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探讨祛瘀生新针法联合头皮针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及对血清SOD和MDA水平的影响。方法 选取医院收治的AMI患者120例,采用随机抽样原则分为对照组(n=58)和治疗组(n=62),对照组给予头皮针,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祛瘀生新针法,对比治疗后的临床疗效、中医证候评分、NIHSS评分和Barthel指数评分、血液流变学指标及血清SOD和MDA水平。结果 经过治疗后,治疗组总有效率显著较高(P<0.05);治疗后两组中医证候评分和NIHSS评分显著降低,Barthel指数评分显著升高(P<0.05);并且治疗组改善较明显(P<0.05);治疗后两组血液流变学指标水平显著降低(P<0.05);并且治疗组降低较明显(P<0.05);治疗后两组血清SOD水平明显升高,血清MDA水平明显降低(P<0.05);并且治疗组改善较明显(P<0.05)。结论 祛瘀生新针法联合头皮针治疗AMI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能够改善血清SOD和MDA水平,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
孙瑶  李柏霖  胡楠 《吉林中医药》2021,41(2):272-274
目的探讨眼针联合带针康复训练治疗中风后偏瘫肢体功能障碍的疗效。方法选取中风后偏瘫患者的112例,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给予常规康复训练治疗,治疗组应用眼针联合带针康复训练。比较2组临床总有效率、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肢体功能评分(FMA),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BI)。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2.86%,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4.29%,(P<0.05);2组NIHSS评分较治疗前均降低(P<0.05),治疗组较对照组降低更为显著(P<0.05);2组FMA评分、BI指数均较治疗前有所升高(P<0.05),治疗组较对照组升高更为显著(P<0.05)。结论眼针联合带针康复训练可以改善脑供血,促进患者肢体功能康复,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得以明显提升,对于中风后偏瘫有较好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浅刺法、消栓肠溶胶囊联合常规西药治疗脑梗死偏瘫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108例脑梗死偏瘫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54例。对照组给予常规西药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联合浅刺法与消栓肠溶胶囊治疗,7d为1个疗程,治疗3个疗程。比较两组患者神经功能[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日常生活自理能力[改良Barthel指数(MBI)]、肢体功能[简化Fugl-Meyer量表评分]及生活质量[健康调查简表(SF-36)评分]的改善情况及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NIHSS评分低于治疗前(P<0.05),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MBI评分、简化Fugl-Meyer量表评分、SF-36量表各项评分(社会功能、生理功能、情感职能及精神健康)高于治疗前(P<0.05),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4.44%(51/54),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9.63%(43/54)(P<0.05)。结论:浅刺法、消栓肠溶胶囊联合常规西药治疗脑梗死偏瘫具有显著疗效,不仅能改善患者的神经功能及肢体功能,还能提高其日常生活自理能力与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电温针治疗急性脑梗死(ACI)患者偏瘫下肢运动功能障碍的临床疗效。方法将9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45例。治疗组采用电温针治疗,对照组采用单纯温针治疗,分别观察两组治疗前后Barthel指数(MBI)、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简化Fugl-Meyer评分(FMA)变化及临床疗效。结果两组治疗后MBI、NIHSS、FMA评分与同组治疗前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后MBI、NIHSS、FMA评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电温针能够改善急性脑梗死患者运动功能。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给予急性脑梗死偏瘫患者早期针灸治疗对其神经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影响。方法:110例急性脑梗死偏瘫患者,均为首次发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5例。对照组给予常规西药治疗及相应康复训练,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应用早期针灸治疗。对比分析两组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及Barthel指数。结果:治疗前两组NIHSS评分及Barthel指数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的NIHS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而Barthel指数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给予急性脑梗死偏瘫患者早期针灸治疗的效果较好,可明显改善神经功能,提高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通塞脉片联合眼针对脑梗死恢复期神经功能、生活质量及血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影响。方法 选取86例脑梗死恢复期患者,采用随机编码表分成两组各43例。对照组予以常规眼针治疗,试验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联合通塞脉片,两组均连续治疗4周。对比两组治疗前后运动功能、日常生活、生活质量、临床有效率、血清C反应蛋白(CRP)、同型半胱氨酸(Hcy)、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水平、脑血流指标、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治疗后,两组患者NIHSS评分降低,MoCA及FMA(上、下肢)评分均升高(P<0.05),试验组NIHSS评分较低,MoCA及FMA(上、下肢)评分较高(P<0.05);两组患者社会功能、心理功能、物质生活及躯体功能等生活质量评分均增高(P<0.05),试验组生活质量评分较高(P<0.05);试验组总有效率较高(P<0.05);两组CRP、Hcy均降低,VEGF水平均升高(P<0.05),试验组CRP、Hcy较低,VEGF水平高(P<0.05);两组患者最大峰值流速均升高,阻力指数及搏动指数均降低(P<0.05),试验组最大峰值流速较高...  相似文献   

7.
