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对驻马店市中心医院Ⅰ类切口预防用抗菌药物的使用情况进行统计分析,为临床合理应用抗菌药物提供参考。方法随机抽取2016年(干预前)和2017年(干预后)驻马店市中心医院的Ⅰ类切口手术病例,比较干预前后Ⅰ类切口手术预防用抗菌药物的使用率、给药时机和品种选择合理率、原则上不预防用抗菌药物的手术类型及病例数、抗菌药物不合理应用病例数量等。结果干预前后Ⅰ类切口手术预防用抗菌药物的使用率分别为27.03%、19.05%,给药时机、品种选择、预防用药疗程合理率分别由85.73%、78.60%、76.62%提高至95.04%、94.49%、84.56%;预防用药平均天数由4.95 d降至3.11 d;原则上不使用抗菌药物预防手术的抗菌药物使用率由6.41%降至2.38%。干预前后Ⅰ类切口手术预防用抗菌药物均以第1、2代头孢类抗菌药物为主,干预后使用率明显提高。干预后给药时机、品种选择、疗程不合理率较干预前显著降低(P0.05),用法用量不合理、不当联合预防用药等不合理用药比例降幅明显。结论通过综合干预,Ⅰ类切口手术预防用抗菌药物的使用日趋规范,干预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2.
《抗感染药学》2019,(1):16-19
目的:分析某院Ⅰ~Ⅱ类切口围术期患者点评前后预防用抗菌药物的合理性,为临床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提供参考。方法:选取2017年3月1日—7月31日期间医院Ⅰ~Ⅱ类切口手术患者2 101例资料作为对照组;另选取2018年3月1日—7月31日期间Ⅰ~Ⅱ类切口手术患者2 503例资料作为点评组,比较两组患者预防用抗菌药物的使用率、抗菌药物品种、用药时机、给药频次和疗程合理率的差异。结果:点评组患者I类切口抗菌药物预防使用率为26.98%低于对照组为69.99%(P<0.05),合理率为80.98%低于对照组为55.42%(P<0.05);点评组患者II类切口抗菌药物预防使用合理率为87.65%低于对照组为74.80%(P<0.05)。结论:通过药师点评及干预,有效遏制了医院Ⅰ~Ⅱ类切口围术期患者抗菌药物的不合理使用,极大提高了医院Ⅰ~Ⅱ类切口围术期患者抗菌药物使用的合理性,进一步降低了医院的药占比率,规范了医院临床抗菌药物的使用。  相似文献   

3.
朱卫江  张丹  郭喜红 《中国药房》2012,(18):1658-1660
目的:制定医院合理用药干预管理规范,观察对Ⅰ类切口手术围术期预防用抗菌药物的干预效果。方法:选择我院Ⅰ类切口择期手术病例,试验组(180例)按"Ⅰ类切口手术围术期预防用抗菌药物规范"的方案用药,对照组(178例)按习惯方法用药。结果:通过实施干预措施,我院Ⅰ类切口手术围术期抗菌药物预防用药率从干预前的49.4%下降至干预后的21.1%;抗菌药物应用种类从干预前的4类17个品种下降为干预后的1类2个品种;预防用药时机合理率从干预前的55.7%上升至干预后的76.3%;用药时间合理率从干预前的13.6%上升至干预后的68.4%。结论:通过制定和实施Ⅰ类切口手术围术期预防用抗菌药物规范的方案,能显著降低Ⅰ类切口手术围术期预防用抗菌药物应用率,对促进临床安全、有效、经济用药具有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4.
目的:为加强围手术期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管理,通过信息手段干预Ⅰ类切口手术预防用药,开发“Ⅰ类切口手术抗菌药物管理系统”,并评价其干预的有效性,为医院抗菌药物管理提供方法学参考。方法:按卫计委相关文件的要求,设计Ⅰ类切口手术围手术期抗菌药物使用控制流程,开发“Ⅰ类切口手术抗菌药物管理系统”,并嵌入医院HIS,对Ⅰ类切口手术抗菌药物预防使用的指证、品种选择、给药时机、预防用药疗程等作了具体限制。采用回顾性方法对我院2014年第一季度(软件应用前)与2015年第一季度(软件应用后)3个科室(骨科、神经外科、心血管外科)的Ⅰ类切口手术预防用药的各项指标进行统计,分析实施干预前后Ⅰ类切口围手术期抗菌药物使用情况。结果:软件应用后(干预后)3个科室的Ⅰ类切口手术预防使用抗菌药物的比率显著下降(P<0.01),由软件应用前(干预前)的84.08%(169/201)降至干预后的56.52%(117/207);药物选择合理率有了显著提高(P<0.01),由干预前的48.52%(82/169)提高到了82.91%(97/117);术后疗程合理率显著提高(P<0.01),从干预前的55.03%(93/169)提高到了95.73%(112/117)。对给药时机及单次给药剂量无影响。结论:临床药师通过“Ⅰ类切口手术抗菌药物管理系统”参与Ⅰ类切口围手术期抗菌药物预防应用管理,使得Ⅰ类切口手术不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的现象明显改善,该管理软件设计合理,操作方便,成效显著。  相似文献   

