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的  回顾性分析长骨骨巨细胞瘤不同手术方法的临床疗效。  方法  回顾2007年1月至2012年6月收治四肢长骨骨巨细胞瘤37例,男性20例,女性17例;平均年龄为31.6(20~56)岁。分析假体置换手术和非假体置换手术对术后的复发、肢体功能,综合评定其影响;不同民族之间发病率,复发率的分析;上下肢的发病率,复发率的分析。  结果  本研究病例好发年龄为20~50岁,维吾尔族发病率较高,民族之间复发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骨巨细胞瘤好发年龄为20~50岁,维吾尔族发病率较汉族及其他民族高。下肢发病率及复发率均要高于上肢。切除后植骨或骨水泥填充、植骨内固定、瘤段切除人工关节置换均是骨巨细胞瘤的可靠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2.
 目的 总结病灶刮除混合骨移植结合内固定治疗股骨近端瘤样病损的近期疗效。方法 21例股骨近端瘤样病损患者,其中骨纤维异样增殖症13例、骨囊肿6例、动脉瘤样骨囊肿2例。采用病灶刮除、瘤壁烧灼,自体骨、异体骨、人工骨或复合移植同时辅以动力髋螺钉(DHS)、带锁髓内钉或股骨重建钉(PFN)内固定治疗。结果 术后随访18~60个月,平均29个月,所有患者植骨愈合。患者骨纤维异样增殖症1例局限性复发,1例伴有内固定物旁骨折,其余患者术后患肢功能恢复良好,术后4~12个月弃拐行走无跛行,无内固定失败。结论 采用坚固可靠的内固定在股骨近端瘤样病损手术重建中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3.
肢体骨复发性骨巨细胞瘤的外科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肢体骨复发性骨巨细胞瘤的治疗方法及疗效.方法 2001年10月-2008年7月共收治肢体骨复发性骨巨细胞瘤23例,男14例,女9例.年龄19~52岁,平均32.2岁.股骨远端9例,胫骨近端5例,桡骨远端4例,肱骨近端3例,股骨近端2例.复发时间为术后7个月-6年4个月,平均25.7个月.根据发病部位、放射线分级选择的治疗方法 为:再次刮除+骨水泥充填15例,瘤段切除+人工假体重建6例,自体腓骨重建2例.结果 随访时间10个月至6年6个月,平均37.6个月.再次刮除组中2例复发(13.3%),瘤段切除组无局部复发,根据Eneeking评分标准,瘤段切除+功能重建组的肢体功能优良率达75.3%.结论 囊内刮除虽仍存在再次复发的风险,但可较完好的保留关节功能,应作为治疗的首选.对Companacci Ⅲ级的肢体骨复发性骨巨细胞瘤采用瘤段切除与功能重建治疗可有效地降低局部复发率,近期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肢体骨巨细胞瘤病灶刮除骨水泥填充治疗的疗效,并与病段切除术的疗效进行比较。方法 2003—2012年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确诊的骨巨细胞瘤37例,男18例,女19例;年龄17~67岁,平均年龄35岁。病变部位位于股骨远端12例,股骨近端2例,胫骨近端8例,胫骨远端2例,桡骨远端6例,肱骨近端3例,腓骨近端4例。按照Campanacci分级:Ⅱ级15例,Ⅲ级22例。治疗方法:病灶刮除骨水泥填充或加内固定16例;病段切除21例,其中病段切除加肿瘤型人工关节置换13例。结果随访4~12年,平均随访6年。病灶刮除骨水泥填充组复发3例,复发率18.8%;病段切除组复发2例,复发率9.5%(均为软组织内复发);两组复发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并发症随访:病灶刮除骨水泥填充组术后7年发生骨关节炎1例,未予特殊处理;病段切除组肿瘤假体重建组分别于术后5年、12年因松动返修各1例。骨与软组织肿瘤协会功能评分:骨水泥填充组平均评分为28分,病段切除组为22分。功能评定优良29例,中差8例,其中病灶刮除骨水泥填充组优良率为93.8%,病段切除组的优良率为66.7%。结论病灶刮除骨水泥填充是肢体骨巨细胞瘤治疗的有效方法,彻底清除病灶是降低复发率的关键。对于CampanacciⅢ级合并病理性不稳定骨折者可选择病段切除或加假体重建,应注意假体相关并发症。  相似文献   

5.
