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64 毫秒
1.
目的 比较超声监视下水压灌肠与X射线下空气灌肠在小儿肠套叠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择2010-2011年我院行X射线下空气灌肠治疗的肠套叠患儿230例及2012-2013年行超声监视下水压灌肠的肠套叠患儿352例,比较复位成功率、复位时间、穿孔率。结果 超声监视下水压灌肠成功复位347例,失败5例,成功率98.6%;X射线下空气灌肠成功复位225例,失败5例,成功率97.8%。结论 超声监视下水压灌肠时间短,无辐射,是治疗小儿肠套叠的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2.
于海红 《现代保健》2009,(9):124-125
目的探讨小儿肠套叠早期诊断和治疗措施。方法收集笔者所在医院2004年5月至2007年5月经超声诊断小儿肠套叠并在超声监视下水压灌肠复位的28例患者资料进行分析。结果超声诊断肠套叠准确率100%,B超监视下水压灌肠复位成功率100%。结论超声对肠套叠早期诊断明确,超声监视下水压灌肠复位方法简便、迅速,为治疗肠套叠开辟了新途径。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在小儿肠套叠诊治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彩超诊断并在超声监视下行温生理盐水灌肠复位的62例小儿肠套叠的资料。结果62例小儿肠套叠经双频超声检查全部确诊,彩色多普勒血流显示(CDFI)提示套叠肠管壁血供良好,并在超声监视下行温生理盐水灌肠水压复位,除2例继发性肠套叠外,其余病例均获成功复位。结论彩超检查不仅能确诊肠套叠及其分型,还能评价套叠肠管存活状况,超声监视下水压灌肠复位可作为小儿肠套叠复位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小儿肠套叠发病后超声下水压灌肠复位治疗的成功率和手术治疗的时机选择。方法回顾性分析该院58例小儿肠套叠患者的临床表现及治疗过程。结果 58例患者全部首诊超声下水压灌肠复位治疗,首次治疗成功50例(86.2%),二次及二次以上超声下水压灌肠复位治疗成功的5例(8.6%),手术治疗3例(5.2%)。结论小儿肠套叠发病时间越短(<4h)超声下水压灌肠复位治疗成功率越高,发病时间越长(>48h)且小儿周身状态差建议首选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超声引导下温水压灌肠诊治小儿急性肠套叠复位的效果。方法对38例肠套叠患儿,采用超声诊断实时监测下温水灌肠复位。结果4例超声示套入肠管血运差转手术治疗,余34例患儿全部复位成功,其中2例24 h内复发行再次灌肠复位成功。结论在超声实时监测下温水灌肠治疗小儿急性肠套叠,简便易行、疗效满意、无辐射、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6.
《临床医学工程》2016,(7):851-852
目的分析超声引导下水压灌肠治疗小儿肠套叠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2年11月至2014年11月我院儿科收治的120例小儿肠套叠患儿,按照患儿的年龄进行分组:A组(<3个月)、B组(3~6个月)、C组(7个月~5岁),每组40例。比较三组患儿的水压灌肠情况,并观察不同病症类型患儿的治疗效果。结果三组患儿进行水压灌肠所需的最大水压由低到高分别为A组相似文献   

7.
目的:探究基层医院针对小儿急性肠套叠的治疗采取X线监视下空气生理盐水加压灌肠疗法的临床效果。方法:择取2017年8月至2018年8月期间我院收治的44例小儿急性肠套叠行X线监视下空气、生理盐水加压灌肠治疗,记录本组患儿的复位成功率、治疗时间、排气时间、并发症及家属满意度。结果:本组44例患儿中1例转院,剩余43例患儿均复位成功,成功率为97.7%;治疗时间(20.36±3.46)min,肛门排气时间(21.32±2.51)h,无不良反应,家属满意度为100%。结论:小儿急性肠套叠采取X线监视下空气生理盐水加压灌肠治疗效果显著,可有效促进其肠套叠复位,安全性较高,在基层医院推广价值高。  相似文献   

