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53 毫秒
1.
胃手术后胃瘫是术后胃流出道非机械性梗阻为主要表现的功能性疾病,其特征为胃排空延缓。多见于胃手术亦可见于腹部其它手术,采取保守治疗多能治愈。若误诊盲目手术效果差,并发症机率高,所以及时准确的诊疗非常重要。结合我院胃肠外科2005—2009年间出现的12例胃手术后胃瘫患者的治疗经验,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胃大部切除术之后患者残胃胃瘫综合征的诊断标准及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34例行胃切除术后出现胃瘫综合征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34例患者中,33例非经手术治愈,其中在2周内治愈的患者13例,3周内治愈的患者17例,4周内治愈的患者3例,1例患者经手术治愈。结论:胃瘫综合征患者的诊断需排除吻合口以及输出段的空肠机械性梗阻,通过X线钡餐结合胃镜可有效对其进行诊断。在治疗方面,非手术治疗法是主要疗法,对非手术治疗无效的患者可考虑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3.
胃手术及腹部非胃手术后出现的胃功能性排空障碍,即胃瘫,在临床上少见。所以医者对该并发症常缺乏足够的认识与处理方法。我院1990-2005年有8例患者在胃及腹部非胃手术后出现该并发症,现将诊治体会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探讨近端胃切除和全胃切除两种方法在胃上部癌治疗中的效果。方法:以惠东县安墩卫生院2011年3月-2012年10月收治的70例胃上部癌患者为研究对象,分为部分切除组(36例)与全切除组(34例),分别开展近端胃切除手术和全胃切除手术,对其术后并发症情况及长期生存率对比分析。结果:两组患者的切口感染、吻合口瘘、2年生存率及倾倒综合征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反流性食管炎发生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两种手术方法在胃上部癌治疗中均有显著疗效,考虑到生存率,更倾向于全胃切除手术,治疗时还应结合病情做出合理选择。  相似文献   

5.
胃瘫是一种非机械性的梗阻,是以胃排空障碍为主要表现的胃动力紊乱综合征,多见于腹部手术后.本院1998年1月-2008年1月实施胃大部切除术223例,其中13例术后发生胃瘫,现将其临床资料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6.
胃缓一词,首见于《内经》。《灵枢·本藏》篇有“脾应肉,肉坚大者胃厚,肉么者胃薄。肉小而么者胃不坚;肉不称身者胃下,胃下者,下管约不利。肉胭不坚者,胃缓”的记载。(实用中医内科学》(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5年6月第一版)一书首次把“胃缓”定为正式病名,并归人脾胃病证类,还在定义、病因病机、诊断与鉴别诊断、辨证论治与现代研究等方面,作了全面、系统、详细的阐述与研讨。揣测《实用中医内科学》增设胃缓一病之思路,当是特为西医胃下垂而立,把胃缓病作为与其相对应的中医病证,以供中西医结合治疗胃下垂时参考之用。…  相似文献   

7.
8.
目的:比较中医益气健脾法与养阴和胃法对糖尿病胃轻瘫大鼠胃动力和胃血流的影响.方法:SPF级SD大鼠120只,雌雄各半,分为正常组(n=16)和模型组(n=104).模型组大鼠按70 mg·kg-1·d-1的剂量腹腔注射链脲佐菌素(STZ)建立糖尿病模型,72 h后尾静脉采血测空腹血糖,血糖<11 mmol·L-1者剔除试验;连续观察7周后筛选出高血糖模型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益气高剂量组(20 g·kg-1·d-1)、益气低剂量组(5.5 g·kg -·d-1)、养阴高剂量组(27 g·kg-1·d-1)、养阴低剂量组(7.8g·kg-1·d-1)、二甲双胍组(125 mg·kg-1·d-1)、吗丁啉组(3.5 g·kg -·d-1),按组灌胃给药,模型和正常组给予等量的蒸馏水,连续给药6周;末次给药30 min后检测各组大鼠胃动力与胃血流情况.结果:模型组大鼠的胃动力、胃血流量均显著低于正常组(P <0.05),表明糖尿病胃轻瘫大鼠实验模型复制成功.各给药组大鼠的胃动力、胃血流量均优于模型组(P<0.05),其中益气高剂量组、养阴高剂量组、吗丁啉组与模型组的差异非常明显(P<0.01);益气健脾、养阴和胃组两两比较,养阴高剂量组大鼠的胃排空率、胃蠕动频率及胃血流量较益气高剂量组略有增高,但无统计学显著性差异.结论:益气健脾与养阴和胃中药均可增强糖尿病胃轻瘫大鼠的胃动力和胃血流,进而改善糖尿病胃轻瘫大鼠的胃肠运动功能;养阴和胃法较益气健脾法对本模型有一定的治疗优势,这符合中医认为消渴症(糖尿病)属“阴虚”的论述和治则.  相似文献   

