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4 毫秒
1.
目的观察酵母样真菌对氟康唑的耐药趋势。方法用E-test方法监测2003年酵母样真菌对氟康唑的最低抑菌浓度和耐药趋势。结果 2003年临床常见的1449株酵母样真菌对氟康唑的耐药率分别为:白色假丝酵母菌4.1%、热带假丝酵母菌6.1%,近平滑假丝酵母菌11.2%,光滑假丝酵母菌45%,克柔假丝酵母菌66.7%。结论氟康唑对白色假丝酵母菌、热带假丝酵母菌、近平滑假丝酵母菌仍保持较高的抗菌活性,而光滑假丝酵母菌、克柔假丝酵母菌对氟康唑的耐药率较高。  相似文献   

2.
目的 分析白色假丝酵母菌临床分离株对氟康唑的耐药性以及耐氟康唑白色假丝酵母菌ERG11基因突变的情况.方法 收集2016年1月-2017年1月临床生殖道假丝酵母菌感染患者生殖道分泌物标本,培养并进行菌种鉴定,微量稀释法进行体外药敏性实验对氟康唑靶酶基因ERG11进行PCR扩增、测序,与已知序列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815例样本中发现假丝酵母菌感染213例,感染率26.1%,其中白色假丝酵母菌感染139例占65.3%.通过药敏性实验从中分离耐药菌10株,通过ERG11基因分析共16个同义突变与9个错义突变.结论 白假丝酵母菌是女性生殖道假丝酵母菌感染的主要致病菌,对ERG11基因测序发现了4株单位点及6株多位点的有义突变.  相似文献   

3.
酵母菌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与耐药性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了解酵母菌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与耐药现状。方法住院患者各类感染标本中分离出的酵母菌286株采用全自动微生物鉴定仪及YBC卡鉴定。氟康唑(FCZ)的药敏试验采用酵母菌琼脂扩散法,其余6种药物采用ATB Fungus药敏试剂盒,分别测定7种常用抗真菌药物对286株酵母菌的药敏结果。结果白色假丝酵母菌检出率最高(占67.8%),其次为热带假丝酵母菌(17.5%)、光滑假丝酵母菌(8.4%)。医院酵母菌感染危险因素为严重的相关基础疾病、住院时间长、患者老龄化、糖皮质激素和免疫抑制药的应用等。酵母菌对两性霉素B、氟康唑、制霉菌素、5-氟胞嘧啶的敏感率分别为97.9%,90.9%,89.5%,88.8%,对咪康唑、酮康唑、益康唑耐药率分别为12.2%,17.5%,30.8%。结论医院酵母菌感染及耐药性呈上升趋势。加强酵母菌的耐药监测,为防止酵母菌院内感染及抗真菌药物合理使用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4.
目的 验证复方氟康唑凝胶对耐氟康唑假丝酵母菌的抗菌效果。方法 选用琼脂扩散法,比较复方氟康唑凝胶与氟康唑凝胶对耐氟康唑假丝酵母菌的体外抑菌效果;通过感染耐氟康唑假丝酵母菌大鼠治疗试验,比较复方氟康唑凝胶与氟康唑凝胶治疗效果。结果 复方氟康唑凝胶抑菌圈直径(18.55±0.03)mm(n=20),氟康唑凝胶抑菌圈直径(7.12±0.01)mm(n=2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复方氟康唑凝胶治疗感染耐氟康唑假丝酵母菌大鼠15d的转阴率为80%,氟康唑凝胶为4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n=15);复方氟康唑凝胶抑制阴道灌洗液炎性细胞因子水平能力、减轻病变损伤程度明显高于氟康唑凝胶(P<0.05,n=15)。结论 复方氟康唑凝胶对耐氟康唑假丝酵母菌的抗菌效果肯定,较氟康唑凝胶具有优势。  相似文献   