5.
目的:比较多部门合理用药督查综合性干预前后对Ⅰ类切口手术患者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的效果,探讨并完善医院骨科外科手术预防用抗菌药物的综合管理措施与模式,不断提高临床的合理用药水平,进一步保障患者的用药安全。方法:采用回顾性调查的方法,抽取2017年4月—2018年3月间骨科收治的Ⅰ类切口手术患者108例资料作为干预前组,另抽取2018年4月—2019年3月间收治的Ⅰ类切口手术患者97例资料作为干预后组,统计其预防用抗菌药物的使用情况,比较其围手术期抗菌药物预防性使用管理中的成效。结果:经过实施综合性干预措施整治后,Ⅰ类切口手术患者抗菌药物不合理使用的现象明显得到了改善;骨科Ⅰ类切口手术患者抗菌药物预防使用率从干预前的68.52%下降至28.87%;抗菌药物的品种选择更趋于合理、规范并且用药指征性比较明确;平均用药疗程由2.5 d缩短至1.0 d;预防性给药时间合理率由32.41%上升至82.54%;84.47%手术患者抗菌药物预防给药时间不超过24 h;通过多部门合理用药督查综合性干预,使得骨科Ⅰ类切口手术患者的各项合理用药指标均有了明显改善,且经组间比较其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加强抗菌药物干预管理,采用多部门合理用药督查综合性干预措施有效,显著提高了抗菌药物使用的合理性;但仍继续强化干预力度,进一步提高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的水平。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多部门协作模式对某院实施干预措施前、后Ⅰ类切口手术预防使用抗菌药物的合理性及分析干预措施的有效性。方法:将干预措施实施前后为干预前阶段、药剂科不合理用药病历点评阶段及质控科对不合理用药病历扣罚阶段,抽取各阶段外科Ⅰ类切口手术病历,统计其围手术期抗菌药物的使用情况,评价其合理性及干预措施的有效性。结果:通过二个阶段的干预管理,抗菌药物使用率由干预前58.18%分别下降为不合理用药病历点评阶段的51.29%及不合理用药病历扣罚阶段34.80%,干预后用药合理性明显提高,抗菌药物使用率明显下降(P0.01);三个阶段切口感染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外科Ⅰ类切口手术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合理性大幅度提升,医院采取多部门协作模式干预Ⅰ类切口手术预防使用抗菌药物措施有效、可行。  相似文献   

