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观察云南静脉药瘾(IDUs)HIV-1分离株env基因V3环顶端四肽氨基酸和相应核苷酸序列随时间推移的变化。方法 根据1990~197年间62株HIV-1分离株env基因C2-V3区DNA序列,对HIV-1膜蛋白V3环顶端四肽基因序列(基序)及其编码核苷酸进行分析,并探讨其随时间推移的变化趋势。结果 1990~1997年间62株HIV-1毒株膜蛋白V3环顶端四肽基序有程度不同的氨基酸变异,主  相似文献   

2.
本文报道1987年从广西病人血清中分离的登革2型(D2)病毒D2-43株和1985年从海南病人血清中分离的D2-04株乳鼠致病性的差异与基因变化的关系。结果表明D2-43株对乳鼠致病,D2-04株不致病。D2-43株和D2-04株C到NS1基因的读码框架基本相同,均由3381核苷酸组成,编码氨基酸总数1127。包含三个结构蛋白C.PrM(M)、E和一个非结构蛋白NS1。该两株病毒核苷酸序列同源性为93.8%,氨基酸序列的类似性为91.3%。C和E基因同源性为95.0%~95.8%,NS1基因为92.2%,M基因为86.7%,两株之间核苷酸序列的主要差异是在M基因。两株病毒的C-NS1基因与国际参考毒株比较,43株与JAM株类侧性最高,其次是NGC株,与S1株类似性最小。而04株只有C、E和NS1与JAM株最高,PrM(M)都与NGC株最高。43株与04株的M基因相比较,04株的PrM(M)基因的同源性低于43株,说明两株与国际参考毒株比较,主要差异也在M基因,乳鼠致病性差异可能与M基因变化有关。  相似文献   

3.
1991年5月从1名上呼吸道感染的儿童患者中分离出1株流感病毒。经血清学鉴定和分析,分离物为A/PR/8/34(H1N1)类似毒株。病毒HA1区基因经核苷酸序列分析,分离物与A/PR/8/34毒株间有12个位点不同,导致了HA1区蛋白分子上4个氨基酸的替换。在病毒基因组寡核苷酸指纹图分析中发现,分离物与A/PR/8/34毒株相比较丢失了2个点,而插入了9个点。因此,A/广东/6/91(H1N1)毒株不是由A/PR/8/34(H1N1)通过实验室污染而来。  相似文献   

4.
以亲和层析技术纯化的肾综合征出血热病毒(HFRSV)结构蛋白(55000,67000)为特异性抗原,体外免疫正常人外周血淋巴细胞(PBL),然后将体外免疫的淋巴细胞与人-鼠种间杂交瘤细胞(K6H6/B5)融合,经ELISA间接法筛选出2株(2D5,1B7)分泌抗-HFRSV人单克隆抗体(H-McAb)杂交瘤细胞株,4次克隆化后,100%阳性。对2D5株初步鉴定表明,其抗体类型为IgG1;培养上清中抗体浓度为20~30μg/ml;特异性免疫荧光反应证明2D5株H-McAb是HFRSV特异性;中和效价为1∶160;体外连续传代6个月仍稳定分泌抗体。  相似文献   

5.
深圳市HIV-1 E亚型感染毒株的分子流行病学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了解人类免疫缺陷病毒1型E亚型毒株在深圳市不同人群中流行传播情况、流行时间和传播规律。方法 应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方法对1996年深圳市检出的3份人类免疫缺陷病毒1型(HIV-1)感染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样本进行扩增,获得HIV-1膜蛋白(env)基因片段,并对C2-V3及其邻区350~450个核苷酸序列进行测定和分析。结果 这3份血样为HIV-1E亚型毒株感染(sz-E),彼此间的基因离散率为2.6%;与A-E国际参考亚型及国内部分地区流行的BE型代表株比较,sz-E与A-D参考亚型共享序列及国内B亚型代表株间的基因离散率均大于24%,而与主要代表泰国E亚型(Econ)间的基因离散率仅为6.2%。系统树分析显示,sz-E与Econ聚集在一起,远离其他国际亚型毒株序列。结论 HIV-1E亚型在深圳的流行  相似文献   

