降低,与发病早期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肝病患者血清ADA与白球蛋白比值、前白蛋白呈负相关,与总胆红素呈正相关。结论:肝病患者血清ADA增高提示肝病慢性化、逐渐进展,反映肝脏损害程度加重,肝脏储备、合成功能逐渐降低。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肝癌患者与正常健康人及化疗前后血小板4项参数的变化和临床意义。方法:用Sysmex,SE-9000全自动血液分析仪对正常健康人、肝癌患者及化疗前后血小板数(PLT)、血小板平均体积(MPV)、血小板分布宽度(PDW)、大血小板比率(P—LCR)4项参数进行检测并比较。结果:肝癌患者PLT结果低于正常对照组,MPV结果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DW、P—LCR结果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肝癌患者化疗后PLT、MPV、PDW、P-LCR结果均明显低于化疗前(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血小板参数的检测可作为肝脏受损程度,肝癌疗效及预后判断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13.
一氧化氮和内皮素在高血压左室肥厚形成中的作用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 探讨一氧化氮(NO)和内皮素(ET)在高血压左室肥厚(LVH)形成中的作用。方法 采用放射免疫分析法(RIA)和硝酸还原酶法检测30例单纯原发性高血压(EH,观察Ⅰ组)、30名健康体检者(对照组)及20例EH伴LVH(观察Ⅱ组)患者降压治疗前后血清ET、NO水平。并对结果进行相关分析。结果 观察Ⅰ组血清ET明显高于对照组、NO明显低于对照组(P均〈0.01);观察Ⅱ组血清ET明显高于观察Ⅰ组、NO明显低于观察Ⅰ组(P均〈0.01),且ET与NO水平呈负相关(r=0.586,P〈0.01);左心室重量指数(LVMI)与ET呈正相关(r=0.427,P〈0.05)、与NO呈负相关(r=0.653,P〈0.01)。观察Ⅱ组治疗后,血清ET水平明显低于治疗前、NO水平明显高于治疗前(p均〈0.01)。结论 ET和NO两者失衡可能参与了EH及LVH形成的病理生理过程。  相似文献   

14.
血清肿瘤标志物DR-70^TM对原发性肝癌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血清肿瘤标志物DR-70^TM在原发性肝癌中的诊断价值,提高原发性肝癌(PHC)的检出率。方法应用美国AMDL公司的DR-70^TMELISA试剂盒,对20例正常人和60例AFP阳性原发性肝癌、43例AFP阴性原发性肝癌及30例肝硬化病人血清进行检测DR-70含量。结果原发性肝癌组血清DR-70^TM含量明显高于肝硬化组和正常对照组(P均〈0.001),AFP阳性原发性肝癌DR-70的阳性率为81.67%,AFP阴性原发性肝癌为93.02%,差异有显著性(P〈0.05)。DR-70^TM诊断肝癌敏感性为86.4%,特异性为94%;肝硬化组阳性率10%,特异性90%。肝硬化组与正常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DR-70^TM与癌肿(直径)大小无明显关系(P〉0.05)。结论血清DR-70和AFP联合检测可大大提高原发性肝癌的阳性率,有利于原发性肝癌的早期诊断,特别是AFP阴性的肝癌的有价值的标志物。也有利于PHC与肝硬化(LC)的鉴别诊断。对非恶性肿瘤病人特异性较高,对人群筛选将有较高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5.