7.
任飞宇 《北方药学》2015,(10):152-153
目的:调查我院2014年全年Ⅰ类清洁切口手术预防用抗菌药物情况. 方法:通过药学干预,规范Ⅰ类切口围手术期预防用药. 结果:抽查我院2014年Ⅰ类切口手术560例,预防用药率35.89%. 无指征预防用药58例,占预防用药28.86%. 结论:通过抗菌药物专项整治活动及一系列干预措施,虽然Ⅰ类切口手术预防用抗菌药物使用率有所下降,但还需加强管理,做到合理用药.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抗菌药物管理对Ⅰ类切口手术围手术期抗菌药物使用合理性影响。方法:将我院2016年1月~2017年12月收入的140例Ⅰ类切口手术患者进行研究,2016年1~12月未实施任何干预措施,2017年1~12月实施抗菌药物管理,均抽调70例手术患者,观察实施前后不同抗菌药物的使用率、抗菌药物使用合理率与联合用药情况、表浅切口感染情况。结果:实施后头孢菌素类使用率87.14%高于实施前的60%,酶抑制剂类7.14%、氨基糖苷类5.71%使用率均低于实施前的25.71%、14.29%,实施后给药时机正确率92.86%、药物种类选择合理率97.14%、品种选择合理率91.43%、预防抗菌药物疗程合理率91.43%均高于实施前的78.57%、85.71%、85.71%、74.29%,实施后联合用药比例7.14%低于实施前的18.57%,差异显著,P<0.05。实施前后两组表浅切口感染率均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对于Ⅰ类切口手术围手术期,在采取抗菌药物治疗期间,需要配合良好的管理措施,使得药物使用合理性明显提升。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某院Ⅰ类切口手术围手术期预防应用抗菌药物的现状,为其持续改进合理用药工作提供参考信息。方法采用回顾性的研究方法,抽取某院2016年1月Ⅰ类切口共141例,分析点评其高危因素、抗菌药物使用率、抗菌药物品种选择、给药方案及术后切口感染率。结果某院Ⅰ类切口预防使用抗菌药物使用率为83%,其中因有高危因素预防应用抗菌药物者70%,抗菌药物品种选择合理率为91%,手术切皮前0.5~1 h内预防应用抗菌药物者97%,术后预防用药时间<24 h者32%,无联合用药病例,术后切口均未发生感染。结论围手术期各项指标基本符合要求,术后预防用药时间有待进一步规范。  相似文献   

10.
廖伟中 《海峡药学》2016,(10):244-246
目的:分析骨科Ⅰ类切口手术预防用抗菌药物的临床药学干预效果。方法抽取来我院治疗的108例接受骨科Ⅰ类切口手术患者(2012年10月至2015年10月)作为本次实验的目标对象,对108例接受骨科Ⅰ类切口手术患者实施计算机随机分组(对照组和实验组)。对照组54例接受骨科Ⅰ类切口手术患者不应用临床药学干预,实验组54例接受骨科Ⅰ类切口手术患者应用临床药学干预,分析比较两组接受骨科Ⅰ类切口手术患者的抗菌药物的使用率、预防用药时间以及合理用药比例。结果两组患者比较可得,组间第1代头孢菌素、第3代头孢菌素、大环内酯类、硝基咪唑类的使用率、合理用药比例以及预防用药时间存在差异,P<0.05。结论对接受骨科Ⅰ类切口手术患者采取临床药学干预可有效提高预防用抗菌药物的合理水平,临床意义显著。  相似文献   

11.
《抗感染药学》2017,(1):37-39
目的:分析Ⅰ类切口围术期患者预防用抗菌药物处方点评的相关指标,供围术期患者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参考。方法:选择2014年11月—2015年10月间收治的Ⅰ类切口手术病例300例作为研究组,并与按照原有处方点评方法点评的Ⅰ类切口手术完整病例300份作为对照组,比较和分析Ⅰ类切口围术期患者预防用抗菌药物以及药物使用是否合理等指标。结果:研究组的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率、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强度、Ⅰ类切口手术抗菌药物预防使用率以及Ⅰ类切口手术预防使用抗菌药物时间不超过24 h的比例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接受抗菌药物治疗住院患者微生物检验样本送检率在处方点评方法改进前后经组间比较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过改进处方点评方法,使得Ⅰ类切口围术期患者预防用抗菌药物的百分率显著下降,也提高了抗菌药物合理利用率,确保临床安全用药。  相似文献   

