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本文系对211名健康者移居3600米高度,大气压力(PB)493mmHg,氧分压(PO_2)103mmHg地区后心电图分析。探讨身体健康者移居高海拔地区后,高原低压缺氧环境对心脏的影响。拟为高原病的预防和治疗提供参改依据。  相似文献   

2.
孙泽平  郑建保  廖国云  刘仲明  刘芳 《广东医学》2002,23(12):1230-1231
目的观察吸入低浓度一氧化氮(NO)对缺氧性肺动脉高压的影响。方法选用长白种雄性小猪移居高原建立自然缺氧模型,采用自身比较观察吸入10 ppm NO前,吸入NO后5,10,15,20,25,30 min的肺动脉压。结果吸入低浓度NO后肺动脉压明显下降。吸入NO后5 min肺动脉平均压由吸NO前32.95 mmHg降为23.48 mmHg;10 min为22.52 mmHg;15 min为21.96 mmHg;20 min为21.96 mmHg;25 min为22.67 mmHg;30 min为22.8 mmHg。差异显著(P<0.01)。结论吸入低浓度NO能有效降低缺氧性肺动脉高压,为治疗高原病提供了简便、疗效显著、安全、经济、无毒副作用的新方法。  相似文献   

3.
胡宗海  胡娟  高建丽  曾平 《四川医学》2006,27(5):446-447
目的探讨应激肽在筛检高原病易感者及在高原病康复治疗中的作用。方法采集高原世居健康者及高原病病人治疗前、后血清,用快速检测方法对应激肽含量进行测定。结果40例健康对照组应激肽含量为(77.3±16.5)mg/L,高原病病人(包括高原肺水肿和高原脑水肿病人)治疗前、后应激肽含量分别为(98.8±20.3)mg/L(、79.5±17.2)mg/L,高原病人治疗前与治疗后及健康对照组之间有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后应激肽含量恢复至健康水平。结论在高原病易感者人群的体液中发现低氧应激肽含量升高,经治疗后又下降至正常水平,为判断高原病病人的康复效果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4.
目的 通过调查青藏高原相近海拔高度但不同气候微环境的两地移居人员慢性高原病发病率及部分生理指标,了解除海拔高度以外高原不同气候微环境对移居人员慢性高原病发病的影响。方法 选择平均年龄、人员结构、平均移居高原时间、居住地海拔高度(甲地4 270 m、乙地4 295 m)相近,但气候微环境不同的2组移居人群[甲地(甲组)106人、乙地(乙组)为145人],进行慢性高原病发病情况调查。慢性高原病的诊断标准采用2004慢性高原病青海国际标准。比较2组慢性高原病发病率、高原指甲凹陷症发病率及指端氧饱和度、心率、血压等值。结果 甲组慢性高原病发病率为31.13%,乙组为10.34%,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甲组指端氧饱和度为(87.99±3.33)%,乙组为(89.61±3.58)%,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甲组高原指甲凹陷症发生率为30.19%,乙组为9.66%,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甲组高血压发病率为2.80%,乙组为10.34%,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甲组心率为(82.61±14.15)次/m...  相似文献   

5.
高原病是发生于高原低氧环境的一种特发性疾患。鉴于我国高山、高原面积辽阔,特别是青藏高原,是世界上面积最大、海拔最高、居住人口相对最多的高原,因此高原病的防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我国自50年代初开始对高原病进行探索及临床观察,近十年来科研工作取得较明显进展,形成一些独特的观点和防治措施,本文加以概述。命名及临床分型高原病又称高山病、高原适应不全症,1982年高原医学学术讨论会上建议统一称为“高原病”,因其概念简单明确。高原病具有以下特点:(1)在高原环境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丹参片配合乙酰唑胺片预防高原病的效果及作用。方法选取120例来自平原(海拔500 m)初进高原(海拔3700-4300 m)的旅游人群作为受试对象,利用随机数字表分为对照组和配合组,前者给予乙酰唑胺片,后者给予丹参片配合乙酰唑胺片。对比2组进入高原后不同时刻动脉血氧饱和度(Sa O_2)水平变化,统计并对比高原病的发生情况。结果服药1 d后、2 d后和3 d后2组Sa O_2水平均明显高于初进入高原时(P0.05),且配合组服药1 d后、2 d后Sa O_2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初进入高原时和服药3 d后2组Sa O_2水平相近(P0.05);配合组高原病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平原初进高原旅游人群建议采用丹参片配合乙酰唑胺片预防高原病,不仅能够改善Sa O_2水平,并且还可降低高原病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7.
李萍 《健康之路》2016,(4):166-167
目的:探讨急性高原病临床护理措施及效果。方法:我院选取61例急性高原病患者给予临床护理,对患者加拿大路易斯湖(LLSS)评分及生命体征进行观察分析。结果:患者护理LLSS评分、心率、舒张压及收缩压指标均明显低于护理前,血氧饱和度显著高于护理前,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及时、高效的临床护理可明显改善急性高原病患者病情。  相似文献   