自拟通脑饮治疗急性脑梗死痰瘀阻络证220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自拟通脑饮治疗急性脑梗死痰瘀阻络证的临床疗效。方法:将22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110例和对照组110例,两组均予常规基础治疗,治疗组加用通脑饮,分别于首诊日,治疗第7天、14天、21天观察中医临床疗效及神经功能缺损变化、生活能力状态,并记录危险因素及血管情况。结果:治疗组有效率95.4%,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0.9%,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NIHSS评分较治疗前显著下降、Barthel指数较前显著升高(均P<0.05);治疗组NIHSS评分、Barthel指数较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通脑饮治疗急性脑梗死痰瘀阻络证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单纯西药治疗,显著改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症状和生活能力状态。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穴位埋线联合针灸治疗中风后遗症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8年1月—2019年12月收治的170例脑中风后遗症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给予西医康复联合针灸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穴位埋线治疗,比较2组临床疗效,治疗前后NIHSS评分、ADL评分、肢体痉挛评分、肢体运动功能评分、血清PAI-1、t-PA水平。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4.12%,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4.71%,较对照组显著提高(P0.05);治疗前2组NIHSS评分、ADL评分、肢体痉挛状态评分、肢体运动功能评分、血清PAI-1、t-PA水平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2组NIHSS评分、肢体痉挛状态评分、PAI-1水平均显著下降,ADL评分、肢体运动功能评分、t-PA水平均显著上升,且治疗后观察组NIHSS评分、肢体痉挛状态评分、PAI-1水平下降更显著,ADL评分、肢体运动功能评分、t-PA水平提高更显著(P0.05)。结论穴位埋线结合针灸治疗脑中风后遗症可显著提高临床疗效,改善神经功能,提高患者生活能力,缓解患者肢体痉挛状态,改善血清PAI-1、t-PA水平,促进生活质量的提高,建议在临床上推广。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补阳还五汤治疗急性脑梗死伴心肌损害患者的疗效及对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D-二聚体(D-D)、心脏型脂肪酸结合蛋白(H-FABP)、肌钙蛋白I(cTnI)的影响。方法将86例急性脑梗死伴心肌损害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43例。对照组给予常规西医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给予中药补阳还五汤口服,2组治疗周期均为2周。观察2组治疗前及治疗1周、2周后血清hs-CRP、D-D、H-FABP、cTnI水平及MESS评分、Barthel指数评分,统计2组临床疗效。结果 2组治疗1周、2周后血清hs-CRP、D-D、H-FABP、cTnI水平均明显降低(P均<0.05),MESS评分、Barthel指数均明显改善(P均<0.05),且观察组上述指标改善情况均优于对照组(P均<0.05);观察组临床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2组治疗期间均未发现严重药物不良反应。结论补阳还五汤能够显著降低急性脑梗死伴心肌损害患者血清H-FABP、cTnI水平,改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症状,提高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机制可能与其抑制患者炎性反应及改善高凝状态有关。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芪参还五胶囊配合针灸对大面积脑梗死术后早期干预的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5月—2018年3月重庆市永川区中医院收治的92例大面积脑梗死术后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6例,对照组患者给予临床常规治疗,观察组同时给予芪参还五胶囊配合针灸治疗,连续治疗15 d为1个疗程。疗程结束后比较2组患者NIHSS评分、Barthel评分、SF-36量表评分及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前2组患者NIHSS评分及Barthel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治疗后2组患者NIHSS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均0.05),Barthel评分则较治疗前明显升高(P均0.05),组间比较观察组各评分改善程度显著优于对照组(P均0.05);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2组治疗前SF-36生理健康及心理健康各项目评分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治疗后2组生理健康、心理健康各项目评分均明显升高(P均0.05),观察组升高幅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均0.05)。结论芪参还五胶囊配合针灸对大面积脑梗死术后患者进行早期干预治疗可明显改善神经功能及患者日常生活能力,提高生活质量,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电针结合水针对脑膜瘤术后偏瘫患者的治疗作用。方法:63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电针结合水针组)32例、对照组(普通针刺结合水针组)31例;治疗前后对偏瘫患者采用NDS及BI评定患者的神经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结果:两组治疗后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电针结合水针治疗组与普通针刺结合水针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电针配合水针疗法是一种积极有效的治疗脑膜瘤术后偏瘫的方法,远期疗效较近期疗效增加,电针结合水针组的治疗效果优于普通针刺结合水针组。  相似文献   

12.
