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肝纤维化(HF)的防治是一项重大的医学难题。目前普遍认为肝星状细胞(HSC)的激活和细胞外基质(ECM)的过度沉积是HF发生发展的重要因素,而越来越多的研究发现内质网应激(ERS)参与HF的发生发展和逆转过程。本文讨论了ERS与HF发生的关系,以为防治HF拓展新的视野。  相似文献   

2.
胡平方  章新华  曾欣  谢渭芬 《肝脏》2008,13(3):250-252
肝纤维化(HF)是对肝脏慢性损伤的一种修复反应,实质是肝内细胞外基质(ECM)过度沉积。肝星状细胞(HSC)是ECM的主要来源,在HF形成和发展中起重要作用。近年来,肝纤维化靶向调控研究已成为该领域热点之一。  相似文献   

3.
马光斌  陆伦根 《胃肠病学》2012,17(7):433-435
内质网应激(ERS)是指由于某种原因使内质网中未折叠或错误折叠的蛋白质聚集导致内质网结构、功能紊乱的病理过程。适度的ERS通过激活未折叠蛋白质反应(UPR)对细胞起保护作用,而强烈或持久的ERS则会诱导细胞凋亡。近年来诸多研究显示EBS是多种肝脏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的重要环节。本文就ERS在肝脏疾病中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4.
吴文娟  杨妙芳  朱人敏 《肝脏》2008,13(2):166-168
肝纤维化(HF)发生过程中,各种原因导致的肝实质细胞损伤是肝星状细胞(HSCs)激活的始动因素,再经一系列细胞因子的调控活化,如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血小板衍化生长因子(PDGF)、内皮素(ET)、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FGF)、结缔组织生长因子(CTGF)、瘦素(leptin)等。这些细胞因子均通过相应的信号传导通路作用于靶细胞,产生生物应答。  相似文献   

5.
曲颖  宗蕾  陆伦根 《胃肠病学》2008,13(11):692-695
肝星状细胞(HSC)是肝纤维化发生的关键细胞,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在肝纤维化发生、发展过程中具有活化HSC、促进细胞外基质(ECM)合成和沉积等作用。TGF-β-Smad信号通路是TGF-β发挥生物学效应的主要通路,其分子组成和分子调节复杂,与其他信号通路存在广泛交互影响。深入研究TGF-β-Smad信号通路可进一步阐述肝纤维化的发病机制,为肝纤维化的防治提供新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6.
肝纤维化(HF)是指由各种致病因子所致肝内结缔组织异常增生,导致肝内弥漫性细胞外基质过度沉淀的病理过程。HF的病因和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常见的发病因素有病毒、乙醇、肝内脂肪沉积、毒物等。有研究显示HF与雌激素、瘦素、咖啡因、橄榄油等有一定的相关性。此文就近年来HF的流行病学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7.
曹越  邹燕婷  宁柳心  徐蓓莉  张顺财  蔡瑜 《肝脏》2023,(11):1375-1379
肝纤维化(HF)是肝脏受到各类慢性损伤后产生的以细胞外基质过度沉积和异常分布为特征的可逆性病理修复反应。肝星状细胞(HSC)的活化是HF发生和发展过程中的核心环节。巨噬细胞是肝脏中最大的固有免疫细胞群,具有高度的异质性,可通过各种信号调节HSC的活化与清除。研究巨噬细胞对HSC表型转换的重要调控作用,有助于我们了解肝脏免疫微环境对HF演化方向的影响,以及从更广阔的视角中探寻抗HF治疗的新靶点。  相似文献   

8.
枯否细胞在肝纤维化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枯否细胞(Kupffer cells,KC)是肝脏内一种重要的非实质细胞,其在发挥防御作用的同时,可释放多种化学介质介导肝脏损伤,在诸多肝脏病理性改变中起重要作用.肝纤维化(hepatic fibrosis,HF)是诸多慢性肝病共同的病理过程,也是各种慢性肝病向肝硬化转归的中转站.KC分泌的细胞因子作为重要的影响因素,参与HF的发生与发展.因此,深入研究KC在HF发生与发展中的作用和机制,并研究与KC相关的抗纤维化治疗策略及方法,对于临床工作中防治肝脏损伤,提高患者生存率具有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9.
肝纤维化中医药治疗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肝纤维化(hepatic fibrosis,HF)是许多慢性肝病晚期共有的、渐进性的病理改变,是发展到肝硬化的必经阶段,其主要病理特征为以胶原为主的细胞外间质(extra cellular matrix,ECM)在肝脏的过量沉积。发病机制在于各种损肝因子引起肝细胞损伤,激活肝星状细胞(hepatic stellate cell,HSC)使其转变成为肌纤维母细胞。损伤及再生的肝细胞、Kupffer细胞、窦内皮细胞、  相似文献   

