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目的探索出生缺陷危险因素,制定干预措施。方法对崇州市2000-2010年出生缺陷监测资半中进行分析。结果 11年间出生缺陷发生率为10.00‰,呈上升趋势,每年按4.48%速度递增。出生缺陷分类前5位依次为多指(趾)、唇(腭)裂、外耳及其他畸形、马蹄内外翻、外耳道闭锁,占出生缺陷总数的61.29%。缺陷儿死亡率(74.76‰)高于非缺陷儿死亡率(6.20‰)。在出生缺陷中,有7.28%的孕母在孕早期有患病、服药、接触有害物质等因素。出生缺陷产后临床诊断占81.31%,产前B超诊断占16.75%,结论针对出生缺陷发生的原因提出了婚前卫生指导、围产儿保健和送传咨询、提高产前诊断技术等干预措施。  相似文献   

2.
目的:了解民勤县出生缺陷发生情况、变化趋势、影响出生缺陷的可疑因素、主要畸形发生顺位、构成比,为制定干预措施提供依据。方法:对民勤县2006~2010年8 098例围产儿进行监测,对出生缺陷监测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出生缺陷61例,出生缺陷率7.53‰,围产儿死亡率13.46‰,缺陷围产儿死亡率540.98‰,占围产儿死亡的30.28%;孕妇居住地环境、孕母文化程度、孕早期用药、孕期疾病、异常孕产史、遗传等因素与围产儿出生缺陷发生率有一定关联,63.94%的缺陷儿母亲孕早期无明显致畸因素。结论:应开展婚前检查,加强孕前期及孕期保健,争取开展遗传咨询、产前诊断,以提高监测质量,防止发生出生缺陷,提高出生人口素质。  相似文献   

3.
金华市出生缺陷监测结果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金华市21家医院1年的出生缺陷监测结果显示:出生缺陷发生率为3.97%。,其中城镇5.58%,农村3.30‰,男性2.61‰,女性5.60‰;缺陷分类前6位依次为唇裂、脊柱裂、多指(趾)、无脑儿、腹裂、脑积水;围产儿死亡率9.60‰,出生缺陷儿围产期死亡率603.77‰。出生缺陷严重影响儿童的生存、健康和发展,因此,应采取积极的干预措施,加强孕期监测,及早明确诊断,及时终止妊娠。  相似文献   

4.
出生缺陷监测结果分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 了解福田区出生缺陷发生的基本情况, 找出有关影响因素, 为更好地落实干预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对辖区内 2001~2003年 767例出生缺陷儿登记卡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总出生缺陷发生率为 21. 54‰; 常住、暂住、流动人口之间出生缺陷发生率分别为 23 .21‰、19 .59‰、22. 11‰; 缺陷儿胎龄满 37周~41+6周 546例, 占 71. 19%; 男女性出生缺陷发生率分别为 24 .57‰、17 .56‰; 出生缺陷确诊时间为产后 7d内者 582例, 占 75. 88%。结论: 出生缺陷监测及报告制度的落实、监测诊断技术的提高是辖区出生缺陷发生率保持较高水平的直接原因; 围产保健及健康教育仍需进一步加强。  相似文献   

5.
肇庆市21762例围产儿出生缺陷监测资料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分析出生缺陷发生的种类、相关因素及干预措施,为早期发现缺陷儿、提高产前诊断技术提供参考。【方法】按照《中国出生缺陷监测方案》进行各项具体监测工作。【结果】21762名围产儿中死亡333例,死亡率15.30‰;出生缺陷279例,出生缺陷检出率12.82‰,城乡出生缺陷检出率为10.91‰、15.29‰,差异有显著性;男、女出生缺陷检出率为12.80‰、11.46‰,差异无显著性;产母年龄≥35岁是出生缺陷的高危因素。前3位出生缺陷依次为胎儿水肿综合征、先天性脑积水、多指。【结论】需进一步普及优生优育知识的宣传,做好婚前及围生期保健工作,加大产前诊断力度,提高产前诊断技术水平,早期发现缺陷儿,及早终止妊娠,以提高出生人口素质。  相似文献   

