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付小娜 《河南医药信息》2002,10(6):10-10,12
目的 本文对94例室性心动过速(VT)与80例合并室内差传的室上速(SVT)体表心电图进行对比分析,进一步探讨室性心动过速的诊断与鉴别。方法:选择宽大畸形的QRS波心动过速的病例分为(VT)组与(SVT)组进行分析研究。结果 组比较记录的12导(ECG)有明显差异(χ^2=19.35,P<0.01)。结论 通过对(VA)与(SVT)体表心电图(ECG)对比分析,进一步探讨了(VT)与(SVT)的诊断与鉴别诊断。为临床提供了可靠的治疗依据。  相似文献   

2.
室性心动过速(VT)与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PSVT)的鉴别诊断十分重要,关乎患者的生命,并直接影响心动过速的治疗.虽然体表心电图在室速的诊断有重要价值,但仍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如体表心电图不能清楚地辨认P波,无法了解P与QRS波群之间的关系.食管导联心电图有重要参考价值,食管导联心电图能记录到较清晰的P波,有利于诊断房室分离和VT.就我院3例VT病例的误诊原因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应用食管心房调搏诊断和治疗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IVT)的意义。方法 对25例IVT患者用食管心房调搏诱发和终止心动过速,无效时结合药物,观察室速的诱发率、终止成功率及食管心电图特点,分析此方法诊断和终止室速的机制。结果 应用食管心房调搏可诱发和终止IVT,诱发率90%(18/20),终止成功率69.5%(16/23),结合药物总成功率82.6%(19/23)。心动过速时食管心电图78.3%出现房室分离,21.7%呈1:1室房逆传。结论 食管心房调搏可作为一种安全有效的诊断和治疗IVT的手段。  相似文献   

4.
赖兆新 《中国药业》2000,9(7):52-53
目的:对普罗帕酮(心律平)治疗宽QRS阵发性心动过速的疗效作再评价。方法:回顾性分析宽QRS心动过速46例,患静脉注射普罗帕酮,剂量为1-l.5mg/kg,无效时重复原剂量,但总量不超过210mg,观察终止心动过速的即时效果及副作用。结果:46例宽QRS心动过速患中,预激综合征伴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WPW-PSVT)22例,治疗有效率为95.5%;阵发性室性心动过速(VT)19例,治疗有效率为78.9%;PSVT伴束支传导阻滞5例,有效率为100%。结论:普罗帕酮是治疗宽QRS心动过速的有效药物.在病情不危急时可常规使用,副作用少。  相似文献   

