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目的探讨影像学检查诊断胸腰椎骨折患者后方韧带复合体损伤的真实性与可靠性。方法收集2012年1月~2013年12月手术治疗的胸腰椎骨折患者共72例,年龄范围20~78岁,平均47.2岁。术前对胸腰椎骨折患者进行X光片、CT、MRI检查,评价PLC损伤情况。术中探查PLC损伤程度。分析影像学检查评估PLC各部分损伤的灵敏度、特异度和符合率。结果影像学检查评估棘上韧带、棘间韧带、小关节囊和黄韧带损伤的灵敏度分别为95.1%、97.3%、90.9%和100%,特异度分别为96.8%、97.1%、93.4%、和96.0%,符合率分别为91.9%、94.4%、84.3和96.0%。影像学检查评价PLC损伤的整体符合率Kappa值为0.892。结论影像学检查是诊断PLC损伤的有效方法,具有灵敏度、特异度及符合率高的特点,与术中所见高度一致。  相似文献   

2.
背景:骨盆后部结构中,骶髂后韧带复合体、骶结节韧带和骶棘韧带的完整,对骨盆稳定性有重要作用。 目的:观察骶髂关节周围韧带解剖结构,了解各韧带对关节稳定性的作用。 方法:对20具防腐成年尸体骨盆标本,共40侧依次采用前后方入路,对骶棘韧带,骶结节韧带,耻骨联合及骶髂关节诸韧带结构进行解剖学观察。 结果与结论:骶髂关节周围韧带可分为3组:骶髂前韧带、骶髂骨间韧带和骶髂后韧带。耻骨上下韧带及耻骨前后韧带。骶棘韧带和骶结节韧带。此3组韧带主要有两个功能:连接脊柱和骨盆环;维持骨盆环的稳定。  相似文献   

3.
目的 研究后方韧带复合体逐级切除对损伤胸腰椎稳定性的影响,验证棘上韧带对维持损伤胸腰椎稳定的作用。方法 取8具健康新鲜人体T11~L3节段标本,于L1椎体中1/3行楔形切除,并在材料试验机上压缩至闭合以制备L1椎体骨折。对T12~L1处后方韧带复合体按照关节囊、棘间韧带、棘上韧带、黄韧带的顺序进行逐级切除,依次连续测量T12~L1节段前屈、后伸、侧弯、旋转运动时的运动范围(range of motion, ROM)及中性区(neutral zone, NZ)变化。结果 在前屈和后伸运动中,椎体切除及棘上韧带断裂后,ROM及NZ显著增加。在侧弯运动中,椎体切除和关节囊破坏后,ROM显著增加。在旋转活动中,椎体切除及关节囊破坏导致ROM增加,NZ无显著增加。结论 棘上韧带断裂后,T12~L1节段稳定性发生显著下降,尤其在前屈运动中。棘上韧带是维持胸腰椎节段稳定性的关键韧带。  相似文献   

4.
目的 研究后方韧带复合体逐级切除对损伤胸腰椎稳定性的影响,验证棘上韧带对维持损伤胸腰椎稳定的作用。方法 取8具健康新鲜人体T11~L3节段标本,于L1椎体中1/3行楔形切除,并在材料试验机上压缩至闭合以制备L1椎体骨折。对T12~L1处后方韧带复合体按照关节囊、棘间韧带、棘上韧带、黄韧带的顺序进行逐级切除,依次连续测量T12~L1节段前屈、后伸、侧弯、旋转运动时的运动范围(range of motion, ROM)及中性区(neutral zone, NZ)变化。结果 在前屈和后伸运动中,椎体切除及棘上韧带断裂后,ROM及NZ显著增加。在侧弯运动中,椎体切除和关节囊破坏后,ROM显著增加。在旋转活动中,椎体切除及关节囊破坏导致ROM增加,NZ无显著增加。结论 棘上韧带断裂后,T12~L1节段稳定性发生显著下降,尤其在前屈运动中。棘上韧带是维持胸腰椎节段稳定性的关键韧带。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后方韧带复合体逐级切除对损伤胸腰椎稳定性的影响,验证棘上韧带对维持损伤胸腰椎稳定的作用。方法取8具健康新鲜人体T11~L3节段标本,于L1椎体中1/3行楔形切除,并在材料试验机上压缩至闭合以制备L1椎体骨折。对T12~L1处后方韧带复合体按照关节囊、棘间韧带、棘上韧带、黄韧带的顺序进行逐级切除,依次连续测量T12~L1节段前屈、后伸、侧弯、旋转运动时的运动范围(range of motion,ROM)及中性区(neutral zone,NZ)变化。结果在前屈和后伸运动中,椎体切除及棘上韧带断裂后,ROM及NZ显著增加。在侧弯运动中,椎体切除和关节囊破坏后,ROM显著增加。在旋转活动中,椎体切除及关节囊破坏导致ROM增加,NZ无显著增加。结论棘上韧带断裂后,T12~L1节段稳定性发生显著下降,尤其在前屈运动中。棘上韧带是维持胸腰椎节段稳定性的关键韧带。  相似文献   

