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目的 提高MRI对侧脑室不同肿瘤的鉴别诊断水平.方法 搜集侧脑室不同肿瘤22例,其中脑膜瘤6例,星形细胞瘤3例,室管膜瘤2例,中枢神经细胞瘤2例,脉络丛乳头状瘤、少突胶质细胞瘤、室管膜下巨细胞型星形细胞瘤、生殖细胞瘤及肠源性囊肿各1例,转移瘤4例,回顾性分析其MRI表现及其临床特点.结果 本组中所有脑膜瘤及脉络丛乳头状瘤均发生于侧脑室三角部,全部中枢神经细胞瘤(2例)、室管膜下巨细胞型星形细胞瘤(1例)均发生于室间孔区及侧脑室前部;6例脑膜瘤及4例转移瘤均发生于30岁以上,1例脉络丛乳头状瘤7岁,2例中枢神经细胞瘤年龄分别为23岁、24岁.6例脑膜瘤增强后呈明显均匀强化,2例中枢神经细胞瘤内可见多发囊变区,其中1例可见多发流空血管影,1例少突胶质细胞瘤内可见多发钙化灶,1例(1/3)星形细胞瘤可见瘤内出血.结论 侧脑室肿瘤的MRI表现特点为其鉴别诊断的重要依据,肿瘤部位、发病年龄特征对于鉴别诊断也有一定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侧脑室肿瘤的MRI特征,提高对侧脑室肿瘤的诊断水平.方法:48例侧脑室肿瘤患者,其中41例经手术病理证实包括脑膜瘤13例,室管膜瘤10例,星形胶质细胞瘤4例,少突胶质细胞瘤、室管膜下瘤、脉络丛乳头状瘤和胶样囊肿各2例,室管膜下巨细胞型星形细胞瘤和神经母细胞瘤各1例;7例转移瘤原发肿瘤明确.回顾性分析其MRI表现,按病变部位分为侧脑室三角部,体部,前角及室间孔区.按年龄分为<10岁,10~30岁和>30岁三个年龄组.结果:本组中11例(11/13)脑膜瘤增强表现为明显均匀强化,8例(8/10)室管膜瘤可见多发囊变区,2例(2/4)星形胶质细胞瘤可见瘤内出血;11例(11/13)脑膜瘤发生于侧脑室三角部,5例室管膜瘤及4例星形胶质细胞瘤发生于侧脑室体部,所有室管膜下瘤(2例)、室管膜下巨细胞型星形细胞瘤(1例)和胶样囊肿(2例)均发生于侧脑室前角及室间孔区;10例(10/13)脑膜瘤发生于30岁以上,3例(3/4)星形胶质细胞瘤发于10~30岁,7例转移瘤全部发生于30岁以上.结论:侧脑室肿瘤的诊断和鉴别诊断主要依据其MRI表现,结合肿瘤的部位和年龄特征可提高诊断准确性.  相似文献   

