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探讨该院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因素、一般规律及特点,并评价ADR报告质量,促进临床合理用药,提高ADR监测工作质量。方法收集该院上报的ADR病例262例,并应用Excel软件对性别、年龄、涉及的药品、累及的器官或系统及临床表现、ADR报告质量等进行分类统计。结果涉及ADR的药品84种,抗感染药居首,其次为中成药;静脉注射引发的ADR为247例(94.27%);ADR可发生于人体各个系统,但主要为变态反应,以皮肤及其附属器官损害最常见,有179例(66.54%);一般或常见的ADR有234例(89.31%),新的一般的有19例(7.25%),新的严重的有9例(3.44%);ADR报告质量需要提高。结论临床应加强ADR监测及相关知识的宣传,指导临床合理用药,减少ADR的重复发生。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索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的特点与规律,为临床提供参考,促进合理用药。方法:对江苏省丰县中医医院上报的162例ADR报告按不良反应级别、患者性别、年龄、药品名称、给药途径、引发ADR的药物种类及发生率、ADR临床表现等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62例ADR报告中,新的/严重的ADR为16例,占9.88%;发生ADR患者男女性别比例无明显差异;60岁以上患者ADR发生率高于其他年龄段(66例,占40.74%);静脉给药引发的ADR为135例,占83.33%;引发ADR最常见的药物为抗感染药(60例,占37.04%),其次为中药制剂(37例,占22.84%);ADR的临床表现以消化系统损害为主(55例),其次为皮肤及其附件损害(53例)、心血管系统损害(25例)。结论:新的/严重的ADR报告在分析与评价中意义重大,应高度重视ADR工作,完善相关制度,促进合理用药。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我院药品不良反应(ADR)的发生情况、发生特点及相关因素,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对我院2012年2月-2014年2月上报于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的188例ADR报告中相关因素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88例药品ADR报告中61岁以上患者所占比例最大(35.64%),男:女比例为0.79∶l。涉及的药品中,抗微生物药、中药制剂、循环系统药、维生素及营养制剂所占比例较高;ADR表现中,皮肤及附件损害最高(占42.55%)、其次为消化系统反应、循环系统反应、神经系统反应;静脉给药引发ADR的比例最高、其次为口服给药;新的、严重的ADR共计28例,占ADR总数的14.89%;我院ADR报告率偏低,存在漏报现象;新的、严重的ADR报告数较少;8例严重ADR中存在明显不合理用药。结论:加大ADR监测和报告力度,做好ADR知识宣传,加强对特殊人群、静脉给药方式及重点品种的用药监管与监测,加强对国家《药品不良反应信息通报》学习,提高合理用药水平,减少ADR的发生,尤其是严重ADR的重复发生。  相似文献   

4.
林洁  吴明钗  林晖  胡瑞颖  易林高 《海峡药学》2010,22(10):225-226
目的了解我院药品不良反应(ADR)的发生及其特点,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对本院2009年度收集到的556例ADR报告进行分类统计和分析。结果 556例ADR报告中涉及的药物共有175种,其中抗感染药物居首位;主要的ADR表现为皮肤及其附件损害,其次为消化系统损害等全身症状。新的严重ADR有5例(占0.90%),新的63例(占11.3%),严重的20例(占3.60%)。以上三类不良反应比去年增长14.33%。结论应提高对药品不良反应危害性的认识,重视和加强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工作,特别是一些新药的不良反应监测和上市后再评价,减少或避免ADR的发生。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的特点和报告质量,促进临床合理用药。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对2012年1—12月武汉市东西湖区人民医院收集的165例ADR报告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65例ADR报告中,由抗感染药引起的ADR居首位,为38.69%(65/168),其次为中药制剂,占19.64%(33/168);ADR的表现以皮肤及其附件的损害最为常见,占41.62%(82/197);ADR发生率最高的药物为参附注射液,其次为米索前列醇片;165例ADR中,有6例严重的ADR;我院ADR报告率偏低,存在漏报现象;新的、严重的ADR报告数较少。结论:应加大ADR监测和报告力度,做好ADR知识宣传,合理用药,减少或避免ADR的发生。  相似文献   

