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 毫秒
1.
目的 分析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FMEA)在新生儿静脉留置针患儿安全管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医院新生儿科2022年1—4月收治的行静脉留置针穿刺的新生儿115例,按照组间基本特征具有可比性的原则,将静脉针留置期间行常规管理的新生儿57例纳入对照组,行FMEA管理的新生儿58例纳入观察组,比较分析两组管理情况、不良事件、风险优先指数(RPN)值。结果 实施FMEA管理后,观察组皮肤损伤发生率、污染敷贴未及时更换率、操作不够规范发生率低于对照组,1次置管成功率高于对照组,留置时间长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施FMEA管理后,观察组药物外渗、穿刺部位感染、意外拔针、堵管RPN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施FMEA管理后,观察组不良事件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FMEA管理应用于新生儿静脉留置针患儿安全管理中,可有效提升静脉留置针管理质量及安全性。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基于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FMEA)模型的综合性手术室护理在胃肠外科手术患者中的应用。方法选择2020年7月至2021年7月在江苏省东台市人民医院行胃肠外科手术的42例患者为对照组,实施传统护理;选择2021年8月至2022年8月在本院行胃肠外科手术的43例患者为观察组,实施基于FMEA模型的综合性手术室护理模式。找到风险优先指数(RPN)值超过125分的失效模式,将其作为优先整改的问题,并制定妥善的改进策略。比较2组的主要失效模式RPN值、手术指标和术后并发症情况。结果观察组5个失效模式的RPN值均明显小于对照组,手术用时和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术后首次排气时间早于对照组,术后并发症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均<0.05)。结论在胃肠外科手术管理中应用基于FMEA模型的综合性手术室护理模式,可减少手术安全隐患,提高手术效率,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促进患者术后康复。  相似文献   

3.
邓珍良  袁丽娟  刘雪琼 《全科护理》2020,18(26):3527-3529,3562
[目的]评价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FMEA)理论在预防骨科术后病人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采用等组实验法设计,选择2017年1月1日—2017年12月31日未应用FMEA理论进行管理的骨科手术病人268例为对照组,选择2018年1月1日—2018年12月31日应用FMEA理论进行管理的同类病人268例为观察组。对照组病人实施传统的护理管理。观察组应用FMEA理论进行失效原因分析,计算优先风险数值(RPN),入选RPN较高的失效模式,分析影响成因,制订改进措施,优化流程。比较改进流程前后RPN值的变化,观察两组病人DVT的发生率。[结果]观察组病人以FMEA理论进行护理管理后失效模式RPN值和DVT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以FMEA理论进行护理管理,通过量化指标确定风险并制定预防措施加以防范能有效地降低DVT发生率,保证骨科手术病人顺利康复。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失效模式和效果分析(FMEA)在降低新生儿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堵管率方面的效果.[方法]选择2011年10月-2012年9月住院行PICC的108例新生儿为观察组,应用失效模式和效果分析对新生儿PICC堵管的主要原因进行分析,选择其中失效模式优先风险数(RPN)值的9个失效模式,并对其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同时制订改善措施并实施;选择2010年10月-2011年9月住院行PICC的99例新生儿为对照组,按照常规护理.比较观察组实施FMEA管理模式前后RPN值、两组PICC堵管率.