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骨筋膜室综合征是四肢骨筋膜室内的肌肉和神经组织因急性严重缺血而发生的一系列病理改变,主要为不同程度的肌肉与神经变性,从而引起相应的症状或体征,若不及时诊断和处理,可迅速发展为坏死或坏疽,造成肢体残废,甚至危及生命。2002-2006年本院收治伤后骨筋膜室综合征患者83例,经精心治疗与护理均痊愈出院,现将护理体会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2.
目的:总结对骨筋膜室综合征的早期护理方案及体会。方法:对220例骨筋膜室综合征易感患者病情进行观察,制定合适护理方案。结果:患者生命体征正常,无截肢案例。结论:有效的护理方案对提高骨筋膜室综合征患者预后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3.
庞玉兰  张丽  栾珂  王宇  李飞 《中医正骨》2007,19(8):90-91
骨筋膜室综合征是四肢骨折后常见的严重并发症。由于骨筋膜间隔区内肌肉、神经、血管等组织受到创伤高压后,造成急性严重缺血的一种早期综合征,后期可导致肌肉坏死、神经麻痹、肢体功能障碍。本病的治疗除依靠手术减压,护理监测对患肢的康复也起着重要的作用。我们自1994年5月-2005年10月收治骨筋膜室综合征患者42例,在护理观察过程中积累了一定的经验,现总结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4.
骨筋膜间室综合征的早期观察及围手术期护理26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骨筋膜间室综合征即肢体严重创伤后筋膜间室内肌肉和神经急性缺血,而出现的早期征候群,主要表现为:患肢疼痛、麻木、手指或足趾不自觉屈曲,被动牵拉可引起剧烈疼痛,患肢肿胀,触痛明显,若不及时诊断和处理,可迅速发展为坏死或坏疽,造成肢体残废,甚至危及生命。2006年6月至2004年12月,我们对26例骨筋膜间室综合征进行详细观察及护理。现将体会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5.
骨筋膜室综合征是创伤后严重的并发症之一,系四肢创伤后发生于筋膜间隔室内的进行性病变。其发病机制主要是骨筋膜室内压力增高,以至体内的神经血管和肌肉组织受压引起进行性缺血坏死并进展到肝肾损害、低蛋白血症、休克及肢体功能障碍。若不及时诊断和处理可迅速发展为坏死或坏疽,造成肢体残疾甚至危及生命。本院收治1例左股右胭动静脉破裂术后骨筋膜室综合征患者,急诊行双下肢切开减压术,经精心治疗护理后痊愈出院,现将护理体会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积极的护理观察与准确的处置对策,对骨筋膜综合征的发生与发展、治疗的帮助。方法:对15例骨筋膜室综合征患者采取科学系统的护理观察,并予准确及时的处理。结果:15例患者在有效的治疗和护理后均痊愈出院,无一例并发症。结论:掌握该病的发生与转归的基础上制定和实施恰当的护理,能够为临床的疾病治疗提供充足可靠的帮助。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循证护理在骨筋膜室综合征临床护理中的应用.方法:按循证护理的原则,通过对病因、临床表现、骨筋膜室压的观察,提出需要循证的护理问题,寻找最佳的护理方法.结果:82例骨筋膜室综合征的患者应用循证护理的方法,能够尽早发现,及时有效的处理,使肢体功能完全恢复.结论:通过循证护理的方法对骨筋膜室综合征的患者进行护理,能有效的提高治愈率,降低患者功能障碍率和致残率,提高护理质量.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封闭负压引流技术治疗骨筋膜室综合征的护理方法。方法:对30例骨筋膜室综合征患者实施切开减压封闭负压引流术,同时给予一般护理、心理护理、引流管护理、疼痛护理、患肢未梢血运护理、饮食护理等护理措施。结果:30例骨筋膜室综合征患者全部得到有效治疗,无1例发生创面感染。游离植皮表面再次使用负压治疗吸附垫覆盖后,植皮存活率100%,存活面积95%~100%之间。结论:一般护理、心理护理、引流管护理、疼痛护理、患肢末梢血运护理、饮食护理等护理措施有助于保护封闭负压引流技术后的创面,避免感染。  相似文献   

9.
目的:对46例小腿骨折合并骨筋膜室综合征的护理与研究.方法:对入院手术的患者进行指定的护理措施与病情的跟踪观察.结果:治疗后其中有4例患者出现肢体坏死导致的截肢,46例完全治愈出院.结论:小腿出现骨折情况的患者,对于护理人员要进行系统的培训这样才能科学的观察患肢的情况,当患肢出现骨筋膜室综合征做到及时发现与治疗,正确的观察与护理能有效提高小腿骨折的治愈几率.  相似文献   

10.
骨筋膜室综合征的发生,是由于骨筋膜室的压力增加,使空间变小,或由于骨筋膜室的组织体积肿大所致,并继发肌肉、神经组织缺血坏死。本病症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多能取得良好的效果,而严密的观察和护理是保证及时合理处理的前提。从1995~2002年间,我科共收治前臂骨筋膜室综合征患者42例,在早期护理上进行了探讨,提出了5项护理指征,现总结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42例患者中,男26例,女16例;年龄最小3岁,最大59岁,平均31.4岁;肱骨髁上骨折22例,前臂骨折6例,孟氏骨折10例,colle's骨折4例,创伤后发生骨筋膜室综合征的时间最短5小时…  相似文献   

