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9 毫秒
1.
目的探讨骨髓象动态观察分析在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诊断中的意义。方法对249例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的外周血象、骨髓象进行动态观察分析。结果对临床疑似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及不典型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的骨髓象进行动态观察分析可提高对本病的诊断率。(1)周围血象:全血细胞减少是本痛最主要的特点之一,贫血常属正细胞正色素型,少数病例可有轻度红细胞大小不一,但无明显核畸形,网织红细胞计数〈2%。(2)骨髓象:①典型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骨髓三系增生减低,肉眼观油滴增多,淋巴细胞相对增多,巨核细胞明显减少或缺如,骨髓小粒以非造血细胞(组织嗜碱细胞、浆细胞、网状细胞等)和脂肪细胞为主。②不典型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骨髓增生活跃,肉眼观油滴增多,粒系细胞比例及形态基本正常,红系细胞增生,幼红细胞比例升高,部分晚幼红细胞可见轻度巨幼样变(炭核红),可见少量的嗜多色红细胞,淋巴细胞相对增多,巨核细胞明显减少或缺如,骨髓小粒造血细胞、非造血细胞增多可见(以非造血细胞为主)。换部位行多次骨越穿刺,骨越象无明显变化。③临床疑似病例的骨髓象:部分增生活跃,少部分增生明显活跃,粒系细胞正常或减少,红系细胞比例及形态基本正常,淋巴细胞相对增多,巨核细胞减少不明显,骨髓小粒造血细胞、非造血细胞均可见。经过多次、多部位穿刺,骨髓象符合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的特征。④第一次骨髓穿刺表现为混血或干抽的,经多次、多部位骨髓穿刺,骨髓象均表现为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3)少部分病例做骨髓活检。结论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的骨髓组织呈向心性萎缩,即先髂骨、后棘突、再胸骨。在造血细胞进行性减少中,骨髓可出现灶性增生,即早期造血呈代偿性增生。故在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病程的不同阶段,骨髓增生程度不同,同一阶段不同部住骨髓增生情况也不同;再加上干抽或穿刺不当造成的骨髓增生不良假象,有时一二次涂片检查是难以正确反映骨髓逢血情况的。当骨髓穿刺涂片难以确诊临床疑似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时,多次、多部位穿刺进行骨髓象动态观察对进一步诊断有明显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儿童再障患者临床特征与骨髓象的特点.方法 收集儿童及成人再障的临床资料,与血象及骨髓象镜检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儿童组再障以学龄期多见,病程为17 d~5月;两组病例首发症状主要为贫血、出血及发热;1例患儿WBC在参考范围内,其余儿童及成人再障病例均为三系细胞减少;36例儿童再障骨髓象有13例增生活跃,其中1例为明显活跃,与成人比例有明显差异;儿童淋巴细胞(%)高于成人组,两组的粒系、红系、浆细胞、网状细胞、组织嗜碱细胞比例及检出率无明显差异,但儿童组病例有2例髂后穿刺巨核细胞数量不少,经换部位(髂前)穿刺巨核细胞减少确诊,成人组全部病例巨核细胞均减少.结论 儿童再生障碍性贫血在病程、临床表现、血象、骨髓象等方面有其特点,与成人再障有一定区别,考虑再障时需多因素综合分析,避免延误诊治.  相似文献   

3.
小儿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骨髓巨核细胞的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报告67例小儿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以下简称急淋)骨髓中巨核细胞的变化,有16.4%的患儿巨核细胞数量正常和增高,其中幼稚型巨核细胞比例增高,颗粒型阶段明显增高,产板型阶段明显减少,同样伴有巨核细胞形态学改变。骨髓及外周血片上血小板分布以罕见及少见为主。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骨髓小粒细胞成分在MDS-RA和慢性再障疾病的不同表现及在诊断中的意义。方法:骨髓涂片瑞氏染色,低倍镜下骨髓小粒数量,油镜分类骨髓小粒的细胞成分。其中,MDS-RA患者60例,AA患者60例,正常人60例计数骨髓小粒,组间分类比较。结果:MDS-RA患者骨髓小粒造血细胞比例高与AA,非造血细胞比例低于AA,与正常人相比无异常。结论:慢性再障患者的骨髓小粒的非造血细胞明显高于MDS-RA患者的非造血细胞,有助于MDS-RA和慢性再障的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5.
疟疾引起急性纯红再障尚少报道,本例系耐药性疟疾,在高热过程中检查骨髓象发现骨髓幼红细胞明显减少,粒细胞系显著增多,巨核细胞增生正常。外周血检查网织红细胞明显减少,血红蛋白明显降低而白细胞和血小板数正常。符合纯红再障的血液学表现。  相似文献   

6.
根据1987年第四届全国再障学术会议所确定的再障的诊断标准包括:①全血细胞减少,网织红细胞绝对值减少.②一般无脾脏肿大.③骨髓检查显示至少有一部位增生减低或重度减低(如增生活跃,须有巨核细胞明显减少,骨髓小粒成份中应见非造血细胞增多.有条件者应作骨髓活检等检查).④能除外其他引起全血细胞减少的疾病,如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中的难治性贫血,急性造血功能停滞,骨髓纤维化,急性白血病,恶性血织细胞病等.⑤一般抗贫血药物治疗无效.其中,急性再障,又称重型再障Ⅰ型的诊断标准包括:①临床;发病急,贫血呈进行性加剧,常伴严重感染,内脏出血.②血象:a.血红蛋白下降速度  相似文献   