10.
肝星状细胞与肝纤维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宇  贾继东 《临床内科杂志》2010,27(11):725-728
肝纤维化是各种慢性肝病损伤修复过程的共同结果,由于肝内纤维生成和降解失衡,导致过多的胶原在肝内沉积,常伴有炎症、缺血缺氧,最终可发展为肝硬化。目前认为,细胞外基质(ECM)过多产生和沉积是肝纤维化的核心表现,活化的肝星状细胞(HSC)仍是细胞外基质的主要细胞来源。因此,肝星状细胞的活化是肝纤维化发生的中心环节。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罗格列酮预防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ASH)大鼠肝纤维化的作用。方法建立SD大鼠NAsH伴肝纤维化的模型(HF24w),同时高脂喂养大鼠12周后予罗格列酮(1.5mg·kg^-1·d^-1)干预12周(HF24W+RGZ12W组)。观察肝组织病理学改变,测定血清丙二醛(MDA)、肿瘤坏死因-α(TNF—α)、游离脂肪酸(FFA)、Ins、FPG,并计算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结果HF24W+RGZ12W组肝组织炎症、纤维化评分明显低于HF24W组(P〈0.05),脂肪变性与HF24W组无统计学差异;HF24W+RGZ12W组血清MDA、TNF—α、FFA、Ins、HOMAIR均明显低于HF24W组(P〈0.05)。结论罗格列酮可以减缓NASH大鼠肝纤维化的发生发展。  相似文献   

12.
内质网应激反应是细胞对内外环境变化的一种适应性反应,有助于细胞和生命个体的存活;然而应激过度则可引起细胞凋亡,导致疾病。现综述内质网应激反应在多种心脏、血管疾病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并指出,内质网应激反应已成为心血管疾病防治的新靶点。  相似文献   

13.
内质网应激(ERS)是细胞对内外环境变化的一种适应性反应,有助于细胞和生命个体的存活,但持续存在或过强时则最终诱发细胞凋亡。缺血,再灌注(I/R)时,钙超载及大量自由基的生成等因素诱导过度ERS导致组织损伤。缺血预处理及稳定Ca2+稳态可激发适当的ERS,增强细胞耐受长时间缺血刺激的能力,延缓或减轻I/R造成的组织损伤。现综述ERS在缺血再灌注损伤(IRI)中的作用,并指出ERS已成为IRI防治的新靶点。  相似文献   

14.
内质网及氧化应激在大鼠慢性肝损伤中的变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研究内质网应激相关基因、氧化应激指标在四氯化碳诱导的大鼠慢性肝损伤中的变化。方法四氯化碳制备大鼠慢性肝损伤模型,通过测定大鼠血清ALT、AST水平,采用HE染色和TUNEL法观察肝组织病理形态和肝细胞凋亡改变,评价成模效果。检测大鼠肝脏葡萄糖调节蛋白78(GRP78)、GRP94、血红素加氧酶(HO)-1 mRNA表达及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还原型谷胱甘肽(GSH)变化。结果四氯化碳成功诱导了大鼠慢性肝损伤,与对照组相比,大鼠肝脏GRP78、GRP94、HO—1的表达量、MDA含量均明显增加,SOD活性、还原型GSH显著降低。结论四氯化碳诱导大鼠慢性肝损伤时,内质网应激相关基因的表达增加,氧化应激指标亦发生改变,表明内质网应激、氧化应激共同参与了大鼠慢性肝损伤过程。  相似文献   

15.
林俊  郭宏波  解泽林  田野 《肝脏》2010,15(5):335-337
目的探讨肾移植术后早期肝损害的预防措施和治疗效果。方法将504例肾移植术后患者按照随机原则分为两组,常规预防组251例,于肾移植术后在应用常规药物同张顺财时即开始采用还原型谷胱甘肽2400mg,静脉滴注;未预防组253例,除肾移植后药物外未采用任何保肝预防药物。如果预防治疗后仍出现肝损害,依照治疗方案不同将患者随机分为两组,A组34例,连续8周口服双环醇片75mg/d(每次25mg,每日3次)。B组34例,连续8周口服硫普罗宁片600mg/d(每次200mg,每日3次)。结果常规预防组的肝损害发生率明显小于未预防组(P〈0.01);常规预防后仍出现肝损害的患者联用双环醇后,在肝功能与综合疗效改善方面明显优于硫普罗宁组(P〈0.05,P〈0.01);未发现与研究药物明显相关的不良事件。结论还原型谷胱甘肽可预防肾移植后早期肝损害的发生,联用双环醇片可有效治疗常规预防后仍出现的肝损害。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人们对心力衰竭(HF)发生、发展的病理生理机制的认识不断深入。伴随对这一过程的研究,HF的生物标志物也不断被发现,其在HF的预防、诊断、危险度分层、治疗和预后判定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目前,对经典的HF标志物的新认识和寻找新型标志物,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本文对HF生物标志物的研究现状及进展加以综述。  相似文献   

