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空腹血糖损害与血脂、血液流变学及高血压的关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未达到诊断糖尿病标准的空腹血糖损害是否会引起血脂、血液流变学改变及其与高血压、肥胖的相关关系。方法 对常规体检的 5 0 90名人员同步检查的血脂、血液流变学、空腹血糖等有关数据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空腹血糖损害阶段与糖尿病组一样可引起胆固醇、甘油三酯、血液流变学的异常改变 (P <0 .0 0 1 ) ,高血压和肥胖的患病率明显增高 (P <0 .0 0 1 )。结论 在空腹血糖损害阶段就应采取干预措施  相似文献   

2.
糖尿病周围血管病变相关因素初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 探讨糖尿病并发周围血管病变的影响因素。  [方法 ] 将糖尿病患者 5 0例分为有周围血管病变及无周围血管病变两组 ,以空腹血糖、餐后 2h血糖、糖化血红蛋白、空腹胰岛素、餐后 2h胰岛素、血压、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低密度脂蛋白、甘油三酯等为观察指标 ,分析糖尿病各种相关因素与周围血管病变的关系。  [结果 ] 糖尿病患者并发周围血管病变的明显伴随有血糖、血胰岛素、血压、血总胆固醇水平升高和血高密度脂蛋白降低 (P <0 .0 1)。糖化血红蛋白是并发周围血管病变独立的危险因素。  [结论 ] 高血糖、高胰岛素血症、高血压、高胆固醇是糖尿病患者并发周围血管病变的主要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脑梗塞患者部分生化指标与代谢综合征的相关性。方法收集本院神经内科的住院患者120例为脑梗塞组(入院后诊断为代谢综合征);对照组为本院进健康体检者,共计211例。对空腹研究对象采集肘部静脉血,EDTA抗凝,抽血后立即送检,使用西门子生化分析仪分析。结果脑梗塞组空腹血糖、C-反应蛋白、总胆固醇、血甘油三酯、血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血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尿酸明显增高,分别为[(7. 6±0. 3) mmol/L,(12. 6±2. 8) mmol/L,(6. 2±1. 1) mmol/L,(2. 1±0. 6) mmol/L,(1. 2±0. 4) mmol/L,(2. 9±0. 8) mmol/L,(653. 4±132. 5)μmol/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 05)。将单因素分析中P <0. 05的变量纳入Logistic回归分析,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空腹血糖、脂代谢、尿酸、C-反应蛋白与脑梗死相关。结论血脂代谢、尿酸、C-反应蛋白为脑梗塞伴代谢综合征患者增加的独立危险因素,脑梗塞伴代谢综合征患者应该及早对以上危险因素进行干预。  相似文献   