6.
目的:动态分析郑州市各级医院出生缺陷发生情况,为出生缺陷预防提供决策依据。方法:对2011年7月~2012年6月郑州市各级医院正常分娩婴儿及治疗性引产的围产儿进行出生缺陷监测。结果:共监测围产儿138376例,死亡1408例,死亡率为10.18‰;出生缺陷儿1315例,出生缺陷率为953.4‰;1408例死亡围产儿中缺陷儿488例,占34.66%;≥35岁孕妇分娩围产儿出生缺陷率1260.6‰;缺陷儿产前诊断率为45.40%,产前诊断的出生缺陷疾病前3位分别是先天性心脏病、总唇裂和先天性脑积水,出生后诊断的出生缺陷疾病前3位分别是多指(趾)、外耳畸形和总唇裂。结论:出生缺陷是围产儿死亡的主要原因,重视优生知识宣传,加强产前筛查,提高产前诊断技术是降低出生缺陷儿出生的关键。  相似文献   

7.
按照《山西省“削峰”工程出生缺陷动态监测实施方案》要求 ,1997年以来 ,我市在 10个县 (市、区 )的 94所医院进行了围产儿出生缺陷的动态监测。至 2 0 0 3年 ,共监测围产儿 1874 92例 ,出生缺陷儿 2 4 6 2例 ,出生缺陷发生率为 131.31/万。其中神经管畸形 ( NTD) 881例 ,NTD发生率为 4 6 .99/万 ,占出生缺陷的 35 .78%。围产儿死亡 2 5 0 5例 ,围产儿死亡率为13.36‰。出生缺陷畸形的顺位依次为神经系统缺陷、面耳颈部缺陷、骨骼肌肉系统缺陷、消化系统缺陷。出生缺陷儿有 5 3.5 7%存活 ,缺陷儿死亡率是同期围产儿死亡率的 34.75倍。孕 2 8周前引产的出生缺陷儿 88.12 %依靠 B超诊断。因此采用 B超筛查可降低出生缺陷发生率  相似文献   

8.
太原市1997~2003年围产儿出生缺陷监测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按照<山西省"削峰"工程出生缺陷动态监测实施方案>要求,1997年以来,我市在10个县(市、区)的94所医院进行了围产儿出生缺陷的动态监测.至2003年,共监测围产儿187 492例,出生缺陷儿2 462例,出生缺陷发生率为131.31/万.其中神经管畸形(NTD)881例,NTD发生率为46.99/万,占出生缺陷的35.78%.围产儿死亡2 505例,围产儿死亡率为13.36‰.出生缺陷畸形的顺位依次为神经系统缺陷、面耳颈部缺陷、骨骼肌肉系统缺陷、消化系统缺陷.出生缺陷儿有53.57%存活,缺陷儿死亡率是同期围产儿死亡率的34.75倍.孕28周前引产的出生缺陷儿88.12%依靠B超诊断.因此采用B超筛查可降低出生缺陷发生率.  相似文献   

9.
摘 要 目的 了解2013—2019年武汉东湖高新区围产儿出生缺陷发生特征和变化趋势,为制定预防和干预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依据《中国出生缺陷监测实施方案》,收集辖区孕满28周至产后7天内的围产儿出生缺陷人群监测数据进行分析。结果 2013-2019年武汉东湖高新区出生缺陷发生率呈现逐渐下降趋势(P<0.05)。缺陷儿母亲常住地以城镇为主(71.90%),文化程度大专以上(60.2%),缺陷儿低体重(16.3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出生缺陷产后诊断率远大于产前诊断。出生缺陷类型前5位分别是多指/趾(11.73‰)、外耳其它畸形(9.28‰)、并指/趾(4.89‰)、先天性心脏病(3.79‰)、马蹄内翻足(2.20‰)。结论 巩固出生缺陷三级预防综合干预体系,降低出生缺陷的发生率,提高出生缺陷儿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0.
仙居县出生缺陷监测结果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郑亚红 《中国妇幼保健》2006,21(20):2831-2833
目的:探讨出生缺陷的发生率及相关因素,提出干预措施,减少出生缺陷的发生,以提高人口素质。方法:对4年间监测单位上报的出生缺陷儿报告卡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4年来出生缺陷的发生率逐年下降,平均发生率为10.87‰。出生缺陷的围产儿死亡率为67.19%。出生缺陷儿前5位的缺陷类型为先天性心脏病,肢体畸形,多指、并指(趾),唇、腭裂及无脑畸形。结论:出生缺陷的干预以预防为主,加强宣教及孕期保健,早发现,早处理。  相似文献   

