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的观察脑电双频指数(BIS)监测经喉罩吸入七氟醚在小儿短小手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择期短小手术患儿30例,诱导时吸入8%七氟醚+5L/min氧,BIS降至45~50插入喉罩,术中吸入七氟醚1.5%~3%+2L/min氧,控制BIS 40~60,保留自主呼吸,必要时进行手控辅助呼吸。缝皮结束,停止吸入七氟醚,BIS恢复至75左右,拔除喉罩。记录置喉罩即刻、切皮、术中、缝皮、拔喉罩即刻的HR、SBP;术中RR、PETCO2、SpO2变化。结果患儿仅在拔喉罩时SBP、HR、RR较快,与麻醉前相比P<0.05,诱导时间、苏醒时间分别为(123±33)s(、15±2)min。置入喉罩即刻呼气末七氟醚浓度为(4.2±0.5)%;术中麻醉维持阶段呼气末七氟醚浓度为(2.1±0.4)%;手术结束拔喉罩即刻呼气末七氟醚浓度为(0.5±0.1)%。所有患儿未出现诱导期气道反应及术后躁动。结论 BIS监测经喉罩吸入七氟醚,诱导、苏醒迅速,术中血流动力学平稳,呼吸可控性强,可安全地应用于小儿短小手术麻醉。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七氟醚吸入麻醉用于剖宫产手术硬膜外阻滞不全的临床效果。方法剖宫产患者41例,实施硬膜外麻醉后均发生麻醉阻滞不全,即给予面罩吸入6%~8%七氟醚,氧流量4~6 L·min-1,待患者入睡后,改为吸入2%~3%七氟醚,氧流量2~3 L·min-1。结果 41例产妇及新生儿均安全渡过围手术期。结论剖宫产手术硬膜外阻滞不全时及时辅助七氟醚吸入麻醉可满足患者和手术医师的麻醉需求,保证产妇和新生儿围术期的安全。  相似文献   

3.
目的:总结七氟醚吸入在小儿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中的麻醉效果和安全性。方法:收集2009年5月至2010年8月期间在北京同仁医院用七氟醚进行全身麻醉行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的145例患儿(男84例,女61例,年龄3~8岁,美国麻醉医师协会分级I~II级)的临床资料并进行回顾性分析。麻醉诱导:经面罩吸入8%七氟醚,氧流量为5 L/min。患儿意识消失后开放静脉,脑电双频指数(BIS)<60且下颌松弛后置入喉罩。麻醉维持:术中经喉罩吸入3%~4%七氟醚,氧流量为2 L/min,保留患儿自主呼吸,间断辅助通气。记录患儿麻醉诱导前(T1)、意识消失后BIS下降至最低值时(T2)、喉罩置入前(T3)和麻醉维持期(T4)的BIS、心率和呼吸频率,监测麻醉诱导和维持期间患儿出现咳嗽、屏气、喉痉挛、呕吐、分泌物增加或低氧血症等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麻醉诱导前患儿的BIS为94~98(98±2),心率为(111±10)次/min;吸入8%七氟醚15~34(20±3)s后意识消失,BIS降至12~38(23±7),心率加快至(160±12)次/min,最快达180次/min,与诱导前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106例患儿(73.1%)在BIS最低点时出现肢体与躯体急扭,持续5~10 s后扭动消失。BIS上升至24~42(35±4)且患儿下颌松弛时可顺利置入喉罩。置入喉罩前患儿心率下降至(97±10)次/min,与诱导前[(111±10)次/min]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麻醉诱导期患儿的呼吸频率为(21.6±3.4)次/min,麻醉维持期为(29.0±3.8)次/min,与诱导前的(24.6±3.6)次/min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麻醉诱导和维持过程中所有患儿均未发生屏气、喉痉挛、咳嗽、分泌物增加、呕吐、低氧血症等严重不良反应并顺利完成手术。结论:七氟醚吸入全身麻醉用于小儿白内障手术效果好且安全,但在麻醉诱导时应加强对患儿的监测,以防止因肢体、躯体急扭出现的意外伤害。  相似文献   

4.