3.
作者提出了CT 检查中一种鉴别脑内与脑外肿瘤的定位表现,即透明隔和海马白质楔形增厚并强化,简称为“隔征(Septal sign)”。本文共分析了87例幕上星形细胞瘤、2例其它脑内肿瘤、230例脑膜瘤和10例鞍上其它脑外肿瘤,以估计脑内、外肿瘤中“隔征”发生率。并规定在纠正缩小比率后,如透明隔或海马白质宽度大于3毫米即认为有增厚,如增强后透明隔或海马白质有异常强化即认为有病理性强化,当两者并存时即为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幕下占位性病变的CT和MRI表现及特征,提高对幕下占位性病变的定性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37例经临床和/或手术、病理证实的幕下占位性病变的CT和MRI和MRI表现,本组CT定位、定性准确率为79%、69%;MRI为96%、90%。结论:CT和MRI对该区占位性病变的诊断和鉴别诊断有重要价值。表现。结果:37例中星形细胞瘤6例,脑膜瘤6例,听神经瘤5例,转移瘤5例,髓母细胞脑瘤4例,血管母细胞脑瘤4例,蛛网膜囊肿3例,室管膜瘤及动脉瘤、三叉神经瘤、胆脂瘤各1例、幕下占位性病变中脑内病变22例,脑外病变15例,该区占位性病变大部分有特征性的CT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大脑皮层及皮层下肿瘤的MRI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187例大脑皮层及皮层下肿瘤患者的术前常规MR图像,总结常见大脑皮层及皮层下病变的MRl表现及鉴别要点。结果 187例大脑皮层及皮层下肿瘤中少突星形细胞瘤80例,弥漫性星形细胞瘤22例,胚胎发育不良性神经上皮瘤(DNET)17例,胶质母细胞瘤14例,节细胞胶质瘤11例,少突胶质细胞瘤11例,间变性少突星形细胞瘤6例,间变性少突胶质细胞瘤4例,多形性黄色星形细胞瘤(PXA)4例,恶性淋巴瘤4例,室管膜瘤4例,间变性室管膜瘤3例,胶质肉瘤2例,幕上原始神经外胚层肿瘤(PNET)2例,神经节细胞瘤1例,转移瘤1例,间变性星形细胞瘤1例。结论大脑皮层及皮层下肿瘤MRI特征性表现有助于诊断与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6.
室管膜下巨细胞星形细胞瘤临床病理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简燚  罗克枢  马建新 《西南军医》2005,7(2):11-12,14
目的探讨室管膜下巨细胞星形细胞瘤(SEGA)的临床病理特征、免疫组化表达及其鉴别诊断。方法分析两例室管膜下巨细胞星形细胞瘤的临床特点,和常规HE染色及IHc表达特点。结果SEGA好发于青年,临床表现为癫痫和侧脑室壁占位。该瘤由分化良好的巨细胞星形细胞和小胶质细胞构成。IHC显示肿瘤细胞表达GFAP、Vim、S-100、Syn。结论室管膜下巨细胞星形细胞瘤是一种较少见的良性肿瘤,诊断时应排除节细胞胶质瘤、神经节细胞瘤、肥胖细胞型星形细胞瘤和巨细胞型胶质母细胞瘤等。  相似文献   

7.
脑内等密度占位性病变的CT诊断途径分析(附116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分析总结脑内等密度占位性病变的CT征象及诊断途径,加强对此类疾病的认识,提高诊断准确率。方法:回顾分析经病理或治疗随访证实的116例脑内等密度占位性病变的CT征象特点,其中109例行CT增强检查。结果:116例中,确诊主要途径为:仅通过CT平扫确诊10例,结合CT平扫及增强确诊59例,结合病史确诊16例,结合临床查体确诊9例。结合其他影像或实验室检查确诊15例。脑瘤87例,其中胶质瘤34例、转移瘤31例、脑膜瘤10例、垂体瘸5例、其他7例,亚急性硬膜外或硬膜下血肿15例,脑脓肿7例,脑血管畸形4例,脑囊虫病3例。结论:通过仔细分析CT平片和全面结合病史、临床查体、其他检查,提示脑内占位性病变,并尽可能做出神经功能定位,再辅以CT增强,必要时随访,对于正确诊断脑内等密度占位性病变,减少漏诊,避免误诊,非常重要。  相似文献   

8.
幕上脑内肿瘤磁共振灌注成像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 探讨磁共振灌注成像(PWI)在幕上脑内肿瘤中的诊断价值。资料与方法 56例幕上脑内肿瘤,行双倍剂量PWI后,计算病灶的相对局部脑血流容积(rrCBV)。结果 Ⅲ、Ⅳ级星形细胞瘤和Ⅱ级少突胶质瘤为高灌注,而Ⅱ级星形细胞瘤和淋巴瘤为低灌注,低、高灌注肿瘤的rrCBV间差异显著,而高灌注肿瘤之间和低灌注肿瘤之间无差异。肺癌和乳腺癌脑转移瘤的rrCBV高于消化道癌肿脑转移瘤。结论 PWI在幕上脑内肿瘤的鉴别诊断、星形细胞瘤的分级和寻找转移瘤原发灶方面具有一定的价值。  相似文献   