11.
2006~2009年宁波市江北区围产儿出生缺陷监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罗晓蓉  陈晓绒 《中国妇幼保健》2012,27(9):1330-1331,1361
目的:了解该地区出生缺陷发生水平和主要缺陷因素,探讨出生缺陷发生状况、变化趋势及相关因素,为制定干预措施提供可靠依据。方法:对2006~2009年辖区户籍孕产妇分娩的围产儿进行监测,对其相关因素进行回顾性调查分析。结果:出生缺陷发生率13.79‰,围产儿死亡率5.45‰,缺陷儿死亡率174.41‰(是总围产儿死亡率的32倍)。前3位出生缺陷依次为:先天性心脏病、多(并)指趾、外耳其他畸形。出生缺陷发生率与性别无关(χ2=0.41,P>0.05),产妇年龄与出生缺陷发生率无关(χ2=1.24,P>0.05)。结论:降低出生缺陷,预防至关重要,重点推广一级预防,广泛开展预防出生缺陷知识宣传教育,加强孕前、孕期保健、遗传咨询、产前诊断工作,减少出生缺陷的发生。加强二级预防,积极处理三级预防,降低因出生缺陷导致围产儿死亡。  相似文献   

12.
漯河市1999~2001年出生缺陷监测资料分析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目的 :为掌握出生缺陷发生的变动趋势 ,探讨出生缺陷发生的相关因素 ,为制定和采取预防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按照全国出生缺陷监测中心制定的监测方案 ,对漯河市 49所监测医院 1999~ 2 0 0 1年住院分娩的围产儿进行逐一筛查。结果 :3875 7例围产儿中 ,出生缺陷儿 2 5 1例 ,出生缺陷发生率 6 .48‰ ;1999、 2 0 0 0、 2 0 0 1年的出生缺陷发生率分别为 5 .87‰、 6 .2 7‰、 7.39‰ ,呈逐年上升趋势 ;监测的围产儿死亡率 2 0 .5 6‰ ,缺陷儿死亡率 45 8.17‰ ,前 5位出生缺陷是神经管缺陷、总唇裂、先心、脑积水、多指 (趾 ) ;农村出生缺陷发生率显著高于城镇 (P <0 .0 1) ;母龄 <2 0岁及母龄≥ 35岁组出生缺陷发生率显著高于其它年龄组 ;出生缺陷的发生与季节和性别无相关性。产前和产后确诊率分别为 13.94%和 86 .0 6 %。提示 :降低出生缺陷发生率应采取以下措施 :广泛开展健康教育 ,加强婚前保健、围产期保健 ,开展产前诊断和遗传优生咨询 ,育龄妇女增补叶酸 ,进一步加强出生缺陷监测工作 ,制定有效的行政和医疗保健干预措施。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掌握出生缺陷发生率的动态变化,探讨出生缺陷发生的相关因素,为制定预防措施提供依据。方法:按照全国出生缺陷监测中心制定的监测方案,对和龙市医院、保健所1998~2002年住院分娩的围产儿逐一筛查。结果:3 162例围产儿中,出生缺陷儿12例,出生缺陷发生率3.80‰;1998、1999、2000、2001、2002年出生缺陷发生率分别为3.01‰、4.96‰、4.76‰、3.22‰、3.12‰,无显著性差异。监测的围产儿死亡率为13.28‰,出生缺陷儿死亡率为583.33‰,前3位出生缺陷是脑积水、无脑儿、直肠及肛门闭锁;出生缺陷发生率与城乡、季节、性别无相关性;产母年龄与出生缺陷发生率的关系需进一步观察;产前和产后确诊率分别为58.33%和41.67%。结论:降低出生缺陷发生率应采取以下措施:广泛开展健康教育;加强婚前保健、围产期保健;开展产前诊断和遣传优生咨询,强化育龄妇女的医疗保健干预措施。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出生缺陷特征,为降低致残率,提高儿童健康水平寻找有效的干预对策。方法对我市2009—2011年出生缺陷监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按出生缺陷监测国家统一标准进行分类。结果湛江市出生缺陷主要以颌面部、肌肉骨骼系统畸形为主,占68.21%(605/887);缺陷儿死亡296例,出生缺陷儿死亡占新生儿死亡的30.93%(296/957),死亡专率为1.800‰。出生缺陷儿死亡占新生儿死亡的近1/3。先天性心脏病为出生缺陷儿死亡第一位。结论我市出生缺陷以肉眼可见畸形居多,颌面部、肌肉骨骼系统畸形虽不易致死,但致残率极高;先天性心脏病仍为导致新生儿死亡的重要因素。因此,降低先天性心脏病儿出生率,对新生儿进行早期正确的临床诊断,及时处理,可降低新生儿死亡率。  相似文献   