近年,国内有关喉罩的报道很多,保留自主呼吸喉罩全麻小儿手术、短小手术报道很多,而应用于上肢骨折手术尚未见报道。本文旨在观察术中保留自主呼吸七氟醚吸入喉罩全麻在上肢骨折手术中应用的安全性和可行性。  相似文献   

5.
王磊 《现代医药卫生》2010,26(24):3765-3766
目的:探讨七氟醚经喉罩吸入麻醉在小儿眼科手术中的应用.方法:本组60例患儿,均采用吸入8%浓度七氟醚诱导,待患儿睫毛反射消失后置入喉罩,后调整七氟醚浓度至2%~3%,保留自主呼吸,记录患儿吸入诱导至意识反应消失时间、睫毛反射消失时间、苏醒时间,监测血流动力学指标,观察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本组60例患儿吸入诱导至意识反应消失时间(38.2±10.2)s,睫毛反射消失时间(51.5±9.8)s,苏醒时间(270.8±120.5)s,术中血流动力学监测较平稳,不良反应的发生率较小.结论:经喉罩七氟醚吸入可以很好的应用于小儿眼科手术.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喉罩应用七氟醚吸入麻醉下行小儿斜视矫正术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方法选择择期斜视矫正术患儿20例,年龄3~5岁,体质量12~23kg,ASAI~Ⅱ级,均无呼吸、循环及神经系统疾病。麻醉诱导,面罩半紧闭吸入七氟醚,氧流量2~3L/min,吸入浓度前30s内5%,后降至3%,待下颌关节较松弛后插入喉罩(普通喉罩,插前气囊表面涂上石蜡油,以润滑气道和减轻咽喉区刺激),术中维持氧流量1.5L/min,七氟醚吸入浓度2%,半紧闭下保留自主呼吸。严密观察并记录患心率(HR)、脉搏、血氧饱和度(SpO2)变化。结果 20例患儿麻醉效果均满意。麻醉期间各时间点HR、SpO2值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喉罩七氟醚吸入在小儿斜视矫正术中是安全可靠的麻醉方法 。  相似文献   

7.
喉罩和气管导管通气的七氟醚最低浓度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刘伯飞  王英伟 《中国基层医药》2006,13(10):1672-1672
目的 比较患者耐受喉罩和耐受气管导管的最低七氟醚浓度。方法 40例择期行四肢短小手术的患者,ASAⅠ~Ⅱ级,随机分为喉罩(LMA)组(n=20)和气管导管(ETT)组(n=20)。静脉丙泊酚麻醉诱导后插入喉罩或气管导管,两组患者均采用吸入七氟醚和氧化亚氮维持麻醉,术中保留自主呼吸。手术结束时停吸氧化亚氮,使氧化亚氮的浓度在5min内降至〈3%。随后逐渐降低挥发罐的七氟醚浓度,并密切观察患者对喉罩和气管导管的反应。记录患者出现吞咽、咳嗽、呃逆、头动或四肢运动时的七氟醚吸入浓度和呼气末浓度。结果对喉罩和气管导管出现反应的平均呼气末七氟醚浓度分别是0.42%和0.78%(P〈0.05)。结论 与耐受气管导管相比,耐受喉罩的七氟醚浓度明显较低。  相似文献   

8.