6.
-50℃冻存致人肝癌SMMC-7721细胞恶性表型改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15%DMSO+85%RPMI1640为抗冻剂,研究了一50℃低温冻存对人肝癌SMMC-7721细胞的作用。实验结果表明,经一50℃冻存复温后恢复培养的13h中,SMMC-7721细胞的有丝分裂率较对照下降1.09%。经一50℃多次冻存后,人肝癌SMMC-7721细胞染色体主流范围有向正常人二倍体细胞染色体转变的趋势,主流范围由建株时的54~58条转变为46~53条,且46条染色体的分裂相由建株时的0%转变为16%。乳酸脱氢酶同工酶(LDH)分析证明,经一50℃多次冻存处理的SMMC-7721细胞LDH各组分的百分含量较建株时有明显改变,由原来典型的肝癌细胞趋于H型(H型≥M型)LDH3(29.3%)>LDH4(26.8%)>LDH2(25.3%)>LDH5(14.9%)>LDH1(3.6%),转变为以M型为主的分布LDH4(48.3%)>LDH5(28.3%)>LDH3(18.9%)>LDH2(4.4%)>LDH1(0%)。提示一50℃冻存使SMMC-7721细胞的恶性表型发生改变,对SMMC-7721细胞可能起诱导分化作用。  相似文献   

7.
1996年1月太原铁路卫生防疫站从上感患者中分离到3株流感病毒。经血清学鉴定,它们不同于1989和1992年所发现的H1N2亚型毒株,其HA的抗原性类似于A/PR/8/34(H1N1)病毒,而明显不同于当前人群中流行的H1N1亚型毒株。病毒粒不同基因节段迁移率比较表明,它们的1~4基因节段迁移率接近于A/PR/8/34(H1N1)毒株,5~6基因节段迁移率类似于A/武汉/359/95(H3N2)病毒,而7~8两节段既不同于A/PR/8/34(H1N1),又不同于A/武汉/359/95(H3N2)病毒。故可认为它们是一种新重配的H1N2亚型毒株。  相似文献   

8.
从我国四川、广西、河南的丁型肝炎病毒抗原(HDAg)或抗体(anti-HD)阳性的HBsAg携带者中,筛选出4株HDVRNA阳性标本,经逆转录和聚合酶反应(RT-PCR)后,获得包含HDV抗原编码区的CDNA片段,并对其进行克隆与序列测定。经计算机分析比较表明:四川、广西株与美国-1株同源性最高,分别为99.3%、99.0%;而河南-1、河南-2株与台湾株的同源性较高。分别为94.3%、92.1%,上述4株与日本-1、秘鲁-1的同源性在66.1%-77.8%之间。推导的HDAg的氨基酸序列的同源性为:四川、广西株与美国株分别为99.5%、96.4%;河南-1、河南-2株与台湾株分别为89.7%、89.3%,故我国至少存在基因型I型的两种亚型,其中四川、广西株为IA型;河南2株皆为IB型。同时,实验结果还证实了HDV毒株的异质性呈地区分布特征。  相似文献   

9.
以往研究认为,Ⅱ型辅助性T细胞(TH2)经T细胞抗原(TCR)单独刺激后即可产生自身生长因子—IL4,细胞进一步的增殖反应虽然严格需要IL1的存在,却具有IL4依赖性。但是,最近的实验表明,大多数TH2细胞克隆株经TCR及IL1受体(IL1R)协同激活后的增殖反应并不需要内源性IL4依赖性增殖反应的作用机制。方法:取感染硕大利什曼原虫的6周龄BALB/c小鼠月国部受损淋巴结,采用免疫陶洗和免疫磁珠分离技术提纯CD4+TH2细胞,将此种体内诱导产生的TH2细胞与D10·G4·1TH2细…  相似文献   

10.
粘附分子CD54(ICAM-1)对淋巴细胞聚集和增殖的调节作用[英]/AlvarG…//Cell.-1993,147.-12~24文章研究了CD54的两个单抗(LB-2和G1B2)在淋巴细胞聚集和增殖中的作用。从正常人外周血中分离PBMC,经间接免疫...  相似文献   

