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75 毫秒
1.
背景:溃疡性结肠炎(UC)的发病在不同地区和民族之间存在差异,其发病率逐年增高,但发病原因至今仍不十分明确。目的:探讨新疆地区维吾尔族和汉族UC发病可能的危险因素。方法:纳入经结肠镜检查和病理活检确诊的93例初发型UC患者,其中维吾尔族患者46例,汉族患者47例,同时选择匹配的健康人作为对照。行问卷调查,对可能与UC发病相关的11个变量行单因素分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变量进一步行多因素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单因素分析显示:油腻饮食、阑尾切除、肠道感染、精神紧张、牛奶摄入与维吾尔族人群UC的发病相关(P<0.05);而吸烟、辛辣饮食、阑尾切除、肠道感染、精神紧张、牛奶摄入与汉族人群UC的发病相关(P<0.05)。多因素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油腻饮食(OR=1.970,95%CI:1.412~2.785,P=0.000)、偶尔和经常牛奶摄入(OR=3.219,95%CI:1.190~8.567,P=0.005;OR=2.375,95%CI:1.024~6.649,P=0.004)可能是维吾尔族人群UC发病的危险因素;精神紧张(OR=1.975,95%CI:1.032~3.469,P=0.025)、经常牛奶摄入(OR=4.291,95%CI:1.418~11.913,P=0.012)可能是汉族人群UC发病的危险因素,而吸烟可能是保护因素(OR=0.076,95%CI:0.015~0.527,P=0.004)。结论:新疆地区维吾尔族和汉族UC的发病危险因素可能存在差异,对于维吾尔族人群,油腻饮食、牛奶摄入可能是UC发病的危险因素;而精神紧张、经常牛奶摄入可能是汉族人群UC发病的危险因素,吸烟可能是保护因素。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妊娠期糖尿病的相关影响因素,为深入研究妊娠糖尿病发生机制及医学营养干预治疗妊娠期糖尿病提供科学理论依据。方法 2016年6—10月在山东省某三级甲等医院产科门诊,对孕周为24~28的孕妇发放调查问卷,患者自愿参加,随机调查,共收集问卷620份,分析统计影响妊娠期糖尿病发病率的危险因素和保护因素。结果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妊娠期糖尿病患者的危险因素为,平时喜食甜食、饮食口味偏油腻、喜食烧烤、熏制类食物,有每天喝粥的习惯,喜食各种高糖分果干(P0.05,OR=10.242,17.669,39.845,472.341,12.637)。妊娠期糖尿病患者的保护因素为经常进食玉米等粗粮食品,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OR=0.016)。结论平时喜欢吃甜食、口味偏油腻、喜食烧烤、熏制类食物,有每天喝粥的习惯,喜食各种高糖分果干的孕妇,患妊娠期糖尿病的几率要大。由此可见,经常进食粗粮食品,而经常进食玉米等粗粮食品的孕妇,则不易得妊娠期糖尿病,OR=0.016,是妊娠期糖尿病的保护因素。  相似文献   

3.
背景:炎症性肠病(IBD)的发生、发展与饮食关系密切,食物不耐受在IBD中的发生情况及其与IBD的关系尚不十分清楚。目的:探讨活动期克罗恩病(CD)和溃疡性结肠炎(UC)患者中食物不耐受的差异。方法:选取2016年1月—2017年11月中南大学湘雅医院确诊的活动期134例CD、67例UC患者和42名正常对照者。以ELISA法检测14种食物的血清特异性IgG,据此评价食物不耐受情况,分析CD和UC患者食物不耐受的差异。结果:CD和UC患者食物不耐受阳性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 0. 001),CD患者又明显高于UC患者(P 0. 001)。三组间食物不耐受程度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46. 707,P 0. 001)。CD患者4种和6种食物不耐受的发生率均明显高于UC患者(P 0. 001)。与UC患者相比,病变累及结肠的CD患者的食物不耐受率无明显差异(P=0. 100),而累及小肠的CD患者明显升高(P=0. 010)。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食物不耐受≥4种为病变累及小肠的CD的危险因素(P=0. 040)。结论:CD和UC患者的食物不耐受阳性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CD患者食物不耐受发生率高、程度重、种类多,病变累及小肠的CD患者的食物不耐受发生率明显高于结肠型CD和UC患者,食物不耐受≥4种可能为小肠型CD的预测因素。  相似文献   

4.
