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日前,卫生部发布了职业性急性羰基镍中毒诊断标准、职业性三硝基甲苯白内障诊断标准,职业性中毒性肝病诊断标准、职业性白内障诊断标准、职业性急性化学物中毒性血液系统疾病诊断标准、职业性航空病诊断标准、职业性急性铊中毒诊断标准、职业性化学源性猝死诊断标准等强制性职业病诊断卫生标准及4项推荐性职业病诊断卫生标准,即: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作业分级第1部分:生产性粉尘;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作业分级第2部分:化学物;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作业分级第3部分:高温;职业性急性化学物中毒后遗症诊断标准。毋容置疑,一系列更完善的职业病诊断标准既可在处理职业病诊断、鉴定及劳资纠纷中发挥重要作用,也为贯彻落实《职业病防治法》提供了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2.
对1例职业性急性重度化学物中毒性呼吸系统疾病的死亡病例进行总结分析。在接诊此职业病诊断病例后,通过对患者的尸检司法鉴定报告、临床检查资料,并多次组织诊断医师到其工作场所进行现场职业卫生、流行病学调查、病例讨论会诊后,最终诊断病例为职业性急性化学物中毒性呼吸系统疾病——肺泡性肺水肿(混合型化学物硫酸为主)。当地职业病诊断鉴定委员会组织鉴定后结果为职业性急性重度化学物中毒性呼吸系统疾病。本病例提示用人单位应加强、重视劳动者在职业活动过程中对职业病危害的防护,急性化学物中毒性肺水肿的病例应该密切观察,在潜伏期及时救治。  相似文献   

3.
目的调查1例因职业引起急性甲醇中毒合并急性中毒性脑病病例,为制定防控措施提供依据。方法采用职业卫生学调查与实验室检测。结果该病例职业场所甲醇浓度时间加权平均浓度为92.6 mg/m3,超过国家卫生标准3.7倍。依据《职业性急性甲醇中毒诊断标准》诊断为职业性急性甲醇中毒。依据《职业性急性化学物中毒性神经系统疾病诊断标准》诊断为轻度急性中毒性脑病。结论这是一起由于防护不当与工作超时引起的职业性急性甲醇中毒合并急性中毒性脑病事件。  相似文献   

4.
溶剂汽油接触者申请职业病诊断时,只要神经-肌电图检查结论有神经源性损害,依据国家<慢性职业性溶剂汽油中毒诊断标准>,可以诊断为相关职业病.然而,神经-肌电图检查结果的判定国家也有相应的标准,即<职业性急性化学物中毒性神经系统疾病诊断标准>附录B.但是各综合医院并不严格执行此标准.这就使神经-肌电图检查的结论不准确.由此检查结论进行职业病诊断,其后果是相当严重的.本人在职业病诊断工作中曾遇到1例.  相似文献   

5.
目的 分析广州市近10年职业病发病规律和特征,为制定职业病防治政策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对2001-2010年全市职业病报告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10年间共报告新诊断职业病8大类37种380例,职业中毒、尘肺和职业性耳鼻喉口腔疾病发病数位居前3位,分别占病例总数的48.9%、20.0%和18.7%.急性职业中毒病例占职业中毒病例数的25.3%,其中二氯乙烷中毒病例数居首位,占19.1%;慢性职业中毒占职业中毒病例数的74.7%,其中铅、苯和正己烷中毒引起的病例数位居前3位,分别占病例数的38.8%、37.4%和18.0%.矽肺病例占尘肺病例数的77.6%.噪声聋病例占职业性耳鼻喉口腔疾病病例数的97.2%.全市13个区市均有职业病报告,番禺、天河、白云、荔湾区病例数位居前4位,分别占病例数的18.9%、13.2%、12.9%和11.1%.病例分布在19个行业,轻工和机械行业病例数位居前2位,分别占27.1%和23.7%.公有经济企业占29.5%,私有经济企业占40.3%,外商经济及港澳台经济占30.3%.男女病例性别比为15∶4.平均发病年龄为(42.2±10.9)岁.职业病发病平均发展速度为134.0%,平均增长速度为34.0%.结论 广州市2001至2010年职业病发病呈逐年增加趋势,呈现发病年龄轻,接触工龄短的趋势.铅、苯、正己烷和二氯乙烷等化学物引起的职业中毒、矽肺和噪声聋是广州市的主要职业病危害,职业病发生在每个地区和多个行业,非公有经济企业和小型企业应成为职业卫生工作的重点监控对象.  相似文献   

