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的掌握长春龙嘉国际机场口岸蜚蠊本底数据,对蜚蠊携带病原菌基因组DNA提取方法进行比较。方法在2008年4至2009年3月期间,采用盒式诱捕法捕获蜚蠊,分别采用煮沸法、试剂盒法、SDS法三种方法提取蜚蠊表面携带病原菌的基因组DNA,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共捕获蜚蠊3957只,全部为德国小蠊,口岸蜚蠊密度为1.36只/盒,其中餐饮区蜚蠊密度最高为4.08只/盒;1月份和7月份为蜚蠊密度高峰期。三种方法提取病原菌基因组DNA的纯度和浓度具有显著性差异。结论应加强在长春龙嘉国际机场口岸蜚蠊的防控工作,防止口岸蜚蠊密度的上升;SDS方法可作为蜚蠊携带病原菌基因组DNA的提取方法。  相似文献   

2.
目的 了解北京雁栖湖生态示范区主要病媒生物的种群分布、密度和季节消长情况,为大规模开发生态环境提供本底对照资料。方法 鼠密度监测采用夹夜法,蚊虫监测采用CO2诱蚊灯法,蝇密度监测采用笼诱法,蜚蠊密度监测采用粘捕法。结果 共捕捉鼠类24只,隶属1目1科3属5种,以褐家鼠和小家鼠为优势鼠种;捕获雌蚊1 483只,平均蚊密度为2.06只/(灯·h),7月为密度高峰期;捕获成蝇2 243只,平均密度为6.23只/笼,夏季达到最高峰,以麻蝇、家蝇、丝头绿蝇为优势蝇种;捕获蜚蠊38只,均为德国小蠊,平均密度为0.01只/(张·夜)。结论 北京雁栖湖生态示范区地区鼠、蚊、蝇和蜚蠊的密度及种类均在正常范围内,甚至低于国家标准。  相似文献   

3.
海门口岸蜚蠊种群密度及季节消长调查报告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报道了2000年10月至2001年9月海门口岸蜚蠊种群构成、密度及季节消长情况。全年共布放诱饵“蟑螂屋”3000只,有效2918只,捕获蜚蠊271只,总密度0.09只/盒,共发现蜚蠊2属3种,以黑胸大蠊为优势蠊种,密度以夏秋季较高,冬春季较低,7、8月份为高峰期。月平均密度与该地区月平均气温呈正相关。通过本次调查,为海门口岸蜚蠊防制提供了技术依据。  相似文献   

4.
肖厝口岸蜚蠊种群密度及季节消长的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掌握肖厝口岸蜚蠊的本底资料,为今后开展口岸卫生监督与媒介控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2006年1~12月采用盒式诱捕法对肖厝口岸蜚蠊的密度指数、种群构成以及季节消长情况进行调查。〔结果〕本次调查共布放有效诱捕盒592只,捕获各种蜚蠊610只,经鉴定隶属2科2属4种,具体为美洲大蠊、澳洲大蠊、褐斑大蠊、德国小蠊。其中德国小蠊为优势种,占捕获蜚蠊总数的52.46%。蜚蠊全年平均密度为1.03只/盒,全年只有1个高峰期,为8月份,其密度为2.61只/盒,为全年的蜚蠊繁殖生长的高峰期。〔结论〕肖厝口岸蜚蠊密度相对较低,种群构成相对简单,蜚蠊密度消长与气温的高低有密切的相关关系(r=0.8592,tr=5.3103,P﹤0.001)。每年的8月份是防治蜚蠊的最好时机,尤其在港区某粮油工业公司、与港区连接部的某餐馆、港区食堂3个蜚蠊密度相对较高的调查点,要经常对存放的食物及有利于蜚蠊生长及藏匿的场所进行清理,定期采用药物杀灭,破坏其生长繁殖环境,这是防治蜚蠊的必要措施。  相似文献   

