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弦脉一、历代诸家对弦脉形象的认识《内经》论弦脉,有属时令正常之弦,有病脉之弦,有死脉之弦,弦非一种.《素问·平人气象论》说:"春胃微弦曰平".(王冰注:言微似弦)此言春时之脉微弦,即是略弦.又说:"弦多胃少曰肝病,但弦无胃曰死."(王冰注:谓急而益劲,如新张弓弦也),言弦多,则是偏于弦;言胃少,则是缺乏柔和之胃气,故属病脉;至于但弦而无柔和之胃气,则为死脉.又说:"平肝脉来,耎弱招招,如揭长竿末梢,曰肝平."(王冰注:如竿木梢,言长耎也),揭、高举也,招招即迢迢,举长竿之末梢,末梢细耎,根端粗重,则觉所持之末梢耎弱而迢迢,且有强感,以此象征肝脉,说明柔和之中有强感.又说:"春以胃气为本.病肝脉来,盈实而滑,如循长竿,曰肝病."(王冰注:长而不耎,故若循竿),循、《说文》"行顺也",《正韵》"摩也".如摩长竿,但觉盈实而滑,不见软弱,以此象征肝之病脉.又说:"死肝脉来,急益劲,如新张弓弦,曰肝死."观此则肝脉当柔和而长,其形微弦,病脉之弦当盈实而滑,死脉当如新张弓弦之劲急;后世形容弦脉曰如新张弓弦,是以死脉形容病  相似文献   

2.
府舍部位:在侧腹部,腹结之下三寸,衝门之上七分。取穴法:先定大横穴,于其下四寸三分处取之。主治症:便秘,肠痉挛,腹肌麻痹,肠炎,霍乱,盲肠炎,肠疝痛,瘧疾,脾肿,及来自白血病之腰腹神经痛,铅中毒。刺灸:针七分,灸五壮。(據铜人,甲乙)解剖:肌肉:腹内斜肌,腹外斜肌。血管:浅腹壁動脉,肠骨廻旋動脉。神经:肠骨下腹神经,肠骨鼠蹊神经。備考:十四经曰:“在腹结下三寸。”和语抄曰:“大横下四寸三分。”富永氏曰:“大横(乳線平脐)之  相似文献   

3.
缓脉刍论     
缓脉之名,由来尚矣。上自《内》、《难》,下及后贤,稽形论病,各具妙义,既之李士材驳高阳生“缓脉主热”之说行,缓脉之主病,渐失庐山真面目矣。后之医者,率以缓脉为迟立说,而缓脉主病之真谛,掩没殆尽,因而有重加整理、研究之必要。一、缓有三解迟非本义林之翰曰:“同一缓脉,而有曰和、曰迟、日纵”之异。三者之分,“有虚实寒热  相似文献   

4.
《黄帝内经》认为:"肺朝百脉".那么,肺到底管的是哪个脉?实际上,肺主要朝的是经络. "朝"通"潮",《素问·五脏生成论》:"诸气者皆属于肺,此四肢八溪之朝夕(潮汐)也."《难经》开首说:"人一呼脉行三寸,一吸脉行三寸,呼吸定息,脉行六寸".中医很早就这么认为了.现在我们想一下这个问题:古代中医为什么没说心一跳脉行多少?  相似文献   

5.
<正> 仲景脉法之二为“平脉法”。平者,众常。(1)述常人脉象。(2)病脉主病,及以切脉为主的诊病常识。仍用答难形式条陈缕晰,现仅略陈学习体会于后以期就正于同道。一、营卫血气,脉动之源:脉为气血运行通道,脉体搏动,必赖营卫血气内外上下循环流通,且与呼吸气息相应。仲景曰:“出入升降,漏刻周旋,水下二刻,一周循环。”此以漏水计时,以测人体昼夜呼吸次数及营卫血气运行度数。一日夜,漏下百刻,人一万三千五百息,营卫血气五十度周于身,一刻之中,人一百三十五息,营卫血气行八丈一尺,水下二刻,人二百七十息,营卫血气行一十六丈二尺,一周于身。营卫血气以此度数“上下于中”地循环,产生了脉搏有规律的跳动。识此恒常,才能达其异变。二、持脉有度,位力形先:人言仲景脉法为人迎、寸口、趺阳(也有加足少阴)三部诊  相似文献   