7.
实验室检查对非典型再障与低危MDS的鉴别诊断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非典型再生障碍性贫血(AA)与低危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在实验室检查结果中的差异。方法选择11例非典型再障与15例低危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患者的血象、骨髓象、骨髓活检及染色体的检查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非典型再障与低危MDS血象中WBC、Hb及PLT计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非典型再障的MCV,RDW及MPV均低于MDS,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者骨髓象均增生活跃或明显活跃,但前者的淋巴细胞、骨髓小粒中非造血细胞比后者增多,骨髓活检中造血细胞减少例数也多于后者;2例MDS可见染色体异常。结论MCV、MPV及RDW可作为区别非典型再障与低危MDS初步鉴别诊断的依据;形态学检查、骨髓活检及染色体检查也是区别两者的重要手段,多部位骨髓穿刺有助于鉴别诊断,对有双重特征及在疾病的发展中可相互转化的病例需考虑AA—MDS或MDS—AA综合征。  相似文献   

8.
碧玉柴胡汤治疗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37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以下简称慢粒)是一种骨髓增生性疾患,是伴有获得性染色体异常的多能干细胞水平上的恶性病变。笔者运用中西医结合方法,自拟碧玉柴胡汤治疗37例取得较好的疗效,现简述如下:1一般资料37例中,男性21例,女性16例。年龄最大61岁,最小13。2该断标准2.1起病缓慢,头昏乏力,面色苍白,消瘦。2.2脾脏肿大。2.3外周血象:白细胞数明显增高。白细胞分类中以中性中、晚幼粒细胞为主,原十早幼粒细胞<10叭。血小板早期升高,晚期减少。贫血见于中、晚期。2.《骨髓象:粒细胞增生极度活跃或明显活跃。白细胞分类与外周血…  相似文献   

9.
察 30例SLE患者骨髓象及外周血象 ,发现 96 .7%患者的骨髓增生活跃或明显活跃 ,86 .7%患者粒系增生活跃 ,80 %患者红系增生活跃或明显活跃 ,80 %患者淋巴细胞系相对减少 ,36 .7%患者巨核细胞增多或正常 ,但血小板减少 ,5 0 %患者外周血白细胞减少 ,93.3%患者有不同程度贫血。建议对原因不明的血小板减少、白细胞减少、贫血病人应常规做有关免疫学检查  相似文献   

10.
观察30例SLE患者骨髓象及外周血象,发现96.7 %患者的骨髓增生活跃或明显活跃,86.7 %患者粒系增生活跃,80 %患者红系增生活跃或明显活跃,80 %患者淋巴细胞系相对减少,36.7 %患者巨核细胞增多或正常,但血小板减少,50 %患者外周血白细胞减少,93.3 %患者有不同程度贫血.建议对原因不明的血小板减少、白细胞减少、贫血病人应常规做有关免疫学检查.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骨髓小粒形态学变化对骨髓增生异常综合症、再生障碍性贫血、巨幼细胞性贫血诊断和鉴别诊断的意义.[方法]15例骨髓增生异常综合症,其中难治性贫血5例,难治性贫血伴环状铁粒幼细胞增多2例,难治性贫血伴原始细胞增多8例.15例再生障碍性贫血,其中急性再生障碍性贫血11例,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4例.10例巨幼细胞性贫血及10例正常人的骨髓小粒.对他们进行有核细胞分类及形态学分析.[结果]骨髓增生异常综合症、再生障碍性贫血、巨幼细胞性贫血患者的骨髓小粒出现粒、红、巨核多个系统数量和形态异常:骨髓增生异常综合症患者小粒中的原粒+早幼粒细胞与正常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01,巨核细胞比例明显高于其它组,差异有显著性,P<0.005,并出现多个系统病态造血;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小粒中的非造血细胞所占比例显著高于3组,差异有显著性,P<0.001.其组织嗜碱细胞、淋巴细胞、网状细胞显著升高;巨幼细胞性贫血患者小粒造血细胞成份主要表现为红系明显增高和出现细胞明显的巨幼变.[结论]骨髓小粒细胞形态学分析对骨髓增生异常综合症、再生障碍性贫血、巨幼细胞性贫血诊断和鉴别诊断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分析系统性红斑狼疮(SLE)骨髓形态表现.方法 观察25例SLE患者骨髓象及外周血象.结果 96%患者的骨髓增生活跃或明显活跃,96%患者粒系增生活跃,88%患者红系增生活跃或明显活跃,80%患者淋巴细胞相对减少,80%患者巨核细胞增多或正常,但血小板减少,36%患者外周血白细胞减少,72%患者有不同程度贫血.结论 SLE患者骨髓形态复杂多样,对原因不明的血小板减少、白细胞减少、贫血患者应常规做有关免疫学检查.  相似文献   