6.
背景:目前国内外学者对于胸腰椎及腰椎爆裂骨折所诱发致神经功能损伤的危险因素研究结果存在差异性。目的:探讨脊柱胸腰段及腰段爆裂骨折后椎管狭窄程度及后方韧带复合体完整性与神经功能损伤程度之间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02年4月至2011年10月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骨科收治的156例胸腰椎及腰椎爆裂骨折患者,分别进行脊柱CT横断面椎管正中矢状径测量、后方韧带复合体完整性及神经功能损伤程度评估,并行统计分析。结果与结论:94例患者有不同程度神经功能损伤,其损伤程度与椎管占位程度显著相关,其中T12椎管占位程度与神经功能损伤程度相关性最高(rs=0.87、P<0.001),T11节段椎管占位程度与神经功能损伤程度相关性最低(rs=0.59、P<0.001);后方韧带复合体损伤与神经功能损伤程度显著相关(OR=3.82,P<0.001)。提示脊柱胸腰段骨折椎管狭窄程度、后方韧带复合体完整性与患者神经功能损伤程度有显著相关性。  相似文献   

7.
王劼  刘才栋  沈馨亚  彭裕文 《解剖学研究》2003,25(4):293-294,299,I005
目的 观察正常人腰段脊柱结构内nNOS阳性神经末梢的分布 ,探讨下腰痛的发病机制。方法 用免疫组化方法观察 3例人腰段脊柱结构内nNOS阳性神经末梢存在情况。结果 人腰椎关节突关节囊的纤维层、黄韧带、棘间韧带、棘上韧带和椎间盘的纤维环内均有nNOS免疫反应阳性神经末梢存在 ,这些神经末梢呈树枝状或念珠状 ,其走行与结缔组织纤维方向一致。结论 NO参与了人腰椎关节突关节囊、黄韧带、棘间韧带、棘上韧带和椎间盘的纤维环等结构的感觉信息的传递。人脊柱相关结构的神经末梢受刺激时 ,促使NO的释放和传递可能是引起原发性腰痛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8.
<正> 6倍放大镜下解剖观察50例自幼儿至老年经已固定的脊柱腰骶段标本的棘间韧带(ISL)。发现ISL左右各一,各节段均为肌腱、筋膜和韧带的复合体,对运动有参与作用,纤维行向总体看来朝后上,但棘间部分近乎水平,后端有行向前上的纤维束,前  相似文献   

9.
目的:拟基于薄层高精度的中国可视化人体数据(CVH)对膝关节后外侧复合体(PLC)进行断层解剖学与三维可视化研究。方法:选择CVH-1、CVH-2、CVH-5左右膝关节后外侧结构的CVH数据集,对PLC相关结构进行数据分割和三维数字化重建。结果:成功构建了CVH-1、CVH-2、CVH-5左右膝关节的三维模型,并对PLC的结构和毗邻关系进行多方位、多角度的三维可视化观察研究。结果:PLC主要由腓侧副韧带、腘腓韧带、弓状韧带、腘肌肌腱和股二头肌肌腱构成;髂胫束位于膝关节前外侧,位置相距PLC较远,功能与PLC结构存在差异,不属于PLC结构;3例CVH数据集均未见第3关节囊韧带和腓肠豆韧带。结论:推测膝关节手术中对腓侧副韧带、腘腓韧带、弓状韧带、腘肌肌腱进行解剖重建将有助于加强膝关节术后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10.
目的比较单、双开门颈椎板成形术后重建后方韧带复合体部分生物力学特性的差异。方法新鲜山羊颈椎标本24具,随机分成3组,每组8具。A组:完整标本组,保留颈后方项韧带、伸肌等伸颈结构,切除前方结构;B组:在A组基础上行单开门颈椎板成形术后重建后方韧带复合体;C组:在A组基础上行双开门颈椎板成形术后重建后方韧带复合体。在电子万能试验机上行生物力学实验,测试项目包括三点折弯实验、轴向拉伸实验和压缩实验。分析比较3组间的差异性。结果三点折弯实验:标本变直时的位移、加载力,A、B、C3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拉伸实验:各拉伸负荷下与变直时的位移,A、B、C3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压缩实验中,A、B、C3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单、双开门颈椎板成形术后重建颈后方韧带复合体组标本都最大限度保留了颈后方韧带复合体的功能。在对抗颈椎变直和前屈的应力方面,二者无明显差别。  相似文献   