11.
采用革克隆抗体CC-1(IgM)免疫组化阳性的新鲜大肠癌组织制备粗抗原,经SDS-PAGE分离,Western-blot后进行免疫染色,检测刮CA-CC-1带。用附载CA-CC-1的硝酸纤维膜(NC)进行二次小鼠脾内包埋免疫和一次腹腔粗抗原加强免疫,成功地制备了两株CC-1的第二代单抗W135(IgM)与A12-2(IgGl)。亲和力均比原代高;抗原决定族为糖链结构;Western-blot免疫染色的比较发现:W135与A12-2除能识别CA-CC-1带外,尚能分别识别分子量为94KD左右和33KD的抗原带。免疫组化比较表明:对于大肠癌阳性反应率,A12-2基本与CC-1相同,而W135明显优于CC-1。以上研究表明:脾内包埋免疫法为一行之有效的免疫方式;第二代单抗可能较原代CC-1具有更大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2.
目的获得7型腺病毒疫苗株(Ad7v)765-87mu核苷酸序列,分析该区段的基因结构和功能。方法从Ad7疫苗株克隆出68-87mu核苷酸片段,应用Sanger双脱氧法进行核苷酸序列分析。结果Ad7v765~87mu核苷酸序列长度为3557bp,推测此片段编码E3区121kD、192kD、201kD、205kD、103kD和152kD蛋白的一部分。所编码的6个蛋白与Ad7原型株(Ad7p)和Ad7h(1986年以来南美流行的毒株)核苷酸高度同源(大于972%)。161kD蛋白由于缺失一个核苷酸,造成移码突变,编码提前终止。编码77kD蛋白的ORF由于缺失一段核苷酸而提前终止编码。结论这一结果为阐明Ad7的基因结构与功能并为构建Ad7载体时对E3区缺失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3.
以小鼠菌血症模型对抗核心糖脂域McAb(EL1、EL3和3H4)的免疫保护的效果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3株McAb能显著提高受E.coli攻击小鼠的存活率(P<0.05);(2)EL3和3H4还分别有降低3LD50绿脓杆菌和5LD50鼠伤寒沙门氏菌感染小鼠病死率的作用(P<0.05);(3)EL3与3H4对受5LD50E.coli和10LD50绿脓杆菌攻击小鼠有一定的协同保护作用;(4)在EL1预防性保护试验中发现,提前4周注入EL1,并于攻菌前1周加强一次,EL1可明显提高5LD50E.coliJ5株攻击小鼠的存活率(P<0.05)。提示EL3和3H4对细菌感染小鼠具有一定的交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4.
用表达2型单纯疱疹病毒(HSV-2)糖蛋白D的重组痘苗病毒(R-gD-V)免疫CBA小鼠,通过间接免疫荧光(IF)(观察小鼠抗体滴度变化)和四甲基偶氮唑蓝法(MTT)动态观察细胞毒性T细胞活性(CTL),均见增高并检测了其产生的抗体对动物的保护作用。同时对R-gD-V和2型单纯疱疹病毒(HSV-2)产生的二次CTL活性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R-gD-V产生抗体3周达高峰(1:640),7周下降为1:320,抗体对病毒攻击动物有保护作用,其中和指数(N)为63。R-gD-V在鼠体内产生初次CTL8d达高峰,12d后消失;二次CTL持续8周之久,且CTL活性明显高于初次。R-gD-V和HSV-2相比较产生CTL在统计学上有差异(P<0.05)。说明R-gD-V能引起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对动物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5.
散发性戊型肝炎病毒部分核苷酸序列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为阐明戊型肝炎病毒(HEV)毒株的地理分布、流行特征以及研制血清学诊断试剂和基因工程疫苗提供资料。方法选择1例浙江仙居山区散发性HE患者,从其血清中分离HEVRNA,通过逆转录-套式聚合酶链反应法(RT-nPCR),扩增该散发性HEV(Z-33株)ORF2区部分cDNA片段(497bp),然后进行直接序列分析,并与HEV各主要代表株序列作比较。结果Z-33株与新疆流行株CH1.1的核苷酸及氨基酸序列同源性分别为96.7%及98.2%;与缅甸流行株的同源性分别为94.2%及99.1%;与缅甸散发株的同源性分别为95.2%及99.1%,与墨西哥株的同源性分别为81.8%及94.5%。结论浙江仙居散发性HEVZ-33株和新疆流行株CH1.1一样,与HEV缅甸株可能为同一亚型。  相似文献   