5.
目的掌握珠江水域广州口岸蜚蠊的本底情况,为口岸开展蜚蠊防控、完善相关传染病防制机制等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盒式诱捕法调查蜚蠊的种群结构、密度和季节消长等情况。结果共捕获蜚蠊2462只,隶属于3属4种;优势种为美洲大蠊;蜚蠊年平均密度为0.22只/盒;季节消长呈单峰型,高峰期为5~9月,不同口岸蜚蠊密度高峰期各有不同。结论本次调查掌握了珠江水域广州口岸蜚蠊的本底情况。  相似文献   

6.
目的了解城市化发展对室内蜚蠊群落的影响。方法粘捕盒法。结果2004-2005年,苏州市城区室内蜚蠊平均密度为0.53只/(盒.夜),德国小蠊、美洲大蠊和黑胸大蠊的构成比分别为80.30%、17.04%和2.66%;1997-2001年为0.05只/(盒.夜),3种蜚蠊的构成比依次为86.69%、7.37%和5.95%,两个时间段蜚蠊密度与构成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u=15.19,P<0.05;P<0.01)。2004-2005年,老城区蜚蠊平均密度为0.49只/(盒.夜),德国小蠊、美洲大蠊和黑胸大蠊的构成比分别为75.71%、22.31%和1.98%,新建城区平均密度为0.58只/(盒.夜),3种蜚蠊的构成比依次为84.52%、12.19%和3.28%,老城区与新建城区的密度和构成比差异同样具有统计学意义(u=7.66,P<0.01)。结论城市化发展包括城区改造、面积扩大和人口增长,对蜚蠊群落结构和数量有较大影响。  相似文献   

7.
为了掌握上海地区蜚蠊消长动态,了解不同生境的虫情变化规律,1988年我们对上海地区的蜚蠊活动情况进行了监测分析。结果全年共投放粘纸盒4308盒次,共捕获蜚蠊5013只,平均密度指数1.16只/盒。不同场所蜚蠊密度指数分别为:居民户0.46只/盒,饮食店1.20只/盒,宾馆饭店205只/盒。3种场所蜚蠊活动高峰时期为8~10月份,高峰平均密度指数为2.63只/盒。捕获的5013只蜚蠊,其中由居民户捕获879只,  相似文献   

8.
〔目的〕掌握威海口岸蜚蠊本底情况,为消灭蜚蠊提供科学依据。〔方法〕2001年4~10月对威海口岸蜚蠊的种群、密度、分布情况进行了调查。〔结果〕共捕获蜚蠊1958只,经鉴定分为2科2属2种,以德国小蠊为优势种,占63.84%;日本大蠊仅限于旅游船。蜚蠊日平均密度旅游船最高为9.48只/盒,饭店宾馆最高为2.53只/盒,5~7月蜚蠊密度较高。〔结论〕威海口岸应在春季进行灭蠊,使蜚蠊密度降低到不足为害的程度。  相似文献   

9.
[目的]掌握威海口岸蜚蠊本底情况,为消灭蜚蠊提供科学依据.[方法]2001年4~10月对威海口岸蜚蠊的种群、密度、分布情况进行了调查.[结果]共捕获蜚蠊1958只,经鉴定分为2科2属2种,以德国小蠊为优势种,占63.84%;日本大蠊仅限于旅游船.蜚蠊日平均密度旅游船最高为9.48只/盒,饭店宾馆最高为2.53只/盒,5~7月蜚蠊密度较高.[结论]威海口岸应在春季进行灭蠊,使蜚蠊密度降低到不足为害的程度.  相似文献   

10.
目的了解福建长乐辖区口岸各开放码头蜚蠊的种群构成、季节消长情况,为口岸防治蜚蠊和鉴别输入性蜚蠊种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统一采用标准诱捕盒法,每月上下旬各监测1次,连续12个月。结果 2008—2009年调查共捕获各类蜚蠊1443只,经分类鉴定隶属于2科2属4种;优势种为德国小蠊,其次是美洲大蠊;长乐辖区口岸蜚蠊年平均密度为0.23只/盒。结论长乐辖区口岸蜚蠊密度低于国家标准,但仍需进一步做好口岸蜚蠊监测工作;本次调查为今后辖区口岸蜚蠊防治工作提供切实的技术资料。  相似文献   

