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18 毫秒
1.
腹膜透析相关性腹膜炎受多种因素影响,操作不规范是引起腹膜透析相关性腹膜炎的重要原因,其发生与原发病有密切关系,另外营养状况、家居环境、文化程度都与持续性不卧床腹膜透析患者发生感染性腹膜炎有关.革兰氏阳性球菌是感染最常见致病菌,真菌性腹膜炎治疗效果仍差,应尽早拔管.  相似文献   

2.
腹膜炎为不卧床持续性腹膜透析(CAPD)的主要并发症,多数发作能处理成功而不必中断腹膜透析。但感染可引起腹膜改变或因形成粘连失去腹膜腔,导致暂时或永久性透析中断。感染偶尔也可致命。 CAPD腹膜炎的实验室诊断方法和细菌分离还在逐步发展。抗生素的选择、剂量、给药途径、给药时间长短仍缺乏一致的意见。因此,英国抗菌化疗协会成立了一个工作队,制定标准以指导CAPD相关性腹膜炎的诊断和处理。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整肠生联合大蒜素胶囊预防真菌性腹膜炎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期间所有腹膜透析相关性腹膜炎(PDAP)患者的人口统计学资料、致病菌等资料,根据既往是否行整肠生联合大蒜素胶囊干预治疗分为对照组(60例)和干预组(101例)。共纳入符合标准的患者161例,根据病原微生物分为真菌组...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单中心腹膜透析相关腹膜炎患者致病菌和耐药性及预后情况。方法:收集我中心2009年1月1日~2017年12月31日收治的72例次腹膜透析相关腹膜炎患者致病菌分布和耐药情况及预后资料,采用统计学方法进行分析。结果:49例次培养阳性,共培养出58株致病菌,包括G+菌38株(65. 52%)、G-菌16株(27. 59%)和真菌4株(6. 9%)。G+菌中最常见的是表皮葡萄球菌,G-菌中最常见大肠埃希氏菌。G+菌对万古霉素、利奈唑胺、头孢曲松和呋喃妥因均耐药率为0。G-菌对哌拉西林/他唑巴坦、丁胺卡那、亚胺培南、美洛培南和头孢哌酮/舒巴坦均耐药率为0。培养阴性、单一G+菌、单一G-菌、单一真菌、混合感染腹膜炎的治愈率分别为78. 26%、88%、92. 86%、0%、57. 14%。真菌性腹膜炎的拔管率为100%。结论:G+菌仍是我中心腹膜透析相关性腹膜炎的主要致病菌,根据药敏选用抗生素治疗有助于提高治愈率。真菌性腹膜炎预后差,及时拔管并积极抗真菌治疗可减少死亡率。  相似文献   