福建省溃疡性结肠炎患病危险因素的病例对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病例对照研究,调查溃疡性结肠炎(UC)发生的可能危险因素。方法对100例确诊UC患者、100例配对的健康个体进行问卷调查,包括IBD家族史、吸烟、牛奶摄入量、工作紧张度、酒精摄入量、感染性肠病史、阑尾切除术、NSAID类药物服用等共32项内容,对结果进行统计,以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出UC具有统计学意义的致病危险因素。结果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职业紧张程度、家用冰箱、饮用牛奶、西式快餐、吸烟、母乳喂养、IBD家族史、感染性肠病史、非甾体止痛药物摄入及阑尾切除术在两组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提示:IBD家族史(OR=11.251)、牛奶摄入(OR=7.020)、感染性肠病(OR=5.063)、油炸食品摄入(OR=3.812)、吸烟(OR=0.240)等因素具有统计学意义,其中吸烟为保护因素。结论 IBD家族史、油炸食品摄入、牛奶摄入、感染性肠病可能是UC的致病危险因素;吸烟可能是UC的保护因素。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北京市昌平区南口镇农村社区不同糖代谢人群饮食摄入量与构成比的特点。方法在2014年3月至2015年1月间,对《北京农村社区2型糖尿病管理模式的建立》项目的人群进行2 h 75 g口服葡萄糖粉的葡萄糖耐量试验及饮食调查。排除既往类固醇药物及降糖降脂药物使用者及合并严重心脑血管、肝肾疾病者,共得到485例完整数据(糖耐量异常187例,2型糖尿病129例,正常169例)。结果糖尿病组豆乳类摄入量高于IGT组(P0.05),干豆类高于正常组和IGT组(P0.05);正常组薯类和鱼类摄入量高于IGT组(P0.05),谷类则小于IGT组(P0.05);3组受试者共同比较,各种宏量营养素的摄入量及供能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人群动植物食物的摄入量、粗粮和膳食纤维的摄入量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单纯的饮食改变可能不是农村糖尿病发病率增加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6.
背景:为了使病人更好地配合治疗并改善他们的营养状态,有人曾建议在进食的同时服用抗结核药(这可以减少与吡嗪酰胺有关的呕吐)。然而食物有可能降低经口给与的利福平和异烟肼的生物利用度。目的和方法;在27名结核病病人(男性15,女性12)进行了三重交叉药代动力学研究以比较不进食(对照)和进食高碳水化合物(CHO)或高脂质(LIPID)饮食情况下利福平、异烟肼和吡嗪酰胺的生物利用度。结果:CHO饮食降低了异烟肼的生物利用度。测得的最高药物浓度(Cm)减少了20%(P=0.0002)。8小时内的浓度-时间曲线下面积(AUC8)减少了19%(P=0.01)。CHO饮食使利福平达到最高浓度(Tmax)的时间延长了21%(P=0.03)。LIPID饮食使异烟肼的Cm降低了9%(P=0.03)。每次吃饭的个体病人的生物利用度与不进食的对照的生物利用度进行了比较。Cm或AUC8下降超过20%被认为有显著意义。占很大比率的病人中(33-56%),异烟肼和利福平的生物利用度都因进食而有所下降。结论:同时进食对药物治疗结核病可能有重大的不良影响。认为药物与饮食同时服用可取的观点是可疑的。  相似文献   

7.