9.
胃大部切除术后胃瘫的护理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总结胃大部切除术后胃瘫的护理体会。方法回顾分析胃大部切除术后发生胃瘫9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对中西医结合治疗及护理措施进行探讨。结果胃大部切除术后发生胃瘫的患者经过心理护理、有效胃肠减压、中西医结合治疗、加强营养支持后,胃肠功能均能恢复。结论胃大部切除术后发生胃瘫,经中西医结合治疗及精心护理,患者均痊愈出院。  相似文献   

10.
和胃方治疗胃神经官能症45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和胃方治疗胃神经官能症的疗效。方法将82例胃神经官能症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45例)和对照组(37例),治疗组服用和胃方,对照组口服谷维素、吗丁啉;两组疗程均为8周,观察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组的临床治愈率为80.0%,总有效率为97.7%;对照组两者分别为32.4%、59.5%。治疗组的临床治愈率和总有效率均高于对照组(P〈0.05,P〈0.01)。结论和胃方治疗胃神经官能症具有确切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中药复方糖胃康对糖尿病胃轻瘫(DGP)大鼠胃肽能神经的影响。方法将实验大鼠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对照组,糖胃康大、小剂量组,胃复安组,分别灌胃给药4周后处死,取胃窦部组织,测定并分析其肽能神经面积和光密度。结果模型组与正常对照组大鼠比较,血管活性肠肽(VIP)、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神经面积、光密度均有显著降低(P<0.01),糖胃康大、小剂量组与模型组比较,VIP、CGRP神经面积及光密度均有明显上升(P<0.01或 P<0.05),而胃复安组相应指标均无明显变化(P>0.05)。结论中药糖胃康可显著改善 DGP 大鼠的胃肽能神经病变。  相似文献   

12.
胃癌是我国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其发病率和死亡率居于各种恶性肿瘤的前列。但胃癌的发生很少直接从正常胃黏膜上皮产生,在癌变之前多数可能会经历包括胃癌前病变(PLGC)在内的漫长的演变过程[1]。PLGC是胃黏膜从正常向胃癌转化过程中的一个重要阶段,其与胃癌的发生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3.
胃动力障碍与胃促动力中药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胃动力障碍与胃促动力中药北京市中医研究所(100010)张荣莱北京同仁医院(100730)沈慧安一、胃动力障碍与胃失和降胃肠运动对于空腹和餐后消化道内容物转运起着关键作用。胃肠运动是复杂的、高度协调的神经肌肉活动,其中主要的是胃排空和肠道推进性蠕动,...  相似文献   

14.
概说所谓“心胃同病”,是指心病或胃病反映在胃脘部位的同一症状———“疼痛”而言。命题的同一性,在于部位的同一:胃脘;症状的同一:疼痛。而痛之有异,异于是心病之心痛、抑或是胃病之胃痛?然,心病之痛、胃病之痛,均可在胃脘部反映出来,统述“胃脘痛”。这便构...  相似文献   

