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目的 评估胶囊内镜对老年患者疑诊小肠出血性疾病的诊断价值,并探讨老年患者行胶囊内镜检查相应注意事项.方法 对18例行胶囊内镜检查的疑诊小肠出血性疾病的老年患者的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共纳入老年患者18例,成功17例,14例见小肠病变.其中,血管病变10例,小肠钩虫病1例,小肠淋巴管扩张症1例,小肠疑似占位2例.其中,3位患者胶囊内镜滞留于食管下段,1例失败,另2例用胃镜将其推入胃内,检查成功.所有患者胶囊均在检查后3d内自行排出体外.结论 胶囊内镜检查方法安全,对老年患者消化道出血的诊断,特别是考虑小肠出血性疾病的患者有很好的诊断价值,但由于老年患者自身的特殊性,易发生胶囊滞留于食管或胃腔等情况.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胶囊内镜的临床护理。方法 对45例行胶囊内镜检查的患者进行术前、术中、术后护理,以期取得最佳的检查效果。结果 45例患者共行46次检查,所有检查都获得了较为满意的检测图像,均无并发症发生。结论 胶囊内镜检查安全方便,给予适当有效的护理,可以使检查更加顺利进行。  相似文献   

3.
陈伟  姜琦 《中国内镜杂志》2016,22(10):94-96
目的探讨胶囊内镜检查对小肠出血病因的诊断价值。方法对该科112例诊断小肠出血患者胶囊内镜检查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评估其诊断率及安全性。结果 112例患者均顺利完成胶囊内镜检查,共检出小肠病变94例,阳性率83.93%。受检患者对胶囊内镜检查顺应性好,未发生胶囊梗阻及嵌顿等并发症。结论胶囊内镜检查是一种无创、安全、有效的检查方法,对小肠出血病因检出率高。  相似文献   

4.
何晓勇  杨玲和  曹冬梅 《全科护理》2014,(25):2330-2331
[目的]总结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病人胶囊内镜(CE)检查的护理。[方法]对163例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病人进行胶囊内镜检查,同时加强检查前、中、后的观察和护理。[结果]成功完成检查161例,失败2例,其中检出病变89例,病变检出率为55.3%;检查过程中病人无任何不适,图像清晰,取得满意效果。[结论]胶囊内镜检查病人的护理,尤其是检查前病人良好的肠道准备是胶囊内镜检查成功的重要环节,并且能够提高胶囊内镜检查病人病变的检出率,检查中的密切配合对检查成功起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叶红芳 《护理研究》2006,20(2):438-439
[目的]探讨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病人行胶囊内镜检查的临床护理。[方法]应用胶囊内镜对142例病因不明的消化道出血病人进行检查,检查过程中运用护理程序实施整体护理。[结果]142例病人中。一次顺利完成检查139例,检查出阳性病例112例(78.9%);3例检查失败(2.1%),其中2例病人,行2次检查成功。另1例病人放弃检查。检查过程中病人无任何不适。[结论]运用护理程序可以提高胶囊内镜检查病人病变检出率。  相似文献   

6.
目的慢性腹痛是临床上患者就诊的常见主诉,然而经过胃镜、结肠镜、腹部B超及常规化验等检查,仍有相当多的患者腹痛的原因不明。胶囊内镜是一种可以观察整个小肠的无创检查。该研究的目的在于评价胶囊内镜在慢性腹痛患者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分析2008年6月-2014年3月175例在该院进行胶囊内镜检查的慢性腹痛患者。结果 175例患者中,37例患者通过胶囊内镜检查最终明确了诊断,其中,钩虫病1例,小肠炎16例,小肠淋巴管扩张12例,小肠占位性病变5例,克罗恩病3例。5例患者存在胶囊内镜通过小肠时间异常,2例患者胶囊内镜检查过程中滞留于胃内,未完成小肠检查。结论胶囊内镜是诊断慢性腹痛的一种有效工具,特别适合经胃镜、大肠镜检查诊断为功能性胃肠病,但治疗效果不佳的患者。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应用胶囊内镜对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患者检查的护理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0月至2013年10月在海军第411医院消化内科治疗的25例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行胶囊内镜检查,总结胶囊内镜检查前、检查中护理配合方法以及检查后护理观察要点。结果 25例患者均顺利完成胶囊内镜检查,内镜图片清晰,检查过程中患者无特殊不适。结论胶囊内镜检查安全、无创、简便,良好的护理配合有助于患者顺利完成检查,获得清晰的图像,提高病变检出率。  相似文献   