目的了解重型肝炎患者血清生长激素-胰岛素样生长因子轴(GH—IGF)在血浆置换(PE)前后的变化和意义。方法治疗组46例重型肝炎患者均给予内科综合治疗及PE治疗,PE治疗前后分别测定血清GH、IGF-2及肝生化指标。正常对照组同时检测GH、IGF-2。结果重型肝炎组与正常组比较,血清GH水平明显升高[(3.99±2.87)ug/L对(1.53±0.89)ug/L,P〈0.01],IGF-2水平明显降低[(0.32±0.13)ug/L对(0.44±0.14)ug/L,P〈0.01]。重型肝炎存活组与死亡组比较,GH升高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IGF-2明显高于死亡组。PE治疗有效率为82.6%,肝功能及PTA好转(P〈0.05或P〈0.01),GH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99±2.87)ug/L对(3.53±2.32)ug/L,P〉0.053,IGF-2明显升高[(0.32±0.13)ug/L对(0.41±0.14)ug/L,P〈0.01],GH与IGF-2呈负相关(r=-0.35,P〈0.01)。结论重型肝炎患者GH—IGF轴发生显著改变,PE是治疗重型肝炎的方法之一,对GH—IGF轴具有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肝细胞肝癌(HCC)发生、发展因素,为HCC诊治提供指导。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60例HCC中Livin、survivin与胰岛素样生长因子-2(IGF-2)的表达,应用COX风险模型及Log—rank检验分析其与预后相关性。结果HCC中Livin、survivin的表达阳性率均高于癌旁组织及正常组织(P〈0.05),且与肿瘤镜下门静脉癌栓发生密切相关(P〈0.05);IGF-2表达与HCC肿瘤镜下门静脉癌栓发生、肿瘤病理分期以及肝硬化密切相关(P〈0.05);相关性检验示Livin、survivin与IGF-2表达均有明显相关性,三者均为HCC的独立预后因素。结论IGF-2与Livin、survivin相互作用共同参与HCC的发展,确定其水平有助于判断HCC的预后并指导术后治疗。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拓扑异构酶Ⅱα(ToPoⅡα)和核增生细胞抗原(PCNA)的表达与原发性肝癌分化及浸润、转移的关系。方法用免疫组化法检测57例未经化疗的原发性肝癌组织中ToPoⅡα及PCNA蛋白的表达。分析其与肝癌临床病理指标之间的关系。结果ToPoⅡα和PCNA蛋白在肝癌组织中阳性表达率分别为87.7%(50/57)和80.7%(46/57)。其表达在高分化与中、低分化肿瘤组织之间有显著差异(P〈0.05、P〈0.01),在有转移的患者中的表达高于无转移者(P〈0.05、P〈0.01),在短期生存者中的表达高于中、长期生存者(P〈0.05、P〈0.01);两者的表达呈显著正相关(r=0.881。P〈0.01)。结论ToPoⅡα和PCNA的检测可作为评价肝癌分化程度和侵袭、转移的指标。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肿瘤切除术前行经皮股动脉穿刺肝动脉化疗栓塞术(TACE)对巴塞罗那临床肝癌(BCLC)分期B期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对309例首次行肝癌切除术的BCLC分期B期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术前是否行TACE分为联合组和手术组,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和PearsonX2检验比较两组一般临床资料,用Log—rank检验和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比较两组生存率。结果两组一般临床资料无统计学差异(P〉0.05);联合组和手术组中位生存期分别为36、26个月,组间比较P〈0.05(X2=9.226);治疗方式、肿瘤直径、手术切缘和血清AFP水平是影响患者生存率的危险因素(P〈0.05),且治疗方式是影响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RR为1.576,95%CI为1.157—2.146,P=0.004)。结论对于BCLC分期B期患者,在切除术前给予辅助性TACE治疗有望延长术后生存时间。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非霍奇金淋巴瘤患者(NHL)血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水平及临床意义。方法应用ELISA法检测初治32例NHL患者和20例正常对照组血清中VEGF含量。结果NHL患者VEGF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病变为Ⅲ-Ⅳ期、有纵隔浸润和腹部或腹部伴纵隔浸润患者血清VEGF水平明显高于病变为Ⅰ-Ⅱ期、仅浅表淋巴结肿大患者(P〈0.01)。经治疗后达完全缓解的患者血清VEGF水平下降至正常或接近正常,与初治者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1),复发/进展者VEGF水平与初治者相比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血清VEGF水平可反映体内淋巴瘤细胞的总负荷和疾病状态,测定血清VEGF水平对NHL分期、病变部位的判断、疾病活动、疗效观察和预后具有一定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CT评价原发性肝癌TACE术后的临床应用价值。材料和方法回顾分析100例原发性肝癌TACE术后的临床与影像检查资料。结果100例中巨块型70例,肿块最大径8-15cm,结节型30例,肿块最大径3.3—7.0cm。经1次TACE治疗者48例,经2次TACE治疗者52例。观察期内所有病人均存活。30例结节型肝癌TACE术后CT表现为完全型28例,斑片型2例,70例巨块型肝癌TACE术后CT表现为完全型20例,斑片型40例,稀少型10例。30例结节型肝癌经1次TACE后完全缓解28例,部分缓解2例(经再次TACE后完全缓解),70例巨块型肝癌经1次TACE后20例完全缓解,部分缓解40例(其中22例经再次TACE后12例完全缓解),进展10例。结节型肝癌与巨块型肝癌TACE术后的CT表现及近期疗效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CT是评价原发性肝癌TACE疗效的有效方法。结节型肝癌TACE后CT表现以完全型为主,近期疗效好,巨块型肝癌TACE后可表现为完全型、斑片型及稀少型,斑片型、稀少型TACE近期疗效不如完全型,需再次TACE治疗或选择其他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