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65 毫秒
1.
目的:探讨脊柱多发性骨髓瘤(MM)的影像学表现及其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7例经骨髓穿刺或活检病理证实的脊柱MM的临床特点及其X线、CT、MRI征象。结果:X线平片示11例骨质破坏伴骨质疏松,骨质疏松不伴骨质破坏9例,X线平片未见明显异常7例。CT示23例骨质破坏,其中15例为溶骨性,8例为穿凿样破坏;4例未见阳性征象。MRI示27例均发现骨髓信号异常。结论:脊柱MM的影像表现有一定特点。MRI在MM的诊断及鉴别诊断中明显优于X线平片和CT。  相似文献   

2.
本文对36例Ewing肉瘤的X线平片、CT与MRI影像学表现进行了回顾性分析,认为X线平片在Ewing肉瘤的病变部位、骨质破坏、瘤骨、骨膜反应及软组织肿块等方面有一定特殊性。CT对显示髓腔内及软组织肿块等方面较X线平片清晰,但X线平片与CT常常低估病变的范围,MRI对早期检出病变致确定病变范围有明显优势。  相似文献   

3.
骨髓瘤影像学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骨髓瘤影像表现及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3例经骨髓穿刺或手术病理证实的骨髓瘤影像表现。23例患者均行相应部位X线检查,19例行CT检查,9例行MRI检查。结果:2例单发性骨髓瘤股骨、骨盆各1例。21多发性骨髓瘤,主要侵犯头颅18例,胸椎17例,腰椎15例,肋骨3例,骨盆2例。在X线片上,1例正常,4例骨质疏松,18例骨质破坏;CT示100%均有骨破坏,12例伴软组织肿块;9例脊椎MRI均示病变呈长T1,长T2信号。结论:X线对骨髓瘤的检查有重要作用,椎体多骨多灶性破坏、长骨溶骨性破坏等对本病有重要诊断价值。CT对本病的骨质破坏、软组织侵犯等观察优于X线。MRI对骨髓瘤侵犯性破坏所致的早期骨质改变,以及发现骨髓的早期侵犯优于X线和CT。  相似文献   

4.
骨嗜酸性肉芽肿的影像学分析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目的 探讨骨嗜酸性肉芽肿的影像学表现,资料与方法 回顾分析经病理证实的骨嗜酸性肉芽肿18例,其中X线平片检查16例,CT检查10例,MRI检查4例。结果 颅骨6例,表现为圆形。类圆形骨质破坏伴颅板内外软组织肿块;脊椎5例,椎体不规则破坏,边缘硬化,楔形变,椎旁软组织肿块。严重者椎体压缩呈盘状;肋骨2例,穿凿样或膨胀性骨质破坏;肩胛骨1例,斑片状骨质破坏伴周围广泛增生,有骨膜反应;股骨4例,膨胀性或溶骨性骨质破坏伴骨膜反应。MRI表现,T1WI呈低或等信号,STIR高信号,增强明显强化,18例中正确诊断12例,诊断准确率66.7%。结论 通过影像学检查,并结合临床,大部分骨嗜酸性肉芽肿术前能够正确诊断。CT较X线平片能更好的显示病变结构及邻近软组织的改变。MRI能够精确显示病变的范围。  相似文献   

5.
目的:评价转移性骨肿瘤的影像学表现。资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20例转移性骨肿瘤的x线、CT和MRI表现,所有的病例均摄x线平片,其中CT检查16例,MRI检查4例。结果:脊椎8例,表现为骨松质中多发或单发的斑片状、大片状溶骨性骨质破坏,边缘模糊,无硬化,椎体压缩变形,椎间隙仍存在。少数病例表现为骨松质中多发斑点状、片状、棉絮状或结节状高密度影,边缘较清,骨皮质完整,轮廓多无改变;肋骨5例,多发或单发溶骨性或膨胀性骨质破坏,周围软组织肿块;骨盆3例,多发或单发斑片状、片状骨质破坏及片状、棉絮状或结节状高密度影;颅骨l例,表现为多发或单发斑片状骨质破坏,形态不规则。颅板内外无软组织肿块;股骨3例,表现为局限性骨皮质缺损或虫蚀样骨质破坏伴骨膜反应。MRI表现为T1WI呈低信号,T2WI呈高信号,增强可有不同程度的硬化。20例中正确诊断12例。诊断准确率60%。结论:通过影像学检查。并结合临床,大部分转移性骨肿瘤术前能够正确诊断;CT较x线平片能够更好的显示病变结构及邻近软组织改变;MRI能够精确显示病变范围。  相似文献   