16.
全反式维甲酸可增强大鼠系膜细胞基质金属蛋白酶-2表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材料与方法1.大鼠系膜细胞(MsC)的培养与鉴定:150~200gSD大鼠购自本校动物部,取肾皮质,分离肾小球,培养与鉴定MsC按本实验室常规方法进行[1]。实验用细胞为10~15代。2.Northernblot法检测基质金属蛋白酶2(MMP2)mRNA:当MsC长至亚融合状态后,分别在完全培养液中加入全反式维甲酸(ATRA,Sigma公司)10-6、10-7、10-8、10-9、0mol/L处理24小时;另在亚融合状态MsC加10-6mol/L全反式维甲酸分别处理0、6、12、24、4…  相似文献   

17.
目的肢带型肌营养不良症(LGMD)是常见的常染色体遗传肌肉病,特点为髋肩带肌无力、萎缩,进行性发展至远端肌肉,男女均可受累,有明显的遗传异质性,国外研究发现重型LGMD分别涉及13q12、17q21、4q12、5q33区域编码γ-、α-、β-、δ-糖蛋白的4个基因座位。中国人群中LGMD的致病基因研究尚无报道,拟通过粘附蛋白(adhalin)基因突变的检测,鉴定其致病基因。方法用PCR-SSCP及DNA测序法对adhalin基因第2、3外显子进行了突变检测及鉴定。结果发现1例散发的9岁女患者adhalin第2、3外显子存在纯合Arg77Cys突变,此突变在本实验的40条野生染色体中未发现。结论发现中国人群中重型LGMD(DLMD)存在adhalin基因突变。提示17q21区的adhalin基因是中国人LGMD的一个致病基因。  相似文献   

18.
本文用改良枸椽酸-枸椽酸钠法,从新鲜牛鼻表皮制备的DesmoplakinⅡ(DPⅡ)免疫BALB/c小鼠,取其脾淋巴细胞在PEG介导下与Sp2/0细胞融合,经筛选、克隆化获得4株能稳定分泌DPⅡMcAb的杂交瘤细胞系(分别命名为DPy-1,2,3,4)。4株McAb均为IgGl,染色体数目为93 ̄105。免疫组化分析表明,4株DPⅡMcAb具有很高的上皮组织特异性和敏感性,并提示DPⅡ可能不存在于  相似文献   

19.
张雪  万泽生 《免疫学杂志》1995,11(2):130-131
用绿脓杆菌外毒素A(EPA)免疫后的BALB/C小鼠脾细胞,经融合后制备出4株抗PEA的单克隆抗体。从50%最大结合的单克隆抗体浓度分析可知,4株单克隆抗体的相对亲和力为4D1-4D3〉1D1-5F11〉1D7-4C10〉4H5-3E9。通过ELISA相加实验证实:4株单克隆抗体均识别相同的PEA抗原位点。  相似文献   

20.
抗人gp130分子单克隆抗体的制备和鉴定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gp130可与许多细胞因子受体(IL-6R,IL-11R,OSMR,LIFR,CNTFR和CT-1R)组成受体复合物,并在这类细胞因子的信号转导中的起着重要的作用。方法以痘苗病毒为载体构建获得的可溶性CD130(sCD130)为免疫原,通过融合的方法。得到4株稳定分泌抗CD130单克隆抗体(mAb)L2,L4a,L4b和L5)的杂交瘤细胞株。结果本组mAb对靶细胞具有识别特异性,不但可识别相对分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