目的:评价不同时机介入通督调神针法治疗急性脑梗死溶栓后偏瘫患者神经功能及t-PA、PAI-1、D-D水平的影响。方法:采用倾向性匹配评分均衡组间基线,纳入68例匹配患者,根据溶栓后不同针刺介入时机分成A、B、C、D组。A组(溶栓时即刻介入)17例,B组(溶栓后24小时内介入)17例,C组(溶栓72小时后介入)17例,D组(不进行针刺)17例,四组均接受静脉rt-PA溶栓和常规治疗,A、B、C三组在D组疗法基础上,采用“通督调神”针法,连续治疗2个疗程,共28。四组患者均设置治疗周期为28d,随访至90d。观察各组治疗前后各时间点神经功能、日常生活能力以及残障程度改善情况,检测血清t-PA、PAI-1、D-D水平变化情况。结果:A组、B组、C组NIHSS、BI和mRS、血液流变学的改善情况明显优于D组(P<0.05),其中A组、B组优于C组(P<0.05),A组与B组相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针刺时机与患者发病30d神经功能、日常生活能力、残障状态以及90d生活能力和残障状态独立相关(P<0.05)。结论:针刺介入时机是影响脑梗死肢体神经功能、日常生活能力以及患者残障程度的独立因素,溶栓后24小时内介入针刺疗效可能更佳,通督调神针刺能够改善患者神经功能、血液流变学指标、日常生活能力和降低残障率,安全性较高,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张力平衡针法联合电针对脑卒中足下垂患者下肢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2016年1月—2019年5月收治的脑卒中足下垂患者78例,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各39例。对照组给予电针疗法,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张力平衡针法,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肌张力和CSI评分、足内翻角度和足下垂角度、Barthel指数评分和FMA评分、SF-36量表评分。结果:经治疗后,两组患者肌张力评分显著升高,CSI评分显著降低(P<0.05),且治疗组改善程度较大(P<0.05);两组患者足内翻角度和足下垂角度显著低于治疗前(P<0.05),且治疗组降低程度较大(P<0.05);两组患者FMA评分和Barthel指数评分显著升高(P<0.05),且治疗组升高程度较大(P<0.05);两组患者情感功能、生理功能和社会功能评分均显著高于治疗前(P<0.05),且治疗组升高程度较大(P<0.05)。结论:采用张力平衡针法联合电针治疗脑卒中足下垂能够改善日常生活能力及下肢功能,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轻点刺络法联合常规针刺治疗卒中后偏身感觉障碍的临床疗效。方法 64例卒中后偏身感觉障碍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32例和治疗组32例。在内科治疗及康复治疗基础上,对照组采用常规针刺治疗,治疗组采用常规针刺治疗联合轻点刺络法。观察两组治疗前后感觉功能评分、改良Barthel指数(MBI)评分和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变化,并比较两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组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925,P=0.048)。两组治疗后感觉功能评分和MBI评分与同组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2.737,P<0.05;t=59.125,P<0.05;t=140.633,P<0.05;t=-399.437,P<0.05);治疗组治疗后感觉功能评分、MBI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486,P<0.05;t=2.302,P=0.025)。两组治疗后NIHSS评分与同组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483,P<0.05);治疗组治疗后NIHS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6.640,P<0.05;t=37.287,P<0.05)。结论轻点刺络法联合常规针刺治疗对患者卒中后以麻木为主的偏身感觉障碍和运动障碍疗效显著,明显优于常规针刺治疗。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究针灸治疗对脑卒中偏瘫患者总有效率的影响。方法:将2017年1月-2018年12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58例脑卒中偏瘫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29例,分别给予针灸治疗与常规治疗,对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eurological Impairment Score Scale,NIHSS)、日常生活能力(Barthel指数)以及临床治疗效果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后的NIHSS评分明显降低,Barthel指数提高,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后总有效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灸治疗脑卒中偏瘫患者,能够促进神经功能改善,提高患者日常生活能力,效果显著,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针灸疏经调脏法治疗脑梗死偏瘫临床效果。方法对照组给予临床常规治疗,研究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针灸疏经调脏法,记录两组脑梗死偏瘫患者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生活能力变化情况。