6.
目的了解地区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的特点及一般规律,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对上海闸北区392例ADR报告从上报单位分布情况、患者年龄、性别、给药途径、药品种类、新的严重ADR、临床表现等方面进行分析。结果392例ADR报告中,涉及药品共19类140种,其中抗感染药物最多,有245例(56.32%),其次是中药制剂,有66例(15.17%);静脉滴注给药引发的ADR有342例(78.62%);皮肤及其附件损害为最常见临床表现,有231例(41.03%);新的严重的ADR有28例(7.14%)。结论医务人员应加强ADR监测与报告.促进临床合理用药。  相似文献   

7.
2009年我院126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谢大琼  曾永兰  汪泽 《中国药业》2010,19(23):48-50
目的了解医院药品不良反应(ADR)的发生情况,促进临床安全、合理用药。方法应用Excel软件对收集的2009年126例ADR报告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126例ADR涉及的药品有89种,抗感染药物居首位(54例,42.86%);喹诺酮类是引发ADR的主要抗感染药(14例,11.11%),其次是头孢菌素类(12例,9.52%);给药途径以静脉滴注为主(91例,72.22%);ADR出现在用药1h内63例(50.00%);严重的ADR有17例,新的ADR有17例,有1例既是严重的又是新的ADR;临床表现以皮肤及其附件损害最常见(59例,44.70%),其次为消化系统(25例,18.94%)及神经系统损害(14例,10.61%)。结论医院应重视ADR的监测和报告工作,以减少或避免ADR的发生,确保临床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我院2012年276例药品不良反应的发生特点,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利用Excel 2003软件对ADR病例的年龄、性别,引发ADR的药品类别、给药途径、药物剂型,ADR累及器官或系统及临床表现,报告人员职业等进行统计分析。结果:276例ADR报告中,男125例(45.3%),女151例(54.7%);以静脉滴注方式给药的ADR比例较高,为193例(69.93%);以注射剂出现的ADR为多,167例(60.51%);所涉及的药品中抗菌药引起的ADR比例较高,65例(23.55%);引起ADR的药品前10位中有9个为抗菌药;严重的ADR共3例(1.09%);ADR临床表现以皮肤及其附件损害为主,55例(18.71%),其次为全身性损害,35例(11.90%);填报ADR报告的以药师为主(61.23%),其次为护士(32.61%),医生较少(6.16%)。结论:应加强ADR的监测并重视在ADR报告中发现的用药问题,并及时向临床反馈,促进临床合理用药。  相似文献   

9.
2006~2009年我院309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我院药品不良反应(ADR)的发生因素、一般规律及特征,为临床安全、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对收集到的309例ADR,按患者年龄、性别、给药途径、ADR程度、药品类型、ADR涉及器官或系统及临床表现等进行分类统计与分析。结果:涉及ADR的药品共有309种,抗生素居首位,其次为中成药;静脉注射引发的ADR为205例(占66.34%);ADR可发生于人体各个系统,但主要为变态反应,以皮肤及其附件损害最为严重,其次是神经系统损害;新的一般的ADR52例,新的严重的ADR1例。结论:医务人员在临床药品使用中应重视和加强ADR监测,结合ADR发生特点,合理用药,从而减少或避免药品不良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宜兴市第二人民医院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的相关因素,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对2009—2012年我院上报的317例ADR报告分别从患者年龄、药品种类、给药途径、ADR临床表现等方面进行回顾性分析与评价。结果:317例ADR报告中女性略多于男性;老年患者(≥60岁)发生ADR的比例较高(107例,占34.75%);静脉用药引起的ADR最多(267例,占84.23%);引起ADR最多的药物为抗感染药(137例,占52.68%),其次为中药制剂(67例,占21.14%);ADR临床表现主要为皮肤及其附件损害(192例,占60.57%)。结论:应重视ADR监测,加强合理用药意识,避免或减少ADR的发生,保证临床用药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1.
我院235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了解我院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的特点及引发ADR的相关因素,促进临床合理用药。方法:对我院2009年度收集上报的235例ADR报告,就ADR上报来源、患者性别与年龄分布、既往过敏史、引发ADR的药物剂型及给药途径、引发ADR的药物种类及抗微生物药物分布、ADR累及器官或系统及临床表现、ADR严重程度分类及转归等进行统计分析。结果:235例ADR报告中,0~12a所占比例较高(31.49%),静脉滴注是引起ADR的主要给药途径(82.13%)。抗微生物药物引发的ADR所占比例最高,有170例,占72.34%;其中,以喹诺酮类(35.88%)和头孢菌素类(32.94%)为主。ADR的临床表现以皮肤及附件系统损害为主(41.18%),其次是全身性损害和消化系统损害。新的严重的ADR有27例。结论:应重视药品不良反应,加强ADR的监测和上报工作。  相似文献   

