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脊柱损伤是一种常见严重创伤,其治疗周期长,合并脊髓损伤者往往出现残疾且预后不良,严重影响患者身心健康,给医疗和患者家庭造成沉重负担。影响脊柱损伤治疗方案的因素主要包括患者的神经学状况、脊柱是否不稳、脊髓压迫情况等。多层螺旋CT(MDCT)单独应用于此类患者即可快速、可靠地判断脊柱损伤的类型、神经损伤的严重程度和脊柱不稳的程度等,诊断效果明显优于常规X线检查,本文对脊柱损伤的MDCT特点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应用螺旋CT三维成像对脊柱创伤诊断的利弊,为创伤外科和旋选择检查方式提供临床依据。方法采用PHILIPS螺旋CT机,对患者进行螺旋CT薄层容积扫描,35~140 KV,220~250 Mas,扫描时间1~1.5 s,原始层厚3.2 mm,螺距1.5 mm或2.0 mm,扫描得到的容积数据以1.5 mm或2 mm层厚、重叠率65%~75%重建后输入工作站并进行三维重建,根据三维成像,判断患者骨折部位及程度。结果43例患者的螺旋CT三维结果均能直观清晰的呈现患者骨折情况。方便医生对脊柱骨折有更直观、全面的了解,为制定治疗方案提供有价值的依据。结论三维螺旋CT通过立体、全方位的成像,减少了重叠影响的干扰,对帮助骨科医师确诊复杂型创伤型骨折有重要的指导价值。螺旋CT三维成像能够帮助骨科医师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检查手术复位固定效果,对减轻患者痛苦,改善预后提高了可靠的依据。  相似文献   

3.
脊柱创伤的影像学诊断价值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X线平片、CT、MRI对重症脊柱创伤诊断的优缺点,为创伤外科合理选择检查方法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对患者的X线平片、CT、MRI影像资料进行对比分析,比较三种检查的优缺点.结果 CT检查骨折的阳性率为100%;平片检查单纯椎体压缩骨折阳性率为83%,附件骨折阳性率为90%;MRI检查单纯椎体压缩骨折阳性率为92%,附件骨折阳性率为80%,对脊髓、神经根受压情况显示清晰.结论 CT尤其螺旋CT应成为重症脊柱创伤的首选检查方法.MRI可作为其重要的补充检查手段,脊柱平片仅可作为一般的补充检查手段.  相似文献   

4.
背景:微创全髋关节置换后难免发生并发症,目前临床常用术后评估的影像学手段多种多样,各有利弊。目的:介绍X射线片、CT、MRI等影像学检查在微创全髋关节置换后疗效评估方面的应用价值及研究进展。方法:由第一作者检索PubMed数据库、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中2000至2020年出版的文献,英文检索词为"surgical injury,MRI,minimally invasive,muscle trauma";中文检索词为"微创全髋关节置换术,影像,评估,肌肉损伤",对微创全髋关节置换过程中不同入路的特点及其对髋周肌群影响的影像检查结果进行总结分析。结果与结论:①X射线片是全髋关节置换后患者复查的首选检查;②骨单光子发射CT不易受到金属伪影的影响,在关节置换患者中显示出更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③MRI成为评估髋周肌群,特别是肌肉形态学改变的金标准;④血清炎性细胞因子水平作为肌肉损伤的标志物,是评估微创全髋关节置换的一种特异而客观的方法;⑤提示微创全髋关节置换极大地避免了肌肉和肌腱的切开或剥离,减少了术后髋关节脱位及脂肪液化坏死等风险;老年患者因其肌肉修复再生能力减弱,在进行全髋关节置换过程中使用微创术式有着独特的临床价值;影像学检查能够客观准确地评估微创手术的患者获益。  相似文献   

5.
吕鸿斌  张东友 《医学信息》2010,23(5):1477-1477
目的 探讨、分析急性脊柱损伤的影像学检查特征,评估常规X线平片、CT及MR在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71例经X线平片、螺旋CT扫描及MR检查的脊柱损伤患者的病例.结果 CT与MR在显示椎间盘病变与椎体内细小骨折线优于X线平片,CT在显示椎弓与椎板骨折上优于X线平片与MR,MR在显示脊髓损伤上优于X线平片与CT.结论 X线平片是脊柱损伤的首选方法,但最好同时辅以CT检查,明确脊柱损伤的类型.对于怀疑有脊髓损伤的患者应及时进行MR检查.  相似文献   

