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谭宜军 《现代保健》2009,(32):164-165
目的通过灌肠复位小儿肠套叠38例,探讨X线腹部平片对小儿肠套叠诊断的价值,空气灌肠对小儿肠套叠诊断和复位,B超对肠套叠检查,钡灌肠对小儿肠套叠诊治,比较各种检查方法在小儿肠套叠诊断和治疗中所起的作用。方法共收集笔者所在科室灌肠复位小儿肠套叠38例,男30例。女8例,年龄3个月至3岁,均为原发性肠套叠,灌肠复位后,复位率为90%,对多种肠套叠影像诊断作比较。结果对小儿肠套叠诊断部分病例腹部平片才有x线征象,B超检查是肠套叠非常有效的辅助检查,钡灌肠时可见到钡剂前进受阻呈充盈缺损,在适当压力下,套人部退向回盲部,但由于钡灌肠对复杂型套叠诊断率低还有穿孔的危险,现在已少用,而在小儿肠套叠空气灌肠所有病例,均可见肠管内的套人部呈软组织块影。结论x线腹部平片对小儿肠套叠诊断有局限性,钡灌肠对肠套叠有穿孔的危险,应尽量少用,B超检查是肠套叠最方便且无创伤的辅助检查,有关文献认同诊断符合率达到85%左右,而空气灌肠为小儿肠套叠的确诊提供准确的诊断方法,而确诊后能行复位治疗的,即可在透视中空气灌肠,复位率为90%。快速、安全、并发症少等优点,有很高的实用价值,放射科医生有必要熟悉和掌握小儿肠套叠的各种诊断以及复位方法。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诊治小儿肠套叠及在彩超引导下行水压灌肠复位术的价值。方法:使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腹部探头及高频探头,对可疑肠套叠患者进行多切面探查,发现异常肠源性团块回声诊断为肠套叠时用水压灌肠法进行复位,术中在彩色多普勒超声引导下动态观察团块的大小、所处位置、回声变化及有无并发症,并摄片和录像记录,追踪随访。结果:采用腹部及高频彩色多普勒超声对小儿急性肠套叠能做出较明确的诊断;病程在48 h内的小儿急性单纯性肠套叠,在彩色多普勒超声引导下实时观察使用水压灌肠复位效果良好。结论:彩色多普勒超声引导下进行肠套叠水压灌肠复位能动态观察其活动情况,并了解有无并发症,其操作简单,成功率高,可为临床诊断及治疗小儿肠套叠首选。  相似文献   

3.
目的:总结B超引导下水压灌肠治疗小儿肠套叠的临床经验。方法:对144例经B超引导下水压灌肠整复小儿肠套叠整复前后患儿的临床资料及治疗效果进行分析。结果:复位前144例均有阵发性哭闹、呕吐、解果酱样血便表现,复位后症状消失139例;复位前腹部可触及异常包块100例,复位后异常包块消失97例;复位前144例B超均能探及腹部异常包块,复位后异常包块消失139例;碳剂实验144例(6-8h)排便有碳剂139例,无碳剂排出5例;B超诊断符合率100%,复位成功139例,复位成功率96.5%。结论:B超引导下水压灌肠治疗小儿急性肠套叠操作简便、易行,成功率高,可作为小儿急性肠套叠首选的诊断、治疗方法,值得临床借鉴。  相似文献   

4.
于海红 《现代保健》2009,(9):124-125
目的探讨小儿肠套叠早期诊断和治疗措施。方法收集笔者所在医院2004年5月至2007年5月经超声诊断小儿肠套叠并在超声监视下水压灌肠复位的28例患者资料进行分析。结果超声诊断肠套叠准确率100%,B超监视下水压灌肠复位成功率100%。结论超声对肠套叠早期诊断明确,超声监视下水压灌肠复位方法简便、迅速,为治疗肠套叠开辟了新途径。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B超在小儿肠套叠的临床诊断及辅助治疗中的价值。方法:选取2016年6月~2018年2月我院收治的38例小儿肠套叠患儿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B超对该病的检出率及在临床辅助治疗中的作用。结果 :所有患儿经B超检查均查出肠套叠,检出率为100%;在B超监视下进行水压灌肠复位,一次性复位成功32例(84.2%),复灌后成功4例(10.5%),另2例(5.3%)需手术治疗。结论:采用B超诊断小儿肠套叠具有精确性及安全性,可作为临床中确诊小儿肠套叠的依据,在治疗该病中B超的辅助作用明显,可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高频超声在小儿小肠套叠诊断及超声监视下水压灌肠复位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应用高频超声对32例小肠套叠进行检查,测量包块大小及套叠鞘部的长度。27例在高频B超引导下进行生理盐水灌肠复位。结果 32例小儿小肠套叠中,肠套叠包块最大外径23mm(均值16mm),套叠鞘部最大长度15 mm(均值12mm)。实行灌肠复位患儿全部获得成功。结论 高频超声显像可基本明确小儿小肠套叠的诊断,并可在超声引导下行水压灌肠复位治疗。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在小儿肠套叠诊治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彩超诊断并在超声监视下行温生理盐水灌肠复位的62例小儿肠套叠的资料。结果62例小儿肠套叠经双频超声检查全部确诊,彩色多普勒血流显示(CDFI)提示套叠肠管壁血供良好,并在超声监视下行温生理盐水灌肠水压复位,除2例继发性肠套叠外,其余病例均获成功复位。结论彩超检查不仅能确诊肠套叠及其分型,还能评价套叠肠管存活状况,超声监视下水压灌肠复位可作为小儿肠套叠复位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8.