15.
胃风三考     
贾杨 《国医论坛》1995,10(1):38-39
胃风,又称胃中风,始见于《素问·风论》,为脏腑邪风之一。后世医家述及虽多,然不免驳杂纷纭。笔者引先贤之论一二,试就有关胃风的三个问题作一考证,希同道斧正。1 1%#11胃风之名症考  相似文献   

16.
中药胃动合剂对胃运动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笔者通过纯中药自制胃动合剂对68例功能性消化不良(FD)患者的治疗,从治疗前后患者临床症状、胃排空时间及一氧化氮(NO)水平的变化,探讨了胃动合剂对胃运动的影响。l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全部病例均来源于我院内科消化门诊。男30例,女38例;年龄ZJ~58岁.平均38.6岁。病例选择标准:①持续性或反复发作性上腹痛或不适3个月以上;②可具有下列症状之一或数项,即餐后炮胀、腹部胀气,暖气、早饱、厌食、恶心、呕吐、烧心、胸骨后病;③在半月前均经胃镜和B超检查排除了消化性溃疡、胃肿瘤和肝、胆、胰等器质性病变,并排除对NO…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胃部手术后胃瘫的诊断和治疗。方法:对我院从2009年2月-2012年2月胃部手术后发生胃瘫的10例临床资料进行回归性分析。结果:9例在2周内完全康复,1例治疗第4周后症状缓解,胃功能恢复正常,康复率达90%。结论:胃手术后胃瘫是常见并发症,经合理的非手术治疗,均可治愈。  相似文献   

18.
目的:对14例胃大部切除术后胃瘫病人的护理经验进行总结。方法:对我院自2004年1月.2010年12月行胃大部切除术后发生不同程度胃瘫的14例患者的护理资料进行分析整理。通过换位思考的方式,一对一地对胃大部切除术后胃瘫患者进行细致完备的护理,具体的护理措施包括:术前心理疏导、术后及时止吐、持续胃肠减压、洗胃、营养支持、观察不良反应等。结果:14例患者经住院治疗全部康复出院,其中住院时间最长的43d,最短的22d。结论:做好胃大部切除术后胃瘫病人的护理工作对于保证术后临床疗效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笔者近年来对肝胃郁热型胃食管反流病(GRED)患者采用自拟胃安散治疗,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选取2019年10月~2021年4月我院门诊确诊为肝胃郁热型胃食管反流病患者6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每组30例.观察组男18例,女12例;平均年龄57.3 ± 5.6岁.对照组男14例,女16例,平均年龄5...  相似文献   

20.
当前我国胃癌发病率为10.26%,死亡率为12.45%,分别位居我国恶性肿瘤发病和死亡的第2位与第3位,医疗资源消耗巨大,防控形势严峻。癌症发生发展一般经历癌前病变、原位癌和浸润癌3个阶段,将防治关口提前至癌前病变阶段的主动策略具有重要意义。随着消化内镜诊疗技术普及,胃早癌和重度异型增生的“早诊早治”得到一定程度解决,但多数胃癌前病变既不适宜内镜下黏膜切除,又缺乏有效治疗药物,加上长期临床动态监测,给患者带来巨大身心负担。胃肠道微环境主要是由胃肠道菌群、胃肠道化学屏障、机械屏障、免疫屏障和胃肠道神经等构成的动态平衡系统,新近研究表明胃微环境失衡是引起胃癌前病变发生发展的关键机制。中医认为胃癌前病变是正虚和邪实长期相互作用的结果,临证时常将其置于慢性胃炎背景下,结合Correa提出的炎-癌转化模式及中医病机演变规律辨证论治;其基本治则是扶正祛邪,基本治法是健脾清热化湿,并根据辨证结果,联合运用疏肝理气、化痰散结、活血化瘀、清热解毒和补益虚损等治法干预。该文论述了胃微环境失衡与胃癌前病变的相关性,从调节胃微环境方面总结归纳了中医药干预胃癌前病变的方法和机制,认为中医药通过调节胃内菌群紊乱、消退胃黏膜炎症和改善异常免疫反应等,改善胃微环境从而防治胃癌前病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