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0 毫秒
1.
中医强调以“气”养生,是养生保健的一个重要方面,可概括为护养“八气”。  相似文献   

2.
佟培瑞 《现代养生》2005,(11):30-30
现在很多人知道了健康的重要,因而注重养生,以获得健康。但相当多的人并不明白干扰甚至破坏养生的因素也很多。如不谨慎对待,不但养生无成,而且招来灾祸。损害养生最大的就是酒、色、财、气,统称“四魔”。古人说:“酒是穿肠毒药,色是刮骨钢刀,气是下山猛虎,财是惹祸根苗”。下面就以事、理对“四魔”分别剖析: 先说“酒”。当然酒本身并非象毒品那样对人有害。据说少量饮  相似文献   

3.
“天人相应”是我国中医学的一个重要观点,由于人与自然界息息相关,从而产生了顺应自然的养生理论和养生方法,季节养生或时令养生就是其中之一。《素问·宝命全形论》云:“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千金要方·养性》引列子之说:“一体之盈虚消息,皆通于天地,应于物类。”说明人与自然气候相关的道理,  相似文献   

4.
古今中外,养生的经验可谓汗牛充栋,但用一个字也可以概括,就是一个“和”字。“和”,可理解为“和谐、和气、和睦、和关,合适、适度”等意思。与自然和谐。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养以成”。“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顺应自然规律,顺应四时气候变化,才能在自然界中求得自身平衡,健康长寿,这是养生的根本之法。  相似文献   

5.
以静养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静养生”是中国传统养生学的根本指导思想。“以静养生”认为,保持精神状态的宁静祥和,对于维护身体的健康是第一位的事情,体育运动与滋补品等是第二位的事情。二十世纪以前的中国人,几乎都是用“以静养生”的理论来指导自己的养生实践。几千年来,奉行“以静养生”的中国人,大多数都取得了健康长寿的养生效果。“以静养生”的理论产生于春秋战国时代,春秋时代中国的  相似文献   

6.
万青 《健康生活》2007,(23):32-33
健康是人生的第一大财富,长寿是人们孜孜以求的目标和美好愿望。现在很多人都注重养生,以获得健康。但相当多的人并不明白干扰甚至破坏养生的因素也很多。如不谨慎对待,不但养生无成.而且招来灾祸。损害养生最大的就是酒、色、财、气,统称“四魔”。  相似文献   

7.
中医药是中国劳动人民几千年来的实践经验与智慧的结晶,在跨越千年的历史长河中生生不息、历久弥新。中医药健康养生文化的内涵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得到了不同的丰富和发展,呈现出了与其所在历史时代相适应的文化硕果。关于中医药健康养生文化的内涵和定义,现存在多个概念并存以及从不同角度侧重解释的现象,且中医药健康养生手段亦各有千秋。旨在从多角度深入剖析中医药健康养生文化的内涵,归纳不同历史时期的养生实践手段,厘清中医药健康养生文化的本质与实践方式,以期服务于“以文化人”“健康中国”的时代任务,让更多人民群众成为中医健康养生文化的受益者、信服者、传播者、践行者,让中医药健康养生的理念深入人心。  相似文献   

8.
3月17日是“中国国医节”。俗话说,一年之计在于春。中医认为.养生亦然。春季桃李缤纷,万象更新,人体生理机能、新陈代谢最活跃。但“乍暖还寒”,所以虽然是“百草回春”之时.也是“百病易发”之季。科学合理地调节日常起居、饮食、运动等,以应春生之气。可以达到养生健身、预防疾病的目的。  相似文献   

9.
《黄帝内经》以“中和”为中心思想,以中医基础理论为指导,从饮食作用、饮食养生原则、方法及禁忌等几方面入手,建立起中医饮食养生的基本理论体系,并对后世中医养生学的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从饮食养生的原则、作用以及饮食养生材料三个方面探究《黄帝内经》中对饮食养生的相关论述。  相似文献   

10.
《家庭医学》2009,(9):58-59
清代名医林骊琴说:“一身所宝,惟精气神、神生于气,气生于精”,精、气、神,从古至今一直都被视为“人身三宝”。所以实际上养生就是养精气神,只有养好精气神,我们才能不生病,活得有滋有味。希望每个人都能通过这样的方法早日摆脱病痛的折磨。  相似文献   