目的 分析比较不同手术方法治疗四肢长骨骨巨细胞瘤的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分析1991年11月-2005年9月手术治疗的44例骨巨细胞瘤。结果 44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0个月至14年1个月,平均10年2个月。病灶刮除植骨11例,肿瘤复发3例;病灶刮除骨水泥填充16例,肿瘤复发2例;瘤段切除灭活再植7例,肿瘤复发1例;瘤段切除关节融合3例,肿瘤复发0例;瘤段切除人工假体置换7例,肿瘤复发0例。病灶刮除组总复发率19%,瘤段切除总复发率为6%。结论 病灶刮除骨水泥填充术和肿瘤瘤段切除术均是治疗骨巨细胞瘤的可靠方法。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四肢孤立性骨转移癌1期整块切除保肢重建后疗效,对患者手术前后疼痛减轻、生活质量改善及肢体功能进行评价。  方法  2006年9月至2010年6月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六人民医院骨科收治四肢孤立性骨转移癌为首发临床表现病例14例,同期发现原发病灶。术前及术后1个月进行疼痛评分。疼痛评分采用数字0~10评分法。术前及术后3个月给予生活质量评分,采用SF-36评分系统。术后3个月参照MSTS评分系统进行肢体功能评分。  结果  患者术前疼痛评分为(8.14±1.29)分,术后1个月疼痛评分为(1.50±0.65)分,术后疼痛症状明显改善(t=21.600,P < 0.001)。术前生活质量平均为34.93±11.75,术后3个月生活质量平均为(65.00±10.81)分,术后患者生活质量明显改善(t=-15.479,P < 0.001)。术后MSTS评分范围18~27分,平均(22.43±2.38)分。广泛切除和边缘切除的无瘤生存期经Log rank检验分析,二者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2.931,P=0.087)。  结论  四肢孤立性骨转移癌为首发表现患者,1期切除原发病灶,同时按原发骨肿瘤原则行瘤段广泛或边缘整块切除保肢治疗,术后可以明显减轻患者疼痛,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改善肢体功能。   相似文献   

7.
董森  尉然  杨毅  王军  梁海杰  郭卫 《中国肿瘤临床》2022,49(13):675-681
  目的  对于髋臼转移癌的外科治疗方法尚缺乏统一的认识,本研究旨在提出了改良Harrington髋臼转移癌分型系统并基于此提出新的髋臼转移癌外科治疗策略。  方法  本研究回顾性选取2003年6月至2021年9月于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行外科治疗的283例髋臼转移癌患者,其中男性146例、女性137例,平均年龄(56.2±12.4)岁。283例髋臼转移癌患者中最常见的病理类型为肺癌(68例)、肾癌(43例)与乳腺癌(38例)。北京大学人民医院骨与软组织肿瘤诊疗中心为针对性地规划髋臼转移癌的外科治疗方案,在传统Harrington分型的基础上对Ⅲ型病灶进行了细化分类,基于骨内病灶累及范围与软组织包块情况将其进一步分为Ⅲa型(骨破坏范围在骶髂关节平面以下且不伴巨大软组织肿块)、Ⅲb型(骨破坏范围超过骶髂关节平面以上且不伴巨大软组织肿块)与Ⅲc型(骨破坏伴巨大软组织肿块)。对Ⅲa病灶与部分Ⅲb病灶仍采用传统的瘤内手术联合斯氏针/空心钉骨水泥髋臼成型+全髋关节置换,而对于Ⅲc病灶与部分Ⅲb病灶则采用肿瘤整块切除联合假体重建。对Harrington Ⅰ、Ⅱ、Ⅳ型病灶患者的外科治疗仍按传统Harrington分型进行。  结果  283例患者中4例截肢,279例患者行基于改良外科分型系统的手术治疗。