8.
1.脉冲多普勒估测高原病肺动脉高压的研究脉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估测肺动脉高压的报道甚多,价值肯定,但研究对象多为先心病、风心病和肺心病等,对急、慢性高原病肺动脉高压的研究较少。西藏自治区人民医院在海拔3658米的拉萨地区选择高原病肺动脉高压27例(男21例,女6例)和健康对照10例(男5例,女5例)进行了脉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检查,并与右心导管检查进行了对比研究。观察结果表明,AT<125ms、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高压氧(hyperbaric oxygen,HBO)预处理对急性高原病(acute mountain sickness,AMS)小鼠模型动脉血中表示缺氧脑损伤的指标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6,IL-6)及基质金属蛋白酶-9(matrix metalloproteinase-9,MMP-9)含量的影响,探讨高压氧治疗提高低氧耐受能力预防急性高原病的作用机制。方法利用低压舱模拟不同海拔高度建立小鼠急性高原病模型,高压氧预处理组与对照组分别检测血清中IL-6及MMP-9含量。结果 1)模型组动物IL-6含量较空白对照组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 000 m及5 000 m高压氧预处理组动物IL-6含量较同高度未进行高压氧处理组略有降低,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模型组动物MMP-9含量较空白对照组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 000 m及5 000 m高压氧预处理组动物MMP-9含量较同高度未经高压氧处理组略有降低,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1)高压氧预处理对减少急性高原病模型脑缺氧损伤有意义;2)IL-6和MMP-9都是组织损伤的评价指标,在脑缺氧损伤中可能有一定意义,可能作为急性高原病脑缺氧损伤的指标;3)2ATA、治疗时间升压10 min-稳压吸氧45 min-减压20 min、疗程1次×3 d的高压氧预处理方案可能对急性高原病无明确预防作用。  相似文献   

10.
由吴天一院士主编,汇集我国高原医学专家李素芝、欧珠罗布、边慧萍等合著的《高原病诊断、预防和治疗指南》一书近期已由兰州大学出版社出版。中国作为世界高原大国和具有最大的高原人类群体,高原病的防治成为突出的公共健康问题。为此,该书共分12章,正确的诊断是有效防治的前提,故详细地介绍了当前国际上对急性高原病的诊断标准,包括中华医学(CASS)、环境症状问答计分系统(ESQIII)、国际高山医学会路易斯湖计分系统(LLSS)和视觉模拟测试计分系统(VAS),各有特色及优  相似文献   

11.
由吴天一院士主编,汇集我国高原医学专家李素芝、欧珠罗布、边慧萍等合著的《高原病诊断、预防和治疗指南》一书近期已由兰州大学出版社出版。中国作为世界高原大国和具有最大的高原人类群体,高原病的防治成为突出的公共健康问题。为此,该书共分12章,正确的诊断是有效防治的前提,故详细地介绍了当前国际上对急性高原病的诊断标准,包括中华医学(CASS)、环境症状问答计分系统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导致急性高原病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选择2010年4月—2012年10月赴玉树地区一线工作的救灾及建设人群共1 200例作为研究对象,研究分为两组,一组是患有急性高原病276名人员,二组为未患急性高原病者924名人员,年龄均在(20 ~ 50)岁,对他们进行回顾性调查,调查内容包括:急性高原病的症状评分表、一般情况、家庭遗传病史、家庭情况及艾森克问卷调查等方面.并对他们急进玉树地区(4 000m)后的12小时、24小时、3天、7天各测试1次SaO2、肺功能、ST段、心率、血压等指标,每次测试均选在相同时限内(如晨起体力活动前),于第六天、第七天晚连续行12小时呼吸睡眠检测;被检者必须处于安静状态.结果:急性高原病的发生与患者的BMI、吸烟、急性高原病家族史、不良情绪、肺功能、SaO2 、ST段、心率、血压、呼吸睡眠检测等多个因素相关.结论:急性高原病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13.
目的:通过探讨急性高原病的症状、教育、预防等,克服恐惧心理,预防急性高原病的发生,减少急性重症高原病的发生几率。方法:对初到高原的150名政府机关人员进行了急性高原病的健康教育和预防,并给予正确的健康指导。结果:了解急性高原病症状,减少急性高原病的发生率。结论:利用医学知识开展健康教育,正确认识急性高原病,预防和降低急性重症高原病的发生率,提高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4.
眩晕或头晕是急、慢性高原病的常见症状。本文从高原病的角度对内科及耳鼻喉科326例眩晕患者进行分析,讨论高原地区眩晕的病因、发病率和鉴别诊断。一、资料来源: 十年来(1971—1981年)我院内科住院患者眩晕病人131例和耳鼻喉科住院患者眩晕病人195例,共计326例。其中内科患者主要是从心血管病、脑血管病、高原病以及眩晕待诊病例中经过筛选,有明确的眩晕或头晕病史,症状和体征,大多数病例曾做过前庭功能检查、电测听、声阻  相似文献   