8.
小儿肠套叠的影像学诊断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对比研究小儿肠套叠的各种影像学检查的诊断及治疗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70例小儿肠套叠的X线腹平片、B超和B超水压灌肠、空气灌肠造影的诊断及其治疗的资料。结果:B超和B超水压灌肠、空气灌肠造影检查的诊断价值远远大于腹平片;对早中期的肠套叠首选超声下水压灌肠复位,对中晚期的肠套叠可行充气灌肠复位,对重度晚期的肠套叠首选手术。结论:根据病情合理诊治小儿肠套叠。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诊治小儿肠套叠及在彩超引导下行水压灌肠复位术的价值。方法:使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腹部探头及高频探头,对可疑肠套叠患者进行多切面探查,发现异常肠源性团块回声诊断为肠套叠时用水压灌肠法进行复位,术中在彩色多普勒超声引导下动态观察团块的大小、所处位置、回声变化及有无并发症,并摄片和录像记录,追踪随访。结果:采用腹部及高频彩色多普勒超声对小儿急性肠套叠能做出较明确的诊断;病程在48 h内的小儿急性单纯性肠套叠,在彩色多普勒超声引导下实时观察使用水压灌肠复位效果良好。结论:彩色多普勒超声引导下进行肠套叠水压灌肠复位能动态观察其活动情况,并了解有无并发症,其操作简单,成功率高,可为临床诊断及治疗小儿肠套叠首选。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高频超声在小儿小肠套叠诊断及超声监视下水压灌肠复位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应用高频超声对32例小肠套叠进行检查,测量包块大小及套叠鞘部的长度。27例在高频B超引导下进行生理盐水灌肠复位。结果 32例小儿小肠套叠中,肠套叠包块最大外径23mm(均值16mm),套叠鞘部最大长度15 mm(均值12mm)。实行灌肠复位患儿全部获得成功。结论 高频超声显像可基本明确小儿小肠套叠的诊断,并可在超声引导下行水压灌肠复位治疗。  相似文献   

11.
王长志  俞海明 《中国校医》2011,25(5):377-378
目的观察用弹性髓内针治疗儿童股骨干骨折的疗效,并探讨其优点。方法股骨干骨折患儿13例,其中男8例,女5例;平均年龄9.2(5~13)岁。采用闭合复位或小切口切开复位钛弹性髓内针内固定。结果随访平均9.5(6~15)个月均为骨性愈合,1例发生钉尾刺激症状,2例发生<5°的成角畸形。结论弹性髓内针是一种操作简单、损伤小、并发症少的手术方法,用于儿童股骨干骨折治疗能取得满意疗效。  相似文献   

12.
段昌琴 《现代保健》2014,(23):74-76
目的:通过三种PICC穿刺方法在儿童肿瘤疾病中置管的应用,比较三种穿刺方法的一次性穿刺成功率、患儿疼痛感、相关并发症的发生情况,为选择合适的PICC穿刺方法提供依据。方法:选取2013年2月-2014年2月经确诊疾病行化疗的47例患儿作为研究对象,年龄3-13岁,采用美国巴德公司4 F规格的PICC导管,其中28例使用盲穿法(A组)、12例使用非超声引导下改良塞丁格技术(B组)、7例留置针改良塞丁格技术(C组)行PICC置管术。观察比较三种穿刺方法的一次性穿刺成功率、患儿疼痛情况、相关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A组的一次性穿刺成功置管率为71.43%,B组的一次性穿刺成功置管率为91.67%,C组的一次性穿刺成功置管率为100%,三组PICC一次性穿刺成功置管率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170, P=0.0243)。三组患儿疼痛情况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PICC置管术后机械性静脉炎、渗血的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三组体外断管的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置管过程中运用留置针改良塞丁格技术更适用于儿童的PICC置管。  相似文献   

13.
目的:总结B超引导下水压灌肠治疗小儿肠套叠的临床经验。方法:对144例经B超引导下水压灌肠整复小儿肠套叠整复前后患儿的临床资料及治疗效果进行分析。结果:复位前144例均有阵发性哭闹、呕吐、解果酱样血便表现,复位后症状消失139例;复位前腹部可触及异常包块100例,复位后异常包块消失97例;复位前144例B超均能探及腹部异常包块,复位后异常包块消失139例;碳剂实验144例(6-8h)排便有碳剂139例,无碳剂排出5例;B超诊断符合率100%,复位成功139例,复位成功率96.5%。结论:B超引导下水压灌肠治疗小儿急性肠套叠操作简便、易行,成功率高,可作为小儿急性肠套叠首选的诊断、治疗方法,值得临床借鉴。  相似文献   

14.
张超 《临床医学工程》2012,19(3):404-405
目的观察康复新液灌肠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短期疗效。方法 56例溃疡性结肠炎患者随机分为常规治疗组和康复新治疗组。常规治疗组28例,给予美沙拉嗪每次1克,每日3次口服,康复新治疗组给予美沙拉嗪每次1克,每日3次口服,同时给予康复新液每晚灌肠1次,连续观察2周,比较两组的治疗效果。结果所有患者完成治疗,未出现不良反应,康复新治疗组总有效率高于常规治疗组(P<0.05)。结论口服美沙拉嗪配合康复新液灌肠是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盆炎消灌肠液对家兔微循环障碍模型血液流变学的影响。方法:家兔30只,随机分为5组,即对照组、模型组、盆炎消灌肠液低剂量组(5.0 g/kg)、盆炎消灌肠液高剂量组(10.0 g/kg)和盐酸川芎嗪组,每组6只。采用高分子右旋糖酐建立家兔微循环障碍模型。应用FASCO-300全自动血流变检测仪检测全血黏度和血浆黏度,文氏管法检测红细胞压积,Wintrobe管法检测血沉,并计算其他各项血流变指标。结果:盆炎消灌肠液低剂量组、高剂量组和川芎嗪组均能明显对抗由高分子右旋糖酐造成的微循环障碍,降低全血黏度、血浆黏度和全血还原黏度,降低红细胞聚集和血栓形成,改善红细胞变形指数和压积,与模型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且高剂量组比低剂量组效果更显著(P<0.01)。盆炎消灌肠液低剂量组与川芎嗪组相比,红细胞变形指数改善效果更显著(P<0.01),其他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盆炎消灌肠液能明显改善家兔微循环障碍和血液流变学各项指标。  相似文献   