11.
骨盆垂直不稳定性骨折的生物力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利用人体骨盆标本制作骶髂关节骨折脱位模型,研究垂直不稳定性骨盆骨折中骶髂复合体生物力学损伤特点。 方法 成年男性冰冻骨盆标本6具,固定于MTS生物材料试验机上以2 m/s速度进行动态撞击,记录骶髂关节出现完全骨折脱位所需的最大撞击力及响应时间,用步态分析仪的动作捕捉系统测量骶髂复合体中韧带完全破坏时骶髂关节空间三维位移,解剖学方法观察骶髂复合体损伤特点。 结果 成功制备出骶髂关节骨折、脱位损伤模型,单侧骶髂复合体完全损伤所需的撞击力峰值平均值(4.05±0.42)kN,标本响应时间平均值为(22.99±1.89)ms,骶髂关节最大垂直位移平均为(8.15±1.34) mm;骶髂复合体损伤以经骶髂关节骨折并脱位为多,髂腰韧带均表现为连同第四、五腰椎横突骨折,骶髂腹侧韧带相对薄弱易于髂骨止点处撕裂,骶髂后短韧带易发生髂骨侧的撕脱骨折,骶棘韧带骶结节韧带及盆底肌肉损伤不明显。 结论 骨盆垂直不稳定性骨折中骶髂复合体损伤具有一定的规律和特点,当骶髂关节垂直位移超过0.9 cm时提示后方骶髂复合体的韧带结构已全部破坏,骨盆环处于绝对不稳状态。  相似文献   

12.
脊柱通过肌肉和韧带的固定,以及生理曲度的维持,以满足脊柱的坚固性和柔韧性。腰椎曲度的维持,依赖于椎间盘和其后方小关节组成的关节复合体。腰椎曲度是构成腰椎稳定性的重要因素,也是腰椎生物力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腰椎曲度的改变与腰部疾病存在一定的关系,且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着脊柱内部与周围组织的力学关系,可作为评价、观察、分析脊柱力学平衡的重要指标[1]。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后方韧带复合体回植重建椎管内肿瘤切除术后的脊柱稳定性。方法回顾性分析总结我科2008年7月至2013年7月43例确诊为椎管内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43例患者均采用微型钛板对游离的椎板进行固定。观察患者术后有无并发症,术后6个月X线、CT影像学复查截骨断面是否愈合、椎管宽度是否良好。结果手术时间130~220 min,平均150 min。失血量200~750 m L,平均340 m L。术后随访6~42个月,所有病例术后未出现医源性脊髓损伤,未出现动脉损伤、脊髓损伤、脊神经根局部异常积液等并发症,术后动力位片显示棘突椎板回植术后脊柱活动度基本得以保留。结论微型钛板固定通过回植后方韧带复合体可恢复脊柱的稳定性,在治疗椎管内肿瘤方面具有良好的优越性和临床可行性。  相似文献   

14.
王亮  臧卫东 《解剖与临床》2008,13(4):296-298
骶髂关节复合体(Sacroiliac comp lex)是位于骨盆环后部的骨-韧带复合结构。包括骶髂关节(Sacroiliac joint,SIJ),SIJ周围韧带、骶棘韧带、骶结节韧带及骨盆底的肌肉和筋膜。SIJ是躯干与下肢负荷传递的枢纽,占整个骨盆功能的60%。SIJ损伤的治疗效果对骨盆功能的恢复有决定意义。高能损伤的骨盆骨折多合并SIJ骨折脱位,破坏骶髂复合体的完整性。另外,许多下腰痛由单侧或双侧SIJ综合征引起,亦称为SIJ功能紊乱;妊娠后妇女因SIJ半脱位或全脱位,易患妊娠相关性骨盆痛。本文就骶髂螺钉内固定治疗骶髂关节复合体损伤的研究现状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在保留脊柱棘突韧带复合体的基础上,改良后的TLIF技术治疗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我们2009年8月~2011年3月,采用改良后的TLIF技术治疗28例患者,其中男13例,女15例,病程6个月~7年;年龄43~75,平均9.2岁,其中L2/3间隙2例;L3/4间隙17例;L4/5n间隙15例;L5/S1间隙2例;伴L4椎体Ⅰ°滑脱6例;伴cobb角大于15。的退变性腰椎侧凸3例。根据术前影像学资料,三节段融合1例、二节段融合19例、单节段融合9例。全部进行椎弓根钉棒系统内固定,双侧开窗减压,完整保留棘上韧带、棘间韧带,切除增生黄韧带及部分增生内聚的小关节突,突出的椎间盘组织,椎间隙以行自体骨并单枚Cage融合。术中注意保证棘突、棘上韧带及棘间韧带的完整性。术后1-3天佩戴腰围下床活动。结果术后平均随访14个月,术前术后JOA改变量及VAS评分改变量有明显差异(P〈0.01),随访x线片显示椎间植骨融合良好,无明显腰椎不稳征象。内固定系统无折断和松动,滑脱复位无丢失。结论保留腰椎后侧韧带复合结构,两侧开窗切除增生骨质、黄韧带,椎间盘椎管及神经根管彻底减压的改良TLIF技术,既能解除神经组织的压迫,又保留了后侧韧带复合体的完整,不仅可以有效的保护椎管内神经组织,而且很大程度上维持了脊柱原有的生物力学基础,进一步减少了手术创伤,是治疗腰椎管狭窄症的一种有效手术方法,临床治疗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16.
在15具成人尸体上,对膝关节前交叉韧带和髂前上棘腹股沟阔筋膜复合体进行了生的力是试。复合体的最大拉伸力达到88.2kg,已超过慢跑负荷(63kg)水平。带髂前上棘有利于血运重建和骨部固定,利用腹股沟带与阔筋膜的不同纤维走向,在形态学上接近于前交叉韧带的两个分束。据上述生物力学评价和解剖学分析,复合体可推荐为前交叉韧带复重建的一种新材料。  相似文献   

