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用清醒动物研究了安定与氯胺酮的相互作用。安定(0.5、2.5、10mg/kg,ip)可增大阈下剂量氯胺酮引起的小鼠入睡率(P<0.05);缩短催眠剂量氯胺酮的入睡潜伏期(P<0.05),延长睡眠时间,减少躁动。热极法和电刺激法均表明,安定(2.5mg/kg,ip)可增强氯胺酮的镇痛作用。安定部分拮抗氯胺酮的升高血压和呼吸抑制作用,而对氯胺酮的LD50无明显影响。结果提示,此二药组成复合麻醉是合理的。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氯胺酮的镇痛作用与阿片受体的关系。[方法]120只小鼠随机分成热扳法和扭体法2组。每组再分为2小组:对照组与氯胺酮组。对照组分别腹腔注射生理盐水和不同浓度的纳络酮;氯胺酮组腹腔注射氯胺酮20mg/kg,5min后分别注射生理盐水和不同浓度的纳络酮。在热板、扭体实验中,观察腹腔注射纳络酮对氯胺酮热板法痛阈及扭体次数的影响。[结果]纳络酮对氯胺酮小鼠的扭体次数无显著影响(P﹥0.01),但可减小其热板法的痛阈(P﹤0.01)。[结论]氯胺酮对热刺激的镇痛作用与阿片受体有关,而对化学刺激镇痛作用与阿片受体关系不大。  相似文献   

3.
氯胺酮对小儿短小手术的麻醉镇痛效果好,是一种应用广泛的静脉全麻药,过敏反应少见。笔者使用氯胺酮麻醉,曾遇一例过敏反应,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氯胺酮配伍异丙酚在儿童全身麻醉中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总结经验以提高自身麻醉水平。方法将2010年7月---2013年7月我院收治的需于全身麻醉下施行手术的141例患儿随机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其中对照组患儿采用氯胺酮全身麻醉,观察组患儿则采用氯胺酮配伍异丙酚全身麻醉。结果观察组总体麻醉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不良反应轻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氯胺酮配伍异丙酚在儿童全身麻醉中麻醉效果肯定,不良反应少,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小剂量氯胺酮对麻醉诱导期患者低血压,咳嗽反应的影响。方法年龄20~74岁的择期手术患者80例,体重45~80kg,进行全身麻醉,在麻醉诱导期,对病人使用氯胺酮0.3mg/kg(氯胺酮组)和使用相同容量的0.9%生理盐水(对照组),10s注完,1min后使用芬太尼3μg/kg,5s内注射完毕,观察芬太尼注射后1min之内咳嗽的严重程度和发生时间,咳嗽的严重程度分为(轻度1-2次,中度3—4次,重度〉5次);与注药前和注药1min后观察血压,心率,氧饱和度并做纪录。结果氯胺酮组患者表现为咳嗽潜伏期延长,咳嗽次数明显减少,咳嗽严重程度减低(P〈0.05);并且氯胺酮组血压变化幅度较小。结论小剂量使用氯胺酮可以有效地减少芬太尼引起的咳嗽,延长咳嗽潜伏时间,并使诱导期的血压变化幅度减小。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喷他佐辛和氯胺酮复合全麻用于阿片类药物依赖毒瘾患者腹部手术的临床效果。方法30例阿片类药物依赖性毒瘾患者,未行戒毒治疗,急症拟行上腹部手术,随机分为喷他佐辛组和氯胺酮组,每组15例。喷他佐辛组用喷他佐辛、氯胺酮组用氯胺酮快速诱导插管和维持麻醉。其他全身麻醉诱导和维持复合用药和剂量(按每kg体重计算)两组相同。监测并记录麻醉前(T0)、气管插管后(T1)、麻醉后1h(T2)、麻醉后2h(T3)、手术结束时(T4)、术后4h(T5)的血流动力学指标变化及各组麻醉诱导时和拔管后发生恶心、呕吐、呼吸恢复延迟、苏醒时躁动不安的例数。结果麻醉前两组各项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麻醉后喷他佐辛组血压波动较大,氯胺酮组血压较稳定,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氯胺酮组的心率增加明显,与喷他佐辛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喷他佐辛组术后躁动不安的发生率与氯胺酮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喷他佐辛和氯胺酮静脉复合全身麻醉用于毒瘾患者腹部手术是可行的,但又各有特点,总体评价氯胺酮优于喷他佐辛。  相似文献   