4.
李跃松  王静  潘凌峰  陈永伟  朱亚妮 《现代预防医学》2012,39(22):5951-5953,5959
目的探讨胰岛素抵抗与血尿酸、空腹血糖和血脂代谢的关系。方法测定522例人群的空腹胰岛素、空腹血糖、血尿酸、甘油三酯、总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各指标进行性别间的比较;计算稳态模型下的胰岛素抵抗指数,按其结果的四分位进行分组,且对统计指标的测定值及其异常率进行组间比较;用相关分析胰岛素抵抗指数值与年龄、血尿酸、甘油三酯、总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的关系。结果男女性别之间在空腹胰岛素、空腹血糖、血尿酸、甘油三酯、总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按胰岛素抵抗指数四分位分组后,各组间男性和女性在空腹胰岛素、空腹血糖、血尿酸、甘油三酯、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间统计指标测定值的异常率男性在血尿酸、空腹血糖、甘油三酯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10.851、68.378、38.937、11.182,P值为:0.013、0.000、0.000、0.011);女性在空腹血糖、甘油三酯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34.061、17.523、13.929,P值分别为:0.000、0.001、0.003);直线相关分析显示男性HOMA-IR与年龄、血尿酸、空腹血糖、甘油三酯、总胆固醇成正相关(P﹤0.05),女性HOMA-IR与血尿酸、空腹血糖、甘油三酯成正相关(P﹤0.05),而两者都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成负相关(P﹤0.05)。结论胰岛素抵抗指数值与血尿酸、空腹血糖、甘油三酯成正相关,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成负相关,甘油三酯是胰岛素抵抗的重要血液学指标。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高血压人群中,体重与性别、年龄段、血糖、血脂、血尿酸以及高血压分级之间的分布关系。方法选取2010.10—2.011.08来我院体检的3161名成年人的体检资料中选取高血压者728例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高血压人群中超重与肥胖的分布情况与是否为男性、高血压分级、空腹血糖偏高、甘油三酯偏高有相关性(P〈0.05),与所处年龄段、胆固醇偏高、血尿酸偏高的分布无相关性(P〉0.05)。结论对于高血压人群的健康管理需要采取综合措施,体重、甘油三酯、血糖异常可能为高血压的发生危险因素,以及影响高血压控制率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6.
代谢综合征患者急性心肌梗死危险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代谢综合征(MS)患者急性心肌梗死(AMI)危险因素,为防止其发生急性心血管事件提供理论依据。方法MS患者192例,根据有否AMI发生分为MS合并AMI组和非AMI组,并分析其危险因素。结果MS合并AMI组与非AMI组比较,性另4、吸烟和收缩压、舒张压、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甘油三酯、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纤维蛋白原水平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吸烟史(P〈0.01)、收缩压(P〈0.01)、空腹血糖(P〈0.05)、甘油三酯(P〈0.05)、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P〈0.05)和纤维蛋白原水平(P〈0.01)等6个因素是MS合并AMI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对MS患者应积极控制发生AMI的危险因素,包括改善生活方式(禁烟),针对血糖、血压、血脂及纤维蛋白原异常给予药物治疗。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血清铁与高血压是否存在关联,为高血压病因研究奠定基础.方法 以黑龙江报社人群为调查对象,于2005年7月对该人群进行高血压横断面调查,测量血压、身高、体重、腰围、臀围并进行生活方式相关因素的调查.现场采集空腹静脉血,检测血脂、空腹血糖、血清铁等指标.统计分析采用SAS 9.1.3统计软件,计算相应指标在高血压组和对照组人群中的差异.结果 年龄、性别在高血压组与非高血压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2组的吸烟率和饮酒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高血压组的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LDL)水平均高于非高血压组(P<0.01),高血压组的高密度脂蛋白(HDL)水平低于非高血压组(P<0.05);高血压组体质指数(BMI)和腰臀比(WHR)均高于非高血压组(P<0.01).高血压组空腹血糖高于非高血压组(P<0.01).单因素分析显示,低水平血清铁与原发性高血压有关(P<0.05),可能是保护因素(P>0.05),血清铁增加不会增加患高血压的危险.用Logistic回归分析调整年龄、性别、饮酒、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空腹血糖、BMI混杂因素后,血清铁与高血压的关联程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血清铁与原发性高血压无关联.  相似文献   

8.
目的 研究胰岛素敏感指数(ISI)改变与高血压合并腔隙性脑梗塞之间的关系.方法 选取33例高血压合并腔隙性脑梗塞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测定空腹血糖(FPG)、胰岛素(Ins)、C-肽、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另33例老年高血压病患者作为对照组,同时采用李光伟等提出的ISI方法进行胰岛素抵抗(IR)计算.结果 高血压合并腔隙性脑梗塞患者Ins、C-肽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其ISI较对照组显著降低(P<0.01).结论 老年高血压合并腔隙性脑梗塞ISI明显降低,存在IR,IR作为腔隙性脑梗塞独立危险因素应引起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9.
《家庭健康》2005,(2):30-30
糖尿病脑梗塞的危险因素有哪些?最近一项研究表明:糖尿病脑梗塞的发生与血糖控制不良等综合因素有关,而一直未被人重视的性格急躁是首要原因。一项研究结果表明,糖尿病脑梗塞的发生率为32.88%,其易患因素包括:性格急躁、吸烟、肥胖以及高甘油三酯血症、高纤维蛋白原血症、高黏血症和高血压等。  相似文献   

10.
目的:为研究中老年人空腹血糖和相关指标的关系.方法:对1 187例住院病例的空腹血糖、总胆固醇、甘油三酯、血清尿酸、血压等指标综合分析.结果:空腹血糖水平随着年龄增长而升高;不同性别、少数民族间无统计学差异;总胆固醇、甘油三酯、血清尿酸、血压与血糖的交互影响有统计学意义,高血糖人群的尿酸水平与正常人群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高血糖组人群的总胆固醇、甘油三酯、血清尿酸、血压高于正常血糖组.结论:空腹血糖是诊断糖尿病的一项重要参数,定期检测空腹血糖,及时发现血糖异常人群,病研究血糖异常与血压、血脂、血尿酸的相互关系,有利于中老年人糖尿病及相关疾病的早期发现和早期治疗.  相似文献   