平均手术时间(218.6±82.4)min,平均出血量(1593.0 ± 1162.5)mL,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率为14.0%。术后随访期平均为(19.6±13.1)个月。术后MSTS 93功能评分平均(18.3±5.2)分,其中Harrington Ⅲ型髋臼周围转移癌中,采用斯氏针骨水泥髋臼成型+全髋置换患者术后MSTS93评分平均为(18.6±5.8)分,而采用肿瘤整块切除联合假体置换的患者术后MSTS93评分平均为(19.3±4.9)分。15例(5.3%)患者在生存期内出现肿瘤局部复发,其中4例为采取整块切除的病例,余11例均为刮除病例。  结论  对于骨盆转移癌导致严重疼痛和行走困难的患者,外科治疗可以缓解症状。本研究提出的改良Harrington外科分型能够有效地指导髋臼转移瘤外科治疗方案制定,在不增加手术风险的前提下具有针对性地提高了外科治疗的效果。   相似文献   

8.
目的 比较不同手术方法治疗骨巨细胞瘤的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1998年11月至2008年11月手术治疗的83例四肢骨巨细胞瘤患者,男52例,女31例,其中胫骨近端26例,股骨远端28例,桡骨远端16例,肱骨近端7例,肱骨远端2例,股骨近端3例,足趾骨1例.于本院确诊时平均年龄30.3 (14~53)岁,Campanacci分级:I级45例,II级35例,III级3例;初发55例,复发28例,合并病理性骨折7例.Jeffer病理分级,一级35例,二级46例,三级2例.结果 83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8个月至9年2个月,平均4年11个月.病灶刮除+液氮冷冻+骨水泥填充术45例,肿瘤复发4例;病灶刮除+液氮冷冻+自体骨植骨术35例,肿瘤复发3例;瘤段骨切除人工假体置换术2例,肿瘤复发0例;瘤段骨切除煮沸灭活后回植1例,肿瘤复发0例.病灶刮除组总复发率8.75%,瘤段切除组织复发率为0.结论 病灶刮除+液氮冷冻+骨水泥填充术、自体骨植骨术和肿瘤瘤段切除术均是治疗骨巨细胞瘤的可靠方法.  相似文献   

9.
曾明  董扬 《肿瘤防治研究》2007,34(8):614-617
 目的 探讨复发性骨巨细胞瘤的手术治疗选择。方法 回顾我院近3年收治的复发性骨巨细胞瘤23例,分析术后复发情况,评价关节功能。结果 本组病例中,7例行再次病灶刮除植骨,13例行瘤段切除,3例行截肢。平均随访26.5个月,21例无复发,1例复发伴肺转移,1例死亡。瘤段切除病例中,10例行人工关节置换,2例行异体骨移植。对病灶刮除组、关节置换组和异体骨移植组进行Ennek-ing功能评分,分别为29.8、25.2和22分。病灶刮除组和异体骨移植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复发性骨巨细胞瘤首选病灶刮除。如存在病灶刮除反指征,则膝关节周围选择瘤段切除人工关节置换,腕关节周围选择带关节异体骨移植或同时合并关节融合。骨盆部位复发病例首选瘤段切除。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不同手术方式选择策略,分析复发以及影响患肢功能的危险因素。方法 2001年1月至2017年12月我院接受外科手术治疗且经病理确诊的120例纳入研究。其中男66例,女54例,首诊时年龄为15~66岁。其中10例合并病理性骨折。手术方式采用病灶刮除+植骨,病灶刮除+骨水泥填充,瘤段切除术以及假体重建术;分析影响手术方式的选择、复发及肢体功能的因素,包括发病部位、病理性骨折及手术方式。结果 120例术后均得到随访,随访时间6~210个月。术后复发7例,复发率5.83%。按发病部位可分为股骨上端10例,股骨下端41例,胫骨上端38例,胫骨下端4例,腓骨上端7例,肱骨上端7例,桡骨上端3例,桡骨下端9例,尺骨下端1例;生长在膝关节周围的病例则有69例。