[结果]观察组改善措施实施后失效模式的RPN值降低,PICC堵管发生率明显下降,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失效模式和效果分析降低新生儿PICC堵管发生率有效、可行.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Failure mode and effects analysis FMEA)在心内科患者留置针非计划拔针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4至6月心内科住院的162名留置针患者作为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将2017年7至9月的176名留置针患者作为观察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成立FMEA静脉小组,分析潜在的失效模式及原因,计算优先风险指数(risk priority number RPN)制定并实施改进措施,比较实施FMEA前后优先失效模式的RPN值、非计划拔针率和留置针保留时间。结果:优先失效模式的RPN值降低,非计划拔针率降低,留置针保留时间延长,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将FMEA应用于心内科患者留置针输液中,可有效降低RPN值,延长留置针的保留时间,降低留置针的非计划拔针率。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基于失效模式及效应分析(FMEA)模型对手术室感染控制管理的效果。方法以2016年1月~12月手术室收治的1600例患者为对照组,实施常规性医院感染管理。以2017年1月~12月手术室收治的1618例患者为观察组,实施FMEA管理。比较两组术后切口感染率、医护人员手卫生合格率、医护人员洗手依从率、患者满意率及两组流程风险指数(RPN)改善情况。结果观察组术后切口感染率低于对照组(P0.05),医护人员手卫生合格率、医护人员洗手依从率、患者满意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实施FMEA管理后RPN值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基于FMEA模型管理能有效提高医护人员手卫生合格率及洗手依从率,降低患者术后切口感染率,提高患者治疗满意度。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索运用FMEA失效模式预防神经内科重症患者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效果。方法采用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法,对预防神经内科重症患者深静脉血栓进行失效模式与潜在风险原因分析,计算事先风险指数(RPN)值,制定与实施预防深静脉血栓改进措施,将2015年1月~12月入住神经内科重症病房的184例患者作为实验组,2014年1月~12月入住神经内科重症病房的178例患者作为对照组。实验组应用FMEA失效模式进行管理,对照组采用常规模式进行管理,观察2组深静脉血栓发生率的差异,并比较实验组实施FMEA模式前后的4个失效模式RPN值差异。结果实施后实验组的4个失效模式RPN值低于实施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深静脉血栓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FMEA失效模式的应用有助于预防深静脉血栓,从而降低医疗风险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FMEA)风险护理管理措施对住院患者院内感染的防控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1月1日~2020年12月1日收治的120例住院院内感染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60例,对照组应用常规风险护理管理措施,观察组应用FMEA风险护理管理措施;比较两组感染部位、院内感染失效模式RPN得分情况、隔离措施落实情况及护理满意度。结果:护理后,观察组消化系统、呼吸道、泌尿道、手术切口部位感染发生率、医患交叉感染、室内通风不畅、患者自身因素、环境清洁消毒、突发事件应对无效等RPN得分低于对照组(P<0.05,P<0.01);护理后,观察组诊疗器械专用、隔离标识、使用防护用品、清洁消毒工作、床边备快速手消毒剂等隔离措施落实情况及满意度均优于对照组(P<0.01,P<0.05)。结论:FMEA风险护理管理措施对住院患者院内感染的防控效果显著,不仅可以降低住院患者院内感染率,有效规避风险,还能提高护理满意度,改善院内感染控制质量。  相似文献   

9.