6.
世有“温病重舌,伤寒重脉”之谓。《内》、《难》以下,重脉首推张仲景。汉时医界有不重脉法,不重病机,草率处方之习,仲景抨击曰:“省疾问病,务在口给,相对斯须,便处汤药,按寸不及尺,握手不及足,人迎跌阳三部不参,动数发息不满五十,短期未知决诊,九候曾无仿佛,所谓窥管而已。”由是一部仲景经,惟脉法为重,以启示后来。  相似文献   

7.
冯文林 《中医杂志》2008,49(10):953-953
<素问·调经论>有段阐发气血虚实病机和由此所产生的证候举例:"帝曰:善!余已闻虚实之形,不知其何以生?岐伯曰:气血以并,阴阳相倾,气乱于卫,血逆于经,血气离居,一实一虚.血并于阴,气并于阳,故为惊狂.血并于阳,气并于阴,乃为炅中.血并于上,气并于下,心烦惋善怒.血并于下,气并于上,乱而喜忘.帝曰:血并于阴,气并于阳,如是血气离居,何者为实?何者为虚?岐伯曰:血气者,喜温而恶寒,寒则泣不能流,温则消而去之,是故气之所并为血虚,血之所并为气虚.帝曰:人之所有者,血与气耳.今夫子乃言血并为虚,气并为虚,是无实乎?岐伯曰:有者为实,无者为虚.故气并则无血,血并则无气,今血与气相失,故为虚焉.络之与孙脉俱输于经,血与气并,则为实焉."  相似文献   

8.
《灵枢·玉版篇》云:“胃之所出血气者,经隧也。而隧者,五脏六腑之大络也……”张隐庵注曰:“虽胃府所生之气血,其精专者行于经隧,从手太阴肺脉而终于足厥阴肝经,此营血之循行十二经脉之中,一脉流通,环转不息者也,其血气之四布皮肤者,从脏腑之别络而出,虽与经脉相干,与经并行,而各走其  相似文献   

9.
《内经营气脉度运行考》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难经》据古义献记载相传为扁鹊秦越人所著,以阐述《内经》的主要部份,文笔简明,后世以内、难并称.注释《难经》的始自三国时吴·吕广、唐·杨玄操、宋·丁德用、虞庶、杨康候等五人的注,经明·王九思、石友谅,王鼎象、王惟一等人以五家注而编辑,世称王翰林《难经集注》.此外尚有很多人注释,如金·张元素、元·滑伯仁、清·徐灵胎等,而以明·张世贤《图注难经》流行较广.总而言之,都是"疏不破注,注不破经"并无新义.《难经》研究脉度取《灵枢》将骨度、五十营、营气、脉度、营卫生会等篇概括为:一难曰"……寸口者脉之大会,手太阴之动脉也.呼吸气二百七十息,脉行一十六丈二尺为一周,五十度周身,计一万三千五百息,脉行八百一十丈,从寅复起."进一步说明脉度"人一呼脉行三寸,一吸脉行三寸,呼吸定息,脉行六寸.人一日一夜,凡一万三千五百息,脉行五十度,周于身.漏水下百刻,营卫行阳二十五度,行阴亦二十五度为一周也.故五十度复会于手太阴寸口者,五脏六腑之所终始,故取法于寸口也."  相似文献   