陈公锦  周金萍  王淼 《海峡药学》2013,25(1):143-144
目的探讨七氟醚复合舒芬太尼在学龄前儿童全麻喉罩置入时呼气末肺泡有效浓度(EC50)。方法择期全麻手术患儿23例,ASAⅠ~Ⅱ级,年龄3~6岁。当吸入4%的七氟醚诱导后立即开通外周静脉,七氟醚浓度维持在预定值10min,在喉罩置入前5min静注舒芬太尼0.5μg.kg-1,面罩辅助或控制呼吸。用序贯法确定七氟醚浓度,初始呼气末七氟醚浓度为2%,相邻呼气末浓度差为0.25%,如喉罩置入时评级为满意,则下一例患儿降低1个浓度梯度;如喉罩置入时评级为不满意,则下一例患儿升高1个浓度梯度。喉罩无法置入或喉罩置入后1min内出现呛咳、喉痉挛、肢体运动为不满意,反则为满意。结果符合满意的喉罩置入条件时七氟醚的EC50为1.24%。结论当达到满意的喉罩置入条件时七氟醚复合0.5μg.kg-1芬太尼在学龄前儿童喉罩置入时的EC50为1.24%。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喉罩通气下七氟醚全凭吸入麻醉在小儿浅表手术中应用的可行性和效果.方法 选择60例8月~9岁择期手术的住院患儿.面罩七氟醚吸入麻醉快诱导后置入喉罩,并以七氟醚吸入维持麻醉.记录麻醉诱导前(T1)、诱导后(T2)、喉罩置入时(T3)、手术开始时(T4)和喉罩拔除时(T5)各时点患儿BP、HR的变化,记录睁眼时间和完全清醒的时间.结果 60例息儿喉罩均成功置人,麻醉过程总体平稳,无见麻醉相关并发症.患儿平均睁眼时间为10.5±3.6min.完全清醒时间为15.0±3.8min.结论 喉罩通气下七氟醚全凭吸人麻醉在小儿浅表手术中应用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10.
张惠  陈娟  潘树林 《安徽医药》2014,(5):942-943
目的观察七氟醚吸入麻醉用于鼻内镜手术对气道阻力、肺顺应性和气道压的影响。方法 30例择期在全麻下行鼻内镜手术的病人,随机分为异丙酚组(P组)和七氟醚组(S组)。P组持续泵注瑞芬太尼0.2μg·kg-1·min-1复合异丙酚3~6mg·kg-1·min-1维持麻醉;S组持续泵注瑞芬太尼0.2μg·kg-1·min-1,持续吸入七氟醚2%~3%,呼气末浓度维持在1.1~1.7 MAC。记录手术开始时﹑手术30 min,手术60 min﹑手术结束时及手术结束后5 min时的气道阻力﹑肺顺应性和气道压。结果两组各时点呼吸动力学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七氟醚麻醉对气道阻力﹑肺顺应性和气道压没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1.
目的 研究喉罩下七氟醚联合瑞芬太尼在小儿尿道下裂手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择择期行尿道下裂成形术的患儿40例,ASAⅠ~Ⅱ级,年龄2~6岁,体重10~26 kg,将其随机分为喉罩麻醉组(L组)和气管插管麻醉组(T组),每组各20例。以丙泊酚及顺式阿曲库铵行麻醉诱导,分别插入喉罩或气管导管,术中以七氟醚联合瑞芬太尼维持麻醉,观察插管与拔管即刻患儿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的变化以及术中患儿体动、术后恶心呕吐、苏醒期躁动的发生率。结果 L组患儿插管前后的HR与MAP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组患儿插管后以及拔管时的MAP和HR显著高于L组,发生苏醒期躁动的比率明显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喉罩麻醉在小儿尿道下裂手术中可安全取代气管插管,诱导苏醒平稳,苏醒期躁动等不良反应少。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采用七氟烷喉罩吸入和氯胺酮静脉注射麻醉方法的非住院眼科患儿术后恢复情况和不良反应,比较2种药物的麻醉效果和安全性。方法:选择2008年1月至2008年12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眼科接受白内障、青光眼、斜视、眼整形、视网膜和角膜等手术的2773例患儿,年龄4个月~14岁。分为七氟烷喉罩麻醉组(七氟烷组,1074例)和氯胺酮静脉麻醉组(氯胺酮组,1699例)。七氟烷组男698例,女376例,平均年龄(4.0±3.0)岁。氯胺酮组男1056例,女643例,平均年龄(5.4±3.0)岁。七氟烷组患儿面罩下吸入七氟烷,其浓度从5%逐渐增至8%,氧流量为5L/min。