7.
氯胺酮(Ketam ine)作为小儿短小手术的麻醉剂,己被广泛使用。但氯胺酮的胆碱能效应,可引起呼设遭分泌物增多,呼吸遭梗阻和喉痉挛给麻醉的安全带来危险。为了减少和预防不良反应的发生,我们观察了256例肌注术前药后不同时间,肌注氯胺酮对氧胺酮胆碱能效应的预防作用。  相似文献   

8.
氯胺酮检测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氯胺酮(Ketamine),在我国俗称“K粉”,化学名为2-邻氯苯基-2-甲胺基-环己酮。试图以其替代苯环己哌啶(PCP)。消除PCP作为麻醉剂所产生的精神性副作用,而成为一种新型麻醉剂。氯胺酮是PCP的衍生物,属非麻醉性镇痛药类。近20年来,我国滥用氯胺酮比例连年攀升。鉴于氯胺酮滥用全球化的严重性,检测工作就显得格外重要。针对各种不同生物检材,目前主流的检测方法有气相色谱法(GC)、  相似文献   

9.
小剂量异丙酚与氯胺酮在输卵管结扎术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陈敏 《疾病控制杂志》2000,4(2):122-123
目的 探讨小剂量异丙酚与氯胺酮并用于输卵管结扎术中的疗效。方法 随机将病人分为氯胺酮-异丙酚组(KP)和氯胺酮组(KT),两组均先在消毒铺巾后肌注氯胺酮1mg·kg^-1,然后在手术进腹前,KP组以异丙酚1.5mg·kg^-1、KT组以氯胺酮0.5mg·kg^-1稀释至同等容量,在1.0±0.5min内静脉注入,随时观察、记录病人清醒时间、不良反应等。结果 在镇痛、镇静效果上,KP组明显优于KT组  相似文献   

10.
目的通过临床观察研究分析氯胺酮-芬太尼辅助小儿臂丛麻醉临床疗效。方法随机抽取在我院接受手术医治的患儿120例,随机分为A、B两组,A组患者术中麻醉采取氯胺酮-芬太尼联合麻醉,B组患者麻醉采取臂丛与氯胺酮-芬太尼复合进行。结果 B组患者在清醒时间以及躁动现象明显低于A组,并且药物用量明显少于A组,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患儿在术中及术后均没有出现任何麻醉药物导致的不良反应。结论小儿臂丛与氯胺酮-芬太尼联合进行麻醉效果良好,安全可行。  相似文献   

11.
氯胺酮是由等量的左旋氯胺酮和右旋氯胺酮混合而成的消旋混合物。其作为麻醉剂使用已经有悠久的历史, 具有缓解焦虑、降低自杀意念、治疗慢性疼痛等多种作用。但是氯胺酮的广泛应用受限于头晕、恶心、血压升高等不良反应以及可能的滥用潜力。艾司氯胺酮是近年来在国内上市的热点药物。作为氯胺酮的右旋异构体, 艾司氯胺酮在具有上述作用的同时不良反应发生率更低, 患者的耐受性更好, 使其在精神治疗领域以及麻醉领域的多个临床环境都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因此本文就艾司氯胺酮在围手术期的应用、药理学特性等方面作一综述, 简述艾司氯胺酮的药理学作用以及可能的机制, 并介绍艾司氯胺酮在围手术期中镇静、镇痛和抗焦虑抑郁中的临床应用进展。本文探讨艾司氯胺酮在围手术期中的应用前景, 以期能为艾司氯胺酮的推广应用提供借鉴和参考, 并提供新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2.
高凌雁 《工企医刊》2004,17(3):26-26
国内时有硬膜外临床实验中应用氯胺酮的报告。我们在500例哌替啶-异丙嗪合剂未能克服牵拉反应的硬膜外麻醉病人应用了小剂量氯胺酮,现总结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3.
袁萍 《现代保健》2010,(4):65-66
目的探讨异丙酚联合氯胺酮在人工流产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人工流产手术患者460例,随机分为两组,异丙酚联合氯胺酮组214例,异丙酚组246例。从镇痛效果、阴道流血量、注药前和注药后1min平均动脉压、心率的变化及异丙酚用量四个方面观察疗效。结果镇痛效果、阴道流血量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异丙酚联合氯胺酮组注药前和注药后1min平均动脉压、心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联合用药组异丙酚用量明显少于异丙酚组(P〈0.05)。结论异丙酚联合氯胺酮镇痛可减少异丙酚用药量,镇痛效果确切,不良反应少,是人工流产手术麻醉较为理想的药物组合。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艾司氯胺酮复合罗哌卡因用于超声引导锁骨上臂丛神经阻滞的效果。方法 选择2021年10月-2022年12月在医院行单侧上肢骨折患者60例,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和组间均衡可比的原则将患者分为罗哌卡因组和艾司氯胺酮组,每组30例。两组患者均在超声引导下行锁骨上臂丛神经阻滞,罗哌卡因组使用0.3%罗哌卡因25ml,艾司氯胺酮组使用0.125mg/kg艾司氯胺酮复合0.3%罗哌卡因25ml。两组患者术后采用静脉自控镇痛。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失血量及感觉神经阻滞情况,术后2、4、6、12、48h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术后首次患者自控镇痛(PCA)时间、术后48h内PCA总次数和镇痛满意度,以及术后48h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与罗哌卡因组比较,艾司氯胺酮组患者感觉阻滞起效时间明显缩短(P<0.05),感觉阻滞维持时间明显延长(P<0.05);艾司氯胺酮组患者术后12h疼痛VAS评分明显降低(P<0.05);其余时间点两组患者疼痛VAS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艾司氯胺酮组患者术后首次PCA时间延长、镇痛满意度评分明显升高(P<0.05...  相似文献   

