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随着双黄连注射液在临床上的广泛应用,其不良反应也逐渐增多。笔者从双黄连注射液的不良反应入手,探讨其发生机理、预防控制方法,以减少和预防应用双黄连注射液时发生严重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2.
56例双黄连注射液不良反应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健 《中外医疗》2010,29(7):125-126
目的分析双黄连注射液的不良反应特点,为临床使用双黄连注射液提供参考,预防和减少该类药不良反应的发生。方法2006~2008年内收集的980例使用双黄连注射液引起不良反应56例病历,进行统计和分析,结果双黄连注射液不良反应以变态反应最为常见(占98.2%),严重的不良反应为过敏性休克(占1.8%),。结论及时诊断和治疗可降低双黄连注射液不良反应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3.
双黄连注射液不良反应12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讨论双黄连注射液在临床使用中发生不良反应的情况及其发生规律,为临床用药提供参考.方法 统计分析双黄连注射液不良反应与患者性别、年龄、用药剂量、稀释介质、制作工艺等因素的相关性.结果 不良反应发生与患者性别、年龄、用药剂量无明显相关性,与合并用药、稀释介质、制作工艺有相关性.结论 临床使用时减少与大环内酯类合并使用,使用0.9%氯化钠注射液稀释,使用同一批号产品可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  相似文献   

4.
项海燕 《吉林医学》2010,31(31):5546-5546
目的:分析双黄连注射液不良反应发生情况,为临床安全用药提供参考。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对使用双黄连注射液出现不良反应的68例患者的不良反应报告进行分析。结果:不良反应发生以婴幼儿居多(21例,占30.88%);临床表现以皮肤及其附件损害居首位(39例,占57.35%)。结论:临床应用双黄连注射液时应密切观察,避免不良反应发生。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与研究临床双黄连注射液使用中出现的不良反应及其影响因素分析。方法:选择我院收治的使用双黄连注射液发生不良反应的患者共35例纳入研究,回顾性分析患者的一般临床资料,总结与分析患者用药过程中出现的不良反应情况,并分析其不良反应的影响因素。结果:35例出现不良反应的患者占我院使用双黄连注射液患者的3.12%,即不良反应发生率为3.12%;不良反应包括皮疹,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胃肠道反应,发热,心脑血管反应,胸闷心悸等;不良反应的发生与患者性别、用药剂量、用药时间及是否合并用药有关。结论:临床在使用双黄连注射剂过程中需注意识别常见不良反应,并注意发生不良反应的相关影响因素,以促进治疗效率,降低患者不良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6.
双黄连注射液由金银花、黄芩、连翘制备而成,可清热解毒、宣散风热,作用迅速,有良好的生物利用度,临床上治疗上呼吸道感染、肺炎、扁桃体炎等病症,均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近年中药注射剂所致不良反应显著增多,双黄连注射液所导致的不良反应总是排列在首位,其不良反应涉及人体多个系统和器官,如皮肤、消化系统、心血管等系统的损伤,严重者甚至会发生过敏性休克。目前双黄连注射液致敏原因尚存争议,本文从中医理论、物质基础、类过敏反应的机制等方面综述,对其导致类过敏的原因进行讨论,以求为增加双黄连注射液的安全性提供建议。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双黄连注射液所致不良反应的一般规律及特点,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结论:应加强对双黄连注射液的应用监测,减少药品不良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双黄连注射液对儿童产生不良反应的一般规律及特点,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 把本单位住院部和门诊部所有双黄连注射液所致不良反应汇总起来,并对其进行分类、统计与分析。结果 双黄连注射液所致不良反应主要为变态反应,其中皮肤反应29例(占48.33%);过敏性休克9例(占15.00%),胃肠道不良反应15例(占25.00%),发热伴全身性损害、药物热7例(占11.67%)。结论 应加强对双黄连注射液的应用监测,减少药品不良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9.
王捷 《基层医学论坛》2008,12(17):512-512
双黄连注射液系纯中药制剂,具有抗菌、抗病毒作用,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推荐的急症必备药物之一,主要用于外感风热、咽痛、咳嗽等上呼吸道感染及急、慢性咽喉炎、支气管炎等病,在我院的使用量较大。双黄连注射液内含成分复杂,随着临床应用的日趋广泛,其不良反应日渐增多。本文报道了2006年1月-2008年1月发生在我院的53例双黄连注射液引起的不良反应,供临床参考。  相似文献   

