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正> 邪至厥阴,为邪正相争的最后阶段,病情垂危,由于阴阳消长和邪势弛张不同,故病情变化大,临床表现错综复杂加之该篇条文较混乱,所以往往产生误解。为了理出规律,易学实用,现将学习心得整理如下: 一、病因:六经传变或阴阳过极。外感病邪由太阳、少阳、阳明、太阴、少阴各经直接传入。厥阴是阴之尽、阳之始,病情演变多趋极端,如寒极阴气独盛,阳气衰微,发为寒厥。热极阳气独亢,郁而不与阴接,则为热厥。  相似文献   

2.
肖相如 《河南中医》2010,30(1):9-10
厥热胜复不是寒和热的交替。从温病学的角度来看,热厥在下焦温病,当属逆传心包并肝风内动证;在中焦温病,属《温病条辨》所说的阳明温病。面赤肢厥,甚则通体皆厥之证,温病疫痢热毒炽盛于阳明,病并于厥阴而见昏谵痉,即厥热利并见,与之完全相等;在下焦温病,属邪在阳明久羁,伤及少阴肾水,少阴阴虚阳亢,水不涵木,引动厥阴肝风之证。  相似文献   

3.
分析《伤寒论》厥阴病篇之条文,论述了什么是厥阴,《伤寒论》中厥阴病之性质,其本证、变证、鉴别及其证治。从而认为“厥”有二个不同概念:一是文字义,二是病证名。不能将六经中的厥阴之“厥”与厥证之“厥”相混淆。  相似文献   

4.
<正> 对《伤寒论》厥阴病的认识,历来争论较大。有认为《伤寒论》厥阴病篇已阙,有认为厥阴病需要由温病来补充,也有认为《伤寒论》厥阴病有上热下寒和厥热胜复的两种类型。笔者在学习《伤寒论》过程中,体会到历来之所以对厥阴病的看法不一,是因为对厥热胜复的认识不清有关。兹将对厥热胜复的学习体会介绍如下。一、厥热胜复的证候目前一般的《伤寒》书中,大多把厥阴病  相似文献   

5.
《伤寒论》厥阴病篇历来为医家争论的焦点,篇中条文所述证候寒热杂错繁复,其意难明,故而成"千古疑案"。本文以《伤寒论》厥阴病篇原文为基准,将厥阴病分为真厥阴和类厥阴,探讨真厥阴病的形成及其证治规律。厥阴病历来被认为是六经传变之末,而真厥阴病为阴阳离脱隔绝的终末状态,真厥阴病又包含真寒厥和真热厥两个不同证候,其治法迥异,如若反治、误治则病笃危殆。因而临床上欲以仲景法度治疗危急重症,研究真厥阴病的形成及其证治规律则为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析《伤寒论·辨厥阴病脉证并治》篇中条文一则之原义。方法:对《伤寒论·辨厥阴病脉证并治》篇中一则疑难条文作医理分析与文献考证,主要采用医理分析、文理分析、以经解经以及文字训诂的方法解经。结果:分析了条文存在的疑点,总结了伤寒厥热胜负的三种情形,归纳了厥热胜负之病机,不外正邪之往来、阴阳之进退、病邪之出入而已——寒邪入里,正不能抗,阴胜于阳,阴进阳退,则发厥;寒邪内盛,真气衰微,阴盛格阳,中气将绝,则除中;阳气渐复,寒邪外出,阳进阴退,阴阳均衡,厥热相应,则病向愈;阳胜于阴,阳进转亢,热气有余,则发痈脓。结论:《伤寒论·辨厥阴病脉证并治》部分条文难解,历代注家所论不一,今试考其中疑难条文一则,以辨其文义与医理,然仲景原旨为何,尚有待进一步研究及临床之验证。  相似文献   

7.
本文认为:《伤寒论》厥阴下利之特征是下利与手足厥冷并见,病机为寒热错杂,因此有邪热亢盛、上热下寒、寒热错杂、阴寒内盛四个下利证型,当分别予以清热解毒、清上温下、寒温并用、回阳救逆等法治之,务使厥回利止,邪却正安。  相似文献   