11.
目的了解龙口口岸蚊、蜚蠊的种类及季节消长情况,分析其传播疾病的潜在危险性,为制定口岸传染病防控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蚊类采用人工小时法、诱蚊灯诱捕法和勺取法;蜚蠊采用瓶诱法。结果捕获蚊类3属6种;以淡色库蚊为优势蚊种;全年蚊类活动呈单峰型,8-9月份密度高峰。蜚蠊2科2属3种,5、8月份为密度高峰。结论初步摸清了龙口口岸蚊、蜚蠊种群构成、密度和季节消长等情况。  相似文献   

12.
〔目的〕了解北京朝阳口岸医学媒介生物种类、数量、分布和季节消长等本底情况,为首都口岸媒介生物防治、传染病和外来物种监测提供科学依据。〔方法〕2009年1-12月对朝阳口岸的鼠、蝇、蚊、蜚蠊等媒介生物进行了全年监测。〔结果〕捕获鼠类25只,经鉴定为1科2属2种,褐家鼠为优势种群;捕获蝇类733只,经鉴定为4科13属17种,其中厩腐蝇为优势种群,年均蝇密度为12.22只/笼.d;捕获蚊类289只,经鉴定为1科2属3种,淡色库蚊为优势种群,年均蚊密度为4.82只/笼.d。捕获蜚蠊45只,经鉴定为1科1属1种。〔结论〕朝阳口岸医学媒介生物总体情况正常,奥运会后无外来新媒介生物物种出现。北京出入境检验检疫局在媒介生物监测工作方面的模式创新行之有效。针对口岸内蝇、蚊密度超过国家标准的情况,应有针对性地改造周边环境,开展杀灭工作,有效地防范传染病的传入传出。  相似文献   

13.
抚顺地区1999~2002年蟑螂监测密度结果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对1999~2002年蟑螂监测密度结果进行分析,了解抚顺地区蟑螂种类、构成与分布以及季节消长,以便有针对性地对城市蟑螂进行防制。方法采用蟑螂粘捕盒粘捕法定点统一监测,取各监测点的平均值。结果只发现3种蟑螂在本地区分布,德国小蠊为优势种,广泛分布,密度较为稳定;日本大蠊已从1990年之前优势种退为一般常见种,分布场所较窄;饭店、宾馆以及洗浴业蟑螂分布密度高;6~10月为德国小蠊活动高发期。结论抚顺地区应以掌握德国小蠊生活习性为重点开展综合性防制工作。  相似文献   

14.
目的调查厦门港招银港区蜚蠊种类、种群密度与季节消长,为港区控制蜚蠊类及由其传播的传染病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选择码头区域、华商酒店及生活区为观察点,采用广口瓶诱捕法,每月份上、下旬各调查1次,每次3天,晚放晨收,12小时后计数(只/瓶)。结果本次调查共捕获蜚蠊类1984只,隶属2科3属4种;年平均密度100.6%;美洲大蠊占全部捕获数的76.6%。不同生境优势种有所不同。全年6月密度最高,为388.2%,1月最低,为18.9%。结论美洲大蠊为港区的优势种,密度高峰出现在春夏季节。  相似文献   

15.
目的调查攀枝花市城区2005~2007年蟑螂的种群构成、密度和季节消长,为开展蟑螂防治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粘捕法调查,将捕获蟑螂带回实验室进行分类鉴定。结果3年共调查捕获蟑螂成虫和若虫1803只,经鉴定隶属2科2属3种,有德国小蠊、美洲大蠊、黑胸大蠊,以德国小蠊为优势种,占捕获蟑螂总数的91.07%;蟑螂总密度为0.46只/张,总的侵害率为20.64%;以餐饮行业蟑螂密度和侵害率为最高,分别占0.59只/张和26.38%;季节消长有明显的季节性,以8月为活动高峰。结论基本掌握了攀枝花市城区蟑螂的种群构成、密度及季节消长规律。  相似文献   

