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畅龙  金涛  刘静 《黑龙江医药》2021,34(6):1402-1404
目的:探讨头颈部64层螺旋CT血管成像(CTA)对后循环缺血性疾病患者的临床实际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1月—2020年12月期间于韶关市第三人民医院就诊的200例疑似后循环缺血的老年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患者均行头颈部CTA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并以DSA检查结果作为评价金标准,分析头颈部CTA诊断后循环缺血的价值.结果:200例疑似后循环缺血的老年患者中有40例血管因素引起的后循环缺血.DSA影像学检查结果表明,40例患者中存在129支血管狭窄,其中椎动脉狭窄64支,基底动脉狭窄30支,大脑后动脉狭窄35支.CTA检查正确检出37例因血管因素引起的后循环缺血,检出血管狭窄126支,与DSA检出率无明显差异(P>0.05).CTA诊断血管狭窄的准确度、特异度、敏感度分别为98.00%、99.38%、92.50%.椎动脉狭窄主要由粥样斑块、先天变异及钩椎关节增生所致,基底动脉狭窄主要由粥样斑块所致,大脑后动脉狭窄主要由动脉闭塞和先天变异所致.结论:64排头颈部CTA与DSA诊断老年人后循环缺血的效果相似,其不仅准确率高,还能为病因诊断提供指导,满足临床需要.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容积CT数字减影血管成像在后循环脑梗死椎动脉狭窄中的应用。方法选取2015年5月至2017年5月我院收治的后循环脑梗死患者40例,所有患者均接受CT血管造影(CTA)检查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对CTA和DSA检查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40例患者中,CTA检查椎动脉异常38例,异常率为95%,发育不良型狭窄8例,椎动脉狭窄30例(60支),其中狭窄42支,狭窄率为70%,起始部狭窄26支,双侧狭窄16例,双侧狭窄率为40%;DSA检查椎动脉异常38例,异常率为95%,发育不良型狭窄8例,椎动脉狭窄30例(60支),其中狭窄46支,狭窄率为77%,起始部狭窄28支,双侧狭窄16例,双侧狭窄率为40%。CTA检查和DSA检查椎动脉异常率、狭窄率、双侧狭窄率之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以DSA检查结果为金标准,CTA检查诊断椎动脉狭窄的敏感度为89%(48/54),特异度为92%(24/26),准确性为90%(72/80),阳性预测值为96%(48/50),阴性预测值为80%(24/30)。结论容积CT数字减影血管成像在后循环脑梗死椎动脉狭窄中的应用价值高。  相似文献   

3.
延晓勇  杨兴亮  崔胜宏 《安徽医药》2013,34(9):1389-1391
目的探讨磁共振血管造影(MRA)在后循环缺血性眩晕诊断中的价值。方法选择经临床及影像检查确诊的后循环缺血性眩晕36例患者,全部患者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MRA检查,对MRA、DSA对后循环血管异常的显示情况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MRA检查显示左椎动脉狭窄11例,左椎动脉起始变异3例,左椎动脉迂曲5例。右椎动脉狭窄8,右椎动脉迂曲2例,基底动脉狭窄2例,大脑后动脉狭窄5例,MRA检查血管后循环血管异常率与DSA检查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MRA可良好显示椎动脉及基底动脉的走行情况,异常血管检出率与DSA无显著差异,可为诊断、治疗提供有效支持。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后循环缺血患者行头颈部多排螺旋CT血管造影(CTA)检查的价值.方法 对120例临床诊断为后循环缺血的患者行头颈部CTA检查,观察血管狭窄部位、受累血管数目并判断狭窄程度.结果 120例患者中有血管病变者100例(83.3%),其中单纯前循环病变16例(13.3%),单纯后循环病变40例(33.3%),前后循环同时病变44例(36.7%);其余20例(16.7%)CTA未见异常.累及两条及两条以上血管≥2条者63例(52.5%).结论 头颈部CTA是一种简便、快速、灵活、安全的检查方法,为寻找病灶、指导手术提供了一种可靠、客观、实用的影像资料,对后循环缺血的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5.