15.
目的:青藏铁路格拉段旅客列车开通四年多,对快速进入高海拔地区的游客及进藏人员在列车上由于高原原因可能产生的急性轻症高原病(AMAD)进行分析.方法:将心理干预工作引入现行的旅客列车诊疗程序中,探索心理干预在预防急性轻症高原病中的应用.结果:疗效显著,在处理救治过程中加强和游客及进藏人员的思想沟通,做好高原病的防护、救护...  相似文献   

16.
许多研究证明,肺动脉高压是非高原人进入高原发生急性高原病(AHAD)的重要原因之一。一氧化氮(NO)和内皮素(ET)是一对血管舒缩因子,对肺动脉压的调节起着重要作用,故NO和ET的变化与快速进入高原者发生急性高原病有密切的关系,为了解快速进入高原者的血清NO和血浆ET变化情况,我们对40名非高原人快速进入高原血清NO和血浆ET变化情况进行观察比较,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7.
目的了解吸入一氧化氮(NO)对急性高原病患者血浆血栓素B2(TXB2)和6-酮-前列腺素F1a(6-Keto-PGF1a)变化及临床症状的影响.方法 47例急性高原病患者随机分为2组,一组为常规药物治疗组(23例),另一组为NO治疗组(24例).常规药物治疗组给予吸氧、氨茶碱、地塞米松、速尿等药物治疗.NO治疗组仅给予吸入由海拔3 658 m高度空气平衡的0.001%的NO气体,每天2次,上午、下午各1 h.观察两组治疗前后血浆TXB2和6-Keto-PGF1a含量及临床症状的变化情况(临床症状采用Lake Louise急性高原病评分规则评分).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相比TXB2、TXB2/6-Keto-PGF1a及临床症状评分均显著下降,6-Keto-PGF1a显著升高,其中常规药物治疗组P<0.05,NO治疗组P<0.01;两组治疗后比较P<0.05.结论吸入NO能使急性高原病患者血浆TXB2和TXB2/6-Keto-PGF1a比值显著降低,6-Keto-PGF1a 显著升高,并显著改善急性高原病患者的临床症状,有利于患者康复.  相似文献   

18.
一氧化氮吸入治疗急性高原病患者血浆内皮素含量变化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了解急性高原病患者吸入一氧化氮(nitric oxide,NO)后血浆内皮素(endothelin,ET)含量的变化情况及其意义.方法将47例急性高原病患者随机分为药物治疗组(23例)和NO治疗组(24例).药物治疗组给予吸氧、氨茶碱、地塞米松、速尿等药物常规治疗,NO治疗组仅给予吸入由海拔3 658 m高度的空气平衡的即浓度为0.001%的NO气体,每天两次,上午、下午各1 h.并对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血浆ET含量变化进行对照比较.结果NO治疗组治疗后的血浆ET含量显著低于该组治疗前和药物治疗组治疗后的血浆ET含量(分别为:P<0.01、P<0.05).结论吸入NO能显著降低急性高原病患者血浆ET水平,有利于患者康复.  相似文献   

19.
急性高原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急性高原病(AcuteMountainSicknees,A M S)是暴露于高原时,因高原低氧而在数小时至数天内出现的临床症候群。是发生于高原低氧环境的一种特发性疾病。根据病情程度和预后分为轻型和重型,轻型称为急性轻症高原病(AcuteMildAltitudeDisease,AMAD),重型包括高原肺水肿HighAltitude  相似文献   

20.
醒脑静注射液治疗急性高原病的临床疗效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方玉兰 《四川医学》2008,29(7):853-854
目的 观察醒脑静注射液治疗急性高原病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78例急性高原病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n=38例)和醒脑静组(n=4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醒脑静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静脉滴注醒脑静注射液20ml/d.疗程5d.分别观察两组治疗前及治疗后3d、5d对各个症状及症状综合评分,比较两组疗效.结果 醒脑静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醒脑静注射液治疗急性高原病有良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