[目的]应用六西格玛(6sigma)失效模式,规范术前准备、术中配合技巧及其术后护理过程,降低手术切口感染率。[方法]将我院实施失效模式和效果分析(FMEA)前(2015年7月—2016年6月)360例剖宫产手术病人作为对照组,将实施FMEA管理后(2016年7月—2017年6月)354例剖宫产手术病人作为干预组,比较两组病人剖宫产术手术部位感染率。[结果]对照组病人手术部位感染率为2.22%,干预组为0.28%,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FMEA可以有效降低剖宫产手术切口感染发生率。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失效模式和效应分析(FMEA)在预防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感染(CRI)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10年6月~2011年5月行中心静脉置管112例患者为实验组,应用FMEA对中心静脉CRI主要原因进行分析,选择其中失效模式优先风险数(RPN)值最高的6个失效模式,并对其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同时制订改善措施并实施;选择2009年6月~2010年5月在我科住院行中心静脉置管126患者为对照组,按常规护理。比较两组RPN值、中心静脉CRI发生率的差别。结果:实验组失效模式的RPN值较低,中心静脉CRI发生率明显下降,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FMEA模式预防中心静脉CRI是有效可行的。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FMEA)对颅脑外伤患者非计划性拔管发生率的影响。方法运用FMEA找到患者发生非计划拔管的潜在失效模式,选取优先风险系数(RPN) 125分的失效模式,分析其原因,并制定针对性的改进方案。选取我院2015年1月至2016年5月实施FMEA前收治的颅脑外伤患者98例作为对照组,选取2016年6月至2018年6月实施FMEA后收治的颅脑外伤患者100例作为观察组。比较两组患者各失效模式的RPN值与非计划性拔管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患者各失效模式RPN值与非计划性拔管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 0. 05)。结论运用FMEA对颅脑外伤患者进行置管护理,可减少其非计划性拔管的发生率,保证患者医疗安全。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失效模式和效应分析(FMEA)在预防髋关节置换(THA)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2010年1~12月在我院行THA的96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8例,对照组按骨科常规护理方法进行护理,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应用FMEA预防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结果:实施FMEA后6个高危因子的RPN值显著低于实施前(P<0.01);两组患者对预防下肢DVT相关知识的掌握程度、住院时间、满意度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5);观察组住院期间未发生下肢DVT,对照组发生3例下肢DVT。结论:应用FMEA预防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能够准确的把握相应流程中的重点工作,防范于未然,提高护理质量。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失效模式和效果分析(FMEA)在降低新生儿PICC导管相关性感染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11年10月~2012年9月我科住院行PICC置管新生儿108例作为实验组,应用FMEA对新生儿PICC导管相关性感染的主要原因进行分析,选择其中失效模式优先风险数(RPN)值的4个失效模式,并对其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同时制订改善措施并实施;选择2010年10月~2011年9月我科住院行PICC置管新生儿99例作为对照组,按照常规护理。比较两组RPN值、PICC导管相关性感染的差异。结果实验组失效模式的RPN值较低,PICC导管相关性感染的发生率明显下降。结论应用FMEA模式降低新生儿PICC导管相关性感染的发生率是有效可行的。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评价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法(FMEA)应用于三管(中心静脉导管、气管内插管、留置导尿管)风险评估与管理,对常见ICU医院感染的控制效果。方法 选择徐州市第六人民医院ICU 2019年5月至2020年8月收治的120例患者入对照组,管道护理与感染控制采用该院ICU常规护理措施与质量标准;2020年9月至2021年12月收治的120例患者入观察组,将FMEA法应用于ICU三管风险评估与管理。对两组护理过程失效模式的RPN值,两组患者的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中心静脉导管相关血流感染(CRBSI)、导尿管相关性泌尿系感染(CAUTI)发生率进行比较。结果 与三管相关的医院感染病例中出现的失效模式有:评估不准确、侵入性操作、护士准备以及病房环境,在4种失效模式中,观察组的RPN值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VAP、CRBSI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分别是(5.0% vs. 17.5%)、(4.2% vs. 14.2%)。结论 应用FMEA护理模式能够预防ICU患者与三管相关的医院感染,护理人员在护理过程中能依据该模式准确注意护理要点,降低ICU患者与三管相关的医院感染的发生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失效模式和效应分析(FMEA)模式在神经外科昏迷患者肺部感染预防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2018年3月之前32例神经外科住院昏迷患者设为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干预;将2018年3~9月32例神经外科住院昏迷患者设为观察组,在常规护理干预基础上实施FMEA风险管理流程。