8.
老年人胶囊内镜检查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了解老年人进行胶囊内镜检查的安全性及对消化道疾病的诊断价值。方法应用胶囊内镜对22倒60~86岁老年人进行消化道检查。结果22倒老年人均良好地耐受了胶囊内镜检查,无并发痘及副作用发生。胶囊内镜对胃肠病变具有较好的检出能力,检出食管息肉1例,胃息肉3例,胃体肿瘤1例,胃溃疡1例,出血性胃炎1例,残胃炎2例,十二指肠炎伴黏膜下出血1例,小肠息肉5例,小肠肿瘤2例,小肠淋巴瘤1例,血管畸形及血管瘤6例,正常4例。不明原因的消化道出血11例患者中有6例确定了出血的原因,阳性率为54.5%。结论老年人进行胶囊内镜检查是安全的,胶囊内镜检查对老年消化疾病有一定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9.
胶囊内镜检查患者的护理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改进和完善胶囊内镜检查的护理措施,达到提高病变检出率。方法对22例胶囊内镜检查进行护理配合。结果22例胶囊内镜检查患者中,均一次顺利完成检查,检查过程中未出现并发症及仪器信号中断现象。17例发现病变,病变检出率为77.2%。结论胶囊内镜检查患者的护理,尤其是检查前患者良好的肠道准备是胶囊内镜检查成功的重要前提,检查中的密切配合是检查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0.
总结35例患者OMOM胶囊内镜检查的护理配合体会,包括检查前禁忌证评估、物品及肠道准备、检查中观察、检查后胶囊回收等。发现通过检查前良好的肠道准备和充分的护理评估,本组在OMOM胶囊内镜检查中病变检出率较高,效果满意,检查中无不良反应。提示OMOM胶囊内镜是一项安全、可靠的检查,同时护士在检查中密切配合和检查前后精心护理也非常重要。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胶囊内镜检查的临床护理方法。方法总结分析48例胶囊内镜检查的临床资料及其护理方法。结果48例疑有小肠疾病的患者行胶囊内镜检查,经病情评估,恰当的护理,全部顺利完成了检查,并发现小肠病变34例,为临床诊断提供帮助。结论恰当的护理配合、良好的肠道准备是提高胶囊内镜诊断率的必要条件。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OMOM胶囊内镜检查存在的问题及护理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胶囊内镜检查270例临床资料,总结OMOM胶囊内镜检查存在的问题及采取的护理方法。结果 270例患者中胶囊故障3例,误入气管1例,经胃镜下送入小肠3例,使用胃动力药后进入小肠37例,灌肠后排出OMOM胶囊1例,OMOM胶囊内镜检查后1年仍未排出胶囊后经切腹手术后取出1例。结论 OMOM胶囊内镜虽然是一种无创、可靠、操作简便的内镜,无交叉感染危险等优点,但OMOM胶囊内镜检查时出现的问题也不能忽视。给予有效的干预措施,能减少或避免不良影响,提高OMOM胶囊内镜检查的安全可靠性。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胶囊内镜检查的临床护理方法.方法 总结分析48例胶囊内镜检查的临床资料及其护理方法.结果 48例疑有小肠疾病的患者行胶囊内镜检查,经病情评估,恰当的护理,全部顺利完成了检查,并发现小肠病变34例,为临床诊断提供帮助.结论 恰当的护理配合、良好的肠道准备是提高胶囊内镜诊断率的必要条件.  相似文献   

14.
无线胶囊内镜在消化道疾病诊断中的应用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无线胶囊内镜在消化道疾病诊断中的价值和安全性。方法对14例不明原因的消化道出血、腹痛和慢性腹泻患者进行Given M2A胶囊内镜检查,并与14例患者的传统检查(胃镜、结肠镜、全消化道钡餐或选择性腹腔动脉造影)进行对比分析,探究Given M2A胶囊内镜在消化道疾病中的诊断价值和安全性。结果胶囊内镜检查过程中所有病例无任何不适和并发症,所有受检者均顺利完成检查。所得图像清晰。13例发现病变,检出胃部疾病6例(慢性胃炎、胆汁反流性胃炎、胃、十二指肠溃疡),小肠疾病6例(息肉、肿块、血管病变、憩室、溃疡、炎症),结肠炎1例。2例不明原因的腹痛中1例未发现病变。4例不明原因的便血和腹泻2例经胶囊内镜检查发现有意义的小肠病变,其中1例空肠肿块行手术治疗,手术证实胶囊内镜诊断及定位准确。2例消化性溃疡(1例复合性溃疡、1例十二指肠溃疡)和3例慢性胃炎惠者胶囊内镜检查结果与胃镜相比,3处溃疡中有1处球部溃疡未检出,发现1例当地胃镜未检出的球部溃疡;1例体检者发现慢性结肠炎。结论胶囊内镜采集图像清晰,安全性好,对病变的检出率高,定位较准确。尤其适合于小肠疾病的诊断,对胃部病变也有一定的诊断价值。因此,胶囊内镜以其无创、确诊率较高的特点易被患者接受。  相似文献   