吴怀国  陈长春  刘群  王书培  曹丽  黎西 《安徽医药》2017,38(8):1052-1055
目的 探讨后循环缺血性单发性眩晕(PCIV)患者脑血管病变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1年5月至2015年11月在安徽省第二人民医院住院的临床诊断为PCIV并行脑血管造影(DSA)检查的患者59例为研究对象,分析总结纳入患者的DSA检查结果。结果 59例PCIV患者中未发现血管病变1例,存在1个血管病变6例,存在有2个或2个以上血管病变52例,共计189个血管病变。单纯前循环血管病变7例,单纯后循环血管病变8例,前后循环血管均受累病变43例。其中以后循环血管中的椎动脉(VA)占41.78%、锁骨下动脉(SCA)占6.35%以及颈内动脉(ICA)占37.57%最为常见;按病变类型分类以狭窄47.09%、扭曲32.28%、发育不良13.23%最常见;在101个血管狭窄/闭塞病变中,以轻度狭窄46.52%最常见。结论 PCIV患者脑血管病变部位主要在VA、ICA,其次在SCA;最常见的血管病变性质为狭窄,其中以轻度狭窄最常见,其次为扭曲、发育不良。  相似文献   

6.
目的 研究以眩晕为主诉的后循环缺血(PCI)患者的血管形态,评估病变血管、病变部位、病变类型与30 d预后不良的相关性.方法 217例以眩晕为主诉的后循环缺血患者住院期间通过CT血管造影(CTA)和(或)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对所有患者进行血管检查,通过以责任病变血管、病变部位、及血管病变类型三方面系统评价血管情况,并与预后不良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本组217例,病后30 d预后不良比例为14.29%,病死率为3.23%.基底动脉病变者41例,其中预后不良19例,血管重度狭窄或闭塞者74例,其中29例预后不良,近段中段与远段同时受累者15例,其中11例预后不良.基底动脉病变、血管狭窄程度高及多段受累的患者预后不良(r值分别为1.695、1.662,P<0.05).结论 以眩晕为主诉的后循环缺血患者的预后相差较大,大部分近期预后良好.病变血管、病变部位、及病变类型不同,引起的后循环缺血性事件预后不同.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CT血管造影(CTA)、超声(DUS)、磁共振血管造影(MRA)及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技术(DSA)在诊断头颈部动脉狭窄性病变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头颈部动脉狭窄性病变患者562例,分别行DUS、CTA、MRA、DSA检查,并将结果进行比较。结果 CTA检测方法与金标准DSA的检测结果比较接近,DUS及MRA稍次之。结论颈动脉CTA作为一种无创性检查方法对颈动脉血管斑块及血管狭窄性病变诊断有重要价值,对于大血管的病变,CTA可作为首选方法之一,DUS和DSA检查可以有效互补。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螺旋CT血管造影(CTA)对头颈部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分析61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的颈部CTA检查资料。结果正常3例,颈总动脉狭窄16例,颈内动脉狭窄25例,椎动脉狭窄或纤细14例,颅内动脉瘤2例,颅内动脉畸形4。结论 64层螺旋CT血管成像对于头颈部血管病变的病因诊断、治疗计划、评价预后有着重要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应用64排CT观测的后循环血管形态改变与后循环区域内梗死发生的关联性。方法回顾分析86例后循环梗死患者的MRI与CTA检查资料。结果 86例患者总异常率达94%,其中基底动脉扭曲为66%,基底动脉局限性狭窄为43%;椎动脉扭曲为72%,椎动脉局限性狭窄为24%。结论除椎动脉、基底动脉狭窄外,椎动脉、基底动脉扭曲、纤细也是后循环缺血事件发生的主要诱因,特别是直角扭曲。CTA能有效显示后循环动脉三维图像,结合MRI对后循环血管形态改变的判定具有十分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0.
CTA造影诊断脑动脉狭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螺旋CT血管造影(CTA)对脑动脉狭窄的诊断价值。方法 对20例临床诊断为脑动脉狭窄的患者行CTA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并进行分析比较。结果 CTA对脑动脉狭窄程度的评价与DSA呈高度相关(P〈0.05),对脑动脉钙化的显示优于DSA。结论 CTA能清晰地显示脑动脉系统,是诊断脑动脉狭窄的一项较实用的客观可靠的检查手段。  相似文献   

11.
目的根据螺旋CT血管造影(CTA)情况,探讨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颅内外血管粥样硬化斑块的性质、成分和动脉管腔狭窄程度与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关系。方法选择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45例,经头颈部螺旋CT血管造影(CTA),分析脑动脉管腔狭窄程度及动脉粥样斑块的性质、成分。结果 45例患者中,CTA检出各种斑块(钙化斑、软斑、混合斑)33例(73.3%),22例(48.8%)有动脉狭窄,血管闭塞5例。颅外动脉狭窄最常见的部位是颈内动脉起始部,颅内动脉狭窄最常见的部位是大脑中动脉M1段。结论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的颅内外动脉斑块发生率均较高,动脉粥样硬化致血管狭窄前循环发生率高于后循环,Ⅲ、Ⅳ级狭窄动脉相应供血区域大多出现缺血病灶,头颈动脉多层CTA可以准确评价颅内外动脉的病变情况,对脑卒中的二级预防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2.