13.
目的总结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形态学诊断的规律性线索,提高其诊断的准确性。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150例MDS患者的骨髓片、骨髓铁染色检查、部分外周血片及活检滚片结果。结果MDS患者大多首先表现为贫血,且多为大细胞性贫血。外周血通常表现为全血细胞的减少,约81.3%的患者外周血可以见到幼红、幼粒细胞;骨髓象增生程度多为活跃或明显活跃;骨髓造血细胞病态造血表现易见。结论诊断MDS除结合外周血象改变外,需牢牢把握以下诊断线索:(1)各系细胞病态造血的表现;(2)骨髓小粒内幼稚细胞簇的检查。  相似文献   

14.
1临床特点①少年,男,缓慢起病,急性加重。②幼年有明显氯霉素用药史。间断有鼻翩及皮肤瘀斑。③发热后突然大量鼻阶。④血象以血小板重度减少。骨髓象及骨提病理示三系造血功能低下。⑤按再障治疗有效。2诊断及鉴别论国诊断: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巨核细胞减少型注:本病为再生障碍性贫血的一种特殊类型。巨核细胞增生不良型,故临床表现以出血倾向为主。病情继续发展,大部分病人最终会发生全血细胞减少,从而与一般再障相同。其发病机理可能是在致病因素的作用下,(如氯霉素)骨髓三系均受到抑制。但粒系,红系代偿机制较好,巨核细胞代…  相似文献   

15.
再生障碍性贫血(简称再障)的骨髓象不论急性型或慢性型的表现为造血细胞如粒系统、红系统与巨核细胞随着受损的程度而减少,而“非髓细胞”如淋巴细胞、单核细胞、浆细胞、网状细胞、组织嗜碱细胞增多。在形态学方面则没有什么特殊表现。诊断此类疾病时还需结合临床密切观察,我院发现1例10年慢性“再障”病人的骨髓象中出现了一些特殊变化,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6.
董爱英  罗亚丽 《河北医学》2001,7(2):105-107
目的:通过观察再生障碍贫血(再障)患者外周血及骨髓中CD31(PECAM-1,血小板-内皮细胞粘附分子)、CD44水平,评价粘附分子对再障发病的影响及其临床意义。方法:用免疫荧光法检测骨髓及外周血单单个核细胞(MNc)CD31、CD44抗原表达水平。结果:再障组骨髓及外周血单个核细胞(MNC)CD31、CD44抗原水平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相关分析发现,骨髓与外周血单个核细胞的CD31、CD44水平与外击血白细胞数、血红蛋白、血小板、骨髓中粒系比例、红系比例、巨核细胞均呈正相关。结论:粘附分子表达异常可能在再障发病中起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17.
本文分析了100例骨髓巨核细胞增多(>100只/2×3cm~2)的原因。全部病例骨髓增生活跃,其中明显活跃和极度活跃占92%。红细胞系统多数增生旺盛。巨核细胞分类表明:ITP、某些贫血、争性白血病(未缓解)有成熟细胞的成熟障碍,原始及幼稚巨核细胞增多。慢粒、MDS,可见巨核细胞形态异常。MDS见到较多的巨核细胞并有血小板形态异常。巨核细胞的生成有赖于正常的骨髓功能以及体液和细胞调节因素,其中以Meg—CSF以及TPD为主,可以根据巨核细胞及外周血中血小板数量进行反馈调节。各类疾病引起巨核细胞增生的机理不同,有些尚不清楚。  相似文献   

18.
再生障碍性贫血(再障)是造血系统疾病中较为常见的难治病之一。是由各种原因引起骨髓多能干细胞、微环境损害,或引起机体免疫机能改变导致骨髓造血功能衰竭的一组综合征。而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分型中的难治性贫血(RA)简称MDS—RA是一组由造血干细胞受损引起的克隆性疾病,这两组疾病的鉴别诊断极为重要。本文对再障与MDS—RA两组病例及正常骨髓涂片中骨髓小粒细胞成分进行分析对比。  相似文献   

19.
低增生型难治性贫血与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的实验室鉴别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李玲 《新疆医学院学报》1996,19(3):224-225,229
对8例低增生人治性贫血和12例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进行了实验室回顾性分析,结果表明:在慢性再生障碍怀贫地骨髓淋巴细胞、浆细胞比值、骨髓小粒中非造血细胞、中性粒细胞碱性磷酸酶阳性率和积分、细胞外铁染色一程度均显著高于低增生型难治性贫血,而外周血红红和幼粒细胞数及检出率、Pelger核异常率、骨髓红系比值、巨核细胞层数及小巨核发生率为显著低于低增一难治性贫血。  相似文献   

20.
张有成 《河北医学》1999,5(6):32-33
再生障碍性贫血是临床常见的血液病,临床表现之一为全血细胞减少,骨髓增生低下,典型病例诊断并不困难,然而部分病例,尤其是慢性再障骨髓呈局灶性代偿性增生时,骨髓增生活跃,与部分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鉴别困难,本文就近年来我院收治的40例慢性再障与3...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