10.
十三、气穴部位:在下腹部,当肓俞之下三寸,四满之下一寸,横骨之上二寸(当关元穴之外方)。取穴法:去白条二指横径,于脐下三寸取之。本穴与中行(任脉经)之间距离有五分、一寸、一寸五分等異说,今从五分(即同甲乙、千金、外台、类经图翼、金鑑之说,自肓俞穴至横骨穴亦同)。主治症:肠疝痛,月经不调,膀胱麻痹,腰背肌痉攀,月经痛,卵巢炎,子宫病,泌尿生殖器病,肾脏炎。刺灸:针三分乃至一寸,灸五壮。聚英曰:“铜人灸五壮,针三分。素註一寸,灸五壮。”甲乙曰:“刺入一寸,灸五壮”。  相似文献   

11.
《素问.玉机真藏论》曰:“凡治病,察其形气色泽,脉之盛衰,病之新故,乃治之,无后其时。形气相得,谓之可治;色泽以浮,谓之易已;脉从四时,谓之可治;脉弱以滑,是有胃气,命曰易治,取之以时。形气相失,谓之难治;色夭不泽,谓之难已;脉实以坚,谓之益甚;脉逆四时,为不可治。必察四难,而明告之。”提出以色泽、脉象、形态以及色脉与四时的顺逆,作为判断疾病预后好坏的依据。归纳四种易、难治的情况,“四易”是:形气相得,色泽以浮,脉弱以滑,脉从四时;“四难”是:形气相失,色夭不泽,脉实以坚,脉逆四时。笔者不揣浅陋,将这4种情况的粗浅认识,就正于同道。…  相似文献   

12.
素问衍文     
《素问》为古典医籍硕果仅存著作,年湮代远,鲁鱼亥豕,每篇有之。对于继承发扬、整理提高来说,是要加以相当厘定的。兹约略述之。 (一)平人气象论尺热曰病温,尺不热脉滑曰病风,脉涩日痹。109页。系指1963年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黄帝内经素问》的(页数,下同) 死脾脉来,锐坚如乌之喙,如鸟之距,如屋之漏,如水之流,曰牌死。(117页) 尺热曰病温,尺不热曰病风,是由上文“人一呼脉三动,一吸脉三动而躁”,申说病温尺热、病风尺不热两种不同的诊断区别法则,是相对而言的。涩脉,《脉经》谓“往来难”。  相似文献   

13.
夜读随记     
夜读随记彭静山辽宁中医学院(沈阳110032) 疝 腹痛曰疝,疝有厥、盘、寒、 、复、气、脉七疝。睾丸痛曰 (gu)。 与疝皆睾丸之病也。中风四症 岐伯云:“中风大法有四:一偏枯,半身不遂也。二风痱,四肢不收也。三风癔,奄忽不知人也。四痹,诸风类痹状...  相似文献   

14.
支沟穴临床应用医案5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林国华  赵兰风 《新中医》2010,(10):99-100
<正>支沟穴属手少阳三焦经穴,其穴名最早见于《灵枢·本输》,曰:"支沟,上腕三寸,两骨之间陷者中也,为经"。因其穴在腕上三寸,两骨之间凹陷处,古时穿地为沟,因其枝脉直透手厥阴之间使穴,谓其脉之所行,犹如水之注入沟中  相似文献   

15.
<正> 仲景于《伤寒论》之首言“辨脉法”一篇,用答难形式,以临床医案为基础,重点申述脉象变化,鉴病别机,区别阴阳,昭然表里,识恶知善,彰明治误,启示后学,就其内容,归类为九:一、持脉之道,先别脉之阴阳《内经》曰:“微妙在脉,不可不察,察之有纪,从阴阳始。”故仲景省疾诊病,先别脉之阴阳曰:“凡脉大、浮、动、数、滑此为阳也;脉沉、涩、弱、伏、微此名阴也。”此以性状及浅深部位不同来分阴阳,即比平脉有余及位浅者为阳脉;比平脉不及,位深者为阴脉。又以寸位脉为阳,尺位脉为阴。寸以候上,故为阳;尺以候下,故为阴。此以脉之上下别阴阳。知阴知阳者,以别病之死生。故曰:“阴病见阳脉者生,阳病见阴脉者死。”伤寒病邪在表,病于阳佗见阳脉;邪在里,病在阴位见阴脉,是为正  相似文献   