6.
Ewing''''s瘤的X线、CT和MRI影像学表现及其意义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 探讨Ewing‘s瘤的X线、CT及MRI影像表现及其意义。资料与方法 回顾性对比分析2l例经穿刺及手术病理证实Ewing‘s瘤的X线、XT及MRI的影像学改变。结果 管状骨骨质破坏主要表现为筛孔样、虫蚀样溶骨性破坏.并出现层状、葱皮样骨膜新生骨,放射样针状骨.具有一定的特征性。13例管状骨外骨及1例骨外EEwing‘s瘤骨质破坏表现多样,仍以溶骨为主.且20例骨Ewing‘s瘤均伴有周围软组织肿块。结论Ewing‘s瘤在不同部位有不同的影像学表现.具有相对的特征性表现;CT及MRI在确定Ewing‘s瘤软组织肿块的大小、骨皮质的破坏、骨髓腔的完整性、骨膜反应及病理性骨折优于X线平片,有助于选择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原发性骨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BMFH)的影像学表现,以提高该病的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原发性骨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21例患者的X线摄片、CT和MRI的影像学特征,探讨影像学的诊断价值。结果:21例中长骨BMFH 18例,扁骨或不规则骨BMFH 3例。X线平片均有不规则溶骨性骨质破坏,相邻骨皮质破坏,9例病灶边缘有轻度骨硬化,5例伴有膨胀性改变,14例骨质破坏区周围出现弥漫性软组织肿胀;CT表现为不规则、无结构溶骨性骨质破坏,局部被软组织密度肿块所替代,邻近骨皮质呈不规则虫噬样破坏,同样可以看到有软组织肿胀,5例病灶内部见少许残留致密骨嵴和骨质破坏边缘断续性硬化,另有4例肿块内可见单发或多发囊状低密度区,未见钙化及残留骨结构;MRI表现:8例骨质破坏区均呈不均匀长T1长T2异常信号,其中夹杂斑片状或囊状更长T1长T2信号,均有骨皮质破坏并突破皮质形成软组织肿块。结论:原发性BMFH的影像学表现有一定的特征,X线平片、CT和MRI的结合有助于诊断。  相似文献   

8.
骨肉瘤的影像病理对照表现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总结原发骨肉瘤的影像学表现,探讨有关的临床特点和鉴别诊断。材料与方法 搜集1980-1999年14例原发骨肉瘤,经手术与病理证实。男6例,女8例,平均23.5岁。其中股骨9例,腓骨2例,肱骨2例,胫骨1例。回顾性分析14例原发骨肉瘤的X线平片、CT和MRI的表现并对照相关的病理学检查。结果 原发骨肉瘤影像学表现包括广泛骨质破坏、骨膜反应、软组织肿块,部分病例可见肿瘤骨和肿瘤钙化。病理证实影像学确定病变范围不准确。X线平片诊断最佳,CT检查和MRI有助于鉴别诊断。结论 原发骨肉瘤骨破坏范围大,成骨型诊断较易,溶骨型应用与Ewing’s瘤、恶性巨细胞瘤等鉴别。  相似文献   