行病灶扩大刮除+植骨术的20例中5例(25.0%)局部复发,行病灶扩大刮除+骨水泥填充的36例中2例复发(5.5%),行瘤段切除的32例及行假体置换的32例均无复发。10例合并病理性骨折的病例中2例复发(20.0%)。结论骨巨细胞瘤尤以膝关节周围最为好发。手术方式与术后复发的风险相关。可通过扩大刮除及骨水泥填充的方式,既彻底保留患肢功能,又降低术后并发症。而对于病灶浸润较广泛的患者来说,病灶切除+假体重建的选择也是必然的。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观察和评价腹腔镜经括约肌间切除(intersphincteric resection,ISR)联合回肠预防性造口治疗超低位直肠癌的临床疗效。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17年6月成都肛肠专科医院收治的74例行腹腔镜超低位直肠癌根治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分为接受腹腔镜ISR联合回肠预防性造口组43例(ISR组),接受腹腔镜超低位前切除(low anterior resection,LAR)联合回肠预防性造口组31例(LAR组),比较两组患者围手术期情况、肿瘤根治情况和术后肛门功能。  结果  两组患者术中出血量、术后住院时间和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但ISR组手术时间明显长于LAR组[(306.6±25.1)min vs.(239.7± 26.4)min,P=0.010];两组患者术后病理T、N分期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ISR组、LAR组T分期诊断符合率分别为93.0%和93.5%;两组环周切缘阳性率均为0,ISR组远切缘长度明显优于LAR组[(2.3±0.1)cm vs.(1.4±0.3)cm,P < 0.001],随访12~42个月,平均23.4个月,ISR组局部复发率明显低于LAR组[0 vs. 12.9%(4/31),P=0.027],两组均无远处转移;两组术后肛管直肠测压结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造口还纳后ISR组和LAR组分别有83.7%和87.1%患者排粪控制良好,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腹腔镜ISR联合回肠预防性造口治疗超低位直肠癌安全可行,肛门功能及短期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2.
  目的  研究影响颅内室管膜瘤患者生存和预后的相关因素, 为临床治疗提供理论依据。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至2018年1月中南大学湘雅医院收治的颅内室管膜瘤患者276例, 分析性别、年龄、肿瘤部位、肿瘤直径、手术切除程度、病理分级、Ki-67指数、术后是否放疗、术后是否化疗对颅内室管膜瘤患者总生存时间和无进展生存时间的影响。  结果  肿瘤部位、手术切除程度、术后是否放疗均能影响颅内室管膜瘤患者总生存时间和无进展生存时间(P<0.001), 并且是影响总生存时间(P<0.001, P<0.001, P = 0.002)和无进展生存时间(P<0.001, P<0.001, P<0.001)的独立因素; Ki-67指数是影响颅内室管膜瘤患者无进展生存的独立因素(P<0.001)。肿瘤位于幕上、Ki-67指数≥10%是提示预后不佳的独立危险因素(P<0.001), 肿瘤全切、术后行放疗是保护因素(P<0.001, P=0.001)。  结论  肿瘤部位、手术切除程度、Ki-67指数、术后是否放疗是响颅内室管膜瘤预后的独立因素, 尽可能的肿瘤全切和术后放疗有助于延长患者的无进展生存时间和总生存时间。   相似文献   

13.