12.
目的:回顾北京协和医院开展Ⅰ类切口手术预防用抗菌药物管理工作并对取得的成效进行总结。方法:调取所有住院期间曾接受过Ⅰ类切口手术的患者病案信息,对北京协和医院2013-2016年Ⅰ类切口手术的抗菌药物预防性应用情况进行事后审核和合理性评价,评价项目包括4方面:是否应预防给予抗菌药物、抗菌药物使用品种是否适宜、预防给药时间及用药疗程是否合理。结果:Ⅰ类切口手术预防用抗菌药物的使用率由管理前的38.21%(2012年平均值)降至管理后的24.34%(2013-2016年年平均值);预防用抗菌药物在术前0.5~2 h内给药百分率基本维持在90%以上,2013-2016年年平均值达93.02%;预防用抗菌药物24 h停药比例由管理前的61.42%(2012年平均值)升至管理后的89.55%(2013-2016年年平均值)。结论:抗菌药物监测与点评制度有助于规范围手术期预防用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西安市6家二级医院抗菌药物专项整治干预前后Ⅰ类切口手术预防用药情况,为基层医院Ⅰ类切口手术预防用药的合理使用提供依据。方法选择西安市6家二级医院共计3 235例Ⅰ类切口手术病例,分析其预防用药情况,结合抗菌药物整治工作所采取的干预措施,分析干预效果。结果Ⅰ类切口手术抗菌药物预防使用率从87.8%下降为34.0%,预防时机合理率上升到95.6%,预防给药疗程合理率上升到36.5%,给药品种选择合理率上升到53.3%,联合用药率下降到1.1%,预防给药完全合理率上升到22.4%,手术切口感染率未增加。结论西安市6家二级医院Ⅰ类切口手术预防用药情况得到明显改善,抗菌药物专项整治和干预对Ⅰ类切口手术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4.
《抗感染药学》2017,(4):755-757
目的:评价某院Ⅰ类切口手术围手术期患者预防用抗菌药物的合理性,为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提供参考。方法:选取2015年1月—2016年12月间收治的行Ⅰ类切口手术患者3 336份病例资料,分析其预防用药率,以及品种选择的合理率和疗程合理率。结果:医院2015年—2016年度两年度Ⅰ类切口手术围术期患者抗菌药物预防感染的例数这1 151例,其预防用药率为34.50%;2016年5月开始医院Ⅰ类切口围手术期预防用抗菌药物品种选择合理率较前4月明显提高,但2016年医院Ⅰ类切口围手术期预防用抗菌药物疗程合理率偏低,且波动幅度较大。结论:某院Ⅰ类切口手术围手术期患者预防用抗菌药物情况尚好,但用药疗程的合理率有待提高。  相似文献   

15.
李静  刘晓玲  贺玫 《中国药业》2014,(17):82-84
目的:分析临床药师采取PDCA循环管理流程对骨科Ⅰ类切口手术预防用抗菌药物的干预效果。方法分别选择医院2011年1至5月和2012年1至5月骨科Ⅰ类切口手术病例,设为干预前组及干预后组,临床药师通过PDCA循环管理流程对抗菌药物使用率、用药时机、术后用药时长及抗菌药物使用种类等进行比较。结果抗菌药物总使用率由干预前的100.00%降为61.11%;品种选择、术前用药时机、术后用药时间的合理性提高;术前术后更换品种的病例降低;联合用药比例由2.55%降为0。结论临床药师采取PDCA循环管理流程对骨科Ⅰ类切口围手术期抗菌药物干预效果显著,合理性提高。  相似文献   