12.
摘 要 目的:了解我院新的、严重的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的特点和临床表现,为预防ADR发生和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采用回顾性方法,对我院2007~2016年收集的277例新的、严重的ADR报告,从患者的年龄、性别分布、给药途径、药物类别与品种数、累及的系统/器官及临床表现、不良反应分型等进行统计和分析。结果:277例患者中,50~69岁患者所构成比例最大(42例,45.13%);新的ADR 99例,严重的ADR(包括新的严重ADR)178例;注射剂178例(64.26%),口服85例(30.69%);新的严重的ADR涉及药品种类以抗感染药(26种,19.12%)、抗肿瘤药(25种,18.38%)和中药制剂(19种,13.97%)最多。严重不良反应的临床表现以消化系统、皮肤及其附件和血液系统的损害最多;新的不良反应的临床表现以消化系统、皮肤及其附件和循环系统的损害最为多见。结论:应重视和加强新的ADR的监测和上报,合理用药,保障患者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13.
目的:了解我院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的一般规律及特点,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对我院2012年1月–2013年12月上报的953例ADR报告从ADR发生的年龄与性别分布、给药途径、药品种类、累及的系统/器官及临床表现、ADR报告类型及ADR转归等方面进行统计分析。结果:953例ADR报告中,男性458例(48.06%),女性495例(51.94%);ADR在各年龄段均有分布,51-60岁者ADR发生率最高,有192例,占20.15%;引起ADR药品以抗感染药物居多,且主要为头孢菌素类,其次为抗肿瘤药物;引发ADR的给药途径以静脉滴注为主,占71.14%;ADR最常累及系统/器官为消化系统,占40.20%;一般ADR占98.22%,大多好转或治愈;新的ADR 2例;严重ADR 15例,其中11例留有后遗症,拉莫三嗪片引起死亡1例。结论:临床应高度重视ADR监测和报告工作,以减少或避免ADR重复发生,促进合理用药。  相似文献   

14.
236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对药品不良反应(ADR)病例的分析,了解ADR发生的特点和规律,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依据。方法:收集2010年1月—2011年10月上报的236份ADR报告,从患者年龄、性别、药品种类、用药途径、涉及器官和(或)系统、临床表现和不良反应发生时间等方面进行分析。结果:236例报告涉及药品15类103种,其中抗菌药物引起的ADR居首位(80例,占33.9%),60岁以上的患者ADR发生例数最多(67例,占28.4%);其临床表现多为皮肤及其附件损害(92例,占40.0%),其次为神经系统损害(47例,占19.9%)、消化系统损害(33例,占14.0%)。静脉滴注引发137例(占58.1%),中药注射剂引发26例(占11.0%);严重ADR有5例,占2.1%。结论:ADR与多种因素有关,应加强临床用药监测和做好ADR相关知识宣传,避免或减少ADR的发生。  相似文献   