5.
真菌性腹膜炎是腹膜透析(peritoneal dialysis,PD)中的一种严重的腹膜炎,腹部压痛、反跳痛的发生率显著高于腹透并发的其他腹膜炎,预后不良,早期拔管可能可以降低病死率。目前国外学者主张:一旦确诊为真菌性腹膜炎应立即拔除腹透导管并积极抗真菌治疗10d,间隔2~3周后可考虑重新置管继续腹透治疗。这一治疗方案患者需要经历几次手术,患者痛苦大,治疗所需费用高。如何能够控制真菌性腹膜炎而减少腹透拔管率?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腹膜透析相关感染性腹膜炎致病菌谱和耐药率变化,以及致病菌与预后之间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分析了2001至2005年本院腹膜透析相关感染性腹膜炎并与1990至2000年109例次资料进行比较。 结果 (1)致病菌谱分布:2001至2005年收治腹膜透析相关感染性腹膜炎145例共206例次,培养阳性108例次(52.4%),培养阴性率从1990至2000年的60.6%下降至47.6%(P < 0.05)。革兰阳性(G+)球菌感染的发生率从25.6% 上升至39.8% (P > 0.05);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的发生率从4.7%上升至26.9%(P < 0.01);耐甲氧西林葡萄球菌发生率为22.2%。革兰阴性(G-)杆菌腹膜炎的发生率从44.2%下降至34.3%(P > 0.05);铜绿假单孢菌与大肠埃希菌腹膜炎的发生率有一定程度的上升;肺炎克雷伯杆菌性腹膜炎的发生率显著下降(14.0% 比 3.7%,P < 0.05)。真菌性腹膜炎的发生率有所下降(30.2% 比 17.6%,P > 0.05)。(2)耐药率分析:对于G-杆菌,阿米卡星耐药率最低(10.3%)。(3)转归:与1990至2000年相比,总体治愈率从68.8% 上升至73.9%;导管拔除率从19.2%下降至14.3%;病死率从10.1% 下降至5.4%。真菌性腹膜炎退出率为100%,显著高于G+球菌G-杆菌性腹膜炎(P < 0.01)。铜绿假单孢菌感染所致退出率为44.4%,显著高于非铜绿假单孢菌的细菌感染(P < 0.01)。结论 与1990至2000年相比,近5年腹膜透析相关感染性腹膜炎培养阴性率显著下降;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是最常见的致病菌;真菌性腹膜炎发生率有所下降;感染性腹膜炎治愈率有所改善。真菌性腹膜炎是导致腹膜透析退出的主要原因,其次是铜绿假单孢菌感染所致腹膜炎。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针对老年腹膜透析患者的健康教育方式.方法 采取不同健康教育方式(直接或间接交谈、调查问卷及肾友会),对腹膜透析患者,特别是老年患者的腹膜炎发生率及腹膜透析患者的中断率进行观察.结果 通过我们的健康教育使腹膜透析患者,特别是老年患者腹膜炎的发生率及腹膜透析患者的掉队率与开展教育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的生活质量、治疗的积极性和依从性也有不同程度的提高.结论 了解腹膜透析患者的心理状况,采取有效的健康教育方式,有利于提高疗效并改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8.
细菌性腹膜炎目前仍是腹部外科的棘手问题。传统治疗包括补液、静脉输注抗生素、手术去除污染源及清洗腹腔。但如果腹腔已有明显污染,则这种疗法似嫌不足。腹膜腔灌洗不是新的治疗方法,在本世纪初已开始应用。当前腹膜透析慢性治疗的患者在有腹膜炎时肾病学家常用含抗生素的治疗性连续腹膜腔灌洗。但有些外科医师顾虑持续腹膜腔灌洗可能使感染扩数,影响白细胞功能,危及宿主的防御系统。为了解决连续腹膜腔灌洗究竟有害还是有益的问题,作者用120只家兔进行实验。实验性腹膜炎用高浓度或低浓度二种人粪液注入腹腔做成模型。灌洗液为乳酸钠林格氏溶液,灌洗速度为40~50ml/小时。庆  相似文献   

9.
正糖尿病肾病是糖尿病最常见、最严重的并发,常导致肾衰竭。而腹膜透析是终末期肾脏病患者的主要替代疗法之一,在对患者进行腹膜透析治疗的过程中,患者临床较易合并出现系列的并发症,其中以腹膜炎最为普遍[1],其严重影响腹膜透析患者的生活质量,威胁患者的生命[2]。为了有效降低出现腹膜炎的概率,对我院收治的糖尿病肾病腹膜炎透析患者临床给予个性化护理干预后[3],在降低临床出现腹膜炎概率和提高患者生活质量[4]等方面获得显著效果,现将临床研究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0.
腹膜炎对CAPD患者腹膜小分子物质转运与超滤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观察了腹透时间、腹膜炎对连续非卧床腹膜透析(CAPD)患者腹膜转运与超滤功能的影响.方法观察对象为1998年~2001年在我透析中心行CAPD患者101例,其中发生腹膜炎者12例,为观察组;无腹膜炎发作史者89例,为对照组.于开始腹透后第1、6、12、18、24月分别进行腹膜平衡实验(PET),用于评价腹膜的小分子溶质转运(D/Pcreat)及超滤能力(UF).结果在无腹膜炎发作史的89例患者中,其D/Pcreat比值随腹透的进行而逐渐缓慢上升,至12个月时达到最大值(0.65±0.05),与透析第1个月相比无显著性差异(0.61±0.06,P=0.065);在伴有腹膜炎发作史者,其D/Pcreat比值上升幅度较大,并于腹透的第12个月也达到高峰值(0.74±0.056),与对照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在开始CAPD后,所有患者超滤量(UF)随透析时间延长,呈快速下降过程,特别是在伴有腹膜炎发作史的患者更为明显.无腹膜炎发作史的患者于透析第18个月达到最低水平(351±48 ml),与透析第1个月相比有显著性差异(382±42 ml,P<0.05),而伴有腹膜炎发作史的患者则于开始透析后的第12个月达最低水平(326±57 ml),两组的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线性回归分析,累积腹膜炎发作时间与腹膜肌酐转运水平(D/Pcreat)呈明显正相关(r=0.83),与腹膜超滤量(UF)呈负相关(r=-0.75).结论以糖为基质的常规CAPD对腹膜转运功能与超滤功能具有一定的负面影响,而腹膜炎则明显加剧或恶化常规CAPD对腹膜功能的负面作用.因此,进一步提高CAPD技术与方法,降低腹膜炎发生率仍是肾科工作者所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  相似文献   