16.
目的 通过对比分析干预前、后我院骨科Ⅰ类切口手术围手术期预防用药情况,探讨临床药师干预的有效性.方法 回顾性调查骨科201 2年第一季度和2013年第一季度Ⅰ类切口手术病例,对每月Ⅰ类切口手术预防用药比例、预防用药品种选择合理率、预防用药时机合理率、平均预防用药时间等具体指标进行统计,分析实施干预前后抗菌药物使用情况.结果 干预后骨科Ⅰ类切口手术预防使用抗菌药物的比率显著下降,由干预前的90.34%降至干预后的54.69%;平均用药天数由干预前的2.24天下降到干预后的1.55天,24 h内停药百分率由干预前的21.40%升至干预后的63.43%.结论 临床药师通过参与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使得骨外科Ⅰ类切口手术不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的现象明显改善,干预措施对规范使用抗菌药物有明显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7.
桑军侠 《北方药学》2018,(1):163-164
目的:比较分析抗菌药物专项管理实施前后对Ⅰ类手术预防抗菌药物使用率.方法:选取2015年1月~2016年12月我院行Ⅰ类手术治疗的患者临床资料,根据抗菌药物专项管理实施时间分为干预前组(255例)和干预后组(280例),并比较两组预防使用抗菌药物率、抗菌药物选择使用合理率、疗程合理率和时机选择合理率等.结果:抗菌药物专项管理干预后,Ⅰ类手术预防使用抗菌药物率、抗菌药物选择使用合理率、疗程合理率和时机选择合理率均明显优于干预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抗菌药物专项管理的实施有助于规范Ⅰ类手术切口抗菌药物预防使用情况,对提高Ⅰ类手术切口抗菌药物合理使用水平具有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8.
目的调查该院外科围手术期抗菌药物的使用情况,对比分析临床药师在围手术期合理应用抗菌药物中的重要作用。方法对比分析临床药师在实施干预前、后Ⅰ类切口手术、Ⅱ类切口手术围术期抗菌药物使用情况。结果干预前外科Ⅰ类切口手术预防使用抗菌药物的合理用药比例为16.44%,外科Ⅱ类切口合理用药比例为28.0%;临床药师干预后Ⅰ、Ⅱ类切口手术预防使用抗菌药物的合理用药比例分别为74.22%和71.27%。结论临床药师对医师的用药方案进行干预调整后,Ⅰ、Ⅱ类切口手术抗菌药物合理使用程度大大提高。  相似文献   

19.
目的:调研干预前后我院Ⅰ类切口手术围手术期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的状况,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根据国家开展的抗菌药物专项整治活动精神及医院抗菌药物管理要求,抽取我院2011年1-6月(干预前)和2012年1-6月(干预后)Ⅰ类切口手术出院病历各180份,对比分析干预前后抗菌药物的使用情况。结果:与2011年相比,2012年1-6月我院Ⅰ类切口手术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使用率由98.33%降至46.11%,联合用药比例由22.60%降至2.41%,品种选择合理率由29.38%升至67.47%,用药时机合理率由16.38%升至61.45%,用药疗程合理率由8.47%升至53.01%。结论:我院采取的干预措施提高了Ⅰ类切口手术围手术期预防用药的合理性,但仍存在预防性抗菌药物使用率偏高、预防用药时间偏长等不合理之处,需进一步加强监督管理力度,促进围手术期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对比分析专项整治前后Ⅰ类切口围术期抗菌药物使用的合理性。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1年8~10月与专项整治后2012年同期所有Ⅰ类切口手术病例围术期抗菌药物使用情况,包括抗菌药使用率、抗菌药使用合格率、预防用药时机合理率、预防用药时间合理率、平均预防用药时间(d)。结果专项整治后,抗菌药物使用率下降,合格率、预防用药时机、平均预防用药时间均达到控制标准。结论我院在抗菌药物专项整治活动中的干预措施可显著改善Ⅰ类切口围术期抗菌药物使用不合理现象,促进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