16.
正硬皮病属中医"皮痹"、"脉痹"范畴。《诸病源候论》曰:"痹者,其状肌肉顽厚,或肌肉疼痛,由血气虚则受风湿而成此病。"沈金鳌又说"麻木,风虚病,亦兼寒湿痰血病也,……按之不知,掐之不觉,有如木之厚"。所述与硬皮病症状非常相似~([1])。中医治疗硬皮病有明显的优势,综述如下。1内治法温阳通痹法。周平安主张硬皮病从痹证论治,认为本病乃本虚标实、虚实夹杂之证,以阳虚寒凝、痰瘀互  相似文献   

17.
扁鹊兄弟三人皆善医。魏文侯问曰∶子兄弟三人孰最善?对曰∶长兄视色,故名不出家;仲兄视毫毛,故名不出门;如鹊针人血脉,投人药饵,故名闻诸侯。然扁鹊见齐桓侯,知疾在腠理,疾在血脉,疾在肠胃,亦未尝非能视色知人之疾也。若彼之兄弟,后世安有如是之神哉!夫脉之难明,古今所病也。至虚有盛候,而大实有羸状,疑似之间。便有生死之异。  相似文献   

18.
诊余偶记     
一、紧脉:《伤寒论》“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为伤寒。”魏荔彤注:“伤寒中风同一浮脉,而彼为浮缓此为浮紧,阳邪舒散故缓,阴邪劲急故紧。同为在表之浮,而一缓一紧,风寒逈异矣。”按《伤寒论》中紧脉乃与缓脉相对,紧之形态论中未群。《金匮要略》腹满寒疝宿食篇曰:“腹痛脉弦而紧。”曰:“其脉数而紧,乃弦状,如弓弦,按之不移。”曰:“脉紧如转索无常者有宿食也。”  相似文献   

19.
1、虚脉:迟大而软,轻按重按均为不足之象,按之有空豁之感。凡阴阳气血脏腑诸虚均可见此脉,又主伤暑。2、虚脉的相类脉有4种,一为细脉:往来如线,细直而软,按之不绝,始终清晰;二为微脉:脉来细软,按之似有似无,指下模糊。3、虚脉的另2种相类脉一为弱脉:脉象极软而沉细,寻之如烂棉,轻手感觉不到,重手乃得,按之欲绝;另一为短脉:脉象寸尺两部皆短,不能满部。4、实脉:来去俱盛,浮沉皆得,脉大而长,三部脉举按均有力。主实证,如邪实、血实、火盛等。常见于高热、痈肿、瘀积、食滞、便秘、狂躁诸症。6、实脉的另2种相类脉一为滑脉:往来流利,如珠走盘,…  相似文献   

20.
祖国医学对风湿病之认识:素问痹论篇载:“黄帝问曰:痹之安生?岐伯对曰: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其夙气胜者为行痹,寒气胜者为痛痹,湿气胜者为著痹也……。以冬遇此者为骨痹,以春遇此者为筋痹,以夏遇此者为脉痹,以至阴遇者为肌痹,以秋遇此者为皮痹”。张景岳曰:“风胜者行痹,风者善行,故走注历节无定所、为阳邪。寒胜者为痛痹,以血气受寒则凝而留聚,是为痛痹,此为阴邪。湿胜者为著痹,以血气受湿,濡滞肢体,沉重而疼痛,顽木留著不移,是为著痹,亦是阴邪”。辨证:风湿之为病,害人皮肉筋脉最甚,有自外感由口鼻而来者,或坐卧湿地而咸受者,有久患风湿已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