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总结超重或肥胖成年心脏病患者体外循环(cardiopulmonarybypass,CPB)心内直视术的围术期处理经验。方法以体重指数(BMI)≥24的CPB心脏手术患者42例为观察组,体重平均(70.9±3.5)kg,BMI平均27.1±1.2,其中超重(BMI≥24)24例,肥胖(BMI≥28)18例。术前注意控制高血压及纠正糖尿病。手术在中低温、CPB下完成,其中行心脏瓣膜置换术22例、先心病矫治术17例、冠脉搭桥术同期心瓣膜置换2例、心脏肿瘤切除术1例。术后入ICU接呼吸机辅助通气,并给予多巴胺等血管活性药物。以同期BMI<24的CPB心脏手术患者220为对照组。结果观察组术后低心排出量综合征及呼吸功能不全的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而主动脉阻断时间、CPB时间、呼吸机支持时间、ICU滞留时间、住院时间、其它并发症发生率、住院死亡率比较,两组无统计学差异(P>0.05)。观察组死亡2例(4.8%)。结论超重或肥胖并非心内直视手术禁忌症,只要围术期处理得当,超重或肥胖患者也可取得满意的手术效果。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老年患者心脏瓣膜置换术的治疗效果,总结围手术期处理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徐州医学院附属医院2011年1月至2014年5月施行心脏瓣膜置换术的47例老年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19例、女28例,年龄60~79岁;风湿性心脏病35例,退行性心脏瓣膜病10例,先天性主动脉瓣二叶畸形2例;术前心功能分级(NYHA)Ⅱ级23例,Ⅲ级19例,Ⅳ级5例。体外循环下行心瓣膜置换术,或同期行三尖瓣成形术(TVP)、左心房血栓清除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观察手术早期病死率、并发症及心功能改善情况。结果全组行二尖瓣置换术(MVR)27例,主动脉瓣置换术(AVR)15例,MVR+AVR5例,同期行TVP4例,左心房血栓清除术3例,CABG6例。全组手术时间138~412(196±52)min,体外循环时间48~301(108±33)min,主动脉阻断时间34~196(87±21)min,住院时间12~31(19±5)d。无术中死亡病例,术后早期死亡2例(4.3%),死亡原因为左心功能衰竭和多器官功能衰竭。术后发生并发症23例(51.1%),包括呼吸功能不全6例,肺部感染5例,心律失常5例,切口感染2例,胸腔积液2例,低心排血量综合征2例,肾功能不全1例。通过电话、网上视频、来院复查等方式随访生存患者45例,随访时间1~32个月,随访率100%,心功能改善至I级11例、Ⅱ级32例、Ⅲ级2例。结论针对老年瓣膜疾病的特点,提高手术技巧,改善围手术期处理,可有效降低病死率,减少并发症。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低危心脏手术患者围术期死亡原因,探讨提高低危心脏手术患者生存率的防治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2018年132例心脏手术后死亡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欧洲心脏手术风险评估系统(EuroSCOREⅡ)评分4%患者35例(低危手术患者),男20例、女15例,年龄(62.7±13.4)岁,详细分析低危手术患者的死亡原因。结果心脑源性原因(60.0%)和感染及器官衰竭(45.7%)是导致死亡的两大类原因,但意外情况(11.4%)导致的患者术后死亡也不容忽视。其中肺部感染、术后低心排血量是患者术后死亡的主要原因;脑卒中、恶性心律失常及多脏器功能衰竭是患者术后死亡的常见原因;意外事件死亡原因包括食管超声探头引发消化道出血、饮水呛咳窒息、术后麻痹性肠梗阻及患者过敏体质所致围术期多发过敏反应。结论对于低危心脏手术患者,术后需重点关注感染问题以及心脑功能的维护;同时严密监测各个器官功能变化,预防器官功能衰竭;严防意外事件发生,围术期治疗细节方面仍需进一步完善。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逆行灌注心脏不停跳双瓣膜置换术围术期心肌细胞凋亡及Bcl-2,Bax蛋白表达的变化。方法将26例风湿性心脏病患者分为两组,实验组:14例,阻断主动脉后浅低温逆行灌注持续给予氧合血,使心脏缓慢跳动(40~50次/分);对照组:12例,中度低温阻断主动脉后根部灌注高钾含血停搏液,待心脏停搏后改为逆行灌注。术中多时点检测血浆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心肌肌钙蛋白T(cTnT)的含量;分别于体外循环(CPB)前,CPB后30min留取右心房标本,检测心肌凋亡细胞及免疫组化法测定心肌细胞Bcl-2和Bax蛋白表达。结果与CPB前比较,主动脉阻断30min时两组CK-MB、cTnT和心肌细胞凋亡数明显升高(P〈0.01),Bax表达明显降低(P〈0.01),实验组Bcl-2表达降低不明显(P〉0.05),而对照组Bcl-2表达降低明显(P〈0.01)。与对照组比较,主动脉阻断30min后实验组CK-MB、cTnT和心肌细胞凋亡数明显降低(P〈0.05),Bcl-2表达明显升高(P〈0.01)。结论逆行灌注心脏不停跳双瓣膜置换术与心脏停搏手术相比较,对心肌细胞凋亡的影响较小,可能与维持Bcl-2蛋白表达水平,抑制Bcl-2/Bax基因向Bax偏移等因素有关。  相似文献   

5.