15.
贫困地区围产儿出生缺陷网络监测及干预措施探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王晓云  陈慧春 《中国妇幼保健》2005,20(20):2605-2606
目的:掌握贫困地区出生缺陷发生率及其动态变化,探讨引起出生缺陷的高危因素,为制定减少出生缺陷的策略和干预措施及评价其效果提供基础资料。方法:按照全国出生缺陷监测中心制定的监测方案,采用前瞻性研究的方法,对承德市2001~2003年的出生缺陷进行监测。结果:监测围产儿101 539例,出生缺陷955例,发生率94.05/万,围产儿死亡率14.79‰,出生缺陷儿围产期死亡率356.19‰,占围产儿死亡的30.52%;出生缺陷发生顺位为神经管畸形、先天性心脏病、脑积水、总唇裂、多指。结论:农村出生缺陷发生率明显高于城镇;母龄≥35岁组出生缺陷发生率明显高于其它年龄组。降低出生缺陷发生率工作的重点在农村,加大优生优育的健康教育力度,实施妇幼保健保偿办法,提高产前诊断技术可降低出生缺陷发生率。  相似文献   

16.
石河子地区5年出生缺陷监测结果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王慧  于英  张红 《中国妇幼保健》2007,22(22):3122-3123
目的:了解石河子地区出生缺陷发生率,探讨出生缺陷发生的相关因素,为制定和采取干预措施提供依据。方法:按照全国出生缺陷监测方案的要求,对2001年1月~2005年12月石河子地区23所市县级出生缺陷监测医院住院分娩的孕满28周~产后7天内的围产儿进行监测。结果:5年共监测围产儿16607例,出生缺陷儿129例,出生缺陷发生率为77.1/万,出生缺陷儿的死亡率为328.1‰;前5位出生缺陷依次为神经管畸形、多指畸形、脑积水、唇腭裂、先天性心脏病;农场出生缺陷发生率显著高于城市(P<0.01);出生缺陷儿死亡率是围产儿死亡率的20倍之多;出生缺陷儿与性别无关;母亲孕早期接触不良因素31例,占23.6%;产前确诊率为20%~30%。结论:加强行政领导及管理,充分发挥卫生行政部门对监测工作的协调和监督管理作用;提高产前筛查率及诊断技术;工作重点放在农场,加强健康教育,普及健康知识,在孕前和孕早期及时增补叶酸可有效地降低神经管畸形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7.
郑州市二七区2006~2007年出生缺陷监测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了解河南省郑州市二七区出生缺陷变化趋势,探索影响畸形发生、发展的相关因素及预防干预措施。方法:按照中国出生缺陷监测中心的要求,对2005年10月~2007年9月河南省郑州市二七区5所出生缺陷监测医院住院分娩的孕满28周至产后7天内的10 603例围产儿进行监测。结果:出生缺陷儿发生率为17.35‰(184/10 603),出生缺陷儿死亡率为375.00‰(69/184);出生缺陷儿发生率前5位依次为先天性脑积水、先天性心脏病、尿道下裂、多指?趾?和脊柱裂;双胎出生缺陷儿发生率高于单胎(P0.05);出生缺陷发生率与季节无相关性;男性出生缺陷儿发生率高于女性,但差异无显著性(P0.05);20~年龄组母亲分娩的出生缺陷儿发生率最高,但各年龄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母亲有异常生育史及孕早期不良因素的占20.11%(37/184);产前确诊率为50.00%。结论:开展对育龄妇女优生优育知识教育,加强婚前医学检查、孕前保健及孕早期保健,做好产前检查及产前诊断可降低出生缺陷儿发生率。  相似文献   