背景:幽门螺杆菌(Hp)感染是胃溃疡发病的重要因素,虽然根除Hp有助于胃溃疡愈合,但仍有较高的复发率。因此,除Hp感染外,仍有诸多胃溃疡致病因素值得关注。目的:探讨根除Hp后胃溃疡复发的非再感染影响因素。方法:纳入2011年1月-2012年6月于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就诊的Hp阳性胃溃疡初发患者164例,对其根除Hp并治疗胃溃疡。对Hp根除成功且溃疡愈合的患者,于溃疡愈合后的3、6、12个月进行随访,采集可能与胃溃疡复发相关的因素,分析其与溃疡复发的关系。结果:共123例Hp阴性患者完成12个月的随访,其中18例(14.6%)溃疡复发。χ2检验显示年龄、性别、吸烟/饮酒、服用非甾体消炎药(NSAIDs)、不良情绪、不良饮食习惯与胃溃疡复发相关(P0.05);在不良饮食习惯中,饮食不规律、喜食不易消化食物、喜食快餐/碳酸饮料与胃溃疡复发相关(P0.05)。结论:胃溃疡患者应改变不良生活习惯、合理用药、调节心理状态以及合理饮食,从而避免胃溃疡复发。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食物不耐受(FI)与炎症性肠病(IBD)的相关性,为IBD的临床诊治提供参考.方法:对符合IBD诊断的患者(n=143),包括溃疡性结肠炎(UC,n=97),克罗恩病(CD,n=46),对照组健康体检者(n=47),用ELISA半定量检测血清中14种食物过敏原特异性IgG抗体水平.结果:食物特异性IgG抗体检测的阳性率依次为:IBD(75.52%,108/143),UC(78.35%,76/97),CD(69.57%,32/46),均高于对照组(17.02%,8/47,P<0.05);而IBD、UC与CD组间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IBD患者对14种食物不耐受率的范围为1.39%(牛肉、蘑菇)-45.46%(蛋黄蛋白),其不耐受的食物多集中依次为蛋黄蛋白、虾、蟹、玉米、牛奶、大米及鳕鱼等.结论:FI可能是引起或诱发IBD发病的原因之一.通过检测FI特异性IgG抗体的水平,对临床IBD患者的饮食指导有一定意义,并对进一步探讨IBD的发病机制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饮食护理干预对糖尿病肾病患者饮食治疗依从性的影响。方法在该院2017—2018年期间收治住院治疗的糖尿病肾病患者中选择110例作为实验研究对象,患者就能符合糖尿病肾病诊断标准,家属以及患者知晓实验方案自愿参与,无严重并发症合并情况。分析饮食护理前后治疗依从性(计划饮食、准确评估食物、定时定量进食、参照标准进食)以及生活质量评分。结果护理干预后患者的计划饮食、准确评估食物、定时定量进食、参照标准进食等各项饮食治疗依从性指标明显优于护理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糖尿病肾病患者生活质量显著高于护理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常规护理的同时联合饮食护理干预能够更加规范糖尿病肾病患者的饮食,提高饮食治疗依从性、疾病治疗预后。  相似文献   

10.
溃疡性结肠炎(UC)是一组病因和发病机制不明的肠道慢性非特异性炎症性疾病。近年来研究认为UC可能主要由遗传基因易感个体决定,免疫反应增强是关键的直接发病机制;并且许多研究都表明肠道菌群在UC的发病机制中起到了重要的启动作用,环境、饮食、精神心理等因素可能是发病的重要诱因。基于此理论,微生态制剂在治疗炎症性肠病中得到广泛的  相似文献   

11.
背景:溃疡性结肠炎(UC)病因复杂,其发病机制是国内外研究的热点,近年来肠道神经系统(ENS)异常越来越受学者们关注。目的:探讨神经生长因子(NGF)在UC中的表达及其意义。方法:纳入2011年1月-2013年5月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确诊的UC患者40例,选取同时期单纯性结肠息肉患者10例和健康体检者10例作为对照组,采集肠黏膜标本和静脉血。分别采用免疫组化染色和ELISA法检测NGF在UC患者和对照组肠黏膜和血清中的表达。结果:NGF在UC组肠黏膜组织中的表达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轻度与中度、重度UC患者肠黏膜组织NGF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中度与重度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UC肠黏膜组织中NGF表达与UC严重程度呈正相关(rs=0.505,P0.05)。NGF在UC肠黏膜组织中的表达与病变部位无关。NGF在UC患者血清中的表达与肠黏膜组织中的表达呈负相关(r=-0.529,P0.05)。结论:NGF在UC肠黏膜组织中的高表达可能与UC发病机制有关,NGF可能是连接神经系统与免疫系统的桥梁,且与UC严重程度呈正相关;NGF在UC患者血清中的表达可有助于疾病程度的判断。  相似文献   

12.