16.
目的:对比二维超声检查结果,评估实时三维超声成像技术诊断输尿管下段结石的应用价值。方法:分析输尿管下段结石病例150例共152个病变,均作二维超声及实时三维超声诊断,并以手术取石、碎石、药物排石后结果作为验证标准。结果:输尿管下段结石在合并肾盂积液情况下,两种方法之间无显著差别(P〉0.05);当无肾盂积液情况下,两种方法有显著差异(P〈0.05),实时三维超声比二维超声确诊率高;总体上两种方法有显著差异(P〈0.05),实时三维超声比二维超声准确率要高,漏诊少。结论:经实时三维超声诊断输尿管下段结石比经二维超声准确率高,具有直观、立体感强的特点,应用容积存储效应,结合多切面选择,可协助疑难病例的诊断,对减少漏诊输尿管下段结石有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17.
目的对腺样体切除联合鼓膜置管术治疗80例儿童分泌性中耳炎进行临床分析。方法资料选自2011年2月2012年4月在本院接受治疗的分泌性中耳炎患儿80例,将患儿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并将采用腺样体切除联合鼓膜置管术治疗分泌性中耳炎的40例患儿作为研究组,单纯采用鼓膜置管术治疗的40例患儿作为对照组;从一般资料分析、治疗方法等方面进行分析和研究。结果研究组和对照组的比较中,两组平均年龄无差异,两组临床疗效的比较过程中,研究组治疗的成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研究组成功率为95.00%,对照组成功率为70.00%。且研究组治疗后的复发及感染率优于对照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腺样体切除联合鼓膜置管术治疗儿童分泌性中耳炎效果显著,具有推广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输尿管上段结石的微创外科治疗方法。方法146例输尿管上段结石患者,根据病史及影像学检查分析是单纯性结石还是复杂性结石。采用体外冲击波碎石术(ESWL)治疗单纯性结石,治疗无效的患者按复杂性结石处理。采用输尿管镜下碎石术(URL)及URL联合ESWL治疗复杂性结石。URL失败的患者改行微创经皮肾穿刺取石术(MPCNL)。结果初步诊断单纯性结石97例,复杂性结石49例。ESWL治疗输尿管上段单纯性结石成功率为90.7%(88/97)。9例ESWL无效改行URL。URL及URL+ESWL治疗输尿管上段复杂性结石的成功率为86.2%(50/58)。8例URL失败改行MPCNL,治疗成功率为100.0%(8/8)。结论应当充分尊重患者本人的意愿,从经济、安全、有效的角度,按无创-微创-轻创的顺序选择治疗输尿管上段结石的方法。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玻璃体腔内和结膜下注射雷珠单抗联合小梁滤过术对晚期新生血管性青光眼(NVG)的治疗效果。方法选择2013年1月-2015年1月收治的晚期NVG患者96例(96眼),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A、B组,每组48例。A组采用玻璃体腔内和结膜下注射雷珠单抗联合小梁滤过术治疗,B组予以单纯小梁切除术治疗。随访6个月,观察2组视力提高率、眼压改善情况、眼压控制成功率、虹膜和房角新生血管消退时间及治疗后并发症和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A组失访2例,纳入研究46例,B组失访1例,纳入研究47例。A组视力提高率和眼压控制成功率高于B组,虹膜及房角新生血管消退时间均短于B组(P0.05)。2组治疗后眼压均低于治疗前,且A组低于B组(P0.05)。2组治疗后并发症及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经玻璃体腔内、结膜下注射雷珠单抗治疗晚期NVG效果好,可提高小梁滤过术成功率,减少术后并发症。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血管内超声消融联合高压氧治疗糖尿病足的疗效。方法:选取52例糖尿病足患者,采用经皮股动脉穿刺或切开显露插入超声消融导管,在动脉造影监视下行血管内超声消融术,术后配合高压氧治疗3个疗程,观察治疗效果。结果:52例糖尿病足患者经超声消融后有45例闭塞动脉再通,手术成功率达86.5%。均配合高压氧治疗3个疗程后,症状全部得到缓解。且患者术后跛行距离增加,冷、凉感觉均得到改善。治疗前后患者的血液流变学情况、经皮氧分压、皮肤温度及踝肱指数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管内超声消融联合高压氧治疗糖尿病足是一种简单、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