5.
氟康唑片抗真菌药效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氟康唑片的体内外抗真菌药效学研究。方法运用琼脂稀释法抑制实验,对氟康唑片进行体外抗真菌药效学研究以测定最小致死量(MLD)以及ED50考察氟氯唑片体内对小鼠感染白色念珠菌和新型菌的保护作用。结果氟康唑片对体外常见7属12种致病真菌的MIC范围在0.8-50mg/L之间;氟康唑片对念珠菌和酵母菌的5种致病菌的MIC范围在0.8-12.5mg/L;氟康唑片延长白色念珠菌及新型阴球菌感染小鼠生存时间,ED50分别为1.06、2.18mgkg。结论氟康唑片与市售氟康唑胶氟康唑胶囊无论体内和体外其抗真菌作用基本相同。  相似文献   

6.
目的氟康唑片的体内外抗真菌药效学研究。方法运用琼脂稀释法抑制实验,对氟康唑片进行体外抗真菌药效学研究:以测定最小致死量(MLD)以及ED50考察氟氯唑片体内对小鼠感染白色念珠菌和新型菌的保护作用。结果氟康唑片对体外常见7属12种致病真菌的MIC范围在0.8-50mg/L之间;氟康唑片对念珠菌和酵母菌的5种致病菌的MIC范围在0.8-12.5mg/L;氟康唑片延长白色念珠菌及新型阴球菌感染小鼠生存时间,ED50分别为1.06、2.18mgkg。结论氟康唑片与市售氟康唑胶氟康唑胶囊无论体内和体外其抗真菌作用基本相同。  相似文献   

7.
目的通过克霉唑联合氟康唑治疗复杂性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VVC)临床观察,寻找一种治疗该病的有效办法。方法2006年10月至2007年5月妇科门诊诊断为复杂性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VVC)42例随机分为2组,研究组24例,采用克霉唑联合氟康唑治疗。对照组18例,采用氟康唑治疗。结果治疗7~10d随访结果表明,研究组治愈、显效率为100%,对照组为83.33%,研究组较对照组疗效明显;治疗28~35d随访结果表明,研究组治愈、显效率为95.83%,对照组为66.67%,研究组也较对照组疗效明显。结论克霉唑联合氟康唑治疗复杂性VVC疗效明显,值得在临床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8.
感染念珠菌对常用抗真菌药物的体外敏感实验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了解本院内感染所分离的念珠菌流行情况以及对常用抗真菌药物的敏感性。方法:采用1997年NCCLS推荐的药敏试验方案微量稀释法检测124株临床分离的念珠菌对氟康唑、两性霉素B,伊曲康唑和酮康唑的敏感性。结果:氟康唑对念珠菌的敏感性下降(85.5%)。伊曲康唑对念珠菌的抗菌语与氟康唑类似,耐药菌株亦明显增多,敏感性为82.3%。部分菌株对氟康唑和伊曲康唑的药敏结果呈现“拖尾”现象。结论:念珠菌巳成为院内感染的常见病源菌之一,其中非白色念珠菌的比例明显升高。部分菌株对氟康唑和伊曲康唑耐药。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尿路念珠菌感染的病原菌流行病学特征及分析氟康唑治疗尿路念珠菌感染的疗效。方法 采用单中心、回顾性研究方法,收集62例氟康唑治疗尿路念珠菌感染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本研究中,白念珠菌、光滑念珠菌和热带念珠菌感染所占比例分别为32.3%、30.6%和30.6%。其他感染病原菌包括2株近平滑念珠菌和2株链状假丝酵母菌。念珠菌对氟康唑的最低抑菌浓度(MIC)在1~128μg/mL范围内均有分布,对氟康唑的耐药率为17.7%(11/62)。氟康唑治疗尿路念珠菌感染总体有效率为54.8%(34/62),200与400mg/d两种给药方案的治疗有效率分别为53.1%和56.7%。Logistics回归模型表明氟康唑治疗尿路念珠菌感染与日剂量和MIC比值(Dose/MIC)具有显著相关性(P=0.006, OR=1.006)。当Dose/MIC>200时,临床有效率可达73.3%。结论 尿路念珠菌对氟康唑的耐药率高,非白念珠在尿路感染中比例增加,氟康唑治疗尿路念珠菌感染的疗效与Dose/MIC值具有显著相关性。临床实践中应结合药敏结果制定尿路念珠菌感染的抗真菌给药方案。  相似文献   

