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妊娠期急性脂肪肝18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云  光晓燕  马喆 《吉林医学》2010,31(8):1051-1052
目的:探讨妊娠期急性脂肪肝(AFLP)的临床特点,为提高早期诊断和及时治疗提供依据,以降低母婴死亡率。方法:对近18例AFLP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3例早期无明显症状,15例早期有不同程度的消化道症状:纳差、乏力、恶心、呕吐、进行性黄疸等,6例合并妊娠期高血压病,18例均出现肝功能受损,9例出现肾功能损伤,8例出现多脏器功能衰竭,12例凝血功能障碍,4例发生产后大出血,孕产妇死亡2例,死亡率11.11%(2/18),围产儿死亡率8.70%(2/23)。结论:妊娠期急性脂肪肝起病急、病情凶险,早期诊断治疗、及时终止妊娠,并加强多科协作抢救多器官功能障碍是治疗AFLP的关键,可有效降低母婴死亡率。  相似文献   

2.
妊娠期急性脂肪肝临床诊治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妊娠期急性脂肪肝(AFLP)的临床特点,以便早期诊断和及时治疗.方法 对近3年该院收治的10例妊娠期急性脂肪肝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妊娠期急性脂肪肝为发生于妊娠晚期的一种严重并发症,主要症状有恶心、呕吐,黄疸,多数可并发妊娠期高血压综合征,严重病例短期内出现多脏器功能衰竭,所有入院诊断的孕产妇,均及时终止妊娠,死亡率为10%,围产儿死亡率30%,大多数病例在分娩后逐渐好转.结论 早期诊断、尽快终止妊娠和血浆置换是提高母儿预后的关键;但即使早期终止妊娠,个别患者病情仍有可能进一步恶化,需引起临床警惕.  相似文献   

3.
李佳宁  钟蕊  李侗曾 《北京医学》2015,37(5):463-465
目的 探讨妊娠期急性脂肪肝(AFLP)的临床特点.方法 对北京佑安医院2008年5月至2013年11月收治的38例AFLP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包括临床特征、实验室检查和治疗、转归情况.结果 38例患者在发病前1~2周均出现不同程度乏力、不适症状,38例均有肝功能障碍,18例肝肾功能衰竭,死亡4例(10.5%),围产儿死亡3例(7.3%).结论 妊娠期急性脂肪肝起病急、病情凶险,应早期诊断治疗、及时终止妊娠,AFLP患者发生产后出血和多脏器功能不全的比例较高,应严密监测及调节凝血功能、肝肾功能,血浆置换治疗可有效降低母体病死率.  相似文献   

4.
妊娠期急性脂肪肝10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 探讨妊娠期急性脂肪肝的临床特点,以利于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 方法 对2000年5月-2008年4月我院收治的10例妊娠期急性脂肪肝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结果 10例患者均为初产妇,单胎6例,双胎4例,发病孕周(32.5±1.5)周,孕产妇死亡3例,围生儿死亡4例.以无诱因出现恶心、呕吐、黄疸等消化道症状及肝功能损害为主要表现,短期内出现多脏器功能衰竭、弥散性血管内凝血.实验室检查示肝酶、胆红素、肌酐、尿素氮升高,凝血酶原时间、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延长,血糖、纤维蛋白原、抗凝血酶Ⅲ明显降低. 结论 妊娠期急性脂肪肝是发生在妊娠晚期的严重并发症,起病急骤,病情凶险;早期诊断,术前快速输入大量凝血因子,短时间内果断终止妊娠,术后积极器官支持治疗是改善母婴预后的关键.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妊娠期急性脂肪肝的临床特点,早期诊断和治疗,以降低孕产妇及围产儿死亡率。方法:对近15年来收治的12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2例孕妇3例死亡,9例存活,死亡率25%。2000年以后一经确诊即在改善凝血功能的前提下,及早终止妊娠,存活率大为提高。结论:妊娠期急性脂肪肝的临床表现以可逆性肝损害为主,伴多器官功能受损,及早诊断,终止妊娠,积极支持治疗,多学科合作抢救多器官衰竭,可积极改善母儿预后。  相似文献   