11.
腹膜透析(peritoneal dialysis,PD)是终末期肾脏病患者主要的治疗方法之一。近年来,自动化腹膜透析机因其使用的便捷性而逐渐被广泛应用,但操作不当仍有一定局限性,产生并发症。腹膜透析导管为微生物及空气进入腹腔提供了入口,容易引起腹膜炎。气腹是腹膜透析罕见的并发症,发生率较低。现报告1例因腹膜透析机操作引...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腹膜透析相关性腹膜炎感染原因及致病菌菌谱、耐药性变化,为合理用药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深圳市第二人民医院近5年来腹膜透析相关性腹膜炎患者一般情况、细菌培养及药敏试验、疗效及转归。结果:96例次腹膜透析相关性腹膜炎中,常见的感染原因是不规范操作(28. 1%)及不洁饮食(41. 6%)。培养菌株65例次,其中G+菌31例次(47. 7%),G-菌25例次(38. 5%),真菌8例次(12. 3%),分支杆菌1例次(1. 5%)。本中心最主要的致病菌是G+球菌,以葡萄球菌及链球菌多见,而G-菌感染中以大肠杆菌最为常见。G+菌对万古霉素、利奈唑胺、替加环素无耐药,对青霉素G的耐药率为72. 7%。G-菌对亚胺培南、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厄他培南无耐药,对阿米卡星(5%)、头孢他啶(5. 2%)及头孢替坦(5. 5%)低耐药,对氨苄西林耐药率为83. 33%。真菌对伊曲康唑、酮康唑、5-氟胞嘧啶无耐药。G+菌、G-菌、培养阴性腹膜炎患者治愈率分别为88%、86. 4%、92. 1%。结论:革兰阳性菌仍是腹膜透析相关性腹膜炎的主要致病菌;腹透液培养阴性的腹膜炎患者治愈率高、预后较好。革兰阳性球菌对青霉素耐药性较高,经验治疗宜首先万古霉素;革兰阴性菌腹膜炎经验治疗可选用氨基糖甙类、头孢他啶或哌拉西林/他唑巴坦。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自动化腹膜透析在初置管腹膜透析患者过渡期的运用及对患者远期腹膜炎发生率的影响.方法 将在本腹膜透析中心进行腹膜透析置管的患者随机分为间歇性腹膜透析组(IPD组)和自动化腹膜透析组(APD组),均从置管日即开始渐进式的腹膜透析7d,分别记录其出血压、血肌酐、尿素氮、血钙、血磷、血钾、超滤量、尿量等指标及他们的培训时间、伤口愈合情况;同时随访半年,对比两组患者的腹膜炎发生情况,并分析腹膜炎的相关危险因素.结果 治疗前两组患者在主要临床及生化指标方面均无显著差异.过渡治疗一周后IPD组患者血压下降值、电解质下降值、尿量减少情况均较APD组患者显著,差异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P <0.05或<0.01);术后IPD组有7例患者出现伤口渗漏,APD组有1例,两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 =0.032).APD组患者平均每天的学习和培训时间(3.45±1.34h/d)亦显著高于IPD组患者(2.34±0.78h/d),P=0.022.随访半年后两组在主要临床及生化指标方面无显著差异,但随访期间APD组患者腹膜炎发生率(3/44)显著低于IPD组(13/44)(P<0.05).进一步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是腹膜炎发生的危险因素,培训时间是腹膜炎发生的保护性因素.结论 在初置管患者过渡期使用APD方式治疗能够有效清除患者体内毒素,保持患者水电解质平衡,并且增加患者住院期间的透析培训时间,减少远期腹膜炎的发生率,有其明显优越性,值得推广运用.  相似文献   