11.
目的 研究电刺激小脑顶核 (EN)对脑梗死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临床疗效及血液流变学的影响。方法  62例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 ,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同时接受电刺激小脑顶核治疗 ,对照组仅给予常规治疗。观察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临床疗效及血液流变学指标的变化。结果 治疗组患者临床总有效率为 90 3 2 % ,对照组 67 74% ,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1)。治疗组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较对照组明显减小 (P <0 .0 5)。治疗组与对照组相比血液流变学指标的变化有显著性差异。结论 电刺激小脑顶核能显著改善脑梗死患者的临床疗效及血液流变学指标。血液流变学指标的变化可能是其治疗机理之一。  相似文献   

12.
灯盏花素治疗急性脑梗死疗效观察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 :观察灯盏花素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方法 :对 10 6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使用灯盏花素治疗 ,测定其治疗前后血脂、纤维蛋白原、血小板的浓度及脑血流量变化。结果 :急性脑梗死患者治疗后甘油三脂、胆固醇、纤维蛋白原、血小板的浓度均值有明显降低 (P<0 .0 1) ,脑血流量明显升高 ,具有显著差异性 ,同时治疗后患者的临床体征亦有明显改善。结论 :灯盏花素治疗急性脑梗死是有效的。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糖尿病脑卒中患者的临床特点、病因、危险因素及预后情况,从而有效指导该病的防治。方法对2型糖尿病脑卒中患者195例及非2型糖尿病脑卒中患者642例的发病类型,病情及治疗转归进行比较,观察其临床特点。结果糖尿病脑卒中患者酗酒、抽烟、高血压、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糖化血红蛋白、高密度脂蛋白、C反应蛋白、大动脉粥样硬化、小动脉闭塞以及预后较非糖尿病脑卒中有统计学差异(P<0.05或P<0.01)。结论糖尿病脑卒中患者与抽烟、酗酒、高血压、高血脂以及高血糖、血脂紊乱以及CRP增加等危险密切相关,在糖尿病脑卒中以大动脉粥样硬化性卒中、基底节区最常见。血糖升高会加重脑卒中的病情。  相似文献   

