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 毫秒
1.
李晓 《医学理论与实践》2011,24(11):1332-1333
目的:探讨治疗骨科疾病并发顽固性呃逆患者的治疗方法及护理。方法:对骨科疾病并发顽固性呃逆患者进行中西医结合治疗及护理,减轻和制止呃逆的发生。结果:对骨科疾病并发顽固性呃逆患者及早进行中西医结合治疗及护理干预,可使患者顽固性呃逆早日康复。结论:顽固性呃逆可引起疼痛、失眠、乏力、精神萎靡、抑郁、电解质紊乱及营养缺乏等症状,使患者体质质量下降,影响患者健康恢复,因此及时终止顽固性呃逆有利于患者的康复。  相似文献   

2.
丁香柿蒂汤治疗重型肝炎顽固性呃逆护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顽固性呃逆是重型肝炎患者常见的临床症状,往往提示疾病的危重性,并严重影响了患者的休息和纳食而加重病情.我们应用丁香柿蒂汤治疗重型肝炎引起的顽固性呃逆取得较满意的疗效,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3.
呃逆为多种疾病引起的一种症状,呃逆病例多在门诊常见,究其病因多为寒气外袭、暴怒气逆,食滞胃火或中气亏弱,脾胃虚寒,肾气衰竭所致.为及时解除患者痛苦,笔者根据近年来临床实践,采用直接灸配合针刺治疗呃逆,取得一定疗效,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4.
呃逆是一种临床症状,许多疾病均可引起.但若以呃逆为主症,喉间呃呃连声,不能自制,久发不止,则又可视为呃逆证.1呃逆的机理对于呃逆证的发病机理与治疗,中医与西医认识有所不同,现就其辨证与辨病的不同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15例低钠血症患者均出现持续性呃逆,及早发现电解质紊乱。方法:15例患者均符合《实用内科学》关于低钠血症的诊断标准,且排除其他引起呃逆的疾病,如中枢神经系统疾患、胸腹手术、膈肌疾病等。结果:15例患者经积极补钠治疗,呃逆症状消失,监测血钠水平增加或恢复正常。  相似文献   

6.
目的 通过对行消化道疾病术后,出现顽固性呃逆病因的观察,使相关疾病得到积极的治疗和护理.方法 根据呃发作时间、特点、伴随症状、患者的整体与局部情况,对12例消化道疾病术后出现呃逆患者的病因进行分析,同时加强病情观察和采用中医治疗、护理.结果 除有1例配合止痛药物治疗外,余8例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3例采用中医治疗,均收到良好的疗效,且无不良反应,无并发症发生,其中中西医结合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其它.现将护理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7.
正呃逆是一种常见的临床症状,一般多由于食管、胃、肝脏等疾病刺激膈肌所引起~[1-2]。大多数情况下患者在数分钟至数小时可自然消失,无需采取特殊的干预治疗~[3]。但是少数患者表现为持续性呃逆,影响说话、进食以及患者睡眠,一般临床上将持续48h以上而不能缓解的呃逆称之为"难治性呃逆",也别称为"顽固性呃逆",此类患者一般多伴有其他疾病,如胃癌、脑部肿瘤以及脑血管意外、尿毒症、心肌梗死和心包炎、胸膜炎、手术术后等~[4-5]。目前关于穴位注  相似文献   

8.
邓国涛  李鸿娟 《当代医学》2021,(11):177-178
目的通过分析两种不同治疗与干预方法的应用,对比在脑血管疾病引起顽固性呃逆患者中,采取中西医综合治疗干预的效果情况是否与传统方法具有明显不同之处,以观察相关方法应用后的成效情况。方法选取2019年6月至2020年6月本院收治的脑血管疾病引起顽固性呃逆患者90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45例。对照组采取单一西医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开展中西医联合治疗,比较两组治疗总有效率和不同阶段的呃逆症状积分。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两组呃逆症状积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3、5、7、14 d,观察组呃逆评分情况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临床脑血管疾病引起的顽固性呃逆治疗过程中,采取中西医结合综合治疗效果相对更好,对患者影响更积极,有助于提升临床治疗效果,促进患者康复。  相似文献   

9.
中药配合针刺治疗顽固性呃逆60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呃逆俗称打嗝.中医指胃气上冲,喉间呃呃连声,声短而频,不能自主为主要表现的病症.西医则指单纯性膈肌痉挛和其他疾病引起的膈肌痉挛.一时性呃逆,症状轻微,可不治自愈,一般不视为病态;但若打嗝连连不止,顽固持续几小时甚或几天不止,就会给患者的身心带来极大的痛苦.  相似文献   

