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自从西医学传人中国,中国出现了两种医学并存的局面,原先华夏大地上中医学一统天下的格局被打破。16世纪末到19世纪中叶,由于欧洲文艺复兴后西方实验医学快速发展,西学东渐而在中国开始了中西医结合的萌芽。19世纪中叶以后的百年,以中西医汇通学派的形成为标志,是东西方医学汇通互参阶段。唐宗海的汇通是“保存中说,西说为证”,用西医解剖生理引证中医理论。张锡纯“衷中参西”重在中西药物相济为用。恽铁僬的汇通是阐发古意融汇新知。井冈山时期,中西医结合是用中、西医两法治病。解放后党和政府指定了包括“团结中西医”的卫生工作方针和“系统学习,全面掌握,整理提高”的西学中战略方针,组织和扩大中西医结合队伍,并依靠这支队伍开展中西医结合的广泛实践和理论研究。  相似文献   

2.
自从西医传入中国以后,就出现了中西医的汇通,晚清时期医学家唐容川提出中西医汇通的主张。1956年毛泽东主席提出“把中医药的知识和西医西药的知识结合起来.创造我国统一的新医学、新药学”。自此全国范围内掀起了轰轰烈烈的中西医结合热潮,中西医结合的新疗法、新成果不断涌现。“文革”期间中西医结合被提到了“唯一方针”的高度。  相似文献   

3.
自从西医传入中国后,给中医药学的发展以很大的影响,许多中医自发地学习西医,他们不但在治疗上吸取西医的某些有效方法,有的在理论上探讨中西医之特点,加以分析比较,甚至试图汇通中西医,这就形成了中医学术上的所谓"中西医汇通派"。其代表人物当数清代王宏翰、朱沛文、唐容川、张锡纯等为最。随着西医在我国的发展,特别是解放后,在党的"团结中西医"和"中西医结合方针"指导下,许多现代著名老中医热心中西医结合工作,积极探索中西医结合途径,成为我们中西医结合工作者的良师,现介绍几位著名老中医之中西医结合学术思想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中西医结合独具临床优势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中西医结合是在我国既有中医又有西医的特定历史条件下产生的,其源头可以追溯到16世纪西医传人中国,17世纪中叶中西医汇通派产生。20世纪50年代,在以党中央“坚持中西医结合方针”、“促进中西医结合”正确思想的指导下,中西医结合蓬勃发展,目前中西医结合领域已形成了在临床、科研、教学、管理诸方面逐步完善的体系,并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  相似文献   

5.
中国的临床医学存在着中医和西医两个不同的体系.中医学和西医学的交流和互相促进早已成为中外交流的重要内容.早在三国时代乃至更早,我国即有名医外访,诊疗疾病,最迟至唐代贞观九年(公元635年),西医开始传入我国,在19世纪下半叶至20世纪初,西医学得了广泛地传播与发展,随着中西医学的交融,形成了中国医学史上独特的新的一个学术流派--中西医汇通学派.20世纪二、三十年代,西医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中医却受到了几乎是毁灭性的摧残.新中国成立以来西医得到飞速发展,中医获得了新生和缓慢地发展.与此同时,在我国医学领域开展了"西学中""西研中",使中西医汇通学派的探索思维及结果得到了延伸和进步,形成了中西医结合研究学科,中西医结合内科学随之逐步形成和发展成我国独特的内科临床学科.……  相似文献   

6.
在17世纪,中国就产生了中西医汇通思想,但这仅仅是个别中医学家、思想家对中、西医两种医学的出现以及中、西医互相碰撞、影响和借鉴的一种思考和认识。到了1955年,中国中医研究院在北京成立,并要求各省具有三年以上临床经验的医生到研究院学习和研究中医,才开始了中西医结合真正意义上的碰撞与磨合。目前,由中国科学院院士陈可冀为主要负责人的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结合医学国内外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调研”课题,在经历了两年的设计、调查、分析研究后,完成了对11989人次和210个科研、医疗、教育机构的调查,结果显示:国内有相当规模的中西医结合医疗机构达56个,其中三级甲等中西医结合医院14家,成为我国重要的中西医结合医疗临床基地。中西医结合医学在西医和中医等大型综合性医院也得到广泛应用,目前我国基层医疗机构的70%~80%采用中西医结合方法防治疾病,91%的中西医医疗机构医务工作者最喜欢中医辨证与西医辨病相结合的诊断方法,65%的患者最喜欢中西医结合医生,71%的患者最喜欢接受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说明中西医结合已是目前最主要的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7.
探讨近代中西医汇通及其对当代中医学发展的影响。从明代万历年的西医传入到1949年的中西医结合,300余年的中西医汇通史经历了启蒙、创立到鼎盛发展的3个历史时期。近代中西医的碰撞、沟通,使得具有几千年发展历史的传统中医开始了第一次对自身生存命运的思考,汇通派的"实验中医观"、"以西补中观"和"新中医观"等思想主导了近代中医的变革与发展。认为现代医学的发展面临着危机,迫切需要中西医合力;现代中医只有与西医和其他学科加强深入汇通,加快发展步伐,才能适应世界医学重新调整医学目的和改变医学模式的需要。同时,在现代的中西医汇通中,坚持中医的思维方式,推进中医特色的科学研究,提高汇通人才的传统文化素养等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8.
自西医传入中国之后,特别是在清末民国初年时,中医就受了西医的影响,在中医界便出现了中西医汇通派,并有《中西汇通医书五种》、《医学衷中参西录》等著作行之于世。尔后,如名中医陆渊雷及先师施今墨等,均主张中西医结合。施今墨先生,早在三十年代就倡  相似文献   