待患儿意识消失后开放静脉并置入喉罩,术中用1.5%~2.5%七氟烷维持麻醉。氯胺酮组患儿开放静脉后给予氯胺酮2mg/kg,溶于0.9%氯化钠注射液10mL静脉推注,术中用0.5~1.0mg/kg氯胺酮间断静脉推注维持麻醉。记录并分析2组患儿Aldrete评分、麻醉后恢复室(PACU)停留时间及围手术期的不良反应。结果:2组患儿离开PACU时Aldrete评分均为10分;患儿在PACU停留时间七氟烷组为(23.6±16.1)min,氯胺酮组为(56.2±34.9)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七氟烷组内行不同术式患儿PACU停留时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氯胺酮组行白内障超声乳化和(或)人工晶体植入术与眼整形术患儿的PACU停留时间较行斜视矫正术患儿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七氟烷组的患儿有90%在麻醉诱导期出现一过性心动过速,但均在10s内恢复正常。氯胺酮组有6例患儿术中脉搏血氧饱和度〈92%。患儿术后兴奋躁动的发生率七氟烷组为47.6%(511例),氯胺酮组为39.8%(676例);患儿术后恶心呕吐的发生率例七氟烷组为8.4%(90例),氯胺酮组为10.2%(173例),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七氟烷喉罩吸入较氯胺酮静脉注射的麻醉效果好,术后恢复快,不良反应少,适用于小儿眼科非住院手术。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在腹腔镜胆囊切除手术中应用喉罩通气全凭吸人七氟醚维持麻醉的临床安全性。方法择期行LC的患者60例,随机均分为七氟醚组(A组)和全凭静脉组(B组)。A组采用七氟醚全凭吸人麻醉维持,B组采用丙帕酚、舒芬太尼和罗库溴铵麻醉维持。监测并记录麻醉前后的血流动力学指标;记录喉罩拔除时间,观察恢复期不良反应情况。结果两组术中生命体征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A组拔管时间短于B组(P〈0.05),且不良反应发生率较B组少(P〈0.05)。结论LC采用喉罩通气全凭吸入七氟醚麻醉维持,能满足喉罩置人及外科手术操作的麻醉要求,操作方便、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喉罩七氟醚吸入麻醉对甲亢手术患者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 60例ASAI~II级择期在全麻下实施甲亢手术的患者,随机分为七氟醚吸入组(S组)和丙泊酚组(P组)。观察两组诱导及清醒情况。在麻醉诱导前(T0)、插入喉罩前(T1)、插入喉罩即刻(T2)、切皮即刻(T3)、拔除喉罩前(T4)、拔除喉罩后即刻(T5)记录SPO2、PETCO2、HR、MAP。结果两组清醒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T0比较T1、T2时S组MAP下降(P<0.05);T1、T2时P组HR减慢、MAP下降(P<0.05);T1、T2时P组MAP低于S组(P<0.05);T2时HR慢于S组(P<0.005)。结论七氟醚吸入麻醉用于甲亢手术,血流动力学更稳定,手术期间可维持接近生理状态的血流动力学,全麻后苏醒平稳。  相似文献   

15.
目的比较七氟醚和丙泊酚对于内镜鼻窦手术术中出血的影响。方法择期行内镜鼻窦手术的患者30例,ASAⅠ或Ⅱ级,年龄18~65岁,术前CT Lund-Mackay评分〉12分,随机分为,七氟醚组(S组)和丙泊酚组(P组)(n=15)。采用气管内静吸复合全身麻醉,术中持续输注雷米芬太尼0.1μg/(kg·min),S组术中使用七氟醚吸入维持麻醉,P组使用血浆靶控输注丙泊酚维持麻醉,术中通过分别提高吸入或输注浓度加深麻醉,控制血压于在75%的基础压。术中监测脑双频指数(bispectral index,BIS),分别测定患者术前的血红蛋白含量和吸引瓶中的血红蛋白含量计算失血量,并请手术医生使用VAS方法评估术中失血量。结果术中S组和P组BIS值分别为(44±6)和(36±7),P组明显低于S组(P〈0.05),S组和P组的失血量分别为(148.9±30)ml和(119.4±20)ml,P组明显少于S组(P〈0.05),但失血量VAS主观评估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内镜鼻窦手术中,使用七氟醚或丙泊酚维持麻醉时,丙泊酚可有效减少术中失血。  相似文献   

16.