体外循环(CPB)诱发的全身炎性反应与围术期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及术后器官功能失调有关,细胞因子等炎性介质在该反应中起重要作用。环磷腺苷葡胺(M-cAMP)具有正性肌力作用,心脏手术患者术中应用M-cAMP可提高心输出量,降低肺和外周血管阻力。但M-cAMP对CPB诱发的炎性反应有无作用尚未定论。本研究拟观察CPB下心脏瓣膜置换术中应用M-cAMP患者围术期血浆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自细胞介素(IL)-8和IL-10浓度以及血清肌酸激酶- MB(CK-MB)活性的变化,探讨CPB下心脏瓣膜置换术中应用M-cAMP对心脏保护作用的机制。  相似文献   

6.
目的总结70岁以上老年患者心瓣膜置换术的治疗经验,以提高手术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1998年5月至2009年6月期间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235例70岁以上老年心脏瓣膜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103例,女132例;年龄70-89岁(73.4±4.2岁)。病种为风湿性心脏瓣膜病165例,非风湿性心脏瓣膜病(包括缺血性瓣膜病、退行性瓣膜病变等)70例;行二尖瓣置换术(MVR)146例,主动脉瓣置换术(AVR)54例,双瓣膜置换术(BVR)34例,其中同期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56例,三尖瓣成形术136例,三尖瓣置换术5例,术中行心房颤动消融5例。全组中采用生物瓣膜141例,机械瓣94例。结果术后早期死亡15例(6.3%),死亡原因为:严重低心排血量综合征5例,多器官功能不全综合征6例,严重心律失常3例、心脏骤停1例。术后主要并发症有:低心排血量综合征15例(6.3%),大出血(引流量〉1 000 ml)23例(9.8%),切口感染3例(1.3%),呼吸功能不全17例(7.2%),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23例(9.8%),肺部感染14例(5.9%),肾功能不全2例(0.8%),心脏压塞、再次开胸止血11例(4.7%)。全组出院220例,术后6个月随访172例,无死亡患者;心功能恢复至Ⅰ-Ⅱ级146例,Ⅲ-Ⅳ级26例。结论只要加强围手术期管理,提高术中的手术技巧,对70岁以上老年心脏瓣膜病患者行手术治疗是相对安全、可行的。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心瓣膜置换术中心脏复跳前经主动脉根部灌注硝酸甘油对手术效果的影响。方法 2008年1月至2011年12月北京安贞医院对254例心脏瓣膜疾病患者施行了心瓣膜置换术,根据在体外循环(CPB)中心脏复跳前是否应用硝酸甘油行主动脉根部灌注,将254例患者分为两组,硝酸甘油灌注组(硝酸甘油组):134例,男57例,女77例;年龄(58.47±12.34)岁;在CPB中心脏复跳前应用硝酸甘油5 mg稀释至20 ml,于心脏充分排气后经主动脉根部灌注管注入,并反复抽吸8~10次,待心脏出现自主性搏动迹象后开放主动脉阻断钳,并用手于主动脉根部高频率挤压,务必每次均完全压闭主动脉;对照组:120例,男64例,女56例;年龄(61.85±11.97)岁;在CPB中心脏复跳前不灌注硝酸甘油,按照常规处理。观察两组患者的心脏自动复跳率、心脏复跳后CPB辅助时间、术后正性肌力药物使用量、呼吸机辅助呼吸时间、围术期并发症和住院时间,并进行随访。结果围术期无死亡。硝酸甘油组术中心脏复跳后CPB辅助时间[(12.32±9.76)min vs.(23.43±10.33)min,t=-1.233,P=0.000]、多巴胺[(3.45±2.33)μg(/kg min)vs(.5.67±3.12)μg(/kg min),t=-0.943,P=0.034]和肾上腺素[(0.026±0.013)μg(/kg min)vs.(0.056±0.021)μg(/kg min),t=-0.822,P=0.027]使用量短于或少于对照组,心脏自动复跳率(97.01%vs.66.67%,χ2=-2.115,P=0.000)高于对照组。硝酸甘油组随访121例,随访时间2~36个月,随访期间无死亡;失访13例。结论在心瓣膜置换术中良好的应用开放前主动脉根部灌注硝酸甘油、应用去甲肾上腺素和快速挤压升主动脉的心肌保护方法可明显提高心脏自动复跳率和减少CPB辅助时间,改善术后效果。  相似文献   

8.