结果经相应治疗后,两组脑梗死偏瘫患者各量表(NHISS、Barthel)评分均较之前显著改善,且研究组NHISS量表评分降低程度、Barthel量表评分提高程度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脑梗死偏瘫患者给予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针灸疏经调脏法,可获得更为理想的临床疗效,有利于保障患者生活质量及身心健康。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背俞穴毫火针点刺结合躯干训练对中风偏瘫患者运动功能和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恢复的影响。方法:选取2015年10月至2017年6月中山市中医院收治的中风偏瘫患者6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0例,均行躯干训练,对照组患者联合背俞穴常规针刺治疗,观察组则采用背俞穴毫火针点刺治疗,30 d为1个疗程。比较2组治疗前后血清纤维蛋白原(Fib),D-二聚体(D-D)等凝血功能指标及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的改善情况;比较2组Fuel-Meyer运动功能评分量表(FMA评分)及神经功能(NIHSS评分)改善情况,比较2组临床疗效差异。结果:治疗后,2组患者D-D、Fib、NSE及Hs-CRP等水平均降低,观察组改善更显著,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治疗后2组患者NIHSS评分降低,FMA评分升高,观察组改善更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对照组总有效率70. 00%(21/30),观察组93. 33%(28/3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背俞穴毫火针点刺结合躯干训练治疗中风偏瘫效果显著,可促进肢体及神经功能恢复,改善炎性反应及高凝状态,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加味补阳还五汤联合西药对脑梗死患者临床疗效、血脂以及血液流变学产生的影响。方法:选取2015年2月至2017年5月在北京中医医院顺义医院脑病科的脑梗死患者160例,采用随机数表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80例。其中对照组采用常规西药进行治疗,观察组则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加味补阳还五汤,采用神经功能缺损(NIHSS)和日常生活能力(Barthel)指数分别对其治疗效果进行评分,根据所得数据分析血脂、血液流变学的变化。结果:2组患者治疗前NIHSS及Barthel指数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NIHSS评分均有所降低(P0.05),但观察组分数明显大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Barthel指数评分均有所升高(P0.05),但观察组升高程度明显大于对照组(P0.05);2组患者在治疗前,NIHSS评分中意识、凝视、视野、面瘫、上下肢运动、语言等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患者各评分有所下降(P0.05),但观察组各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治疗前TC、TG、LDL-C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上述指标值均明显降低,且观察组降低的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2组患者治疗前血液流变学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血液流变学指标数值在治疗后均有所降低,但观察组降低程度明显大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加味补阳还五汤与西药联合治疗有利于改善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提升其日常生活能力,同时降低患者的血脂并改善其血液流变学水平。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基于中医五行理论的推拿针灸联合治疗自闭症患儿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于2014年9月至2016年12月北京按摩医院收治的自闭症患儿98例,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9例,对照组给予康复训练,观察组加以针灸及推拿治疗,同时选取正常健康体检儿童20例作为正常组。正常组在治疗前、对照组与观察组在治疗前后分别进行儿童孤独症评定量表(CARS)、孤独症儿童行为量表(ABC)、文兰适应行为量表(VABS)的评估,抽取血液检测血清中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t-PA)和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因子-1(PAI-1)的水平,并对3组的统计数据及临床疗效进行分析。结果:治疗后,观察组与对照组的CARS、ABC评分较治疗前明显降低,VABS评分明显升高(P0.05),且观察组的改善优于对照组(P0.05);血清中t-PA较治疗前明显升高、PAI-1水平明显降低(P0.05),观察组优于对照组(P0.05),且观察组治疗后与正常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总有效率为85.71%,对照组总有效率73.47%。结论:中医五行理论指导下进行推拿针灸配合康复训练,或者只进行康复训练治疗均能改善自闭症患儿的临床症状,改善患儿的社会交际及生活自理能力水平,但是中医五行理论指导下进行推拿针灸配合康复训练的临床疗效优于只进行康复训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