5.
陈宋明 《上海医药》1998,19(7):30-31
宽QRS波心动过速可由下列原因引起:(1)伴功能性束支阻滞或原有束支阻滞或通过旁道前向传导的室上性心动过速(SVT)。(2)室性心动过速(VT)。大多数VT患者有器质性心脏病(如心肌梗塞)。不同发生机理的病例在治疗上有很大差异,预后也相差悬殊。本文总结5例宽QRS波心动过速病人的诊断和治疗,提出鉴别宽QRS波心动过速的粗略看法及治疗上的一些体会。 1 资料与方法 5例病例系1996年我院住院病人,心动过速时QRS≥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宽QRS心动过速的快速诊断与干预策略。方法急诊观察52例宽QRS心动过速的急诊临床相关资料及干预措施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41例室性心动过速(VT)占79%,5例室上性心动过速(STV)达10%。心肌梗死发生者均为VT。心电图仍为鉴别VT和SVT的手段。胺碘酮、心律平、硫酸镁等为有效的治疗药物,必要时行电复律。结论宽QRS心动过速尽快正确鉴别诊断有益于急诊抢救治疗,干预治疗减少宽QRS波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宽QRS波心动过速的鉴别诊断流程图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08年2月~2012年2月在本院心内科和急诊科就诊并经射频消融治疗、心内电生理检查或食管心房调博确诊为心动过速(WCT)的78例患者,对其病史、射频消融治疗、心内电生理检查以及食管心房调博的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并研究Brugada四步法、aVR导联四步法联合无人区电轴对于诊断WCT的准确率。结果采用Brugada四步法诊断WCT 69例,正确率为88.46%,采用联合aVR导联四步法及无人区电轴诊断WCT 74例,正确率为94.87%。结论联合应用aVR导联四步法及无人区电轴,可以大幅度地提高WTC诊断正确率,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心电图形态标准是否适用于原有束支阻滞(BBB)或心肌梗死患者合并宽QRS波群心动过速(WRT)的鉴别诊断.方法选择窦性心律时呈BBB的患者359例[左束支阻滞(LBBB)98例,右束支阻滞(RBBB)261例],分析心电图形态标准用于鉴别WRT的特异性.结果胸前导联图形一致,胸前导联无RS图形;RBBB时电轴重度右偏(-90~±180°)、V1导联呈左兔耳征(Rsr'.Rr')、V6导联呈QR、QS、R形或R/S<1、aVF导联呈Qr、QR、QS形;LBBB时V1~V2导联S波降支钝挫、V6导联q(Q)波、aVF导联呈QS、qR形,Ⅰ导联呈qR、rS、Rs形等11项标准特异性较高(87.7~100%).另8项标准特异性较低.心肌梗死并WRT(尤其QRS呈RBBB)时采用上述标准鉴别诊断有一定局限性.结论部分心电图形态标准适用于原有BBB伴WRT的鉴别诊断,但对心肌梗死并WRT的鉴别价值有限.  相似文献   

9.
为评价CA19-9在胰腺和胆道恶性肿瘤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测定了胆管癌32例、良性胆道病40D例、胰腺癌25例、良性胰腺病20例的血清CA19-9水平,绘制各组的受试者工作特性曲线(ROC)。结果表明:①CA19-9诊断胆管癌和胰腺癌的最佳界限值(cutoff)分别为120 U/ml和80U/ml,相应的灵敏度分别为68.8%和84.0%,特异性分别为87.5%和85.0%。②CA19-9对胆管癌不伴胆汁淤积/胆管炎的诊断价值比胆汁淤积/胆管炎组高(P&;lt;0.05),最佳cutoff值分别为37U/ml和120U/ml。③CA19-9对胰腺癌伴或不伴胆汁淤积/胰腺炎的诊断效能接近(P&;gt;0.05),最佳cutoff值分别为120U/ml和37U/ml。结论:CA19-9是诊断胆道和胰腺恶性肿瘤的有用标志。根据不同患者的临床表现确定各自的cutoff值,可以提高CA19-9鉴别胆道、胰腺疾病良、恶性的价值。  相似文献   