9.
作者以14例CT 表现为基础,讨论了脑表面强化的三种形式。一、边缘状或线状强化:大脑半球凸面出现线状强化影提示脑外积液,可为脓性或血性、新鲜或陈旧的、位于硬膜外或硬膜内。1.积液的密度:脑外血肿数天内呈高密度;数周呈等密度;数月呈低密度。脑外积脓数天后均呈低密度。2.异常轮状强化:硬膜外积液时,为向内移位的正常硬膜,而硬膜下积液时,刚为向内移位的蛛网膜。3.诊断重要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原发性椎管内硬膜外占位性病变的MRI特点。方法 :分析21例椎管内硬膜外占位性病变的MRI表现。肿瘤性病变13例,其中淋巴瘤6例,脂肪血管瘤4例,海绵状血管瘤3例;非肿瘤性病变8例,其中椎间盘髓核游离6例,自发性血肿2例。结果:8例原发性椎管内硬膜外占位性病变呈包鞘状包绕硬膜囊。6例淋巴瘤T2WI呈均匀略低信号,增强扫描后明显均匀强化,2例合并邻近骨质破坏。3例脂肪血管瘤与3例海绵状血管瘤主要位于背侧硬膜外。4例脂肪血管瘤T2WI呈高信号,T1WI病灶内可见高信号脂肪组织;3例海绵状血管瘤T1WI呈等或低信号,T2WI呈高信号;所有脂肪血管瘤与海绵状血管瘤增强扫描均明显强化。6例椎间盘髓核游离均位于腹侧硬膜外,呈结节状,T2WI呈低信号,增强扫描呈周边环形强化。2例自发性血肿信号复杂,增强扫描后不强化。结论:原发性椎管内硬膜外占位性病变有一定的MRI特点,MRI能进行有效的诊断与鉴别。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颅内良恶性肿瘤多层螺旋CT各灌注参数的改变和肿瘤良恶性和脑内外肿瘤的鉴别诊断。方法:41例患者行脑血流的CT灌注扫描,其中脑内肿瘤26例(胶质瘤6例、脑脓肿2例、脑转移瘤17例、淋巴瘤1例),脑外肿瘤15例(颅骨转移瘤2例、垂体瘤7例、脑膜瘤2例、肉芽肿3例、蛛网膜囊肿1例)。应用去卷积算法模式计算相应病变区域的血流量(BF)、血容量(BV)、平均通过时间(MTT)、毛细血管通透性(PS)。根据不同肿瘤的相关参数图来评价良恶性肿瘤血流动力学状态。结果:41例脑肿瘤患者中,脑外肿瘤的CBF、CBV和PS明显高于脑内肿瘤,脑内肿瘤的恶性程度越高其CBF和PS越高,而MTT值与良性肿瘤组织无显著差异。结论:灌注参数CBF、CBV和PS可有效的评价脑肿瘤的血流状态,在脑部良恶性病变及脑内外肿瘤的鉴别诊断上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急性大脑镰和小脑幕硬膜下血肿的CT及磁共振成像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17例急性大脑镰和小脑幕硬膜下血肿的CT及磁共振成像表现。结果 17例急性大脑镰和小脑幕硬膜下血肿中,大脑镰硬膜下血肿5例,小脑幕硬膜下血肿7例,大脑镰并小脑幕硬膜下血肿5例,6例伴有颅盖骨(大脑凸面)部位的硬膜下血肿或脑实质挫裂伤。结论急性大脑镰和小脑幕硬膜下血肿较少见,易误诊为蛛网膜下腔出血、大脑镰钙化,CT和磁共振成像征象具特征性,有助于鉴别。  相似文献   

13.
外伤性少见部位硬膜下血肿(附35例CT分析)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目的提高对大脑镰、小脑幕硬膜下血肿的CT诊断及鉴别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35例资料完整的外伤性大脑镰、小脑幕硬膜下血肿的CT征象。结果35例中,34例发生于单侧,双侧1例。大脑镰硬膜下血肿5例表现为细绳索状,7例呈粗绳索状;小脑幕硬膜下血肿4例呈片状,8例呈新月形,3例呈扇形;小脑幕并有大脑镰硬膜下血肿6例呈镰刀形,2例呈“Y”形。结论大脑镰、小脑幕硬膜下血肿是硬膜下血肿的一种少见类型。只要全面分析病变CT征象,一般都能作出正确诊断。  相似文献   

14.
特殊部位硬膜下血肿的CT诊断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目的 探讨大脑镰,小脑幕硬膜下血肿的CT特点。资料与方法 回顾性分析32例大脑镰,小脑幕硬膜下血肿的CT和临床资料。结果 32例中大脑镰硬膜下血肿20例,CT表现为内缘平直,外缘弧形或波浪形的带状高密度影;小脑幕硬膜下血肿12例,CT表现为高密度片状影3例,新月状影3例,U形影2例,累及大脑镰后部4例,呈Y形或镰刀状。结论 大脑镰,小脑幕硬膜下血肿的CT表现具有特征性,CT复查对其诊断和鉴别诊断很有意义。  相似文献   