  目的  研究腹腔镜辅助近端胃切除术(laparoscopic-assisted proximal gastrectomy,LAPG)和开腹全胃切除术(open proximal gastrectomy,OPG)治疗SiewertⅡ型和Ⅲ型食管胃结合部腺癌(adenocarcinoma of the esophagogastric junction,AEG)的临床疗效。  方法  回顾性分析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2015年2月至2017年2月收治的116例行近端胃切除的SiewertⅡ型和Ⅲ型AEG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LAPG组48例、OPG组68例。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术中情况、根治效果与肿瘤复发情况。  结果  两组患者手术均顺利完成,无围手术期死亡。LAPG组患者平均手术时间为(3.46±0.46)h,长于OPG组的(2.68±0.68)h;平均术中出血量为(108±46.8)mL,少于OPG组的(236±86.6)mL;胃肠功能恢复时间为(2.56±0.56)d,短于OPG组的(3.82±0.86)d;术后平均住院时间为(12.24±1.86)d,少于OPG组的(14.68±2.89)d;近端切缘(3.06±0.56)cm长于OPG组的(2.38±0.68)cm(均P < 0.05)。两组患者的清扫淋巴结数目、远端切缘、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 0.05)。  结论  LAPG在治疗SiewertⅡ型和Ⅲ型AEG患者的根治效果、术后并发症及肿瘤复发方面与开放手术相当;LAPG具有术中出血少、胃肠功能恢复快、住院时间短的优势,近端切缘更长。   相似文献   

14.
  目的  研究局部进展期近端胃癌新辅助化疗后腹腔镜与开腹手术在安全性与近期疗效方面的差异。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20年1月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收治的74例局部进展期近端胃癌患者的临床资料。通过倾向性评分法进行1∶1匹配将66例患者纳入研究。新辅助化疗后,行腹腔镜手术患者34例,行开腹手术患者32例,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淋巴结清扫数目、进食时间、术后住院天数及并发症,随访术后18个月患者的总生存期(overall survival,OS )及无病生存期(disease- free survival,DFS)。  结果  两组数据对比发现,腹腔镜手术在术中出血量、术后住院时间、排气时间及进食时间上更具优势,在手术时间、清扫淋巴结数目方面逊于开腹手术,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在术后并发症、18个月OS及DFS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腹腔镜手术能减少术中出血量及缩短术后恢复时间,但在手术时间及淋巴结清扫数目上逊于开腹手术;腔镜手术的安全性及近期疗效值得肯定,长期疗效值得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5.
张珂诚  曹博  卫勃  陈凛 《中国肿瘤临床》2019,46(11):546-550
  目的  旨在探究机器人与腹腔镜辅助胃癌根治术在复杂部位区域内淋巴结的效果比较。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4年8月至2015年8月于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接受胃癌根治术的296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机器人组61例,腹腔镜组235例。收集患者临床特征、手术指标、病理和相关肿瘤数据,并根据手术程度分析各站切除淋巴结的数量。  结果  机器人组的淋巴结清扫数量显著增加(P=0.046),在N2区域也能较腹腔镜组清扫更多的淋巴结(P=0.038)。对于远端胃切除术,机器人组和腹腔镜组可分别切除脾动脉区域的(2.8±1.7)和(2.2±1.2)个淋巴结(P=0.036)。对于全胃切除术,机器人组和腹腔镜组可分别切除脾动脉区域的(2.8±1.2)和(2.1±1.0)枚淋巴结(P=0.049)。脾门周围淋巴结的切除数为(1.8±0.8)和(1.3±0.7)枚(P=0.042),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两组的术中输血率(P=0.617)、术后住院天数(P=0.071)、近端切缘(P=0.064)和远端切缘(P=0.667)无显著差异。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也无显著差异(P=0.854),但是根据Clavien-Dindo分级,机器人组的术后并发症程度显著下降(P=0.039)。  