9.
中西医结合教育以民国时期"中西医汇通派"的产生为开端,经历了"中学西""西学中""院校教育"等阶段。随着逐步的发展,中西医结合教育的内涵和实质亦发生了转变,从自发性的"中西汇通"到无奈的"中医科学化",接着在"西医学习中医"中华丽转身,继而在"院校教育"中尝试探索新的学科、新的教学模式改革。综合性大学、西医院校尝试开设中西医结合专业逐步增多,更有学者将国外医学院校办学理论及课程核心设置与国内中西医结合课程设置进行比较研究,希望从中发现不足,为未来中西医结合教育教学改革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10.
受"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洋务运动影响而形成的中西医汇通学派,其所倡导的思想理论虽然存在某些偏颇和缺陷,但仍对后世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为中西医结合体系的建立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中西医汇通思想为现代健康管理的创新应用提供了有益的借鉴,促进了中医和西医2个医学体系健康管理的碰撞与结合,并进一步地融会贯通。  相似文献   

11.
美国精准医学计划在国内引起热议,精准医学为未来医学发展指明了方向,必将带来现代医学的又一次革新浪潮。通过了解精准医学诞生的历程及基础,分析精准医学与中医学整体观念、辨证论治体系、治未病理念及中医体质学说等之间的联系,阐述具有两千多年时间跨度的中医学与精准医学之间的关系,以期探寻中医学在精准医学浪潮中的地位和作用,为中医学在新浪潮下的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转化医学与循证医学及其与中医药疗效评价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转化医学意在将基础研究的成果转化成为临床应用,该项工作至少分为两个阶段,一是从基础研究到临床研究,二是从临床研究到临床应用。转化医学提出的背景在于近20年来在医学领域投入的研究经费和项目对于临床治疗的进步影响不大,因而更加关注从基础到临床的研究转化。循证医学是典型的转化医学,着重于将临床研究向临床应用转化。中医药的疗效评价是转化研究的前提,通过获得疗效的证据,在临床推广应用,再到医疗卫生服务及政策制定的后期转化。本文介绍了转化医学及其与循证医学的关系,转化医学对中医疗效评价的作用和影响,力求从新的思路和方法来推动中医现代化发展。  相似文献   

13.
本文通过对转化医学的提出背景、发展目标、研究路线图的系统介绍和对东、西方医学体系的差异及趋势分析,较全面地阐述了转化医学时新医药学发展所带来的启示.中医药学的优势在于具有整体观、系统论的指导思想;强调天人合一,调节平衡;采用中药复方来进行个体化治疗等特点.但中医药学在现代化道路上尚需解决若干关键科学问题:中医药如何从限于自己解释自己的封闭系统转化成能容纳百川的开放系统;如何实现和其他现代科学(如系统生物学等)之间的结合、整合、融合;如何体现现代的科学模式、研究方式和研究成果,即用数据(Data)来表现,而不是用语言(Word)来表现等.尽管东西方医学体系存在很大的差异,但是东西方医学优势互补、相互融合的趋势已经出现,我们应有意识的实现东、西方医学的结合、整合、融合并上升为21世纪的新医药学.有中国特色的新医药学基本模式具有以下几个特点:①医药不分家的一体化研究,具有药物系统针对生命系统的"系统-系统"相互作用特性;②临床诊断具有"病证结合"的整体表达模式,即包含了中医证候量化指标、西医病理生化指标及影像学指标和临床系统生物学发现的生物标志物(基因、蛋白质、代谢物);③方、病、证对应的临床治疗模式,即针对"病证结合"的人体系统,用药形式是复方药物,达到"方、病、证对应,整体治疗,系统调节"的目标;④新药研发模式是"医生参与、医药结合",走"临床一动物一临床"的研发途径;⑤复方药物和人体两个系统的表征能采用整体表征和局部特征相结合、定性分析和定量测定相结合等模式.  相似文献   

