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目前静脉溶栓是治疗急性心肌梗死使冠状动脉血管再通的常规方法,也是有效方法之一,可明显降低心肌梗死的病死率,改善生存者的心功能,国内主要的溶栓药为尿激酶和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我们以2000-2003年在我院心内科住院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比较两组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2.
王凯 《中国卫生产业》2013,(19):118-119
目的分析急性心肌梗死临床治疗的治疗效果。方法将我院心内科收治的6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按照梗死部位分为前壁心肌梗死组(前壁组)21例、下壁心肌梗死组(下壁组)17例、高侧壁心肌梗死组(高侧壁组)14例、正后壁心肌梗死组(正后壁组)8例,分析不同部位心肌梗死经溶栓治疗的治疗效果。结果经统计学分析发现,前壁组、下壁组及高侧壁组的溶栓治疗总有效率分别为90.48%、88.24%和92.86%,三组比较未见明显差异(P>0.05)。而正后壁组溶栓治疗的总有效率为75.00%,明显低于其他三组(P<0.05)。结论对于前壁、下壁及高侧壁的急性心肌梗死经溶栓治疗疗效显著,均优于正后壁的急性心肌梗死。  相似文献   

3.
1 病例选择 选取2003年1月~2007年10月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38例,男12例,女26例,年龄49~74岁(平均61岁),诊断标准按照1978年WHO制定的AMI诊断标准,根据病史、心电图和血清酶学变化综合判定.发病后住院时间:12h内10例,12~24h内8例,24~72h 12例,72h以上6例,全部患者都没有进行溶栓治疗.梗死部位为下壁12例,前间壁8例,广泛前壁10例,前间壁 下壁4例,广泛前壁 下壁4例.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溶栓再通后的观察与护理.方法对68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进行溶栓治疗及对症处理.观察溶栓再通后的护理方法.结果 38例发生在6 h内,36例患者溶栓后再通,再通率占947%.30例发生在6~12 h内,24例溶栓后再通,再通率占82%.再通后出现心律失常5例,心力衰竭3例,住院2周死亡2例(死因为广泛前壁和下壁心梗并心源性休克).皮肤黏膜出血2例.结论 急性心肌梗死溶栓治疗能使闭塞的冠状动脉再通,采取积极的护理措施,实施高质量的有效监护,能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减少并发症,改善预后,从而提高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治愈率.  相似文献   

5.
我院自1996年8月~2000年10月静脉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33例,对其早期(溶栓后20h内)并发症观察分析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33例病人中,男29例,女4例,年龄31~69岁,平均56.2岁,6例为急诊科病人,其余为内科及保健科住院病人。均符合急性心肌梗死诊断标准,无溶栓禁忌症。梗死部位:前壁16例,广泛前壁6例,前间壁4例,下壁5例,下壁加正后壁、高侧壁1例,下壁加右室1例。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急性前壁心肌梗死患者发病6 h内分别使用溶栓与介入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抽选2 0 1 2年1月-2 0 1 3年2月在平顶山煤业集团六矿职工医院接受治疗的急性前壁心肌梗死患者8 9例,结合患者治疗时间前后分为观察组(4 4例)和对照组(4 5例),观察组患者给予介入治疗,对照组患者给予溶栓治疗,对比两组患者治疗效果的差异。结果两组患者再灌注成功率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 5)。两组患者在发病时、发病3 h时c Tn T数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 5),观察组患者在发病6 h时c Tn T数值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 5),同时观察组患者CKMB峰值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 5)。结论介入治疗相较于溶栓治疗,其对急性前壁心肌梗死患者发病6 h内的治疗效果更加良好。  相似文献   

7.
急诊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疗效评价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郭楚彬 《现代医院》2009,9(3):41-42
目的评价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行急诊静脉溶栓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102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分为溶栓组和未溶栓组。溶栓组予急诊静脉溶栓。未溶栓组除不使用尿激酶外,其它治疗方法同溶栓组。结果74例溶栓患者再通50例(67.6%),其中发病4h内溶栓45例,再通35例(77.8%),发病4~6h内溶栓29例,再通15例(51.7%),两组比较有显著差异(2=5.463,p=0.019)。溶栓组住院病死率为9例(12.2%),未溶栓组为8例(28.6%),两者比较有显著差异(2=3.938,p=0.047)。结论急诊溶栓可以显著缩短溶栓延迟,提高溶栓率,提高AMI抢救成功率,降低患者住院病死率。  相似文献   