目的:比较右美托咪啶(Dex)复合丙泊酚不同血浆靶浓度靶控输注(TCI)诱导时喉罩置入条件,探讨喉罩置入时右美托咪啶复合丙泊酚靶控输注的合适靶浓度。方法:择期行短小手术患者75例,年龄20~60岁,ASAI-II级,随机分为三组(n=25),I、II、III组丙泊酚靶浓度分别为2.0、2.5、3.0μg/mL。右美托咪啶0.6μg/kg负荷量10min泵完,当丙泊酚效应室浓度(Ce)达预设靶浓度3min后置入喉罩,观察喉罩置入条件:下颌活动度、呛咳、体动及喉痉挛。记录患者术前(T0)、喉罩置入前(T1)、置入后1min(T2)、3min(T3)时收缩压(SBP)、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及脑电双频谱指数(BIS)。计算T0和T1时SBP、MAP、HR的变化幅度。记录各组呼吸抑制例数、时间。记录各组麻黄素和阿托品使用情况。结果:各组T1~T3SBP、MAP、HR均低于T0(P〈0.05),与I、II组相比,III组下降幅度更明显(P〈0.05)。与T1比较,三组T2时的SBP、MAP和HR没有出现明显的变化(P〉0.05)。三组BIS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喉罩置入条件I组有3例张口度差,5例发生呛咳或体动,与II、III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II、III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I、II组相比,III组呼吸抑制例数增加和抑制时间延长(P〈0.05),而且III组有更多患者需要使用麻黄素、阿托品(P〈0.05)。结论:右美托咪啶0.6μg/kg复合丙泊酚靶浓度2.5μg/mL能够提供足够的麻醉深度和良好的喉罩置入条件,不会产生明显的呼吸和循环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妇科宫腔镜手术患者单纯吸入七氟烷的麻醉效果及对循环系统的影响。方法83例宫腔镜手术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55例,麻醉诱导为吸入6%~8%七氟烷,麻醉维持为吸入2%~3%七氟烷;对照组28例,麻醉诱导先予30s内快速静注异丙酚2mg/kg,待患者意识消失后行宫腔镜手术。观察麻醉诱导前、术中、术毕患者HR、BP、平均动脉压(MAP)、SpO2、呼吸频率等指标,并记录睫毛反射消失时间、睁眼时间及不良反应等。结果组内比较:与麻醉诱导前相比,术中与术毕两组患者收缩压、MAP均下降,观察组HR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舒张压、SpO2、呼吸频率均无明显变化。组间比较:术中两组患者收缩压、MAP及HR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与对照组麻醉诱导睫毛反射消失时间分别为:(63.1±7.1)s与(42.4±6.4)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睁眼时间分别为:(3.1±0.5)rain与(1.9±0.4)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诱导兴奋期1例出现咳嗽。两组术中均无心律失常、术后均无嗜睡等不良反应发生。结论七氟烷用于宫腔镜下手术麻醉,诱导和苏醒过程迅速,麻醉维持平稳,对呼吸循环影响小,不良反应少。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观察喉罩通气全凭七氟醚吸入麻醉下行主动脉夹层动脉瘤介入术患者血流动力学变化及术后恢复情况.方法 选择45例行主动脉夹层动脉瘤介入手术的患者,行喉罩通气全凭七氟醚吸入麻醉,观察患者麻醉诱导前、置入喉罩后、手术中、拔除喉罩后的SPO2 、PrTCO2和动脉血气值,并观察术中、术后患者的血流动力学波动.结果 麻醉前后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