15.
叶红芳 《护理研究》2006,20(5):438-439
[目的]探讨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病人行胶囊内镜检查的临床护理。[方法]应用胶囊内镜对142例病因不明的消化道出血病人进行检查,检查过程中运用护理程序实施整体护理。[结果]142例病人中,一次顺利完成检查139例,检查出阳性病例112例(78.9%);3例检查失败(2.1%),其中2例病人,行2次检查成功,另1例病人放弃检查,检查过程中病人无任何不适。[结论]运用护理程序可以提高胶囊内镜检查病人病变检出率。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胶囊内镜在老年患者消化道疾病诊断中的应用。方法:对129例行OMOM胶囊内镜检查的患者资料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29例患者中完成胶囊内镜检查118例,发现异常103例,阳性检出率87.3%。发现食管、胃、小肠、结肠病变分别为3例、38例、92例、7例,占阳性发现率分别为2.9%、36.9%、89.3%、6.8%。完成胶囊内镜检查的91例消化道出血患者和25例腹痛、腹泻患者分别发现小肠病变75例(82.4%)和17例(68%)。其中黏膜下隆起及新生物、炎症病变和血管病变最为常见。检查过程中患者无任何不适。结论:OMOM胶囊内镜检查方法安全性好,对老年患者消化道疾病有较高的诊断价值。建议检查前对患者身体进行适当的评估,采取相应措施提高检查质量。  相似文献   

17.
本文总结了良好的护理措施在患者成功完成胶囊内镜检查中的重要性。护理措施主要包括40例胶囊内镜检查的患者进行检查前准备、检查中积极配合、检查后的精心护理。认为胶囊内镜对小肠疾病有较高的检出率,安全性高,顺应性好,可以作为小肠疾病诊断的首选,同时检查前全面的护理评估、严格掌握禁忌症、良好的肠道准备是胶囊内镜检查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磁控胶囊内镜在儿童再发性腹痛(RAP)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21年1月-2021年6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儿童医院内镜中心125例行磁控胶囊内镜检查的RAP患儿的临床资料,分析镜下病变检出情况和胶囊内镜在消化道各部位运行时间等。结果125例患者中,35例拟行全小肠检查(1例因吞服失败而未完成),90例在磁控条件下行食管及胃部检查。磁控胶囊内镜在食管内的中位运行时间为8.5 (5.3,12.5) s,在胃内的中位运行时间为49.0 (17.7,94.0) min,行全小肠检查的患儿,胶囊内镜在小肠内的中位运行时间为252.0 (192.5,340.0) min,全小肠检查完成率为97.1%(34/35),检查完成后所有胶囊内镜均顺利排出体外。上消化道病变检出率为71.8%(89/124),小肠病变检出率为68.6%(24/35)。磁控胶囊内镜对儿童RAP的总体病变检出率为73.4%(91/124)。结论磁控胶囊内镜在RAP患儿胃肠道病变检查中有较高的病变检出率,且安全无痛苦,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胶囊内镜检查的有效护理配合.方法 对30例不明原因的消化道出血、消瘦、腹痛、腹泻患者在行胶囊内镜检查前为患者进行心理护理、物品准备及肠道准备,检查中做好饮食与活动的宣教,观察检查进行情况,检查后观察胶囊排出情况.结果 30例患者检查均成功,发现异常28例,图像清晰,取得满意效果.结论 胶囊内镜是安全、可靠的检查.检查中,护士的精心护理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20.
胶囊内镜检查小肠出血的病因和预后的价值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分析并探讨胶囊内镜检查在确定小肠出血的病因和预测再次出血发生率中的作用。方法:总结分析52例考虑小肠出血患者的胶囊内镜检查结果及临床资料,并根据胶囊内镜检查时间分为两组,A组出血72h内检查,B组出血停止72h后检查。结果:检出病变37例,阳性率为71%(37/52),其中A组阳性率为90%(19/21).B组阳性率为58%(18/31),经统计学处理,A组与B组阳性率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1)。平均随访6个月,26例胶囊内镜阳性未行特殊处理者患者再次出血率为38%,检查阴性者为8%。胶囊内镜全小肠检查成功率87%,没有出现并发症。结论:胶囊内镜检查安全可靠,出血早期检查阳性率高,并能预测再次出血率,应作为首选检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