14.
脑梗死出血性转化相关危险因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脑梗死出血性转化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5年1月至2010年1月收治的100例脑梗死出血性转化患者及性别、年龄相匹配的100例脑梗死非出血性转化患者的临床及神经影像学资料,列入以下危险因素行单因素分析:既往高血压病史、糖尿病病史,入院时血压、血糖水平,梗死面积,酗酒,吸烟,心房颤动,高胆固醇血症,抗凝+抗血小板聚集治疗等,对以上因素行卡方检验或t检验,将可能与脑梗死出血性转化有关的因素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以筛选出与脑梗死出血性转化相关的危险因素.结果 心房颤动(OR=5.483,95%CI∶2.756~10.253,P=0.000)、大面积脑梗死(OR=5.252,95%CI∶1.308~21.083,P=0.019)、入院时血糖(OR=4.500,95%CI∶1.029~19.684,P=0.046)、入院时血压(OR=2.050,95%CI∶1.019~3.016,P=0.047)、抗凝+抗血小板聚集治疗(OR=2.353,95%CI∶1.198~4.292,P=0.018)为脑梗死出血性转化的相关危险因素.结论 心房颤动、大面积脑梗死、入院时血糖、入院时血压、抗凝+抗血小板聚集治疗是脑梗死出血性转化的主要危险因素.同时脑梗死出血性转化的发生是多因素、多机制共同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临床上采用丁苯酞注射液防治TIA患者进展为脑梗死的作用效果。方法120例TIA患者平均分为两组:基础治疗方案为控制血压、血糖、血脂和静脉滴注丹参川芎嗪,对照组、观察组分别加用拜阿司匹林和丁苯酞注射液,疗程均为2周,随访4周记录两组发生脑梗死的病例数,并以ABCD2评分量表对两组TIA患者进行预后评估;观察并比较两组TIA患者治疗的临床效果。结果观察组进展为脑梗死发生率明显较低,与对照组相比P<0.05;观察组ABCD2评分低于对照组(P<0.01);根据ABCD2评分评估预后,观察组中、高危病例占比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临床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丁苯酞注射液防治TIA患者进展为脑梗死的临床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6.
及时雨  齐平建 《现代预防医学》2012,39(10):2636-2637,2639
目的探讨采用尼莫地平治疗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的临床效果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56例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患者的资料,按照随机、对照的原则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为28例。对照组患者给予脱水、降低颅内压、控制血压、止血、镇痛等常规的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尼莫地平进行治疗。两组疗程均为15d,治疗结束后,观察和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治疗前后血压的比较。结果观察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为100%,对照组为78.5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手术前两组患者的收缩压和舒张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手术后两组患者的收缩压和舒张压均有所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但观察组比对照组下降更为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应用尼莫地平治疗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效果较好,能够有效降低和控制患者的血压,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7.
脑梗死近期再发危险因素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脑梗死近期再发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 对85例首发脑梗死患者的年龄、性别、血压、血糖、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凝血功能、房颤、烟酒摄入量及体质指标进行为期2a的定期复查。对脑梗死近期再发与非再发患者的各指标进行比较,并利用回归方程进行预测。结果 在有效随访的85例患者中,出现脑梗死近期再发者31例,未再发者54例。单因素分析显示,血压、血糖、TG、TC、纤维蛋白原、房颤、吸烟、嗜酒和肥胖与脑梗死近期再发相关(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血压、血糖和TC是脑梗死近期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OR(95%CI)分别为1.087(1.011~1.170),1.700(1.082~2.669),3.841(1.188~12.415)。回归方程为P(脑梗死近期再发)=1/〔1+e-(-15.675+0.084血压+0.530血糖+1.346胆固醇)〕,有统计学意义(χ^26.066,P=0.014,r2=0.574)。用Logistic方程预测显示,在54例病情稳定未再发的病例中有49例为稳定,正确率90.7%;在31例再发病例中有26例为再发,正确率为83.9%;总符合率为88.2%。结论 血压、血糖和血清总TC作为脑梗死近期再发的独立预测指标。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采用不同浓度的高渗盐水对脑外伤临床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将126脑外伤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58例和对照组68例,观察组注入7.5%的高渗盐水,对照组注入10%的高渗盐水。患者的治疗都需要开展全身的麻醉后,才开始进行骨瓣减压的治疗工作,随后开展颈内静脉的穿刺和深静脉导管的留置手术,静脉血的抽取是从深静脉中进行,最后对患者的血浆电解质和血糖、尿素氮做检测,隔一个小时进行一次。结果:患者开展脑外伤的治疗前,血浆的渗透压都处在正常的范围中,在开展治疗的6h后,观察组的血浆渗透压还是处在正常的范围中,而对照组的血浆渗透压的数值偏大,与观察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采用7.5%的高渗盐水比10%的高渗盐水更为合适,而且在应用的过程中颅内高压的减降工作也比10%的高渗盐水迅速,患者的脑灌注压上也能有所提升,这个浓度的高渗盐水对晶体渗透压和血浆电解质浓度的影响非常小。  相似文献   

19.
Home blood pressure monitoring for mild hypertensives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A clinical trial of 204 untreated patients with mild hypertension was conducted to assess the effect of home blood pressure monitoring on blood pressure level, pharmacologic treatment, reduction of risk factors, and use of health services. After 1 year, no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were found between the treatment and control groups. The findings indicate that, while home blood pressure monitoring may be useful, it has no measurable short-term impact on these aspects of blood pressure management for patients with mild hypertension.  相似文献   

20.
目的 研究年龄与甘油三脂的交互作用对中老年空腹血糖受损(impaired fasting glucose,IFG)发病的影响。方法 2012年7~11月在桂林医学院附属医院体检人群中抽取3 492名年龄≥ 45岁者进行研究,选择378例IFG患者作为病例组,选取性别、年龄与病例组相匹配的374例血糖正常的人群作为对照组,比较分析两组人群的代谢特征。应用Logistic回归模型研究危险因素的独立效应,应用相加模型、相乘模型对危险因素间的交互作用进行分析。结果 IFG组的收缩压、舒张压、身体质量指数、空腹血糖、尿酸、甘油三脂、血清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水平高于对照组,而高密度脂蛋白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有P<0.05)。控制混杂因素后,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年龄≥ 60岁及高甘油三酯的IFG患者的患病风险为年龄<60岁及甘油三酯正常者的3.513倍(OR=3.513,95%CI:2.360~5.230)。中老年IFG危险因素的交互作用分析显示,年龄≥ 60岁和高甘油三酯之间不存在相乘交互作用,但具有相加交互作用,相对超危险度比(the relative excess risk due to interaction,RERI)、归因比(the attributable proportion due to interaction,AP)、交互作用指数(the synergy index,S)分别为0.91、25.90%、1.57。结论 IFG患者同时存在多种代谢指标异常,高龄及甘油三酯的正交互作用为IFG患者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两者共存可增加患病风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