9.
多发性骨髓瘤X线分析(附136例报告)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目的 分析多发性骨髓瘤 (MM)的X线表现 ,评价X线平片检查在多发性骨髓瘤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 136例多发性骨髓瘤的X线平片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有X线改变的 117例 ( 86 .0 3%) ,其中颅骨阳性发现 84例 ( 6 1.76 %) ,脊柱阳性发现 6 1例 ( 4 4.85 %) ,骨盆阳性发现 47例 ( 34.5 6 %) ,肱骨阳性发现 5 1例 ( 37.5 %) ,肋骨阳性发现 41例 ( 30 .15 %) ,股骨阳性发现 2 9例( 2 1.32 %) ,此外锁骨 15例、肩胛骨 13例、桡骨 9例、胫骨 9例、腓骨 4例、尺骨 3例。结论 多发性骨髓瘤的X线表现比较典型 ,X线平片检查在多发性骨髓瘤的诊断上具有重要作用 ,初诊时多骨骼 (尤以头颅等扁骨为主 )的X线平片检查是必不可少的。  相似文献   

10.
目的:评估X线平片、CT、MRI诊断骨肉瘤的价值.材料和方法:回顾性分析20例经手术病理证实为骨肉瘤的X线平片、CT、MRI表现.结果:20例X线平片均能清楚显示骨肉瘤的基本表现,术前正确诊断17例,误诊3例;CT显示骨肉瘤的骨质破坏及瘤骨优于X线平片11例;MRI显示骨肉瘤的早期骨破坏及周围软组织、病变范围及骨骺(骺板)侵袭、瘤周水肿优于X线平片及CT14例.结论:X线平片是诊断骨肉瘤的首选及基本方法,CT或MRI对提高骨肉瘤的诊断、分期及临床治疗提供全面、准确的影像学资料,尤其MRI对于指导保留骨骺的保肢术的选择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成软骨细胞瘤的影像学表现及诊断价值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目的 探讨成软骨细胞瘤的影像学特征及诊断价值。资料与方法 分析经病理证实的成软骨细胞瘤15例的临床及影像学表现,所有病例均作X线平片检查,9例同时行CT扫描。结果 肱骨5例,股骨6例,胫骨、锁骨、髂骨和腰椎各1例;病灶呈圆形或椭圆形骨质破坏,部分呈膨胀、偏心性生长,管状骨病变多起源于骨骺,可累及干骺端;病灶内常有钙化,周围见硬化带,骨皮质破裂,软组织肿块,少数有骨膜反应。X线平片正确诊断8例,未定性3例,误诊4例,诊断准确率53.3%;CT正确诊断6例,误诊3例,诊断准确率66,7%。结论 多数成软骨细胞瘤有典型的影像特征,影像学检查对其具有重要诊断价值;X线平片仍是基本检查方法,CT可提供更多诊断与鉴别诊断的依据。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长骨骨干皮质型转移瘤的影像学表现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6例经临床及病理证实的位于长骨骨干的皮质型转移瘤的X线、CT及MRI检查资料。6例均摄患肢正侧位X线平片,其中CT检查2例,MR检查2例。结果 X线表现为长骨骨干骨皮质局限性偏心性骨质破坏,边界清晰。CT及MRI横断位示骨皮质呈"咬甜饼干"样骨质缺损,骨质破坏范围小于1/2周,边缘未见骨质增生、硬化,局部可见密度均匀的软组织肿块影,增强扫描强化明显。结论长骨骨干皮质型转移瘤具有一定的特征性影像学表现,结合其临床特点有助于诊断。  相似文献   