16.
目的:调查分析厦门市区特殊行业室内蚊、蝇和蟑螂种群和数量变动;方法:制定统一的表格,每月对市区主要的宾馆、酒店、娱乐场所等进行一次密度监测;结果:发现蚊类有1科3属4种,蝇类有5科12属15种,蟑螂有2科2属4种;结论:蚊类在5、6月密度较高,蝇类在4—11月密度较高,而蟑螂除刚开始监测的1999年密度较高外,2000—2001年都控制在较低水平。  相似文献   

17.
目的系统了解天津港入境国际航行船舶携带输入性医学媒介生物的情况,为制定有效的控制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在检疫锚地对入境的国际航行船舶携带的输入性鼠类、蚊类、蝇类、蜚蠊类进行调查,对采集的标本进行计数、分类和鉴定,并对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2006年共调查434艘次入境国际航行船舶。输入性蚊类阳性率平均为27.3%(12/44),已鉴定确认的蚊种6种。输入性蝇类阳性率平均为71.2%(309/434),已鉴定确认的蝇种12种。输入性蜚蠊阳性率平均为10.1%(44/434),已鉴定确认的蜚蠊2种。输入性鼠类阳性率平均为0.5%(2/434),已鉴定确认的鼠种2种。结论调查证实入境国际航行船舶携带输入性医学昆虫的情况严重,具有阳性率高,种类多,风险大等特点,对此应给予高度关注。  相似文献   

18.
目的了解马尾口岸媒介生物的构成情况,为媒介生物控制以及口岸传染病监测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根据马尾口岸地理分布和港口类型,抽取4个港区和1个居民点实施为期1年的调查。结果共捕鼠形动物226只,鼠密度2.75%,经鉴定隶属2目2科3属4种,臭鼩鼱为优势种群,其次是褐家鼠;带螨鼠35只,共检获革螨283只,总染螨率为15.49%,经鉴定隶属1科2属3种;带蚤鼠9只,共检获蚤25只,总染蚤率为3.98%,经鉴定隶属1科1属2种;鼠肺检测肾综合征出血热抗原135份,阳性12份,携带率为8.89%,阳性鼠主要为成年雄性褐家鼠;共捕获蝇类24047只,经鉴定隶属4科14属19种,年平均密度为100.2只/笼·日,以大头金蝇为优势蝇种;共捕获成蚊74只,平均蚊密度为2.47只/人工小时,隶属2属3种;共捕获蜚蠊1284只,年平均密度为0.546只/盒,成虫若虫比例为1:1.68,蜚蠊成虫隶属2科3属6种;蜱、蠓未捕获。结论基本了解马尾口岸媒介生物构成情况;马尾口岸居民区存在发生流行性出血热的危险。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掌握天津东疆港区医学媒介生物分布情况,为防治工作提供依据。方法 2009年6月到2010年5月,天津东疆局对东疆港区内医学媒介生物鼠、蚊、蝇、蜚蠊进行监测,鼠类使用夹夜法;蚊类采用人工诱捕法;蝇类采用笼诱法;蜚蠊采用药激法。结果全年共捕获鼠类228只,蚊类461只,蝇类43830只,蜚蠊177只,掌握了四种医学媒介生物的季节消长情况,并根据调查数据开展媒介生物控制。结论东疆港区四种医学媒介生物密度较高,应采取综合性防治措施,加强环境治理,确保媒介生物密度符合国家标准。  相似文献   

20.
目的摸清丹东地区蟑螂种群分布及生态习性,为城市蟑螂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蟑螂屋粘捕法。结果丹东市蟑螂活动时间为1~12月,高峰季节为5~10月。常见蟑螂种类有3种,即:德国小蠊、美洲大蠊、日本大蠊,德国小蠊为丹东市优势种。结论蟑螂在丹东市分布广泛,应进一步加强蟑螂监测工作,并采取综合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