17.
心率变化与心力衰竭不同发展阶段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运动前后心率变化与心力衰竭(HF)不同发展阶段的关系。方法根据ACC/AHA心衰分期标准,选择正常对照组70例、HF高危因素组70例、心功能代偿组70例、HF组32例。以6min步行作为运动负荷,记录受试者运动前后心率的变化,并测量步行距离。比较HF不同发展阶段受试者心率的变化及步行距离,分析心率与6min步行距离的关系。结果心功能代偿组及HF组静息心率高于正常对照组及HF高危因素组(P〈0.05)。运动后即刻心率4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心率变化幅度随HF的不同发展阶段呈递减趋势(P〈0.05)。6min步行距离随HF的不同发展阶段呈递减趋势(P〈0.05)。静息心率与6min步行距离呈负相关(r=-0.311,P〈0.01),心率变化幅度与6min步行距离呈正相关(r=0.386,P〈0.01)。结论静息心率的增快、运动后心率变化幅度的降低及6min步行距离的缩短既可作为判断心功能进入代偿期的评估指标,也可作为HF进展的评估指标。  相似文献   

18.
IR是T2DM、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等代谢性疾病的共同发病基础,肝脏IR对糖脂代谢异常和脂肪肝的发生发展起介导作用.内质网应激(ERS)与肝脏IR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本文对ERS和肝脏IR关系的相关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经胺碘酮对心力衰竭并发快速房颤予以诊治的短时疗效。方法随机将83例患有HF (心力衰竭)与AF(快速房颤)者分组:心衰房颤组(40例)与对照并发组(43例)。心衰房颤组经常规+胺碘酮,对照并发组经西地兰或地高辛治疗,随后,比较心衰房颤组与对照并发组的心室率变化、心功能以及不良反应。结果相比经胺碘酮或者西地兰治疗前,心衰房颤组与对照并发组的心室率在用药之后均显著改善,P〈0.05。比较心衰房颤组与对照并发组的心室率改善情况,心衰房颤组比对照并发组更早起效、改善更显著,P〈0.05,比较心衰房颤组与对照并发组的心衰体征治疗效果,心衰房颤组比对照发病组好,P〈0.05。对比心衰房颤组与对照并发组用药不良反应,心衰房颤组明显好于对照并发组,P〈0.05。结论用胺碘酮诊疗心力衰竭及快速房颤,可使心室率和心功能分别得到有效控制、显著改善。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弥漫性甲状腺肿(又称Graves病,简称GD)患者心率变异性(HRV)的变化。方法 选取30例GD患者,另选取30例健康志愿者作为对比研究。观察GD患者治疗前后HRV指标:所有窦性心搏RR间期标准差(SDNN)、全程记录中每5 min窦性心搏RR间期平均值的标准差(SDANN)、相邻RR间期差大于或等于50 ms的个数占总心跳次数的百分比(PNN50)、低频LF(0. 04 ~ 0. 15 Hz)、高频HF(0. 15 ~ 0. 40 Hz)、LF/ HF值、极低频VLF(0. 003 3 ~0. 04 Hz)。结果 GD组治疗后与治疗前相比,时域指标:SDNN、RMSDNN、SDANN、PNN50均改善(P 均〈0. 01);频域指标LF、HF、VLF亦均明显改善(P 均〈0. 01);GD组治疗前HRV指标:SDNN、PNN50、LF、HF、VLF均低于对照组(P〈0. 01);GD组治疗后与对照组相比,HRV上述指标两组无显著性差异。 GD组治疗前频域指标24 h波动曲线趋于平稳,治疗后波动性有所恢复。结论 GD患者存在心脏自主神经调节功能异常,以迷走神经受损为主;24 h频域指标波动性则趋于平稳,治疗后调节功能异常和波动性可有不同程度恢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