10.
双黄连注射液出现不良反应——附3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背景 ]双黄连注射液的不良反应时有报道 .[病例报告 ]探讨 2 0 0 2年 10月至 2 0 0 2年 11月出现的 3例双黄连注射液不良反应的特征 .[讨论 ]双黄连不良反应多在儿童及老年人中出现 ,用药时应密切观察 .该药的水针剂和粉针剂出现不良反应的几率间无显著性差异 ,而不良反应与给药途径的关系较大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双黄连注射液治疗上呼吸道感染口服与静脉给药后的疗效及不良反应对比。方法:将286例各类上呼吸道感染病例随机分为口服给药组与静脉给药组。皆以双黄连注射液治疗。结果:口服给药组与静脉给药组疗效无显著差异,但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明显减少,两者有显著差异。结论:双黄连注射液经口服给药治疗上呼吸道感染,与静脉注射效力相同,但可有效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12.
双黄连为金银花、连翘、黄芩的提取物,制剂有片剂、口服液、注射液和注射用无菌粉末.临床功能主治为清热解毒.疏风解表.在临床特别是基层医疗机构应用较为广泛.但其不良反应的报道时有发生.我们通过检索2002-2006年的文献资料,收集了95例双黄连不良反应(ADR)进行统计和分析,旨在找出双黄连不良反应的规律和特点,以供临床参考.  相似文献   

13.
双黄连注射液治疗小儿上呼吸道感染伴高热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双黄连注射液在以高热为主要症状的上呼吸道感染患儿中的治疗作用.方法选择儿科门诊以高热为主要症状的上呼吸道感染患儿,观察双黄连注射液早期退热和减轻症状的疗效,并与抗生素和病毒唑作对照.结果发现双黄连注射液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且无明显不良反应.结论对小儿上呼吸道感染伴高热者3d内原则上不用抗生素,而应用双黄连注射液有利于缩短病程,治疗效果好,且不良反应少,可避免抗生素的滥用,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中药注射液在临床的应用情况以及预防不良反应发生的措施.方法对我院2009年1月至2011年1月的采用中药注射液治疗患者200例资料回顾性分析.结果 200例患者使用中药注射液治疗,出现的不良反应20例,不良反应发生率10%,通过分析不良反应发生原因,采取相应的预防护理措施.结论中药注射液在临床应用中注意其稳定性,必须采用辩证论治的用药原则,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可以避免不良反应发生.  相似文献   

15.
姜玉凤 《中医学报》2011,(9):1082-1083
目的:探讨华蟾素注射液的现代药理作用临床不良反应及预防.方法:通过对文献的整理、归纳、总结、分析探讨华蟾素注射液的药理作用和不良反应.结果:华蟾素注射液的药理作用主要有抗癌,抗病毒,促进免疫.结论:通过对华蟾素注射液药理作用和不良反应的探讨,可以有效预防其不良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参麦注射液临床应用中发生的不良反应及相关因素,为预防不良反应的发生提供一定的参考.方法:对入院治疗且发生参麦注射液不良反应的44例患者进行分析.结果:过敏反应、心血管系统以及神经系统不良反应最为常见,也有呼吸系统和消化系统不良反应.结论:医护人员应该加强对参麦注射液使用患者的监控,重视其引起的不良反应,以减少药品不良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双黄连和利巴韦林注射液对小儿急性上感的治疗效果.方法:把240例符合标准的上感患儿随机分为两组,两组病例在性别、年龄、发病时间及对症治疗等方面基本相同,具有可比性.治疗组用双黄连和利巴韦林注射液,对照组用清开灵针,用药时间均3天.结果:使用同一疗效判定标准,治疗组与对照组总有效率差异有显著性(X2=13.55,P<0.01).结论:双黄连和利巴韦林注射液治疗小儿上感疗效显著,未见不良反应发生.  相似文献   

18.
73例双黄连注射液不良反应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分析中药双黄连注射液临床引起的不良反应及其机制,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可借鉴的理论基础。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0年5月~2007年6月收治的73例使用双黄连注射液产生不良反应的患者,对使用该药出现的不良反应报道加以总结、分析。结果:变态反应是双黄连注射液的主要不良反应,所导致的不良反应与药物本身的毒性反应、给药方法、制剂的质量及个体差异有关。结论:引起双黄连注射液产生不良反应的因素复杂,临床上应该给予重视,早期发现、早期处理是避免严重不良反应的重要保证。  相似文献   

19.
双黄连注射液是纯中药制剂,是从金银花、黄芩、连翘等中药提取的黄色无菌注射液,具有抗菌抗病毒的作用,临床主要用于外感风热、咽痛、咳嗽等上呼吸道感染及急、慢性咽喉炎、支气管炎等疾病,临床使用量较大。但其不良反应也日渐增多。现报告了32例双黄连注射液的不良反应,供临床参考。  相似文献   

20.
双黄连注射剂是在双黄连口服液处方基础上,采用现代科学制药技术制成的新剂型,可肌肉、静脉给药的无菌制剂,包括注射用粉剂和注射液,临床常用于呼吸道感染.由于应用的广泛,其产生的不良反应也日趋增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