14.
透析是治疗终末期肾功能衰竭病人常用的有效疗法。特别是近几年来持续性非卧床腹膜透析(CAPD)的开展,使腹膜透析更广泛地应用于临床。虽然透析技术、卫生设施等都有了明显的改善。但腹膜炎的发生仍成为腹膜透析的一个重要的并发症。反复的腹腔感染已成为长期进行腹膜透析的障碍。因此抗生素的合理应用便成为成功地进行腹膜透析的一个重要因素。关于抗菌素的种类、给药途径、剂量、给药方案的选择等目前尚无一致意见,现对近年来腹膜透析并发感染时抗菌素应用的几个问题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腹膜透析(腹透)患者真菌性腹膜炎诊断、治疗和预后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本中心开展腹透以来资料齐全的真菌性腹膜炎患者的资料,对腹腔真菌感染的菌种分布、危险因素、临床特点、治疗以及转归进行分析。结果14年中本中心真菌性腹膜炎共26例次,占所有腹膜炎发生率的8%。广谱抗生素的应用、前期细菌性腹膜炎、糖尿病可能是真菌性腹膜炎的易感因素。本组患者早期诊断率27%,致病真菌以白色念珠菌为主,占61%。治疗方法为抗真菌药物治疗和及时拔除腹透管、转作血液透析。大部分患者对抗真菌治疗耐受性良好,但单纯抗真菌治疗疗效有限。本组患者病死率30.8%,腹透管拔除率69%,腹透脱落率42.3%。结论腹透患者真菌性腹膜炎发病率较低,但临床预后差,患者病死率和腹透脱落率高。早期诊断,尽早给予抗真菌治疗和根据病情及时拔除腹透管、转为血液透析是控制感染、挽救患者生命的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16.
腹膜透析(PD)相关性腹膜炎是腹膜透析患者的严重并发症,降低腹膜透析相关感染的风险应该是每个PD中心的重要工作目标。对于出现感染者,应在早期进行经验性治疗,并高质量留取标本,进行有效的微生物学诊断和药敏试验,以保证抗感染治疗的准确性和有效性。腹膜透析中心应积极开展团队质量改进,包括持续进行感染监测、分析感染发生的根本原因。建立全面的腹膜炎风险评估机制,尤其要重点加强主动预防理念,在开始腹膜透析治疗的同时,对高龄、糖尿病患者等高危人群进行重点预防,有意识地加强操作正规培训和再培训、积极防止腹泻和(或)便秘以及加强隧道和出口处护理等主动预防措施,尽可能降低腹膜透析相关性腹膜炎的发生概率。  相似文献   

17.
腹膜炎是腹膜透析的主要并发症,随着腹透装置的改进,腹膜炎的发生率较以往已明显降低,但仍是腹透病人退出腹膜透析的最主要原因,故总结我腹透中心2004年1月1日~2004年12月31日期间发生的腹膜炎情况,积极寻找发生腹膜炎的原因,并提出防治对策.  相似文献   

18.
<正>腹膜炎是终末期肾衰竭(ESRD)患者居家进行持续性不卧床腹膜透析(CAPD)治疗中最常见的并发症,最终可导致患者退出CAPD。我们通过对本腹透中心近5年来所发生的腹膜透析相关性腹膜炎进行回顾分析,探讨腹膜透析相关性腹膜炎发生的相关因素,为腹膜炎的防治提供临床指导。  相似文献   

19.
目的 对腹膜透析相关腹膜炎因素进行分析并提出其相应的护理措施.方法 对83例101例次腹膜透析相关腹膜炎患者的病历资料问卷调查进行分析.结果 操作不规范、透析环境污染及出口处感染是引起腹膜炎的重要因素.结论 医护人员对患者及家属的健康教育、进行规范操作的再培训、加强出口处的护理可以提病腹膜透析的疗效.  相似文献   

20.
<正>持续性不卧床腹膜透析(CAPD)作为终末期肾脏疾病的一种肾替代治疗方式,被广泛运用于临床。腹膜炎是腹膜透析(PD)过程中发生的常见并发症,反复发生的腹膜炎导致腹膜纤维化、腹膜功能受损,最终导致腹膜透析终止。因此,早期诊断和有效治疗腹膜炎是维持腹膜透析的关键。中性粒细胞明胶酶相关载脂蛋白(NGAL)是脂质蛋白家族的新成员,研究表明,NGAL可能作为腹透相关性腹膜炎的早期诊断指标,正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