6.
妊娠期急性脂肪肝15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探讨妊娠期急性脂肪肝 (AFLP)的临床特点 ,以便早期诊断和及时治疗。方法 :对近 5年我院收治的 15例妊娠期急性脂肪肝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AFLP多见于初产妇 ,双胎妊娠 ,主要症状有恶心、呕吐 ,黄疸 ,出血 ,短期内出现多脏器功能衰竭 ,白细胞升高 ,血小板下降 ,低血糖及DIC指标异常 ,肝酶升高 ,血清胆红素升高 ,尿胆红素阴性。母儿死亡率高。结论 :妊娠期急性脂肪肝是发生在妊娠晚期的一种严重并发症 ,早期诊断、尽快终止妊娠和综合治疗是提高母儿预后的关键 ,应引起产科工作者的重视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妊娠期急性脂肪肝的临床诊断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04年1月~2008年12月该院收治的6例妊娠期急性脂肪肝(AFLP)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AFLP平均发病时间为孕36+4周,主要症状有恶心、呕吐、上腹部不适及黄疸,其特点为血清胆红素升高、肝酶升高、白蛋白降低、白细胞异常升高和凝血功能异常。入院确诊后立即输注各种凝血物质,同时积极行术前准备。6例均行剖宫产术,5例病情逐渐好转,死亡1例。结论 AFLP常引起围产儿死亡及母亲预后不良,早期诊断、及时终止妊娠及全面的对症支持治疗有助于改善其预后。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妊娠急性脂肪肝的临床特点,以便早期诊断、及时治疗.方法 对近6年收治的5例妊娠急性脂肪肝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妊娠急性脂肪肝多见于初产妇,主要症状与体征有恶心呕吐、出血、黄疸;实验室检查有白细胞升高、血小板下降、低血糖、转氨酶升高、血清胆红素升高、尿胆红素阴性;短期内可出现多脏器功能衰竭及DIC,母婴死亡率高.结论 妊娠期急性脂肪肝是发生在妊娠晚期的一种严重并发症,早期诊断、尽快终止妊娠及综合治疗是提高母婴预后的关键.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妊娠期急性脂肪肝(AFLP)临床特点,为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提供临床依据。方法对20092014年南宁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10例AFLP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研究10例患者早期均出现消化道症状,短期内较快出现肝肾功能损害及凝血功能改变,严重者发生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多脏器功能衰竭。结论对妊娠期急性脂肪肝患者进行早期诊治,及时终止妊娠,积极预防DIC,补充凝血因子,有利于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妊娠期急性脂肪肝(AFLP)的临床特点,并总结诊疗体会,为进一步提高AFLP的诊治水平提供参考。方法对7例AFLP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7例AFLP均为初产妇,发生于围分娩期,以无诱因出现恶心、呕吐、厌食、黄痘等消化道症状及肝损害为主要表现,短期内出现多脏器功能衰竭、DIC。其中孕产妇死亡2例,均发生在2000年前,病死率28,57%,2000年后5例经多科协作综合支持治疗均抢救成功。围产儿存活5例,死亡3例,围生儿死亡率37.5%。结论AFLP是围分娩期的一种以可逆性肝衰为主要表现的严重并发症。早期诊断、及时终止妊娠和多学科合作综合支持治疗是改善母婴预后的关键。  相似文献   