比较两组护理效果。结果:观察组RPN值及肺部感染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 0. 05),昏迷天数短于对照组(P 0. 05)。结论:FMEA模式可降低神经外科昏迷患者肺部感染发生率,缩短昏迷时间。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FMEA)在降低耳部手术体位风险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2017年2~4月于我院行耳科全麻手术1083例患者作为对照组,实施常规模式;将7~9月收治的1378例行耳科全麻手术患者作为观察组,实施FMEA理念,比较两组术后并发症、失效模式发生情况及耳部手术体位摆放流程中的危险系数(RPN)。结果:观察组术后并发症、失效模式发生情况及RPN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将FMEA模式运用于耳部手术体位摆放的风险管理中,效果良好,能显著降低术后因体位摆放不当造成的并发症及各类失效模式的发生率,有利于耳科手术工作质量的持续改进。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将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FMEA)在预防住院患者跌倒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入住我院呼吸科的住院患者961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463例和试验组498例。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方法管理,试验组将FMEA管理模式与预防住院患者跌倒实证相结合,找出预防跌倒坠床流程中的失效模式,按80/20法则,将RPN值前80%失效模式与临床进行验证后找出"评估分值与实际不符、健康教育未落实、防跌倒措施未落实、健康教育依从性差、预防跌倒设施不齐全"5项失效模式,分析潜在的失效原因及失效后果,制定对应的改进方案并实施护理,比较两组患者RPN分值及跌倒的发生率。结果:两组患者RPN分值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跌倒发生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基于实证的FMEA能有效降低老年住院患者的RPN分值和跌倒的发生率,保证了老年住院患者的安全,值得在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剖宫产手术方式对二次妇产科手术的影响。方法选取2010年10月至2012年10月在林州市人民医院进行二次妇产科手术的100例患者作为观察对象,随机将其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观察组行新式剖宫产,对照组行传统剖宫产,观察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不同剖宫产方法对二次妇产科手术的影响。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较长,术中出血量较大,术后恢复排气时间较长,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腹腔粘连发生情况较多,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切口愈合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新式剖宫产术患者因腹腔粘连严重,在二次妇产科手术中出血量较大,手术时间长,术后恢复排气时间长,为提高二次妇产科手术的效果需谨慎第一次手术操作,减少粘连的发生。  相似文献   

19.
探讨失效模式和效应分析(FMEA)在腹膜透析患者预防腹膜炎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将2020年1月至2021年1月在我科收治的45例未实施FMEA管理模式的腹膜透析患者设为对照组,按肾内科护理常规进行护理;将2021年2月至2022年2月收治的45例腹膜透析患者设为观察组,除执行肾内科护理常规外,还运用FMEA对腹膜透析患者可能发生腹膜炎的失效模式进行前瞻性原因和操作流程分析、评价、计算、找出导致腹膜透析患者发生腹膜炎的高危因素及高危操作步骤,制定防范的优先行动计划和改进措施。结果 观察组5个高危因子的危机值显著低于对照组(均P<0.01);两组患者及家属对预防腹膜炎的相 关知识掌握程度、满意度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P<0.05)。观察组在腹膜透析期间发生腹膜炎3例,对照组发生腹膜炎8例。结论 应用FMEA对腹膜透析患者进行评估、分析和采取相关措施,规范病人的操作行为,提高患者及家属的安全意识,降低感染风险,有效预防腹膜炎的发生,从而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20.
杨瑞 《妇幼护理》2024,4(6):1299-1301
目的 研究环节质量控制在预防妇产科患者医院感染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本院 2022 年 4 月至 2023 年 1 月妇产科收治的 患者 60 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30 例)实施常规感染预防措施,观察组(30 例)实施环节质量控制措施。比 较两组感染发生率、病原菌检测结果、医院感染原因。结果 观察组切口感染、非切口感染、总感染率低于对照组,对比结果 差异显著(P<0.05)。观察组革兰阳性球菌、革兰阴性杆菌、真菌总检出率高于对照组,对比结果差异显著(P<0.05)。观察 组侵入性操作、滥用抗生素、消毒灭菌工作不合格各项原因占比低于对照组,对比结果差异显著(P<0.05)。观察组患者年龄 较大医院感染原因占比与对照组相近,对比结果差异不显著(P>0.05)。结论 环节质量控制在预防妇产科患者医院感染具有 一定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