14.
新医药学与转化医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对转化医学的提出背景、发展目标、研究路线图的系统介绍和对东、西方医学体系的差异及趋势分析,较全面地阐述了转化医学对新医药学发展所带来的启示。中医药学的优势在于具有整体观、系统论的指导思想;强调天人合一,调节平衡;采用中药复方来进行个体化治疗等特点。但中医药学在现代化道路上尚需解决若干关键科学问题:中医药如何从限于自己解释自己的封闭系统转化成能容纳百川的开放系统;如何实现和其他现代科学(如系统生物学等)之间的结合、整合、融合;如何体现现代的科学模式、研究方式和研究成果,即用数据(Data)来表现,而不是用语言(Word)来表现等。尽管东西方医学体系存在很大的差异,但是东西方医学优势互补、相互融合的趋势已经出现,我们应有意识的实现东、西方医学的结合、整合、融合并上升为21世纪的新医药学。有中国特色的新医药学基本模式具有以下几个特点:①医药不分家的一体化研究,具有药物系统针对生命系统的"系统-系统"相互作用特性;②临床诊断具有"病证结合"的整体表达模式,即包含了中医证候量化指标、西医病理生化指标及影像学指标和临床系统生物学发现的生物标志物(基因、蛋白质、代谢物);③方、病、证对应的临床治疗模式,即针对"病证结合"的人体系统,用药形式是复方药物,达到"方、病、证对应,整体治疗,系统调节"的目标;④新药研发模式是"医生参与、医药结合",走"临床-动物-临床"的研发途径;⑤复方药物和人体两个系统的表征能采用整体表征和局部特征相结合、定性分析和定量测定相结合等模式。  相似文献   

15.
中医学基于中国文化背景源于两千多年前的中国,其哲学观为有机、辨证唯物主义,以取象思维为主,方法为思辨;西医学基于古希腊文化背景源于400多年前的欧洲,其哲学观为机械唯物主义,以逻辑思维为主,方法为还原分析;量子中医学是中医现代化研究的成果,用量子理论等现代理论转化中医理论而成,其哲学观为有机、辩证唯物主义,以逻辑思维为主,方法为还原分析、综合。中医学的支撑学科为中国古哲学,西医学的支撑学科为经典物理、化学等近代科学学科,量子中医学的支撑学科为量子理论等现代科学学科。中医学诊断以定性为主,西医学和量子中医学诊断以定量为主。中医学和量子中医学以天然中药、针灸等治疗方法为主,主要是调整机体状态治未病;西医学以化学药物、手术等治疗方法为主,主要是直接控制逆施性对抗疗法,治已病。认识三者之间的差异,寻求三者的共同点和可以交融的契合点,对医学研究、临床诊治及医学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6.
中医与未来医学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西方医学是当今世界医学的主流,它植根于西方文化.中医学是世界上惟一有5000年连续历史的、独立于西方医学的医学,它植根于中华文化.  相似文献   

17.
转化医学是将墓础生物医药的成果和技术快速转化并应用到疾病的预防、诊断和治疗,基础与临床双向互动(BtoB)的一门新学科.中药是我国的特色、优势产业,正处于从传统中药经过中药现代化到创新中药的发展阶段,继承与创新、基础与临床相结合是创新中药的核心思想.这与转化医学BtoB的研究模式关系十分密切.在这个转化过程中,充分利用中医药理论指导的优势和中药整体调节的特色,探求还原与整合结合的思路和方法对于中药新药创制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8.
通过不同时代社会、文化对中医药学的影响,探讨进入新的历史纪元,中医药学要发展就应该与其他学科互相渗透,在保持自身特色的前提下,大胆地借用现代先进科学手段与方法。通过引用全新的医学方法学-循证医学的工作原则,系统、科学地开展中医临床疗效评价的研究,促进中医药学的发展,与时代接轨,推动中医药走向世界。  相似文献   

19.
转化医学是将基础生物医药的成果和技术快速转化并应用到疾病的预防、诊断和治疗,基础与临床双向互动(BtoB)的一门新学科。中药是我国的特色、优势产业,正处于从传统中药经过中药现代化到创新中药的发展阶段,继承与创新、基础与临床相结合是创新中药的核心思想。这与转化医学BtoB的研究模式关系十分密切。在这个转化过程中,充分利用中医药理论指导的优势和中药整体调节的特色,探求还原与整合结合的思路和方法对于中药新药创制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20.
麻黄是传统的药用植物,在传统中医药和民族药中均有广泛应用.从麻黄的药性理论、功效主治及临床应用等方面,比较麻黄在中医药学、蒙医药学、藏医药学及维医药学中的临床应用异同,并列举麻黄的一些现代用法,希冀在保留各自特色的基础上,相互借鉴,拓宽麻黄的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