18.
围产儿出生缺陷监测分析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目的了解承德市出生缺陷发生状况、变化趋势及相关因素,为制定干预措施提供依据。方法按照中国出生缺陷监测中心制定的出生缺陷诊断及统计标准,对2003~2005年监测医院住院分娩的围产儿进行监测。结果出生缺陷发生率7.35‰,围产儿死亡率9.20‰,缺陷围产儿死亡率420.53‰,占围产儿死亡的33.60%;前5位出生缺陷依次为神经管畸形、总唇裂、先天性脑积水、多指、先天性心脏病;出生缺陷发生率与性别无关(χ2=1.98,P>0.05),城镇发生率为5.76‰,乡村8.34‰,乡村明显高于城镇(χ2=8.52,P<0.01),产妇≥35岁年龄组高于35岁以下组(χ2=4.31,P<0.05)。结论广泛开展预防出生缺陷知识宣传教育,增强防范意识,加强孕前、孕期保健、遗传咨询、产前诊断工作,减少出生缺陷的发生。  相似文献   

19.
王桂凤  史坤翀 《中国妇幼保健》2009,24(26):3687-3689
目的:了解丰台区近10年出生缺陷发生率及主要影响因素,制定有效的预防干预措施。方法:采用回顾性调查和现状调查研究方法,对1997~2006年在丰台区出生缺陷检测的围产期缺陷儿进行相关因素的回顾性调查分析。问卷调查来源于2005年1月~2006年12月分娩的孕产妇。结果:10年共监测围产儿74375例,发现出生缺陷687例,出生缺陷发生率9.24‰,前5位缺陷种类依次为:多指(趾)、唇腭裂、并指(趾)、先心病、先天性脑积水。结论:加强健康教育和围产期保健工作,提高产前诊断技术,大力开展围生儿出生缺陷监测与干预工作,能有效降低围生儿出生缺陷发生率。  相似文献   

20.
太原市1997~2004年围产儿出生缺陷监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钟新艳 《中国健康教育》2005,21(10):790-792
目的 了解太原市1997~2004年出生缺陷儿发生率及变化趋势,探讨出生缺陷发生的相关因素,为制定和采取预防干预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按照山西省“削峰工程”(山西省的出生缺陷发生率高于全国,全国又高于世界,山西省的出生缺陷发生率成了“珠峰”,政府要削除这个“珠峰”采取一系列措施,称作“削峰工程”)及“减少出生缺陷和残疾行动计划”的要求,对1997~2004年太原市10个县(市、区)94所出生缺陷监测医院住院分娩的孕满28周至产后7天内的围产儿进行监测.结果 8年共监测围产儿217908例,出生缺陷儿2871例,出生缺陷发生率131.75/万;其中神经管畸形(NTD)1021例,NTD发生率46.85/万,占出生缺陷36%.围产儿死亡2892例,围产儿死亡率13.27‰;缺陷儿死亡率是同期围产儿死亡率的32.39倍;出生缺陷畸形发生顺位,依次为神经系统缺陷、面耳颈部缺陷、骨骼肌肉系统缺陷,消化系统缺陷;28周前引产出生缺陷儿诊断89.74%依靠B超.结论 出生缺陷是围产儿死亡的重要原因,开展广泛健康教育,普及婚检和进行保健知识宣传,加强孕产期保健和产前B超筛查等,可降低出生缺陷发生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