8.
《伤寒论》于三阳三阴病中各有一提纲条文,其意义在于使人读之就能在总体上把握三阳三阴病各自的发病特点。注家对三阳三阴病提纲之认识虽各有不同,但其差异未有如厥阴病提纲之大者,后之学者完全无可适从,甚至有"伤寒《厥阴病篇》,竟是千古疑案"之说。故若欲明《厥阴病篇》,则须先明其提纲。本文通过对"厥阴"之义及厥阴病提纲证之象的分析,明确厥阴之为病,既可为寒,亦可为热,更有寒热错杂之变。故《厥阴病篇》中,尽显阴阳进退、寒热错杂、或寒、或热诸证。而厥阴受邪,则肝之疏泄不利,则木邪犯土而脾胃气机为之失和,故厥阴病中,多呕吐、哕、下利之变。能由厥阴病提纲证而明《厥阴病篇》之大略,则能明厥阴病非六经病最后阶段,亦能明乌梅丸非只为蛔厥而设,乃治厥阴病寒热错杂证之主方。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重症手足口病的中医辨证分型特点。方法:统计分析113例重症手足口病患儿的性别、年龄、发病天数、舌象、病位和中医辨证分型等,其中,97例邪陷厥阴、热扰心肝;12例邪陷少阴,心阳虚衰;4例热盛动血、心肺气脱。结果:1~3岁的年龄段占总体的90.3%;85.8%的患儿是在发病4天内达到重症标准。证型以邪陷厥阴、热扰心肝为主,占85.8%,该证型病位主要在心包经和肝经,合并侵犯脾经有47.4%,舌象以舌红苔黄为主,共占52.6%;证型邪陷少阴,心阳虚衰占10.6%,该证型病位主要在心经,合并侵犯脾经有33.3%,舌象以舌淡、苔白为主,占50%。结论:重症手足口病患儿中医证型以邪陷厥阴、热扰心肝多见,临床表现主要为心包经、肝经和心经病证,常合并脾经病变;壮热,神昏,烦躁,易惊,手足抖动,四肢厥冷,呕吐,舌红、苔黄是重症患儿最常见的中医证候。  相似文献   

10.
厥阴病厥阴病分三型,即正型(寒热错杂)和偏表型、偏里型,必须细辨。正型(寒热错杂)正型(寒热错杂):厥阴病以厥热进退为主证。厥是手足厥冷,热是通身发热,厥热进退就是一时手足厥冷,一时手足回温又通身发热,厥与热互相交换。它和少阳病的主证寒热往来相似,但少阳病的寒热往来证,是通身一阵发  相似文献   

11.
<正> 《伤寒论·厥阴篇》素有“千古疑案”之称。厥阴与少阴尽管都有厥、利之症状,但病机则异。少阴病为阳虚阴盛故每多见厥冷下利之症,厥阴病则是寒极、热极或寒热错杂,厥热胜复而呈厥热呕利,且时有寒厥阳复太过而致热厥,亦有热厥壮火食气而致阳衰等,病机复杂,辨证用药较为困难。笔者所治厥阴病有得有失,有经验也有教训,在教训中略有领悟。现举3例供同道指正。姚某,女,68岁。1985年5月29日诊。代诉:两月前患大叶性肺炎并发胸膜炎,经用西  相似文献   

12.
<正> 《伤寒论》厥阴篇有原文五十五条,从326条至330条为全篇概述,以下逐个分述厥(331-356)、利(357-374)、呕(375-378)、哕(379-380)的辨证论治.关于厥利呕哕,已见于《伤寒》其他诸篇,《金匮》又有蚘厥证和呕吐哕下利病脉证治专论,且有二十条原文与厥阴篇同,因而有人认为厥阴篇是"杂凑",至今中医界对厥阴  相似文献   

13.
<正>自清代医家舒驰远以下,厥阴病之病机属寒热错杂已是主流学派的观点,如刘渡舟认为"厥阴病的特点和少阴病不一样,如果把厥阴说成或寒或热的一个侧面,那就和少阴病的寒化证、热化证相同,也就无法反映厥阴病的特点,则有失六经分证的基本意义"[1]。寒热错杂是贯穿厥阴病始终的内在病机,如何从厥阴病发展过程把握寒热进退,在论治厥阴病时犹为重要。伤寒病三阴证俱有下利证,《伤寒论·辨厥阴病脉证并治》篇亦有32条涉及,纵观诸条文,亦很难将厥  相似文献   