15.
患儿,女,6岁,于2003年8月16日,因双眼先天性白内障,予以行白内障晶体摘除加人工晶体植入术。PE:一般情况佳;HR:100次1分;心肺(-)肝肾功能正常。麻醉前30分钟。常规阿托品0.3mg,安定4mg肌注,首剂氯胺酮100mg肌肉注射后即达Ⅲ期麻醉状态,术中予以鼻饲氧1升/分钟,每15-30分钟追加氯胺酮30mg,手术全过程3时15分,氯胺酮总量375mg。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局麻下行剖腹产,产后即行氯胺酮全麻对产妇泌乳情况的影响。方法:采用局麻+氯胺酮全麻的方法,先0.5%利多卡因局麻进腹,剖出胎儿后对产妇应用氯胺酮全麻。结果:实验组与对照组产后24~36小时内垂体泌乳素(PRL)水平及婴儿体重增加量无统计学意义,产后泌乳始动时间亦无统计学意义。讨论:该麻醉法对产妇的泌乳活动无不良影响。  相似文献   

17.
由于氯胺酮具有作用迅速,效果好,副作用小等特点。我科于2000年7月至2003年10月共行小儿手术27例,均采用氯胺酮麻醉。27例病人中,男24例,女3例,最大12岁,最小9个月,平均年龄6.4岁,术后出现2例呕吐。  相似文献   

18.
王浩 《药物与人》2014,(9):11-12
目的:探讨亚麻醉剂量氯胺酮-芬太尼辅助小儿区域麻醉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于2010年-2012年收治的进行腹部手术与四肢手术的60例患儿,患儿年龄2-12岁,将患者随机分成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30例。对照组进行氯胺酮常规麻醉,观察组运用氯胺酮结合芬太尼辅助小儿区域麻醉,比较两组麻醉的剂用量、手术时间和唤醒时间以及患儿的生存质量。结果:观察组麻醉的剂用量、唤醒时间明显低于对照组,患儿的生存质量要优于对照组,两组的数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运用亚麻醉剂量氯胺酮-芬太尼到小儿区域麻醉中,临床效果显著,减少了麻醉剂用量与唤醒时间,提高了患儿的生存质量,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9.
为比较异丙酚/氯胺酮与羟丁酸钠/氯胺酮静脉麻醉在唇裂手术中的应用,笔者观察了麻醉诱导插管和维持期间SaO2、MAP、HR的变化及术后恢复的安全性,以比较两种配伍之优劣。  相似文献   

20.
氯胺酮麻醉方法简便易行、效果良好,并发症少,是小儿外科手术的首选麻醉方法之一。而良好的术后观察及护理是预防并发症,促进患儿术后恢复的关键。现就笔者工作中对小儿氯胺酮麻醉的术后护理体会试述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