6.
王显林 《中国辐射卫生》2007,16(2):225-225,227
目的 研究解决职业性接触苯所致白血病的诊断及职业病诊断工作中存在的共性问题。方法 针对邢台市某职业病诊断机构在对某患者职业性接触苯所致白血病的诊断及职业病诊断工作中存在的共性问题,在充分调查论证的基础上,依据有关职业卫生法律、法规和标准,进行综合分析和探讨。结果 提出了职业性接触苯所致白血病的诊断应选用《职业性肿瘤诊断标准》,职业性接触苯所致白血病的诊断应以事实为根据、以标准为依据,评价作业场所苯职业接触限值应使用新标准,既往有无同期劳动者罹患苯中毒病例不应作为诊断条件,潜隐期长是职业性接触苯所致白血病的显著特征,无职业健康监护档案应负相应的法律后果,《职业病防治法》第四十二条第二款的规定应是职业病诊断基本原则的研究结果。结论 该研究结果不仅对职业性接触苯所致白血病的诊断具有很强的针对性,而且对职业病诊断工作具有借鉴和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7.
目的 对加油站行业15例疑似职业性苯中毒诊断案例进行分析,并探讨气质联用(GC-MS)技术在职业病诊断中的应用。方法 采用流行病学方法对15名加油站作业人员职业病诊断情况进行描述分析,应用GC-MS技术对加油站职业危害因素进行定性筛查。结果 15名劳动者均有超过1年的加油、卸油职业史。临床表现均符合《职业性苯中毒的诊断》慢性苯中毒特征。但因缺少职业性苯接触的依据,未能诊断为职业性慢性苯中毒。GC-MS技术对某加油站工作场所职业危害因素进行筛查,发现存在苯、正戊烷、正己烷等。结论 建议对加油站作业人员开展职业病诊断时,应用GC-MS技术对苯等危害因素进行定性筛查,准确识别作业场所中有毒物质,为职业病诊断提供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宜昌市2003—2012年职业病发病规律和特征,为制定职业病防治政策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2003.2012年宜昌市职业病报告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0年间共报告新诊断职业病7大类25种1042例,其中尘肺病和职业中毒分别占91.75%和4.32%,国有经济和私营经济分别占43.57%和48.85%。长阳县、夷陵区、远安县、宜都市发病率分别占22.46%、20.36%、15.74%和14.20%,中小企业占65.55%。结论宜昌市2003至2012年职业病发病呈小幅上升趋势,呈现发病接触工龄短的趋势。尘肺、苯和磷等化学物引起的职业中毒、职业性皮肤病、噪声聋是宜昌市的主要职业病危害。国有经济企业和私营企业应成为职业卫生工作的重点监控对象。  相似文献   

9.
目的 了解某石化企业主要职业病危害情况,提出治理对策.方法 对该石化企业2008-2012年的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职业健康检查、职业病诊断和现场职业卫生学调查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该企业工作场所粉尘、苯、硫化氢、二氧化硫、甲苯和溶剂汽油等9种职业病危害因素存在超出国家职业卫生标准(以下简称“超标”)的情况;411个噪声监测点噪声强度均超过80 dB(A),噪声强度超过90 dB(A)者占31.4%.职业健康检查检出异常的情况主要包括苯作业工人白细胞偏低、噪声作业工人双耳高频平均听阈≥40 dBHL和粉尘作业工人肺纹理增多.职业病病谱发生变化,相对2000年以前主要发生急性职业性硫化氢中毒而言,2001年以来的职业病以尘肺病、职业性噪声聋和职业性慢性苯中毒为主.结论 该企业职业病防控的重点已从急性硫化氢中毒转变为尘肺病、职业性噪声聋和职业性慢性苯中毒,应采取加强生产设施的密闭化改造,完善通风除尘设施,强化职工听力保护等措施做好职业病防治工作.  相似文献   

10.
目的 通过对2例急性中毒性脑病病例的职业中毒诊断分析,探讨职业病诊断有关问题.方法 综合分析2例急性中毒性脑病病例的职业史及临床资料,按国标诊断并分析探讨.结果 按国家有关职业病诊断标准,1例诊断为职业性急性轻度化学物中毒,另1例诊断为职业性急性重度1,2-二氯乙烷中毒.结论 职业病诊断需综合多学科知识,职业接触史与现场职业卫生调查有重要意义,急性职业病诊断应有简易而又满足客观准确要求的程序.  相似文献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