10.
目的:通过检测小儿肺结核人群结核抗体IgG,探讨结核抗体在小儿肺结核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采用ELISA法对50例患者进行检测分析。结果:阳性47例,阳性率88.7%。结论:结核抗体IgG对肺结核诊断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11.
目的总结和探讨超声心动图对感染性心内膜炎(infective endocarditis,IE)及其并发症的诊断价值和鉴别诊断。方法分析28例经临床治疗或手术确诊的IE患者的超声心动图及临床表现。结果①5例(17%)无基础心脏病变,23例(83%)患者存在各种基础心脏病变,包括风湿性心脏病7例、先天性心脏病13例、老年瓣膜退行性改变3例;②超声对瓣膜赘生物的检出率为100%,赘生物附着于主动脉瓣最多见(19例)、其次为二尖瓣(15例),联合瓣膜病变(5例);超声对瓣膜损伤的检出率为100%;超声对IE并发症如人工瓣周漏、脱垂、穿孔的检出率分别为100%、100%、35%。结论超声可准确诊断心脏基础病变,客观显示大多数IE患者瓣膜赘生物大小、数量、位置及其所造成的心脏血流动力(瓣膜关闭不全等并发症)学改变,是协助临床明确诊断、及时治疗的首选检查方法。但对联合瓣膜病变、瓣叶穿孔及老年IE赘生物的判断能力尚有待改善。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钼靶X线对乳腺疾病的诊断价值,分析误诊原因。方法回顾性分析210例行外科手术治疗的患者的钼靶X线诊断及病理诊断结果,根据BI-RADS进行评估。结果 210例术后病理诊断,恶性病变135例,乳腺叶状肿瘤2例,良性病变73例。而钼靶X线诊断恶性肿瘤141例,良性病变69例。误诊18例,误诊率8.6%。病理诊断135例恶性病变者及两例交界性肿瘤中,伴同侧腋下淋巴结肿大者59例,其中C-erbB-2阳性44例,C-erbB-2阴性15例。C-erbB-2阳性与淋巴结肿大(转移)有一定的相关性(P〈0.001)。良性病变73例中,腋下淋巴结肿大者仅6例。结论结合病理诊断,仔细分析乳腺肿块的伴随征象,可提高钼靶X线检查的诊断正确率。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肝吸虫病的CT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80例肝吸虫病的CT表现。结果80例肝吸虫病患者CT检查均发现肝内胆管扩张,肝外胆管不扩张;肝内胆管轻度扩张47例,中度扩张33例;肝被膜下小胆管囊状扩张60例。结论肝吸虫病具有较特征性的CT表现。  相似文献   

14.
15.
目的探究冠心病患者运用动态心电图诊断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41例冠心病患者,对所有患者分别实施常规心电图和动态心电图进行诊断。比较两种诊断方式的阳性检出率和诊断认可度情况。结果动态心电图诊断阳性率为85.37%,高于常规心电图的63.4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185, P<0.05)。动态心电图诊断的实用性评分为(92.17±5.96)分,安全性评分为(93.22±6.37)分,均高于常规心电图的(78.61±4.33)、(80.47±5.02)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冠心病患者运用动态心电图进行诊断,能够有效提高阳性检出率,且具有较高的诊断认可度,可以在临床诊疗中提供有效的参考依据,其临床价值较显著。  相似文献   

16.
17.
目的探讨脊椎转移瘤的低场强MRI鉴别诊断并分析其MRI征象,以提高脊椎转移瘤的早期诊断率。方法对50例脊椎转移瘤患者进行MRI检查,观察脊椎转移瘤在MRI表现。归纳其影像表现的差异。结果50例中,共累及146节椎体。单个椎体12例,多个椎体38例。108节椎体前后缘隆突。29节椎体压缩性骨折,有软组织肿块22例,软组织肿块常以破坏区为中心生长。146节病变椎体中,108节椎体前后缘隆突。29节椎体压缩性骨折,有软组织肿块22例,软组织肿块常以破坏区为中心生长。结论MRI检查在诊断脊椎转移瘤及与其他脊椎病变的鉴别诊断中更敏感、更具特异性,结合临床资料可以和其他疾病鉴别。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脑膜瘤的发病部位和信号特点,探讨MRI对脑膜瘤的诊断价值.方法:收集36例经证实的脑膜瘤病例,均行MRI平扫+增强检查.结果:36例肿瘤中额顶部9例、顶枕部4例、前颅底6例、蝶骨嵴3例、上矢状窦旁2例、鞍区2例、侧脑室2例、小脑幕2例、大脑镰旁6例.30例呈圆形或椭圆形,6例半月形.脑膜瘤的MRI信号特点:脑膜瘤在T1WI呈等或稍低信号,30例呈等信号,6例为低信号,其中23例信号不均匀,可见小片状或囊样低信号影.26例在病灶周围可见环形低信号影.T2WI像上31例均呈稍高信号,信号不均匀者可杂有低信号的血管流空影和囊状的高信号影.增强后30例病灶均明显强化,但有23例强化不均匀,29例可见明显脑膜尾征.结论:MRI对脑膜瘤的诊断和鉴别诊断具有很大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9.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