10.
利多卡因治疗中枢性呃逆23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温凯  杜芳 《陕西医学杂志》2006,35(4):506-507
呃逆(Hiccup)是临床较常见的症状,因严重影响进食、讲话、正常呼吸和睡眠,加之精神和躯体的沉重负担给患者带来了很大的痛苦。其病因复杂,某些严重器质性疾患诱发的呃逆往往频繁又持久,药物和非药物疗法效果不佳,并暗示预后不良。快速、有效的控制这种顽固性呃逆不仅可以减轻患者痛苦,而且对于稳定病情、改善预后均有价值。神经科危重的脑部疾病患者常出现顽固性呃逆,其可能与延髓和下丘脑的呃逆高级中枢受累有关,故常规药物往往难以控制。我们采用利多卡因对2004年1月至2005年1月期间我院神经内科住院的急性脑血管疾病伴发常规非药物疗法不能控制的呃逆的患者进行治疗,现将其疗效和副作用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尼可刹米治疗脑血管疾病并发顽固性呃逆的疗效.方法 将71例脑血管疾病并发顽固性呃逆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48例,对照组23例.治疗组肌注尼可刹米0 375 g,对照组肌注胃复安0 01 g,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 治疗组患者的显效率和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 01).结论 尼可刹米肌肉注射治疗呃逆疗效好,未发现明显的副作用,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2.
顽固性呃逆是一种常见的疾病,它可并发于其它有关疾病,给患者造成一定的痛苦。多年来有关治疗顽固性呃逆的方法虽不断有所报导,但目前还没有一种被大家公认的确实有效的治疗方法。为治愈这一疾病,我们采用体外膈肌起搏器治疗顽固性呃逆。患者:男,70岁。1959年起出现呃逆、嗳气,每次于呃逆前胸闷气短约10min,1h 约5次左右。饥饿,阴天或夜间加重,娱乐时减轻,休息对胸闷气短明显。我们采用体外膈肌起搏器中挡(通常放弱挡),脉冲35~75v,将起搏器调至膈肌每分钟进行12次有规律的收缩,1天1次,1次30min,1个疗程10次。第1疗程结束,患者症状减轻,发作次数减少,呃逆前胸闷气短由原来的10min  相似文献   

13.
呃逆,是中枢神经系统疾病中常见一种症状,多较顽固,本文使用卫达化学制药股份有限公司生产的脊舒片治疗中枢性顽固性呃逆,取得了较好疗效。1临床资料病历选择:本组19例中枢神经系统疾病患者中,男性12例,女性7例,年龄最大70岁,最小32岁,平均年龄58?..  相似文献   

14.
出血热病人发生呃逆症状,在临床上确较常见。我们对其发生机理也缺乏认识,治疗上更缺少经验,仅就粗浅体会,简复如下,供参考。呃逆本身表现是简单的,病理生理过程也比较明确,但在某些疾病中并发呃逆的机理确较复杂。呃逆应区分为中枢性和反射性两类,但所有呃逆均与中枢神经系统功能紊乱有一定关系,顽固性者尤然。颅内疾病、腹腔炎症、某些毒素、脏器损害(尤消化道)、代谢障碍、尿毒症、肝昏迷等,都可发生呃逆症状。一般认为,在多数疾病中发生呃逆的因素是综合性的。出血热时,尤少尿期,恐与机体明显代谢障碍和  相似文献   

15.
中药治疗心脑血管疾病并发呃逆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评价中药治疗心脑血管疾病并发呃逆的疗效。方法:将42例急性心脑血管疾病出现后呃逆症状的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22例和对照20例进行比较,治疗组采用中药治疗,方用旋复代赭汤联合温胆汤加减。对照组常规口服胃复安等。结果:治疗组有效率为95.45%,对照组有效率为55.50%,两组差异有显著性。结论:旋复代赭汤联合温胆汤加减治疗心脑血管疾病并发呃逆的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6.
内关穴药物注射治疗顽固性呃逆108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呃逆,俗称:“打呃”。患者自觉胸膈气逆,喉间发生呃声,难以自制,往往会影响说话、学习和工作,甚至睡眠。呃逆可为单纯性,亦可继发于其他疾病,如胃、食道、肝、胆、脑等疾病。中枢性引起的呃逆,其症状较重,可昼夜不停,迁延数日。常规治疗效果不明显,我院于2002年3月至2005年4月采用胃复安联合维生素B6内关穴治疗顽固性呃逆108例,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7.
医海拾贝     
患者通常不会以发笑为症状而就医,但有很多神经系统疾病会出现病理性发笑和顽固性呃逆。每10例多发性硬化症患者中,就会有1人在疾病后期出现病理性发笑。而Neurology(2006;67:1684-6)描述了4例患者的罕见情况:在最初的脱髓鞘期,4人都出现.广发笑,2人出现呃逆。4例患者接受静脉激素治疗后均有一定效果。  相似文献   

18.
呃逆是由于膈神经、迷走神经受刺激导致膈肌、肋间肌的不自主地同步剧烈收缩[1],是一种常见症状,可见于健康人,持续时间不长,多能自行消除.若持续数天不缓解,则称为顽固性呃逆,往往继发于各种疾病,可加速病情发展,少数顽固性呃逆常常是某种严重疾患或病情危重的信号,因此,正确有效地处理顽固性呃逆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本文将呃逆的护理进展有关文献综述如下: 1 发生机制  相似文献   

19.
呃逆是膈肌痉挛引起的,表现为膈肌突然不自主收缩,随后声门突然关闭,气体内流受阻,发出特征性声音的一种症状.呃逆在神经科患者中比较常见.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胃肠减压治疗顽固性呃逆的临床疗效。方法:对25例常规治疗无效的顽固性呃逆患者,采取胃肠减压治疗。结果:21例于置管后5min内呃逆终止;4例于置管后5min内症状减轻,上下滑动胃管3~4次,1h左右呃逆终止。治疗有效率达100%。结论:通过胃肠减压对鼻咽部、食管、贲门胃底等部位的刺激,负反馈抑制呃逆中枢,抑制传出神经发出冲动而终止呃逆,疗效显著,尤对腹部疾病所致者起效更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