目的 比较超声监视下水压灌肠与X射线下空气灌肠在小儿肠套叠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择2010-2011年我院行X射线下空气灌肠治疗的肠套叠患儿230例及2012-2013年行超声监视下水压灌肠的肠套叠患儿352例,比较复位成功率、复位时间、穿孔率。结果 超声监视下水压灌肠成功复位347例,失败5例,成功率98.6%;X射线下空气灌肠成功复位225例,失败5例,成功率97.8%。结论 超声监视下水压灌肠时间短,无辐射,是治疗小儿肠套叠的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9.
曾志 《工企医刊》2010,23(5):31-32
目的:探讨空气灌肠在小儿肠套叠中的诊断和治疗价值。方法:对182例肠套叠空气灌肠复位的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82例中成功复位的有163例,失败的有19例。结论:空气灌肠是小儿肠套叠的诊断和治疗的最直接、最有效的、首选的非外科治疗的方法,整复率接近90%,具有操作简便、安全性高、创伤少、并发症少等优点。  相似文献   

10.
目的讨论B超及X线在小儿肠套叠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B超诊断及X线平片检查并经手术或X线下空气灌肠确诊的肠套叠患儿(54例)的相关病例资料。结果超声误诊2例,准确率为96.3%,X线误诊2例,准确率为96.3%。两者的准确率无显著性差异。结论两种影像学检查相结合,对婴幼儿肠套叠的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B超引导下水压灌肠治疗小儿急性肠套叠的方法及影响复位成功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4月~2010年4月收治的54例急性肠套叠的患儿的临床资料,该组患儿均经B超或手术确诊,其中41例在B超引导下水压灌肠复位治疗,将该组患儿按性别、年龄、入院时有无轮状病毒感染史、入院时一般情况、发病时间、白细胞总数、B超影像学上的套叠包块血流信号多少探讨与复位成功率之间的关系。[结果]41例患儿全部治愈,无死亡病例,复位成功率为95.1%(39/41),无1例发生穿孔,经分析与复位成功率相关的因素有:年龄、发病时间、肠套叠类型及套叠处肠管血运。[结论]B超对小儿急性肠套叠的诊断率较高,有手术指征的患儿要尽早采取B超引导下水压灌肠治疗。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空气灌肠在小儿肠套叠中的临床意义.方法:对342例B超诊断小儿肠套叠患儿进行空气灌肠.结果:322例在空气灌肠中见软组织阴影,20例肠道未见软组织阴影,316例空气灌肠整复成功.结论:空气灌肠可以明确小儿肠套叠的诊断,在治疗中占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腹部超声对小儿肠套叠的诊断价值及临床意义.方法搜集临床怀疑肠套叠205例患儿进行腹部超声检查.结果经空气灌肠复位及手术证实为201例,超声诊断199例,漏诊2例.结论超声检查是诊断小儿肠套叠的首选检查方法,具有快速、直观、准确等忧点,对临床及时作出处理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小儿急性肠套叠的病因、临床特点.方法 笔者所在医院2006~2009年收治小儿急性肠套叠56例,对所有患儿的临床表现及辅助检查进行分析和总结.结果 发现小儿急性肠套叠除阵发性腹痛、哭闹、腹块、呕吐、果酱样血便等症状外,有些患儿就诊时表现为精神萎靡、面色苍白、嗜睡.空气灌肠造影:均可见阻端呈"杯口状".腹部B超:可见肠道环行多层套叠影.大便常规:红细胞和白细胞无相应增多.结论 熟悉小儿肠套叠的临床症状和体征,解其病因,才能做到早诊断、早治疗.X线检查和结肠造影是诊断肠套叠的金标准.B型超声波检查是肠套叠最方便且无创伤而且非常有价值的辅助检查.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B超引导下水压灌肠复位治疗肠套叠患儿的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至2022年1月医院收治的104例肠套叠患儿的临床资料,根据复位方法不同分为空气灌肠组和水压灌肠组,每组52例。空气灌肠组采用X线下空气灌肠复位,水压灌肠组采用B超引导下水压灌肠复位。