8.
目的总结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溶栓治疗的效果及护理措施。方法选择2016年1月-2017年10月期间河西区康复医院住院收治的13例STEMI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性8例,女性5例,年龄35~75岁,发病时间12 h以内,入院诊断为急性心肌梗死(AMI),胸闷,胸痛在30 min以上,含化硝酸甘油后,症状不缓解。给与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总结其临床治疗效果和护理措施。结果 13例STEMI患者在尿激酶溶栓治疗后12例血管再通,1例心脏骤停死亡,其中5例发生室颤、室速,经电除颤治疗后窦性心律恢复,4例下壁心肌梗死患者,出现心动过缓,注射阿托品后,心律恢复,其他均未发生并发症。结论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对STEMI的治疗效果是明显的,科学的护理能保证溶栓顺利进行。  相似文献   

9.
“缺血后适应”和“缺血预适应”均是人体天然的内源性保护机制,均可以减轻再灌注损伤的多种触发因素,从而减轻心肌细胞的损伤,减少凋亡,缩小梗死体积。研究表明,其他脏器的“缺血预适应”可对心脏缺血-再灌注损伤产生保护作用,即“远距离缺血预适应”[1-2]。本研究旨在寻找一条临床上简单易行的“缺血后适应”方法,提高急性心肌梗死(AMI)溶栓再通患者的生存质量。一、对象与方法(一)研究对象选取2004年8月~2006年3月我院心内科收治的首次AMI并成功实施溶栓治疗的住院患者60例。男44例(占73.3%),女16例(占26.7%)。平均年龄(63.9±8.8)岁…  相似文献   

10.
目的:比较急性前壁心肌梗死发病6 h内急诊溶栓与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治疗方法的临床疗效及预后.方法:选择首次发病6 h内急性前壁心梗患者50例,其中采用r-tPA急诊溶栓24例,急诊PCI术26例,比较两组患者心电图ST段回落≥50%的时间,1个月内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同时比较发病后1个月行超声心动图检查测量左室舒张末径及左室射血分数(LVEF)的数值.结果:两组患者心电图ST段回落≥50%的时间PCI组短于溶栓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再发心梗两组无统计学差异(P>0.05),猝死率PCI组优于溶栓组(P<0.05).1个月LVED及LVEF值PCI组明显优于溶栓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急性前壁心梗6 h内急诊行PCI术预后优于急诊溶栓,建议首选PCI术.  相似文献   

11.
静脉溶栓是当今治疗急性心梗 (AMI)的重要手段。快速、有效的再灌注是降低急性心梗患者并发症和死亡率的关键。我科自 2 0 0 0年 9月~ 2 0 0 1年 12月应用重组链激酶 (r- sk)对 4 2例 AMI患者行静脉溶栓治疗取得较好疗效。现报告如下 :1 对象与方法1.1 对象   4 2例 AMI入选者均符合 AMI溶栓疗法参考方案标准。其中男 30例 ,女 12例。年龄 4 2~ 86岁。梗死部位 :前壁 5例、前间壁 4例、下壁 12例 ,前下壁 4例、前侧壁 6例、下后壁 9例、后壁 1例、侧壁 1例。既往有高血压 8例。糖尿病 5例 ,吸烟史 12例 ,高血脂 6例 ,来诊时合并…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溶栓后延迟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临床疗效。方法34例患者接受尿激酶150万单位或200万单位治疗后,7~10d行冠状动脉造影,以心肌梗死溶栓治疗临床试验(TIMI)血流分级法评估,必要时做PCI。观察患者的梗死相关动脉开通率,并发症发生率、病死率、早期与最后心肌梗死面积(4周后)及左心室射血分数。结果溶栓后梗死相关动脉开通率为52·9%,患者首次造影时梗死相关动脉已达TIMI3级血流者23·5%(8/34例),经PCI变为TIMI3级血流者32例(94·1%);住院后4周左心室射血分数较治疗前显著改善,造影显示溶栓已达TIMI3级血流者左心室射血分数明显好于未达TIMI3级者;最后与早期心肌梗死面积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复合原因(心绞痛、心功能不全、室性心律失常)住院率低,住院死亡率0%。结论尿激酶溶栓延迟PCI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可使部分患者梗死相关动脉尽早开通,有利于保护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左心室功能,减少心绞痛发作及再次住院率。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疗效.方法 在心电图监测下,对2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行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比较不同时段溶栓的血管再通情况及并发症.结果 发病<3 h溶栓成功率为88.9%(8/9),发病3~6 h成功率为71.4%(5/7),发病6~12 h成功率50.0%(2/4),累计成功率75.0%(15/20).无死亡病例.结论 早期溶栓治疗可减少并发症.  相似文献   