10.
目的比较氟康唑、制霉菌素治疗与氟康唑、制霉菌素加凯尼汀治疗复发性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的临床疗效。方法60例复发性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各30例。A纽采用氟康唑、制霉菌素治疗,B组采用氟康唑、制霉菌素加凯尼汀治疗。结果经6个疗程治疗后,两组患者大部分患者治愈,总有效率A组为88.3%,13组为96.7%,组问比较差畀有显著意义(P〈0.05)。结论氟康唑、制霉菌素加凯尼汀三药联合治疗复发性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的效果优于氟康唑、制霉菌素两药联合,且复发率低,远期效果好,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1.
烧伤创面分泌物真菌培养及药敏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总结出烧伤创面分泌物真菌培养及药物敏感性情况。方法对临床送检的745份标本进行真菌培养鉴定及药物敏感实验。结果白假丝酵母菌约占48.2%;热带假丝酵母菌和季也蒙假丝酵母菌属次之,分别占到24.1%和10.8%。5-氟胞嘧啶和氟康唑的敏感率分别为95.2%和89.2%。结论在引起烧伤创面感染的真菌中,以白假丝酵母菌和热带假丝酵母菌为主要致病菌;治疗应以5-氟胞嘧啶和氟康唑为主要治疗药物。  相似文献   

12.
宋玉梅  王雪强 《中国药业》2009,18(12):40-41
目的了解临床分离的酵母菌种类及其对药物的敏感性。方法对该院细菌室分离到的128株酵母菌进行菌株鉴定,并采用ROSCO纸片扩散法体外药物敏感试验。结果酵母菌临床检出率为5.21%,其中白酵母菌78株(60.93%),热带酵母菌18株(14.06%),光滑酵母菌15株(11.71%),克柔酵母菌6株(4.69%),近平滑酵母菌4株(3.13%),季也蒙酵母菌3株(2.34%),其他少见酵母菌4株(3.13%)。两性霉素B对除葡萄牙酵母菌外的其他菌株敏感率较高;氟康唑和伊曲康唑对除克柔酵母菌和光滑酵母菌外的其他菌株敏感率较高,但分别存在10株(7.81%)和9株(7.03%)依赖剂量敏感的菌株;5-氟胞嘧啶对除1株光滑酵母菌表现为依赖剂量敏感外,其余100%敏感。结论患者深部真菌感染仍以白酵母菌为主,克柔酵母菌比例有所上升;临床细菌室应提高真菌的鉴定技术水平和加强药物的耐药性监测工作;临床医生应依据药物敏感试验结果进行有针对性的治疗。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氟康唑片的体内外抗真菌药效学研究。方法 运用琼脂稀释法抑制实验,对氟康唑片进行体外抗真菌药效学研究:以测定最小致死量(MLD)以及ED50考察氟康唑片体内对小鼠感染白色念珠菌和新型菌的保护作用 结果 氟康唑片对体外常见7属12种致病真菌的MIC范围在0.8~50mg/L之间:氟康唑片对念珠菌和酵母菌的5种致病菌的MIC范围在0.8~12.5mg/L;氟康唑片延长白色念珠菌及新型阴球菌感染小鼠的生存时间,ED50分别为1.06、2.18m/kg 结论 氟康唑片与市售氟康唑胶囊无论体内和体外其抗真菌作用基本相同。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氟康唑对肺部白色念珠菌感染的治疗效果。方法:48例患者第1天400mg氟康唑静脉滴注,第2天起200mg静脉滴注,连用7天后改为200mg口服,每日1次,连用4周。结果:总有效率91.7%,真菌清除率89.6%,不良反应发生率8.3%。结论:氟康唑治疗肺部白色念珠菌感染疗效高,副作用少,安全性好。  相似文献   