风湿性心脏病心瓣膜置换术围术期细胞黏附分子的表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风湿性心脏病心瓣膜置换术围术期细胞黏附分子的表达规律,为临床围术期处理提供依据和参考。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分别于体外循环(CPB)前、CPB结束及术后10小时、24小时、3天、6天等6个时点测定35例风湿性心脏病心瓣膜置换术患者外周血清细胞间黏会分子(ICAM-1)、血管细胞黏附分子(VCAM-1)的浓度。结果:ICAM-1和VCAM-1在CPB结束后表达明显增高(P<0.05),并持续维持较高水平。结论:风湿性心脏病患者CPB心瓣膜置换术后ICAM-1、VCAM-1表达上调,参与并介导缺血-再灌注损伤和全身性炎性反应综合征(SIRS),临床上有必要在围术斯进行相应的处理。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大左心室心脏瓣膜病心瓣膜置换术后疗效及危险因素,以提高手术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至2012年12月期间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144例大左心室心脏瓣膜病患者行心瓣膜置换术的临床资料,其中男116例、女28例,年龄15~69(44.9±11.9)岁;病程1个月~40年,平均病程(57.8±98.3)个月。风湿性心脏瓣膜病92例,退行性心脏瓣膜病28例,先天性心脏瓣膜病15例,感染性心内膜炎9例。对存活出院的137例患者进行随访,用t检验、卡方检验或Fisher′s精确概率法及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大左心室心脏瓣膜病患者行心瓣膜置换术后早期住院死亡、主要并发症发生及远期死亡的危险因素。采用寿命表生存率法计算术后远期生存率,并绘制生存曲线。结果术后早期主要并发症为低心排血量综合征19例(13.2%),室性心律失常56例(38.9%),人工瓣膜瓣周漏7例(4.9%),胸腔积液33例(22.9%),心包积液8例(5.6%),肝功能不全23例(16.0%),肾功能不全5例(3.5%)。术后早期住院死亡7例,死亡率4.9%。Logistic单因素分析显示:年龄〉50岁、风湿性心脏瓣膜病、术前心功能分级(NYHA)高(Ⅲ级或Ⅳ级)、病程长、术前左心功能低下[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40%]、双瓣膜置换术、合并其他心脏手术、体外循环及主动脉阻断时间长、术后低心排血量综合征和术后室性心律失常是大左心室心脏瓣膜病患者心瓣膜置换术后早期住院死亡的危险因素(P〈0.05);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50岁、病程时间长、术前心功能分级(NYHA)高(Ⅳ级)、术前左心功能低下(LVEF〈40%)、双瓣膜置换术、体外循环时间长是术后早期住院死亡的危险因素(P〈0.05)。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术前心功能分级(NYHA)高(Ⅲ级或Ⅳ级)、合并其他心脏手术、术前左心?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评价冷血心脏停搏液和低温心室颤动法在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CABG)中心肌保护的临床效果。方法 根据不同的心肌保护方法 ,将 2 0 13例患者分为两组 ,冷血心脏停搏液组 :5 96例采用冷血心脏停搏液保护心肌 ;低温心室颤动组 :1417例采用低温心室颤动法保护心肌。两组均为单纯、择期 CABG手术 ,观察心肺转流术(CPB)时间 ,升主动脉阻断时间 ,ICU监护期 ,住院死亡率 ,主动脉内气囊泵 (IABP)使用率 ,中枢神经系统并发症及肾功能衰竭发生率。 结果 术中冷血心脏停搏液组与低温心室颤动组旁路移植血管支数无差异 ,冷血心脏停搏液组CPB时间、升主动脉阻断时间明显长于低温心室颤动组 (P<0 .0 1)。术后 ICU监护期、中枢神经系统和肾功能衰竭并发症及术后住院死亡率两组间无差异。 结论 单纯、择期 CABG手术患者 ,低温心室颤动法仍是一种安全、有效的心肌保护方法 ,其临床效果可能优于冷血心脏停搏液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