11.
在中国传统养生文化的发展过程中,曾产生过”清静养生”和“运动养生”两种模式。前者始于老子,他的”致虚静.守静笃.无欲以静”的思想.对中医清静养生学的发展有着很大影响。所谓“静”是指思想专一,排除杂念。它有两层含义.一是机体不可过劳:二是心不轻动.以便保持生理和心理的平衡。后者始于庄子,他提倡“吐故纳新.熊经乌伸,为寿而...  相似文献   

12.
苏碧莹 《现代保健》2010,(12):145-146
通过探讨张仲景“顾胃存津”、“四季脾旺不受邪”、“实脾”等顾护脾胃的思想,为I临床用药及养生提供借鉴。运用“顾护脾胃”养生法,建立“治已病”更要“治未病”的养生预防观念,从而达到中医阴阳平衡的最高境界——养生长寿,及《伤寒论》中“保身长命,以养其生”的目的。  相似文献   

13.
在万物复苏、生机勃勃的春天,人体阳气亦顺应春阳之气向外疏发。在乍暖还寒的春天,应合理地调节个人的衣食住行,以达到养生健身、预防疾病的目的。须注意如下几点: 春天养生:“捂”着一点儿  为什么春天养生要“捂”着一点儿呢?  1.有利于抵御风寒。初春时节经常有寒流或冷空气南下,导致气温急剧下降。春风于温暖之中暗藏杀机,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不“捂”着一点儿,就很难适应这种冷暖的变化,可能会患感冒、气管炎等疾病。由于寒多自下而起,传统养生主张春时衣着宜“下厚上薄”,青年女性尤其注意,不可过早换裙装,否则会患上关节炎及…  相似文献   

14.
养生,即保养生命,是指通过自我调养的方法来保养生命,使身心健康、延年益寿。养生方法多样,绝非单一的“吃补品”可以涵盖。总体来说,主要有精神养生、起居养生、饮食养生、运动养生及药物养生五大方法。  相似文献   

15.
寒地养生文化是中医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基于“因地制宜”养生原则在中医养生学基础上衍生出的突出地域及气候特点的养生文化。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是居民健康的守门人,应成为寒地养生文化传播的主要阵地之一。目前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在寒地养生文化传播中存在中医药服务体系不完善、传播模式滞后、跨学科交叉人才缺乏及医联体作用发挥不充分等困境,应完善社区寒地特色中医药服务体系、推进社区寒地养生文化数字化传播进程、培养社区寒地养生文化传播跨学科交叉人才、发挥医联体在寒地养生文化传播中的作用,这对于优化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寒地养生文化的传播路径,促进其广泛、精准、高效传播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家庭健康》2009,(8):4-8
北京养生文化学会会长、养生专家刘逢军独到的养生理念,正在被越来越多重视身心健康的人们所认识和实践。人们常常认为。养生只不过是如何注意在吃喝拉撒睡这些方面的行为习惯。而刘逢军则把养生上升到道的层面。他说:老子讲“圣人是顺其自然的”。人要与自然保持和谐:人的身心要保持和谐:人与人之间要保持和谐。如果人能够保持这三种和谐。他的一生才是真正快乐的、健康的、长寿的。他认为。许多人在养生方面忽视了方向。“只埋头拉车,不抬头看路”。而明白一些养生保健的哲理。学学养生之道。或许是现代人最需要的。  相似文献   

17.
《大众医学》2010,(8):6-15
这两年,大众的养生保健热情日益高涨,最火的电视节目是养生节目,最红的书是养生书。然而,众多“专家”养生观点打架、惊人之语层出不穷的现象,令大家无所适从。2010年6月,“中国食疗第一人”张悟本倒台,湖南卫视养生类节目“百科全说”被叫停,直接向群众敲响了警钟——养生科普混乱、大家小心上当!  相似文献   

18.
“不急不恼百年不老,不懒不馋益寿延年”,这句谚语听起来虽然简单,却说明了精神养生、运动养生和饮食养生有利于健康长寿的大道理。  相似文献   

19.
关邑 《家庭医学》2007,(19):50-50
太平盛世,人心思寿,养生保健便成为时下的热门话题。欧阳修说得好:“以自然之道,养自然之生。”他认为最好的养生法,就是“任其自然”。这是一条充满哲理的养生经验谈。  相似文献   

20.
杨克让 《长寿》2005,(11):19-19
敝人已到古稀之年,时下身体状况尚可,没有什么疾病。若是家中没有面粉吃了,扛起五六十斤麦子去百米以外的面粉坊磨面,面不改色,气不喘。谈起养生保健,我的做法是:“二平”“一淡”“忍为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