15.
MRI appearances mimicking the dural tail sign: a report of two cases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Kuroiwa T  Ohta T 《Neuroradiology》2000,42(3):199-202
We report two cases in which the MRI appearances mimicked the dural tail sign; a glioma extending into the subarachnoid space, and a meningioma extending to the subdural space. They indicate that tumour invasion into the subarachnoid or subdural space, should be considered when prominent linear enhancement is observed along the dura mater adjacent to tumours. Received: 31 March 1999/Accepted: 21 July 1999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提高对非常见部位急性硬膜下血肿CT表现的认识。方法 头颅外伤后在 2 4h内行CT检查 1 9例 ,2~ 3d内行CT检查 7例。经治疗后在 1~ 4周内复查CT。结果 单纯表现为大脑镰急性硬膜下血肿 7例 ,小脑幕急性硬膜下血肿 5例。额颞底部急性硬膜下血肿 2例。脑挫裂伤、脑内血肿伴有大脑镰急性硬膜下血肿 3例 ,伴有小脑幕急性硬膜下血肿 2例 ,颞顶部急性硬膜下血肿伴有大脑镰急性硬膜下血肿 2例 ,大脑镰、小脑幕急性硬膜下血肿伴有蛛网膜下腔出血 5例。 2 6例大脑镰与小脑幕急性硬膜下血肿均发生在单侧。大脑镰急性硬膜下血肿的形态有的在中线呈细线状 ,有的呈粗线状。血肿厚度 0 .3~ 1 .5cm不等。小脑幕急性硬膜下血肿表现为片状、新月形。结论 大脑镰、小脑幕和额颞底部急性硬膜下血肿是发生在少见部位的特殊类型急性硬膜下血肿 ,只要对此类血肿有所认识 ,CT检查不难确诊 ,但有时需要与蛛网膜下腔出血鉴别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血浆S-100B蛋白在不同类型外伤性颅内血肿的诊断、分型、指导治疗中的临床价值.方法 颅内血肿116例,根据头颅CT分为硬膜外血肿(52例)、硬膜下血肿(32例)、脑内血肿(32例)三组,伤后早期(6小时内)抽取血浆测定S-100B蛋白含量,伤后每24小时送检1次,动态测定(3~7天).三组两两比较.结果 脑...  相似文献   

18.
MRI鉴别囊变脑膜瘤与脑表面囊变胶质瘤的价值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探讨囊变脑膜瘤与靠近脑表面囊变胶质瘤的MRI表现,以提高鉴别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术后病理证实的囊变脑膜瘤38例与靠近脑表面囊变胶质瘤21例,分析增强后病灶边缘的"脑膜尾征"、"白质塌陷征"、"毛刺征"及"指状水肿征"、"宽基底征"及"强化均匀"的例数,并作统计学分析。结果:脑膜瘤组的脑膜尾征、白质塌陷征、毛刺征、宽基底征、指状水肿征及肿瘤实质强化均匀的检出率分别为73.7%(28/38)、76.3%(29/38)、10.5%(4/38)、81.6%(31/38)2、3.7%(9/38)及57.9%(22/38);而胶质瘤组则分别为23.8%(5/21)、19.0%(4/21)、38.1%(8/21)、57.1%(12/21)5、2.4%(11/21)及33.4%(7/21)。白质塌陷征、脑膜尾征、宽基底征、毛刺征及指状水肿征在脑膜瘤组与胶质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肿瘤实质强化均匀在二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脑膜尾征、白质塌陷征、宽基底、毛刺征、指状水肿征对鉴别脑膜瘤与胶质瘤价值较大,而强化较均匀对二者的鉴别意义不大。  相似文献   

19.
慢性脑内血肿的影像误诊分析与鉴别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慢性脑内血肿CT、MRI的误诊原因及鉴别诊断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临床及手术证实的21例慢性脑内血肿的影像资料,其中21例CT平扫及增强,8例同时行MRI检查。结果:术前5例诊断为囊性胶质瘤,4例转移瘤,1例脑脓肿,此10例开颅手术证实为脑内血肿,并伴反应性胶质增生;另11例临床动态观察吸收后证实。结论:慢性脑内血肿具有占位效应轻、均匀环形强化及MRI图像上有均匀铁环的影像特点,详细询问病史及治疗后动态观察可以减少误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