13.
儿童骨骼尤文肉瘤的影像学诊断和鉴别诊断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目的 探讨儿童骨骼尤文肉瘤在X线平片、CT和MRI上的影像学征象,以提高对其诊断和鉴别诊断能力。资料与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临床病理证实的儿童骨骼尤文肉瘤11例,其中X线平片检查7例,单行MRI扫描2例,单行CT扫描4例,同时行MRI及CT扫描者4例。结果 11例尤文肉瘤中发生于骨盆4例,股骨3例,胫骨、肋骨、趾骨和脊柱各1例,其中胫骨和髂骨各1例术后出现颅骨转移。X线平片上6例表现为虫蚀状或溶骨性破坏,2例病灶略呈膨胀性改变,骨皮质破坏伴单层、多层或放射状骨膜反应,邻近软组织层次欠清;发生于肋骨的1例以硬化为主,CT像上髓腔密度增高,骨质鼠咬状或斑片状破坏伴骨皮质裂隙状或不规则破坏;2例骨皮质呈膨胀、变薄、中断,周围见不完整的层状骨膜反应及较大软组织肿块;MRI上表现为大片长T1长T2信号的骨质破坏和巨大的软组织肿块;1例肿块呈跨关节生长。结论 X线平片、CT和MPI在骨尤文肉瘤的评估方面有重要作用。X线平片可有助于肿瘤的定性和定位;MRI平扫T1WI像及短反转时间反转恢复技术(STIR)能清晰显示肿瘤的范围,在显示肿瘤对骨骺及邻近软组织的侵犯方面尤为敏感;CT在显示骨及骨皮质破坏等方面优于MRI。  相似文献   

14.
多发性骨髓瘤99mTc-MDP骨显像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通过分析多发性骨髓瘤全身骨显像与X线的表现,以探讨多发性骨髓全身骨显像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了经临床病理证实的22例多发性骨髓瘤常规X线和全身骨显像表现。结果:22例患者X线阳性16例,其中骨质疏松3例,骨质疏松伴椎体压缩性骨折3例,骨质破坏10例,主要为溶骨性损害;全身骨显像阳性14例,其中完全“热”区11例,“热”区中合并“冷”区3;病灶出现在腰椎时常呈线形,出现于前肋则常显示为双侧对称或单侧串珠样。结论:全身骨显像在多发性骨髓瘤的检查中有重要价值,可作为多发性骨髓病人的常规检查之一。  相似文献   

15.
目的:提高对多发性骨髓瘤的认识和诊断水平,探讨其X线表现。方法:对15例经检查骨髓证实的病例,结合献,回顾分析其临床及X线表现。结果:多发性骨髓瘤主要征象为,①多发性骨破坏,呈圆形或类圆形透亮区,大小不等.可有软组织包块,多发生于扁骨及长骨近端。②病理骨折多发生于肋骨,长骨近端病变亦可发生病理骨折:③骨质疏松,多为周身性普遍性骨质疏松,表现为骨密度减低,骨皮质变薄,骨小梁纤细、模糊不清,可与多发骨破坏同时存在。此外,8例胸片发现肋骨破坏,余7例亦经X线检查发现不同程度的骨破坏经骨髓及周围血像中找到分化不好的浆细胞而确诊,其中7例本-周氏蛋白阳性。结论:多发性骨髓瘤X线检查具有重要意义,只要认真分析X线征象,密切结合临床及实验室检查、是能够及时准确做出诊断的,对一些不典型病例应提示临床多体位拍片,做一系列临床实验室检查,以排除骨髓瘤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6.
多发骨髓瘤的CT诊断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探讨多发骨髓瘤(multiple myeloma,MM)的X线平片和CT表现特点,提高对MM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经骨髓穿刺或临床证实的35例MM的X线平片及CT表现。结果35例MM中,X线平片阴性4例,其中CT亦呈阴性2例。其余病例均有不同程度骨质疏松及骨质破坏。结论MM的X线平片和CT表现具有一定特征,临床、影像、实验室与病理相结合可显著提高本病的诊断准确率。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非管状骨骨巨细胞瘤的X线平片、CT和MRI表现,评价X线平片、CT和MRI对该病的诊断价值.方法 对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7例非管状骨巨细胞瘤患者的影像学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17例均行X线平片检查,11例行CT扫描,8例行MRI检查.结果 大部分病变表现具有长管状骨病变的特征,但也有其自身特点.其中膨胀性囊性骨质破坏8例,溶骨性骨质破坏9例,偏心性邻关节生长5例,形成软组织肿块4例,有硬化边1例.结论 X线平片可作为诊断非管状骨骨巨细胞瘤的初步筛选方法,CT和MRI可为本病的诊断与鉴别诊断提供更多有价值的信息.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骨原发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MFH)的影像学表现,评价其影像学诊断价值。方法:回顾分析8例经过手术证实的骨原发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的X线平片、CT及MRI表现。结果:病变发生于股骨上端6例。胫骨上端2例。病变在X线平片上呈溶冰样破坏,.边界不清,部分有轻度硬化边,在CT上其内可见软组织密度影,CT值在34-45HU左右,而MRI图象上则可见明显软组织肿块影,周围软组织改变更清楚。结论:骨原发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的影像表现缺乏特异性,但通过各种影像资料的综合分析,可以明显提高对本病的诊断水平。  相似文献   