比较两组复位成功率、复位时间、大便隐血恢复时间、住院时间、复发率,治疗前后的炎症因子[包括白细胞介素-6(IL-6)、C反应蛋白(CRP)、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胃肠激素[包括胃动素(MTL)、胃泌素(GAS)、神经降压素(NT)]水平,以及呕吐、腹胀、肠淋巴结肿大、肠穿孔等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水压灌肠组复位成功率高于空气灌肠组,复位时间、大便隐血恢复时间、住院时间短于空气灌肠组,复发率低于空气灌肠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炎症指标、胃肠激素指标水平均低于同组治疗前,且水压灌肠组低于空气灌肠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水压灌肠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空气灌肠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与X线下空气灌肠复位相比,B超引导下水压灌肠复位可提高...  相似文献   

16.
目的对小儿原发性肠套叠病例的临床特点、诊断和治疗方法进行探讨。方法回顾性分析126例小儿原发性肠套叠患儿的病例资料,其中119例经彩超诊断,7例彩超未诊断但临床怀疑,经空气灌肠诊断。121例经空气灌肠整复治疗,其中11例中转手术,5例发病超过48h,直接手术治疗。结果 110例空气灌肠复位成功,16例经手术治疗,均顺利恢复。结论小儿原发性肠套叠,彩超是非常有价值的辅助检查,空气灌肠复位是最简便有效的治疗方法,对不适合空气灌肠复位及复位失败者应及时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实时超声监视下水压灌肠对小儿肠套叠复位的疗效。方法回顾分析X射线透视下空气灌肠复位和超声监视下水压灌肠复位两种不同方法治疗小儿肠套叠,并进行疗效比较分析。结果X射线组33例复位成功,11例失败(其中2例穿孔)。超声组42例复位成功,未出现再次复套、水潴留、水中毒和肠破裂穿孔等并发症,4例复位失败。X射线组复位率75%,超声组复位率91%。结论实时超声水压灌肠复位治疗小儿肠套叠成功率较高,几乎无并发症。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小儿肠套叠发病后超声下水压灌肠复位治疗的成功率和手术治疗的时机选择。方法回顾性分析该院58例小儿肠套叠患者的临床表现及治疗过程。结果 58例患者全部首诊超声下水压灌肠复位治疗,首次治疗成功50例(86.2%),二次及二次以上超声下水压灌肠复位治疗成功的5例(8.6%),手术治疗3例(5.2%)。结论小儿肠套叠发病时间越短(<4h)超声下水压灌肠复位治疗成功率越高,发病时间越长(>48h)且小儿周身状态差建议首选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高频超声结合彩色多普勒超声(color doppler flow imaging,CDFI)对小儿肠套叠诊断的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高频彩超的显像诊断,并经X-线下空气灌肠复位和手术证实的小儿肠套89例。【结果】 89例小儿肠套叠,超声检出86例,超声检出率为96.6%,漏诊2例,误诊1例。2例B超提示肠坏死可能,手术后均证实。【结论】高频超声结合CDFI诊断小儿肠套叠具有检出率高的特点,同时能间接提示肠坏死可能,为复位方式的选择提供依据。应是目前早期诊断小儿肠套叠的首选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20.
钱斌  鲍健  陈宏伟 《职业与健康》2011,27(2):235-236
目的比较空气灌肠和钡剂灌肠在小儿肠套叠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在X线透视下,使用自动控制压力的肠套叠复位机,对238例肠套叠患儿分别进行空气灌肠及钡剂灌肠诊断及整复治疗,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行空气灌肠组确诊率98%、复位率97%,平均耗时20 min;行钡剂灌肠组确诊率98%,复位率93%,1例肠穿孔,平均耗时50 min。结论两者的确诊率均较高,但空气灌肠复位率稍高于钡剂灌肠,同时更方便、快捷、安全。空气灌肠是诊治小儿肠套叠的首选方法,也是最佳无创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