幽门螺杆菌感染在慢性胃炎患者中的危险因素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慢性胃炎患者幽门螺杆(Hpylon)感染的危险因素.方法:对345例经胃镜确诊的慢性胃炎患者采用统一调查表进行问卷调查,14C-尿素呼气试验检查Hpylori,Hpylori阳性191例列为病例组,Hpylori阴性154例列为对照组.结果:单因素分析显示文化程度、居住地、在外就餐、进餐速度、暴饮暴食、食醋、食用辛辣食物、食用油炸食品、胃病家族史、精神紧张与Hpylori感染的关系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分析表明文化程度、在外就餐、暴饮暴食、食醋及食用辛辣食物5个因素有显著性差异.其中,文化程度、食醋与Hpylori感染呈负相关(β=-0.247,-0.510,均P<0.05),外出就餐、暴饮暴食、食用辛辣食物与Hpylori感染呈正相关(β=0.617,0.577,0.190.均P<0.05).结论:经常在外进餐、暴饮暴食及食用辛辣食物可显著增加Hpylori感染的危险性,提高文化程度,适量食醋可以减少Hpylori感染的风险.  相似文献   

13.
细胞凋亡与溃疡性结肠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0 引言 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是原因不明的慢性肠道炎症性疾病,目前人们认为他的发病机制是多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包括环境因素、遗传因素和免疫因素等,即感染、饮食等环境因素作用于遗传易感的人群,使肠免疫反应过度亢进,导致肠黏膜损伤而发病。但UC的病因仍然不清楚。近年来,UC与细胞凋亡的关系受到了人们的关注,一些结果显示细胞凋亡可能在UC的发病中起重要的作用,下面我们从细胞凋亡的角度来探讨一下UC的发病机制。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老年非甾体抗炎药(NSAIDs)相关消化性溃疡的临床特征及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323例消化性溃疡患者临床完整资料,据患者发生消化性溃疡前10 d是否服用NSAIDs分为NSAIDs组(n=122)、非NSAIDs组(n=201)。设计一般情况调查表,仔细查阅患者病历资料,详细记录两组基线资料、症状、胃镜检查特点及NSAIDs患者用药情况,分析NSAIDs相关消化性溃疡临床特征及影响老年NSAIDs相关消化性溃疡发生的相关因素。结果NSAIDs组年龄、心脑血管例数均明显高于非NSAIDs组,腹痛发生率明显低于非NSAIDs组,无临床症状比例明显高于非NSAIDs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NSAIDs组溃疡多发于胃部,非NSAIDs组胃溃疡多发于十二指肠部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NSAIDs组多发病灶占比高,非NSAIDs组单发病灶占比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NSAIDs组122例患者服用阿司匹林74例,服用消炎药10例,止痛药38例,服用不同非甾体抗炎药患者胃镜下溃疡形态、大小、数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非条件多项Logistic回归分析证实,年龄、心脑血管疾病及幽门螺杆菌(Hp)感染均可能是诱发NSAIDs相关性消化性溃疡发生的影响因素(OR>1,P<0.05)。