15.
本品为氟康唑衍生物.属三唑类抗真菌药。三唑类抗真菌药可抑制甾醇的合成,后者是真菌浆膜的必需组成部分;本品可杀死曲霉菌,对耐氟康唑的白色念珠菌有极好的抗菌活性.对病原性酵母菌的抗菌活性高于氟康唑。 本品口服后迅速吸收,血浆达峰时间为1-2小时.生物利用度高达96%.食物可影响本品的吸收,因此应在进食后1-2小时服用。本品消除半衰期为6小时,经肝细胞色素P450酶系代谢.代谢产物经尿液排泄,尿中原形药物低于5%。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南阳市中心医院假丝酵母菌的种类与体外药物敏感性。方法对南阳市中心医院的患者标本进行菌株鉴定到种后用药敏片进行体外药物敏感实验,统计分离菌株的构成比以及不同种菌株对抗真菌药的敏感率。结果有效资料显示共有159株酵母菌,白色念珠菌占62.9%,热带念株菌占25.8%;对氟康唑的敏感率为95.6%。结论南阳市中心医院的致病性酵母菌以白色念珠菌比例最高,其对氟康唑的敏感性高;热带念珠菌感染率上升。连续监测药敏情况,合理应用抗真菌药,有利于减少真菌耐药的产生。  相似文献   

17.
周陈西  刘孟娟  毛彩萍  王增 《医药导报》2011,30(10):1375-1377
目的 分析白假丝酵母菌耐药性与三唑类抗真菌药物应用的相关性,为临床合理使用抗真菌药物提供参考. 方法 回顾性调查浙江省肿瘤医院2007年1月~2009年12月白假丝酵母菌对三唑类抗真菌药的耐药性、用药频度和药物利用情况,并分科室进行应用调查与分析. 结果 白假丝酵母菌对氟康唑的耐药率持续上升,与静脉用氟康唑以及氟康唑胶囊的用药频度均呈显著正相关(P<0.05). 放疗科和化疗科的氟康唑胶囊用药频度与白假丝酵母菌对氟康唑的耐药率呈显著正相关(P<0.05). 化疗科静脉用氟康唑用药频度与伏立康唑的耐药率呈显著正相关(P<0.05). 2009年7月后,用药品种增加,耐药率下降. 结论 增加用药品种,合理使用三唑类抗真菌药,有助于控制白假丝酵母菌耐药率.  相似文献   

18.
目的了解医院假丝酵母菌感染特点及药物敏感情况,为临床抗真菌治疗提供依据。方法收集医院2011年1月至2012年12月临床送检标本中分离的假丝酵母菌,采用法国梅里埃公司生产的ATB微生物鉴定仪、ID32C真菌鉴定板、ATBFUNGUS3药敏板进行真菌鉴定和药物敏感性试验。结果在标本分离的351株假丝酵母菌中,以白色假丝酵母菌为主(74.93%),其次是光滑假丝酵母菌(14.53%)。检出的真菌标本以痰所占比例最高(61.54%).尿液次之(22.79%)。分离的假丝酵母菌对各类抗真菌药物的敏感性以两性霉素B、5-氟胞嘧啶敏感性最高,对氟康唑、伏立康唑、伊曲康唑有不同程度的耐药。结论医院真菌感染以白色假丝酵母菌为主,在临床医疗中应重视真菌的培养鉴定和药物敏感性试验,以指导合理选用抗菌药物,延缓耐药菌的产生。  相似文献   

19.
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免眼房水中氟康唑的浓度,来研究月桂氮酮对氟康唑角膜渗透性的影响。结果表明:用含0.02%,0.04%,0.08%和0.10%月桂氮酮的氟康唑滴眼液滴眼,能使兔眼房水中氟康唑的浓度分别增加2.5、3.5、4.0和4.2倍。提示月桂氮酮可提高氟康唑的疗效。  相似文献   

20.
月桂氮Zuo桐对氟康唑角膜渗透性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兔眼房水中氟康唑的浓度,来研究月桂氮Zuo酮对氟康唑角膜渗透性的影响。结果表明,用含0.02%,0.04%,0.08%和0.10%,月桂氮Zuo酮的氟康唑滴眼液滴眼,能使兔眼房水中氟康唑的浓度分别增加2.5,3.5,4.0和4.2倍,提示月桂氮Zuo酮可提高氟康唑的疗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