15.
姚冰  彭晓燕  潘洁  唐秀玲  赵珊珊 《中国药房》2007,18(36):2857-2860
目的:探讨清开灵注射液所致不良反应(ADR)的一般规律及特点,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检索2003~2006年多种中文期刊中公开报道的有关清开灵注射液ADR的个案病例报道,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清开灵注射液引起的ADR男性多于女性,儿童和青壮年发生率较高。所致ADR以变态反应居多,其中过敏性休克22例(占33.33%),过敏反应15例(占22.73%);其次为循环系统,共10例(占15.15%)。结论:清开灵注射液引起ADR的原因较多,临床应加以重视。特别是西医在应用该药时,更应加强监测,坚持合理用药,以减少ADR的发生。  相似文献   

16.
目的:了解荧光素钠注射液致不良反应(ADR)的特点及规律,为临床合理使用提供参考。方法收集某院2012年1月~2013年12月荧光素钠注射液致ADR的报告,并就ADR的相关情况进行总结分析。结果共收集荧光素钠注射液致ADR 84例,不良反应发生率约为2.44%;多为消化系统及皮肤软组织损害,主要表现为恶心、呕吐、皮疹、瘙痒等;3例导致住院的严重不良反应,经抢救脱离危险。结论荧光素钠注射液是一种相对安全的药物,一般ADR较轻微,但也存在发生严重ADR的风险,临床对此应引起重视,做好预防工作,发生不良反应及时处理。  相似文献   

17.
我院2010年药品不良反应报告152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易湛苗  刘芳 《药品评价》2011,8(22):40-43
目的:分析我院药品不良反应(ADR)的发生特点,促进临床合理用药.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的方法,收集我院2010年ADR报告药品种类、给药途径.ADR累及器官或系统、 临床表现、ADR严重程度分级,报告ADR的部门及报告人所属医务人员类型等.结果:2010年我院共收集ADR报告152例,其中抗感染药物和心血管药物第1位和第2位;口服药物、静脉滴注药物引发的ADR分别占48.2%和47.4%;ADR临床表现以皮肤及其附件损害为主,占 42.1%新的及严重的ADR分别占7.9%和5.9%;皮肤科、药剂科和肿瘤治疗中心报告的ADR分别占24.3%、13.8%、10.5%;医师报告的ADR占71.7%.结论:开展ADR监测工作是医疗机构的重要任务,应重视与加强ADR监测与报告工作,保障患者的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18.
利巴韦林致182例不良反应文献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探讨利巴韦林所致不良反应的一般规律及其特点,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对国内医药期刊报道的182例利巴韦林的不良反应病例进行分类统计分析。结果:利巴韦林所致的不良反应与给药剂量无关,临床表现复杂多样,但主要表现为过敏反应,严重者可出现过敏性休克和血液系统方面的损害。结论:应重视利巴韦林不良反应的监测,以促进临床合理用药。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2010-2012年我院中药注射剂致药品不良反应(ADR)的发生情况、特点及规律,以指导临床合理使用中药注射剂。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对2010年1月-2012年12月我院上报国家ADR监测中心的72例中药注射剂ADR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中药注射剂ADR的临床表现多样,主要为皮肤及其附件损害,为56例次,占总例次数的59.6%;新的一般的ADR为18例,占25%,严重的ADR较少,为3例,占4.2%;西医科室上报ADR的比例较大,为50例,占69.4%。结论:临床应重视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的发生,合理选择溶剂,避免可能引起不良反应的联合用药,以提高合理用药水平。  相似文献   

20.
目的:评价成都市双流县第一人民医院的药品不良反应(ADR)报告情况,为临床安全、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对该院2012—2013年的132例ADR报告进行汇总、分类,并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ADR涉及13类药、65个品种,抗感染药居各类药品种数的首位(20种,占26.22%),其次是中成药和血液系统药;静脉用药引发的ADR占91.25%;严重的ADR有2例,占1.52%;ADR累及器官或系统包含14类,主要为皮肤及其附件损害,占62.39%。结论:临床应重视ADR的报告和监测工作,以减少或避免ADR的发生,促进临床合理用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