17.
背景:对于后纵韧带复合体完整的胸腰椎爆裂骨折是否需要减压,采用何种复位效果较为可靠,尚缺乏临床对照研究。 目的:对比后路间接减压植入物内固定与后路椎板切除直视下减压内固定治疗后纵韧带复合体完整的后柱牵张性损伤胸腰椎爆裂骨折的临床效果。 方法:纳入后纵韧带复合体完整的后柱牵张性损伤胸腰椎爆裂骨折患者48例,其中23例采用后路间接减压植入物内固定修复,25例采用后路椎板切除直视下减压内固定修复。观察固定后并发症、脊柱后凸畸形矫正情况、椎管占位复位和神经损伤恢复程度。 结果与结论:所有患者随访20~25个月,随访期间,采用后路间接减压植入物内固定修复患者的早期并发症发生率、远期残留背痛及活动受限的发生率均低于采用后路椎板切除直视下减压内固定修复的患者;固定后1周,后路间接减压植入物内固定后椎体前后缘高度、Cobb角纠正程度优于后路椎板切除直视下减压内固定,固定后1年,两组患者脊柱后凸畸形纠正程度、神经损伤恢复情况差异无显著意义。说明对于后纵韧带复合体完整的后柱牵张性损伤胸腰椎爆裂骨折应优选后路间接减压植入物内固定进行修复。  相似文献   

18.
目的通过对犬的动物实验,探索建立一种脊柱骨折动物模型和研制一种新的脊柱内固定系统在动物身}运用的可行性,为能否进入临床应用积累经验。方法对5只健康成年犬,通过切除棘突、棘上韧带、棘问韧带造成后方脊柱不稳定及打断椎体造成前方脊柱压缩骨折,使其脊柱稳定性破坏,然后用HCIF椎骨内固定架系统将其组合固定,术后观察犬的功能恢复情况,能否平常活动,包括跑、跳等各种动作并进行X线检查,为最终临床运用积累操作经验。结果5只犬均建立脊柱骨折不稳定模型,并顺利安装椎骨内固定架。除1只犬术中损伤椎体前方血管,失血性休克,术后1天死亡外,其他犬均无明显脊髓、神经根损伤,术后通过犬的跑跳等活动后未出现断钉和断板现象。结论HCIF椎骨内固定架在犬的脊柱骨折中有较强的力学强度,能用来固定犬的脊柱骨折。  相似文献   

19.
基于小波变换的脊柱振动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了研究切削过程中脊柱的振动特征,利用激光位移传感器测量皮质骨、脊髓和棘间韧带的振动幅度。出现切削过程引起的受迫振动时,由于脊髓、韧带等生物软组织表现为粘弹性,其作用相当于被动隔振体。应用离散小波变换对传感器的输出信号进行分解,通过比较不同尺度上小波能量分布来区别脊柱中的硬组织和软组织。实验结果表明,提出的方法能够准确辨识出皮质骨、脊髓和棘间韧带。  相似文献   

20.
骨盆的稳定性主要依靠骨盆后部骶髂复合体的完整,骶髂关节及周围的骶髂韧带、骶棘韧带、骶结节韧带以及盆底的肌肉和筋膜共同组成骶髂复合体。骶髂关节分离完全破坏了骶髂复合体的完整性,导致骨盆的旋转及垂直不稳定。既往对骶髂关节分离的治疗多以牵引治疗为主,由于不能对脱位进行有效整复和固定,治疗时间长,效果差,后遗症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