19.
多发性骨髓瘤MRI和X线诊断价值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目的 进一步研究多发性骨髓瘤 (multiplemyeloma ,MM )的MRI表现特点并与X线检查相比较其优缺点 ,同时探讨MRI分型与临床分期的联系。材料与方法 选择 19例经骨髓穿刺证实的MM患者的下胸椎至股骨上段行X线与MRI检查 ,对相同患者相同时间相同部位的X线平片与MRI表现、临床分期、MRI分型与骨髓浆细胞百分比进行比较。结果 MM的MRI据T1 WI骨髓信号减低的形态分为以下类型 :正常型 ,弥漫型 ,局灶型 ,混合型 ,“盐和胡椒”型。腰椎以弥漫型多见占 47.3% ,局灶型、混合型各占15 .8% ;骨盆及股骨近段以局灶型多见占 5 7.9% ,弥漫型占 2 1.1% ,无混合型。MM的X线表现 :未见异常 7例 ,骨质疏松的基础上病理性骨折或骨质破坏 12例。腰椎、骨盆及股骨近段各部位检查的阳性率MRI均为 84.2 % ,X线平片分别为 63.2 %、42 .1%和31.6%。MRI表现 :正常型及“盐和胡椒”型的病例其骨髓浸润较轻 ,均见于临床Ⅰ期MM ,其骨髓浆细胞的百分比较低 ( 8.4± 2 .5 ) ;而弥漫型、局灶型、混合型均见于Ⅱ、Ⅲ期MM ,其骨髓浸润程度相对较重 ,骨髓浆细胞的百分比较高 ( 30 .5± 6.7、45 .2± 11.2 )。结论 MM的MRI表现可分为正常型、弥漫型、局灶型、混合型、“盐和胡椒”型。MRI对MM的敏感性明显高于X线检查 ,但两者的特异性较差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纤维性骨皮质缺损的各种影像表现,评价X线、CT、MRI对纤维性骨皮质缺损的诊断价值。方法:搜集经临床追踪或手术证实21例患者,其中15例摄X线平片;10例行CT扫描,5例行MRI扫描,分析X线、CT、MRI影像特点。结果:21例共22个病灶,其中股骨远侧干骺端13个,胫骨近侧干骺端6个,股骨近侧干骺端2个,肱骨下干骺端1个。单发20例,对称发生1例。X线表现:病灶呈类圆形、椭圆形、泪滴状或不规则形,骨质缺损区,病灶长轴与骨干平行,边缘可见硬化边,病灶切线位上可见杯口状或碟状的骨皮质缺损,局部未见骨膜反应及软组织肿胀。CT表现:位于骨皮质表层或骨皮质内的不规则骨质破坏区:CT值40-69HU,病灶局部可见骨皮质缺损,内缘可见硬化环。病变均无骨膜反应,周围软组织未见肿胀及钙化。MRI表现:4个病灶在T1WIT2WI上均呈低信号,1个病灶呈T1WI上低信号,T2WI上高信号,边缘皆有更低信号线环绕。19例(20个病灶)经随访观察,11个病灶缩小,8个病灶未见明显变化,1个病灶消失。结论:FCD通过影像检查可以确诊。X线平片是检查的首选方法,但CT、MRI比平片更有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