11.
桑嘉贵 《中国现代医生》2010,48(34):147-148,156
目的分析急性脑卒中并发多器官功能衰竭(MOF)的临床预后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350例急性脑卒中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MOF的诊断标准,将其分为MOF组与非MOF组,计算各组总病死率、MOF的发生率和不同衰竭器官数目亚组的病死率以及不同类型脑卒中患者并发MOF的病死率,并比较器官受累顺序。结果MOF组64例,死亡51例,病死率为79.69%(51/64),非MOF组286例,共死亡12例,病死率为4.19%(12/286),两组间病死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201.92,P〈0.01)。MOF发生率为18.29%(64/350),其中2个器官功能衰竭14例,死亡8例(57.14%);3个器官功能衰竭30例,死亡24例(80%);4个器官功能衰竭12例,死亡11例(91.67%);5个器官功能衰竭6例与6个器官功能衰竭2例最终全部死亡(100%)。脑出血与脑梗死患者并发MOF的病死率分别为83.33%(40/48)与57.14%(8/14),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25,P〈0.05)。器官受累顺序依次为脑、肺、心、胃、肾、肝。结论急性脑卒中并发MOF预后不良,且衰竭器官数目越多病死率越高。但严密监测、积极救治,可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2.
刘展 《中国医学创新》2013,(34):128-130
目的:探讨治疗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的临床特点、治疗方法及母婴预后。方法:选取2006年6月-2012年12月本院妇产科病区收治的89例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患者,回顾性分析其诊治方法、分娩方式、产后出血量及围生儿结局。结果:89例患者阴道分娩25例,剖宫产64例,产后出血量150~670 mL;分娩孕周31~38周,早产儿57例;新生儿体重1900~4100 g,其中低体重儿58例;新生儿中轻度窒息24例,重度窒息5例。所有新生儿外观均无畸形,生后均以高危儿立即转新生儿科治疗,1例患儿因早产、窒息合并多脏器功能衰竭死亡。结论: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为妊娠期严重并发症,应进行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加强监护,必要时终止妊娠,从而降低围生儿的致残率、病死率,减少产妇产后出血情况的发生,保障母婴健康。  相似文献   

13.
子痫前期(preeclampsia,PE)是一种妊娠期危及母儿安全的严重并发症,也是妊娠期母儿发病和死亡的重要原因,常累及心、脑、肝、肾和胎盘等重要器官,发生多器官功能障碍,表现为高血压、水肿、蛋白尿、凝血机制障碍、头痛、胎儿生长受限等。近年来,人们对PE的发病机制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但其具体病因仍不十分明确。及时准确的诊断和治疗,适时终止妊娠,积极器官支持,有效的改善母儿预后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4.
余敏  史育红  林枫 《中外医疗》2013,32(26):20-21
目的探讨Graves病并发多器官损害的临床表现及131I治疗转归,提高临床诊治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47例Graves病并发多器官损害患者的临床资料,对临床诊断和治疗进行分析。结果 131I治疗后6个月复查,甲亢治愈42例(89.36%),其中甲低11例(23.40%);5例(10.64%)患者缓解,其中2例(4.26%)继续观察,3例(6.38%)进行二次治疗。甲亢治愈患者肝功、彩超及心电图恢复正常,白细胞总数明显上升。未见发生粒细胞缺乏患者,无发生甲状腺危象者。结论 131I治疗甲亢安全有效,对于甲亢伴发多系统脏器功能损害者应作为首选治疗。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中西医结合疗法用于肝炎性脂肪肝临床治疗的超声诊断特点。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20例肝炎性脂肪肝患者(研究组),予以常规西医治疗联合中药汤剂治疗;另选仅接受常规西医治疗的20例肝炎性脂肪肝患者作为对照(对照组),全程超声检查分析治疗效果。结果:研究组治疗后超声检查正常9例(45.0%)、轻度脂肪肝7例(35.O%)、中度脂肪肝3例(15.0%)、重度脂肪肝1例(5.0%),超声检查正常率明显高于治疗前(P〈0.05);对照组治疗后超声检查正常2例(10.0%),轻度脂肪肝9例(45.0%)、中度脂肪肝7例(35.0%)、重度脂肪肝2例(10.0%),治疗后超声检查正常率高于治疗前,但明显低于研究组(P〈O.05)。治疗后研究组患者肝大0例(0.0%)、腹胀2例(100.0%)、肝区不适2例(100.0%),3项症状较治疗前明显得到改善(P〈0.05);对照组治疗后肝大5例(25.O%)、腹胀7例(35.0%)、肝区不适7例(35.0%),3项症状均较治疗前得到改善,且症状改善效果均较研究组差(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用于肝炎性脂肪肝临床治疗可有效控制患者临床症状、显著改善患者脂肪肝超声检查结果,值得在肝炎性脂肪肝临床治疗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对妊娠期急性脂肪肝进行早期诊断和正确治疗,以降低孕产妇及围产儿的死亡率。方法对1995-2005年在我院产科经治的8例妊娠期急性脂肪肝患者的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8例患者中,单胎6例,双胎2例。3例孕产妇死亡,均为非及时终止妊娠者。其中阴道分娩1例,剖宫产2例,病死率为37.50%;围产儿死亡4例,死亡率为40.00%。分娩后的临床表现及化验结果均较产前明显恶化,以3d内最严重,但与分娩方式无关。结论早期诊断、及时终止妊娠及多学科的综合治疗,可大大改善妊娠期急性脂肪肝的母儿预后。  相似文献   