结论老年NSAIDs相关消化性溃疡发病年龄高于非NSAIDs相关消化性溃疡,且多合并心脑血管疾病,多发于胃部,而胃溃疡中多累及胃窦位置,无显著临床症状,胃镜检查下溃疡多发占比高,服用不同种类NSAIDs药物在溃疡大小、形态等方面无显著差异,年龄、心脑血管疾病及Hp感染均是老年NSAIDs相关消化性溃疡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初发型与慢性复发型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患者在发病危险因素、临床表现、疾病严重程度、实验室指标、内镜特点、病理特征、诱导缓解方法等方面的差异。方法收集2017年1月1日至2019年11月1日于武汉大学人民医院住院的137例UC患者的相关病例资料、辅助检查结果及药物治疗方法;依据患者既往史分为初发型组和慢性复发型组,对相关数据整理后采用SPSS 23.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初发型组61例,慢性复发型组76例;慢性复发型组饮酒史比率(28.9%)高于初发型组患者(13.1%)(P0.05),在诱发因素比率上慢性复发型组比率(35.5%)也高于初发型(16.4%)(P0.05);具体诱发原因中以停药(27.0%)、不洁饮食(16.2%)、刺激饮食(10.8%)为主;初发型组腹泻比率(60.7%)高于慢性复发型组(43.4%)(P0.05);病变范围上慢性复发型组E1、E2比率(47.4%)高于初发型组(26.2%),E3比率(52.6%)低于初发型组(73.8%)(P0.05);病理表现上初发型组隐窝脓肿、腺体萎缩比率(66.7%)高于慢性复发型组(39.4%)(P0.05);药物治疗方面初发型组单用水杨酸制剂比率(73.8%)明显高于慢性复发型组(40.8%)(P0.001),全身应用类固醇激素比率(21.3%)明显低于慢性复发型组(51.3%)(P0.001)。两组在性别、年龄、腹痛、血便、体质量减轻、发热、疾病严重程度和病情活动度、WBC、Hb、CRP、ESR、贫血程度等实验室指标及内镜表现和免疫抑制应用上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慢性复发型UC患者相对于初发型UC患者往往发病具有明显诱发原因,饮酒既可能是其危险因素,也可是诱发原因之一;初发型患者腹泻比率高于慢性复发型患者,可能与这里患者病变范围多位于降结肠以上部分相关;初发型患者隐窝脓肿比率较高,提示病情进展变化可能。慢性复发型患者类固醇激素应用明显高于初发型患者,对于复发型患者药物诱导缓解治疗可考虑水杨酸制剂加量(轻、中度患者)或水杨酸制剂、类固醇激素、免疫抑制剂联合治疗(重度患者)。  相似文献   

16.
背景:慢性便秘(CC)的病因多样化,不同年龄段CC的病因特点可能存在差异。目的:探讨不同年龄段CC患者的病因特点。方法:选取2012年6月~2013年6月于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就诊的CC患者369例,分为青年组、中年组、老年组,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采集患者资料,问卷内容包括一般情况、CC发病相关因素,分析各组CC患者病因特点。结果:功能性CC病因中,中年组、老年组低纤维素饮食、进食量减少、滥用泻剂的比例较青年组显著增加(P0.05),饮食不规律、长时间抑制便意、排便不专注、工作/生活压力大的比例较青年组显著减少(P0.05)。器质性CC病因中,中年组、老年组结直肠息肉/肿瘤、伴随疾病、长期服用药物的比例较青年组显著增加(P0.05)。中年组、老年组女性发生焦虑和抑郁的比例较青年组显著增加(P0.05),三组男性患者发生焦虑和抑郁的比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青年CC患者需注意饮食习惯、排便习惯、生活/工作压力,中老年CC患者需注意结直肠息肉或肿瘤以及可引起CC的伴随疾病、药物性因素等,中老年女性CC患者需注意焦虑和抑郁等精神因素。  相似文献   

17.