14.
《伤寒论》厥阴是六经之末,病情发展到厥阴,即病变已到了后期阶段,病变后期寒热混杂,虚实互见,他经他脏病证亦屡出迭见,这是一个很自然的现象或规律。厥阴篇病情复杂,主要表现是寒热挟杂和厥热胜复,但厥阴篇所述病变证治,重点却是厥、利、呕、哕这四大类证。笔者就此四大类证作了一些探讨,认为四大类证多为他经他脏之病,非厥阴经本病,故称其为"类证"。但对类证证治则作了详尽分析,因为笔者认为这四大类证实际上多为杂病杂证,为临床之所常见,不可必认为是伤寒后期才出现,这是笔者在研读中所谓的阐微之见。  相似文献   

15.
厥阴病因其临床表现复杂多样,病情虚实夹杂,被认为是《伤寒论》学习中的难点。清代医家尤怡在其著作《伤寒贯珠集》中对厥阴病的本质,厥阴病的治法、方药,厥阴病治法禁忌,以及瘥后劳复等进行了详细的论述。尤怡认为"阴尽阳生"是厥阴病发展的生理基础,阳生则热,阳退则寒;厥阴的脉证当以"厥热之进退"为主,厥热进则热,厥热退则寒;厥阴病的治疗围绕厥热的进退,尤怡将其归纳为"热进则清,热退则温"。尤怡化繁为简,从厥阴病的生理、病理、治法、方药等方面将《伤寒论》中关于厥阴的相关条文从新分类,编排次序,并加以个人的见解,为后世学习厥阴病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相似文献   

16.
对<伤寒论>厥阴病篇进行分析,从病证特点上把厥阴病分成足厥阴肝的该经病证以及阴阳消长不相顺接而出现的厥证、厥热胜复证两个层次.认为二者体现了整体与局部的统一,在病理上局部脏腑的功能失调,可以导致整体阴阳失衡为病;反之整体的阴阳失调,同样可以导致局部脏腑功能失常为病.  相似文献   

17.
《伤寒论》中对发热的热势、部位、时间、程度、原因、相兼脉证有详细记载,具体记载有发热、往来寒热、壮热、潮热、手足自温、心中疼热、身灼热、发热脉沉、厥热等,六经证候皆有发热的症状,各有其特征。太阳病以发热恶寒为其特征;阳明病以身热,自汗出,不恶寒反恶热;或潮热、腹满、便秘为其特征;少阳病以往来寒热为特征;太阴病以手足自温为特征;少阴病以反发热、脉沉为特征;厥阴病以热深厥深,热微厥微为其特征。一般来说发热总是正能胜邪,机体抗邪的一种表现,即发热说明机体正不虚,或虚而不甚,即便发病急,病情重,但经过积极治疗后预后仍较好。在临床上除了单纯发热之外,发热又有真假之分,有时不易辨别,需要探索疾病的本质,如"真寒假热",此时虽有热象,但为阴寒之邪凝滞于内,虚阳浮越于外,往往提示预后不佳。因此,又需要更好的辨别寒热真假。  相似文献   

18.
《伤寒论》厥阴病探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者认为,<<伤寒论>>第326条作为厥阴病提纲,名不副实。厥阴病的实质是“热深”,其主证除热,厥,躁烦,吐哕利外,还应包括昏痉一证。厥阴病的治法,有泄热攻下,熄风开窍,回阳救逆等。文章还结合现代医学“血液集中化”等诸家理论,对热厥的机理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9.
<正> 第二章伤寒六经辨证论治的基本内容第六节厥阴病证治《伤寒论》以厥阴篇内容最为复杂而难懂,故为学习研究《伤寒论》的难点所在.这是因为厥阴篇五十五条中只有四条明文提到厥阴病,且未出方,所述脉证又很简略,令人难以研索.其余五十一条大都是泛论厥、热、呕、利之文,很难从中认清厥阴病的真面目.这就毋怪乎引起了《伤寒论今释》作者所谓"伤寒厥阴篇竟是千古疑案"的慨叹.但是《伤寒  相似文献   

20.
厥阴的主要功能是阴阳气相顺接,阴阳气相互顺接,则阴阳气得以相互转化、从乎中气,人体安和。厥阴病的病理机理为阴阳气不相顺接,有阴无阳为寒厥,有阳无阴为热厥;还有寒热错杂等诸多症状,一时多有纷争。从厥阴的概念出发,结合厥阴病提纲证条文及前人著述,对厥阴病提纲证有一个新的理解,以飨同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