目的评价螺旋CT(SCT)及CT血管造影(CTA)对烟雾病的诊断价值。方法对46例烟雾病患者均行SCT及CTA检查。结果SCT发现脑梗塞42例,脑室轻度扩大12例,局脑萎缩10例,基底节区出血12例,蛛网膜下腔出血8例。CTA均见不同程度的颈内动脉末端狭窄或闭塞,其中双侧狭窄闭塞30例,单侧狭窄闭塞16例;大脑中动脉狭窄闭塞76支,大脑前动脉狭窄闭塞62支,大脑后动脉狭窄闭塞28支;46例均显示脑底异常血管网。结论SCT平扫结合CTA可良好显示烟雾病造成的脑实质病变及血管异常,是诊断烟雾病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13.
江德胜  张晓云 《安徽医药》2020,41(4):460-462
目的 比较慢性肾病血透患者上肢内瘘血管CT血管造影(CTA)成像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结果,评估2种方法对上肢内瘘血管狭窄的判断价值。方法 将2018年5月至2019年11月六安世立医院60例进行血液透析治疗且出现内瘘血管功能不全的慢性肾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进行CTA成像与DSA造影检查,所获图像分别由CTA、DSA各2位工作年限>5年的影像科医师读片,观察血管狭窄情况,对比CTA与DSA评估结果。结果 60例患者均顺利完成CTA成像和DSA造影检查。DSA造影显示245个有评价意义的血管节段中,正常血管124个,轻度狭窄23个,中度狭窄46个,重度狭窄35个,完全闭塞17个。CTA检查有258个良好显示的血管节段,其中正常血管节段131个,发生狭窄的血管节段127个。以DSA结果作为标准,CTA对上肢内瘘血管狭窄分级评估灵敏度为80.99%,特异度为94.35%,准确度为87.76%,CTA与DSA评估一致性Kappa值为0.755。结论 CTA检查对慢性肾病血透患者上肢内瘘血管狭窄评估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14.
目的评价单侧椎动脉椎间隙段频谱异常在诊断椎动脉远段重度病变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1日至2014年11月21日在我院经彩超检查,筛查出椎动脉远段重度病变的患者53例,并经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检查证实。当VA峰值流速<30 cm/s,RI>0.72时诊断远段重度病变,比较单侧椎动脉频谱异常与DSA检查结果。结果 53例患者中,椎动脉峰值流速均<30 cm/s,频谱形态可分为3种表现:35例椎动脉频谱呈低速单峰频谱表现;15例椎动脉呈低速高阻频谱表现,RI>0.72;3例呈收缩期正向,舒张期反向频谱改变。DSA检测结果显示,53例患者中,DSA诊断椎动脉远段重度病变的为49例,椎动脉远段中度狭窄为3例,椎动脉轻度狭窄的为1例。超声和DSA结果对比,超声共检出椎动脉重度病变为53例,其中49例与DSA符合,准确率约92.4%。结论单侧椎动脉频谱改变在诊断远段重度病变中有较高的敏感性和准确性,与DSA检测结果比较,基本一致,因此单侧椎动脉频谱改变可用于诊断椎动脉远段重度是否病变。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multi-slice CT angiograph,MSCTA)在下肢动脉狭窄及闭塞性病变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22例有临床症状的下肢动脉病变行16排螺旋CT血管成像(CTA)检查,并在1周内行数字减影血管成像(DSA)检查,CT扫描数据采用最大密度投影、容积再现及多平面重建技术,对比CTA及DSA两种成像结果.结果 CTA及DSA诊断22例26支下肢动脉共156个兴趣区内的狭窄或闭塞性病变有很好的一致性,并且CTA图像能够清晰显示血管壁的钙化范围.结论 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能够清晰显示下肢动脉狭窄及闭塞性病变的程度及范围,可为制定介入治疗方案及评价术后疗效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颈部血管彩超对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颈部动脉血管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 51例经头部CT或MRI及临床确诊的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均进行了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CTA)和颈部血管超声(CVUS)检查,以CTA为对照,评价颈部血管彩超的诊断价值.