结论  机器人辅助胃癌根治术能够在复杂部位的区域淋巴结中发挥更大的优势,并且可能有助于降低根治性D2淋巴结清扫后并发症的严重程度。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完全腹腔镜胰十二指肠切除术中联合“洪氏一针法”及“陈氏缝合技术”进行胰肠吻合的操作要点及临床效果。  方法  回顾性分析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2018年4月至2020年11月在腹腔镜胰十二指肠切除术中联合应用“洪氏一针法”及“陈氏缝合技术”进行胰肠吻合的65例患者临床资料。  结果  患者均在腹腔镜下完成标本切除及消化道重建。术中观察:手术时间(291.08±58.77)min,标本切除时间(159.54±31.50)min,胰肠吻合时间(43.38±6.32)min,术中出血量(151.54±102.69)mL,输血患者比例为6.15%(4/65)。并发症:A级胰瘘12例,B级胰瘘5例,胆瘘4例,胃排空障碍4例,肺部感染2例,腹腔积液2例,消化道出血1例。术后平均下床活动时间(2.26±0.59)天,平均排气时间(3.91±0.76)天,平均进食时间(4.57±0.75)天,平均住院时间(14.28±5.42)天。无死亡病例。再入院患者1例,原因为消化道出血,DSA血管造影提示胃十二指肠动脉动脉瘤出血,栓塞后治愈。  结论  在完全腹腔镜胰十二指肠切除术中联合应用“洪氏一针法”及“陈氏缝合技术”进行胰肠吻合,胰肠吻合时间较短,操作较简单,术后胰瘘发生率较低,吻合安全确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代谢综合征(metabolic syndrome,MS)及其组份与结直肠癌根治术后的短期预后的关系。  方法  收集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2013年1月至2018年12月行结直肠癌根治术的919例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采用Logistic、Cox回归分析MS及其组分对结直肠癌患者术后短期并发症及生存的影响。  结果  本研究中MS组的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17.9%)较非MS组(11.5%)高(P=0.014)。单因素分析显示MS、高血压、高血糖影响结直肠癌术后并发症的发生(均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高血糖是术后发生并发症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生存分析发现,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igh 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HDL-C)是结直肠癌术后生存期的危险因素(均P<0.05);超重或肥胖是结直肠癌术后总生存期的保护因素(P=0.007)。  结论  MS及其相关组份对结直肠癌术后并发症和生存有明显影响作用;MS及相关组份在短时间内难以控制满意,对结直肠癌预后影响较大,应当引起临床医生的重视。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总结进展期胃癌行根治性胰十二指肠切除术(PD)联合周围组织器官切除在原发及复发胃癌治疗中的的经验及疗效。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2年10月至2006年10月收治的5例原发胃癌或胃癌术后复发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或联合周围脏器切除病例, 其中3例为原发胃癌, 2例为胃癌术后复发。  结果  1例患者因腹腔感染及腹腔出血于围手术期内死亡, 1例出现胰瘘, 经保守治疗好转后出院。4例患者均获得12个月以上生存, 平均生存期22.2个月。  结论  胰十二指肠切除术联合周围脏器切除治疗胃癌有一定风险, 但如合理应用, 可获得较好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9.
吴晓燕  鲁铭  田辉 《中国肿瘤临床》2014,41(23):1510-1511
  目的  探讨食管癌患者术后通过经空肠造瘘管进行早期肠内营养的临床疗效。  方法  胸腹腔镜联合食管癌根治术的食管癌患者178例, 其中98例食管癌患者术后经空肠造瘘管进行肠内营养, 80例患者行全静脉营养支持, 所有患者均于术后第1、10天测定血红蛋白(Hb)、清蛋白(ALB)、总蛋白(TP)、淋巴细胞计数(TLC)、血清转铁蛋白(TF)水平。  结果  肠内营养组患者术后第10天血红蛋白(Hb)、清蛋白(ALB)、总蛋白(TP)、淋巴细胞计数(TLC)、血清转铁蛋白(TF)水平均高于静脉营养组(P < 0.05);肠蠕动恢复时间、下床活动时间、术后住院天数、住院费用均优于静脉营养组。  结论  经空肠造瘘管肠内营养能改善患者机体营养状态, 维护和促进胃肠道功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