14.
<正>急性心肌梗死(AMI)是指在冠状动脉病变的基础上发生冠状动脉血供急剧减少或中断,使相应的心肌严重而持久地急性缺血导致心肌坏死~([1])。静脉溶栓治疗方法简单、方便、实用,是一种能够使患者血管快速重建的有效方法。爱通立是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有效药物,爱通立是一种糖蛋白,可激活纤溶酶原成为纤溶酶,静脉使用时,循环系统中的阿替普酶保持相对无活性状态,当与纤维蛋白结合后阿替普酶被激活,诱导纤溶酶原成为纤溶酶,溶解血块~([2])。本研究以我院心内科收治的32例用爱通立进行溶栓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回顾性分析和总结其护理方法,探讨用爱通立静脉溶栓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护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静脉溶栓在治疗早期急性心肌梗死中的作用,分析该药物使用的安全性和治疗效果。方法选取了2010年6月—2012年6月来该院接受急性心肌梗死治疗的36位患者作为观察对象,分析了在心电监测下利用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的效果。结果接受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的36例患者,有27位患者的冠脉满足再通标准,再通率达到了73.91%;有9位患者的冠脉低于再通标准,其中有1例病例死亡。在急性心肌梗死发病的前6h内使用溶栓治疗的再通成功率明显要好于6h以后再治疗的再通成功率,统计学结果显示该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使用静脉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疾病的时间越早越好,对减少并发症的可能性、降低死亡率有显著的效果。  相似文献   

16.
目的:通过对急性脑梗死静脉溶栓病例分析,探究阿替普酶(rt-PA)静脉溶栓的有效率及其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发病6小时内使用rt-PA静脉溶栓的急性脑梗死患者26例,分析其疗效的影响因素.结果:26例溶栓病例的总有效率达65.38%;2h内、2~4.5h及4.5~6h内溶栓有效率分别为100%、53.3%及66.6%.溶栓前NIHSS评分4~10分者有效率为100%,11~20分者有效率为50%,20分以上者均无效(0%);超过80岁溶栓有效率为60%;总的脑出血并发症发生率为11.53%.结论:急性脑梗死患者,溶栓时间窗越早,溶栓前NIHSS评分越低,预后越好;高龄不是静脉溶栓绝对禁忌症;溶栓后脑出血发生率较低.  相似文献   

17.
王平 《职业与健康》2007,23(17):1542-1542
目的对比观察急性下壁心肌梗死患者胸前导联ST段压低与无ST段压低,对其预后的影响。方法将近5年收治的60例急性下壁心肌梗死患者,分为胸前导联ST段压低组及无ST段压低组,以及28例急性前壁心肌梗死组,观察3组的住院期间严重并发症及病死率。结果伴有胸前导联ST段压低者,发生严重并发症(36.7%)及病死率(10.0%)高,与急性前壁心肌梗死相似。结论急性下壁心肌梗死伴胸前导联ST段压低者,预后不佳,可做为危险分级的依据。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观察尿激酶溶栓联合左旋精氨酸(L-Arg)治疗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对 2009年10月~2010年5月在我院就诊的67例确诊为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的患者进行尿激酶溶栓联合左旋精氨酸治疗,监测治疗前,治疗中及治疗后的胸痛程度、冠脉再通情况、心电图、及不良反应.结果 患者中胸痛较治疗前得到明显缓解的有59例,占患者总数的88.06%,在治疗开始后90min,溶栓治疗疗效显著,治疗后4周患者生存率情况:死亡人数3例(4.48%),生存率为95.42%,溶栓治疗的不良反应主要是出血和过敏反应.结论 尿激酶溶栓联合左旋精氨酸治疗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的床疗效好.  相似文献   

19.
目的评价心电图计分法在急性心肌梗死(AMI)溶栓治疗早期效果评估中的应用.方法126例AMI病人中,男71例,女55例,平均年龄60.18±12.32岁,分为前壁组72例和下壁组54例,采用Clemmensen法估测入院及溶栓后2h或再通时梗死面积.Selvester QRS评分法估测最终梗死面积.结果溶栓后再通亚组的再通时面积与最终梗死面积均显著低于溶栓前面积(P<0.05),心肌梗死挽救率37.17%±5.38%;除再通亚组溶栓前面积与最终梗死面积相关不显著外,余均与最终梗死面积相关显著(P<0.01).结论心电图计分法可用于AMI溶栓治疗的早期定量效果评价.  相似文献   

20.
68例老年急性心肌梗死病例临床特点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探讨老年急性心肌梗死(AMI)的临床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68例老年AMI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就诊时间、诱因和病因、早期症状、并发症、预后等.结果 老年AMI患者临床症状不典型,无明显胸痛,梗死部位以前壁、下壁多见,前间壁占35.3%(24/68),下壁+前壁占19.1%(13/68).68例患者中48例曾有急性心绞痛发作史,占70.6%,并发症发生率较高,常见心律失常,预后差.结论 老年AMI患者容易就诊延误,临床易漏诊、溶栓率低、病死率高.因此,在临床工作中,对老年患者的治疗要慎重全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