背景:炎症性肠病(IBD)是一组病因不明的慢性非特异性肠道炎症性疾病,既往研究发现食物不耐受可能与其发病有关。目的:调查我国苏州地区克罗恩病(CD)患者的食物不耐受发生情况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纳入2007年3月—2015年8月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确诊IBD患者100例,其中CD 50例,溃疡性结肠炎(UC)50例。以食物过敏原IgG抗体检测试剂盒(ELISA法)检测14种食物的血清特异性IgG,据此评价食物不耐受情况,分析食物不耐受与CD疾病特点的关系。结果:与UC患者相比,CD患者更易发生食物不耐受(98.0%对72.0%)且敏感度更高(P=0.000 1)。CD患者糖类和蛋白质类食物不耐受发生率较高,统计学分析显示一种或多种食物不耐受与患者确诊年龄、病变部位、疾病行为、合并肛周病变、瘘管和疾病活动有关(P0.05);对糖类、蛋白质类食物不耐受者,病变部位多为末端回肠(LI);疾病处于活动期时,可表现为对多种食物不耐受。结论:苏州地区CD患者较UC患者更易发生食物不耐受,尤其是末端回肠型CD患者,以糖类、蛋白质类食物不耐受为主。食物不耐受与CD病情活动、进展和肛周病变、瘘管有明显联系。  相似文献   

18.
IgG IgM及IL-8在显微镜结肠炎发病机制中作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显微镜结肠炎(MC)发病机制中免疫因素和炎症因子所起的作用.方法 对2004年8月至2006年3月就诊于包头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内蒙古消化病研究所的32例MC患者、71例肠易激综合征(IBS)及38例溃疡性结肠炎(UC)患者,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肠黏膜IgG、IgM,采用放射免疫法测定血清IL-8质量浓度.结果 MC组肠黏膜IgG、IgM表达显著增高,与IBS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UC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MC组血清IL-8显著低于UC组(P<0.05),与IBS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在MC的发病机制中,免疫调节功能异常可能为MC发病的主要因素,炎症并非引起MC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9.
张洁  曹晓玮  张欣  赵鹏 《中国临床新医学》2019,12(11):1172-1176
目的探讨济南地区膳食习惯及代谢综合征各要素对高尿酸血症的影响,为高尿酸血症的预防控制提供科学指导。方法选择2017-02~2018-10于该院健康管理中心体检的济南市常住居民200例作为研究对象,其中高尿酸血症者100例作为病例组,体检正常者100名作为对照组。收集研究对象的基本信息、生活饮食习惯、身体测量和生化指标等资料,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体质量指数(BMI)、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肌酐(Cre)是血清尿酸水平的正向影响因素,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是血清尿酸水平的负向影响因素(P0.05)。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有吸烟史、经常饮用啤酒、经常食用动物内脏、经常饮用甜饮料是高尿酸血症发生的危险因素,而经常定时补充维生素C和经常食用粗粮是高尿酸血症发生的抑制因素(P0.05)。结论高BMI水平、高血脂水平均与高血清尿酸水平有关联。减少饮酒,少食动物内脏类等富含嘌呤的食物,经常补充维生素C,多吃粗粮可以预防或者减少高尿酸血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非糜烂性反流病(NERD)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选择2015年9月至2017年3月在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岳阳中西医结合医院就诊的100例NERD患者作为病例组,同期100名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收集研究对象的一般资料、饮食习惯、生活方式、精神心理状态、胃肠道疾病家族史等情况,分析上述因素对NERD发病的影响。结果单因素分析显示,病例组与对照组在性别、甜食、生冷、辛辣、饮酒、咖啡、进食过饱、吸烟、焦虑、抑郁、胃肠道疾病家族史方面的暴露率不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上述11个变量与NERD发病相关。多因素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显示,年龄(X2:P=0.001,OR=1.85)、生冷(X7:P=0.027,OR=5.47)、辛辣(X8:P=0.027,OR=3.36)、咖啡(X12:P=0.064,OR=3.34)、进食过饱(X13:P0.001,OR=9.98)、焦虑(X18:P=0.001,OR=4.09)、抑郁(X19:P=0.006,OR=2.21)、胃肠道疾病家族史(X20:P0.001,OR=24.93)是NERD发病的危险因素。结论喜食生冷、辛辣、咖啡、进食过饱、焦虑、抑郁、胃肠道疾病家族史是NERD发病的独立危险因素。针对高危人群,节制饮食和改善情绪对防治NERD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