11.
骨筋膜室综合征为深筋膜、肌间隔、骨间膜、骨形成了神经及骨筋膜室内肌肉因为出现了缺血而发生的病理变化,主要表现为不同程度的肌肉坏死和神经变性。如果治疗不及时会导致患者发生肢体坏死及死亡。对其进行有效的护理工作及康复非常的重要。菏泽市中医院从2007年一2010年成功收治20例胫腓骨骨折并发骨筋膜室综合征患者,现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骨筋膜室综合症患者的护理措施。方法:选择我院2005—2009年收治的9例骨筋膜室综合症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9例患者肢体功能完全恢复正常出院。结论:对于骨筋膜室综合症患者早期发现潜在的危险因素,采取筋膜室切开减压.配合心理护理、功能锻炼等综合性护理措施,可以为患者赢得抢救时间,避免了严重后果。  相似文献   

13.
骨筋膜室综合征(PACS)是肢体骨筋间隔区肌肉、神经、血管等组织因急性严重缺血造成的一种早期综合征,是临床常见且较为严重的创伤并发症。如延误治疗,可迅速发展成为坏死,导致残废甚至危及生命。故早期诊断、治疗尤为重要。而术后护理也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14.
目的:总结负压封闭引流治疗下肢骨折合并骨筋膜间室综合征护理经验。方法:2010年1月-2011年2月,对20例应用负压封闭引流技术治疗的下肢骨折合并骨筋膜问室综合征患者,进行护理观察。结果:20例应用负压封闭引流技术治疗的患者均约3~4天肢体肿胀开始消退,其中12例患者7天后拆除敷料直接缝合创面,8例植皮修复创面,创面均愈合较好,未发生切口感染等并发症。结论:下肢骨折合并骨筋膜间室综合征患者应用负压封闭引流技术,通过护理人员术前、术后的全方住细致护理,尤其对切口处负压引流加强观察、护理,保证创面持续负压、有效引流,可加快创面愈合,防止切口感染,减轻患者痛苦。  相似文献   

15.
骨筋膜室综合征是创伤后严重的并发症之一,系四肢创伤后发生于筋膜间隔室内的进行性病变.其发病机制主要是骨筋膜室内压力增高,以至体内的神经血管和肌肉组织受压引起进行性缺血坏死并进展到肝肾损害、低蛋白血症、休克及肢体功能障碍.若不及时诊断和处理可迅速发展为坏死或坏疽,造成肢体残疾甚至危及生命.本院收治1例左股右动静脉破裂术后骨筋膜室综合征患者,急诊行双下肢切开减压术,经精心治疗护理后痊愈出院,现将护理体会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6.
徐亚群  李冰 《中国中医急症》2011,20(12):2063-2064
目的探讨小腿骨筋膜室综合征中西医结合护理干预对促进患者康复的临床效果。方法对胫腓骨上段骨折合并骨筋膜室综合征的37例患者,行骨筋膜室切开减压、溶栓、探查血管等治疗恢复肢体血运后,随机分为中西医结合护理干预观察组和单纯西医护理干预对照组进行对照研究。结果观察组19例,16例肢体血运恢复,3例形成缺血性肌挛缩,对照组18例,14例肢体血运恢复,3例形成缺血性肌痉挛,1例截肢;观察组疗效优于对照组。结论通过中西医结合护理可以发挥中医护理的优势,取长补短,对促进小腿骨筋膜室综合征的康复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7.
血友病是一组遗传性凝血因子缺乏症,主要表现为出血,以软组织、肌肉、负重关节出血为特征。骨筋膜室综合征系骨筋膜室内的肌肉和神经因急性缺血产生的一系列早期症状和体征,多见于创伤的前臂掌侧和小腿。1997年7月-2005年5月,本院骨科共收治了3例血友病并骨筋膜室综合征患者,现将护理体会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8.
通过对骨筋膜室综合征的病因及临床表现而采取的相应的治疗及护理体会.  相似文献   

19.
骨筋膜室综合征,(OCS)又称急性筋膜间室综合征、骨筋膜间隔区综合征。骨筋膜室是指由骨、骨间膜、肌间隔和深筋膜所构成[1]。在发生创伤后,由于损伤引起特定骨筋膜室内容积骤减或内容物体积增加使室内压力急剧增高,导致室间内的肌肉、神经因急性缺血、缺氧而产生的一系列症状和体征。多见于前臂掌侧和小腿。如果诊断不及时,将发生严重的创伤综合症,如缺血性肌挛缩、肢体坏疽、肾功能衰竭,甚至导致死亡。所以早发现,早诊断,早处理是关键,而病程中护理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20.
胫腓骨不稳定骨折在下肢骨折中较为常见,多需手术内固定。我院常采用跟骨牵引作为术前辅助治疗。胫腓骨不稳定骨折易引起骨筋膜间室综合征,所以做好护理工作显得更为重要。现将观察与护理体会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