17.
妊娠期外科急腹症51例诊治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总结妊娠合并外科急腹症的诊断、治疗经验与教训。方法对我院1997-01~2007-12收治的51例妊娠合并外科急腹症进行回顾分析。结果急性阑尾炎34例,占66.67%;急性胰腺炎2例,占3.92%;胆道蛔虫3例,占5.88%;急性胆囊炎5例,占9.80%;粘连性肠梗阻2例,占3.92%;泌尿系结石3例,占5.88%;腹部外伤2例,占3.92%。全组共行手术治疗32例,占62.75%。胎儿流产3例,死亡1例;孕妇死亡1例。结论妊娠合并急腹症由于孕妇特殊的解剖生理改变,使得某些急腹症缺乏典型的症状和体征,从而延误诊断和治疗及危及母婴生命,因而早期诊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多发伤伴重型颅脑损伤的临床特点及救治策略.方法 本组78例,GCS评分≤8.0分,同时伴有身体其他部位多处损伤,均需外科处理.其中:开颅清除颅内血肿62例,去骨瓣减压54例,胸腔闭式引流7例,肝破裂修补手术1例,脾切除2例,骨科固定36例.结果 78例中,存活62例(79.5%),死亡16例(20.5%).5...  相似文献   

19.
Acute fatty liver of pregnancy: diagnosis and management of 8 cases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early recognition and management of acute fatty liver of pregnancy (AFLP) to improve maternal and fetal survival.Methods Eight cases of AFLP seen in our hospital during the past three years were studied retrospectively. Symptoms, laboratory findings, timing of liver biopsy, and maternal and fetus outcome were assessed.Results The mean gestational age at onset was 34±2 weeks. All cases were primigravida. In the early stages, all patients presented malaise, nausea, vomiting and epigastric distress followed by jaundice in the third trimester of pregnancy. Laboratory findings: all had raised transaminases and serum bilirubin (32.5-510.8 μmol/L), hypoalbuminemia (22.4-30.0 g/L), hypofibrinogenemia (<180 mg/dl), prolonged prothrombin time and prolonged partial thromboplastin time. Maternal complication included hepatic encephalopathy (6 cases), ascites (6), hypoglycemia (5), hematemesis (2), and postpartum hemorrhage (5) and preeclampsia (4). Emergency cesarean section was performed in 3 cases. One mother died of fulminant hepatic failure and the others survived. There was no fetus death. Liver biopsy was done on the 5th to 15th postpartum day in 8 cases. Conclusion With increasing awareness, especially in the early recognition of milder cases, and prompt progressive management including early termination of pregnancy by cesarean section and large dose infusion of fresh frozen plasma and albumin alternately, the prognosis of AFLP can be improve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