结果 CTA和CVUS发现颈动脉狭窄及闭塞分别为20例、17例,椎动脉狭窄或发育异常分别为29例、15例.结论 对于颈动脉狭窄的评价,颈部血管彩超和CTA具有很好的一致性,但颈部血管彩超对椎动脉病变的评价不足,联合使用CVUS和CTA可以更全面地评价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的颈部动脉病变.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16排螺旋CT颈部动脉血管成像(CTA)对颈部动脉血管狭窄和闭塞筛查的临床应用。方法 28例临床资料完整的疑有颈部血管病变患者,行颈部CTA检查,图像行容积再现(VR)。最大密度投影(MIP)、多平面重组(MPR)、曲面重组(CPR)后处理,了解颈部动脉血管的正常形态走行、狭窄及闭塞情况,对颈部动脉病变进行初步筛查。结果 28例患者中2例颈部血管未见明显异常,13例单侧或双侧椎动脉狭窄畸形,10例颈部动脉硬化,2例动脉管腔软斑块形成,1例右侧颈内动脉闭塞。结论 16排螺旋CT颈部血管CTA可准确获得患者颈部血管的有效信息,对头颈部不适的患者进行初筛及病因诊断,指导临床医师选择治疗方案及评价疗效,有广泛的临床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8.
孙和顺  刘会生  周增超  刘铁艳 《河北医药》2010,32(16):2199-2200
目的探讨椎-基底动脉多发狭窄的血管内支架成形术的可行性、有效性、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至2009年我院收治的20例椎-基底动脉多发狭窄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对其进行随访。结果全组20例患者狭窄病变42处,其中18例患者各2处病变,2例患者各3处病变。18例患者共植入血管内支架38枚;2例各2处狭窄病变患者支架植入未成功。血管平均狭窄率由治疗前82.6%降至治疗后8.4%。支架植入后12个月时复查头颈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法(CTA)或头颈数字减影脑血管造影(DSA),15例患者未见狭窄复发,后循环缺血症状改善,未见新发脑梗死;发生支架再狭窄3例(6枚支架),支架再狭窄率15.8%,其中2例患者有明显的后循环缺血症状和脑梗死。全组患者术中、术后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椎-基底动脉多发狭窄的支架成形术可有效改善后循环的缺血状况,有较好的中短期疗效,是安全可行的。  相似文献   

19.
目的通过使用128层CT血管成像检查诊断椎动脉路径先天变异,探讨其诊断价值及与诱发后循环缺血的相关性。方法收集经临床诊断为后循环缺血并行CTA诊断为椎动脉路径先天变异的患者影像资料127例,回顾性统计并分析了椎动脉路径先天变异与后循环缺血诱因的相关性。结果 127例椎动脉路径先天变异的PCI患者中,单纯椎动脉路径变异32例(25.19%);椎动脉窗式变异15例(11.81%);单干椎动脉形成基底动脉10例(7.87%);单纯椎动脉起源变异12例(9.49%);椎动脉数目异常3例(2.36%),路径变异合并起源变异21例(16.54%);路径变异合并其他变异34例(26.77%)。结论椎动脉路径变异是常见的头颈部血管病变,也是PCI的重要发病诱因之一,CTA检查可以简单快速、完整直观地显示出椎动脉的各种发育和解剖变异,为临床诊断提供可靠的影像学信息,也可为临床研究PCI发病诱因提供重要的依据。  相似文献   

20.
陶林森 《黑龙江医药》2013,26(1):141-142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合并下肢血管病变临床特点及下肢血管介入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对18例2型糖尿病合并下肢血管病变的患者行下肢血管彩超、CTA及DSA造影检查,根据血管狭窄情况选择介入治疗方式,全部病例均行动脉造影及动脉球囊扩张或支架成形术.结果:18例糖尿病患者均表现为静息痛及间歇性跛行,下肢血管超声及CTA显示糖尿病下肢动脉有不同程度的斑块、狭窄与血栓形成,病变累及下肢股动脉、髂动脉及胫前、足背动脉.介入治疗后,所有患者均行胰岛素控制血糖、抗凝、活血化淤、改善微循环,治疗后患者下肢血管灌注得到明显改善,临床症状、体征均明显缓解,踝肱指数明显提高.结论:下肢血管DSA造影检查可以准确了解糖尿病患者下肢血管的阻塞部位及程度,血管内介入治疗安全、有效,具有推广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