6.
背景:传统的内固定方式修复脊柱外科损伤容易出现骨折椎体复位效果欠佳的情况,且术后较易出现椎体高度丢失等。 目的:分析前后联合入路行侧卧位椎弓根钉置入在脊柱外科手术中应用的可行性。 方法:选取2013年2月至2014年10月在宝鸡市中医医院行脊柱外科手术的36例患者,根据修复方式分为两组,对照组18例患者单纯予以俯卧位椎弓根钉置入,试验组18例患者采用前后联合入路侧卧位椎弓根钉置入。术后行CT和X射线片检查,对比两组不良置钉率和神经根损伤率;另外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开始活动时间、术中出血量及美国脊髓损伤协会脊髓损伤水平评分。 结果与结论:两组患者不良置钉率和神经根损伤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 0.05),试验组优于对照组。试验组患者的手术时间、开始活动时间、住院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P < 0.05),术中出血量明显低于对照组(P < 0.05),美国脊髓损伤协会脊髓损伤水平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 < 0.05)。提示在脊柱外科手术中应用前后联合入路侧卧位椎弓根钉置入内固定,可减少患者术中创伤,缩短住院时间,促进脊髓功能恢复。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人工关节;骨植入物;脊柱;骨折;内固定;数字化骨科;组织工程  相似文献   

7.
目的评估术中锥束CT辅助下脊柱侧凸畸形矫形椎弓根置钉的精确性和安全性。方法收集2014年3月至2017年3月在我院行手术治疗的28例脊柱侧凸畸形患者,术中行锥束CT扫描观察椎弓根螺钉位置和椎弓根破坏情况,术后复查传统CT评价螺钉植入的精确性及安全性。结果 28例脊柱侧凸畸形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共置入椎弓根螺钉总数为402枚;根据Gertzbein-Robbins分级:0级377枚,1级13枚,2级8枚,3级4枚,4级0枚;术中根据锥束CT扫描图像进行位置修正的螺钉共64枚,术后无患者出现神经及血管损伤症状。结论术中锥束CT扫描能够提高脊柱侧凸畸形矫形手术中的椎弓根置钉的精确性,减少术中神经损伤等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数字化全脊柱拼接结合核磁共振成像(MRI)在青少年脊柱侧弯诊断及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37例脊柱侧弯患者的数字化全脊柱拼接影像及其术前脊柱MRI影像,对其进行术前分析。通过数字化全脊柱拼接影像测量术前、术后cobb角变化,并结合MRI检查评估手术改善效果。结果:患者术前cobb角20°~40°有7例,40°~60°有13例,大于60°有17例。经手术矫正cobb角小于10°有26例,10°~20°有8例,20°以上有3例。其MRI影像显示伴半椎体畸形9例,伴蝴蝶椎1例,伴椎体楔形变3例,伴蛛网膜下腔增宽2例,伴脊髓中央管扩张2例,伴发栓系综合征1例,伴小脑扁桃体下疝1例,伴脊髓空洞1例,伴骶管闭合不全1例,其余未见异常。MRI影像对椎体及脊髓的异常检出率为100%。结论:通过数字化全脊柱拼接技术能明确患者侧弯段脊柱的治疗效果,为青少年脊柱侧弯修复及术后评估提供影像学依据;通过MRI可清晰地显示其椎体骨质及椎管内脊髓改变,为椎体病变的诊断及治疗起指导性作用;两者结合可作为青少年脊柱侧弯治疗重要的影像学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螺旋CT对腹部外伤及其并发症的诊断价值。方法抽取50例经螺旋CT检查确诊的腹部外伤患者的临床及CT资料进行归纳,取得完整的临床及CT资料后加以分析。结果腹部外伤以肝、脾、肾、胰实质性脏器损伤为主,其次为胃肠道及腹膜腔损伤。实质性脏器损伤的CT表现包括实质挫裂伤、包膜下血肿和器官周围、腹腔内及腹膜后积血或血肿,胃肠道损伤主要为胃肠道破裂,腹膜腔损伤主要表现为后腹膜血肿及外伤性膈疝。合并症及并发症:①腹部外伤常合并肋骨骨折、肺挫裂伤、胸腔积液(血)及胸腰椎脊柱骨折;②腹部外伤可并发腹腔感染,为较严重的并发症。此外,部分肝脏损伤后可并发胆汁瘤,胰腺及脾脏损伤可并发假性囊肿。结论螺旋CT检查能直观地显示腹部实质性脏器损伤的部位、范围及程度,同时,能显示相邻器官组织的损伤情况,并能即早发现腹腔积血及腹腔感染等并发症,一次性检查获得足够的临床信息,对临床选择治疗方案及评估预后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胸椎多节段爆裂性骨折伴完全性脱位是最严重的脊柱创伤之一,通常由高能量创伤引起,会导致复杂的脊柱脊髓损伤,大多同时伴有严重的合并伤,易危及患者生命,往往给治疗带来巨大挑战。虽然目前对这类损伤的手术时机、入路、复位方式及固定节段长度尚无明确共识,但为了重建脊柱序列和稳定性、减少骨折相关并发症、改善患者生活质量,都需要及时进行手术复位、椎管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  相似文献   

11.
背景:充分地解读应用影像学数据信息,对于提高临床诊疗效率、降低患者辐射暴露并提高效费比具有重要意义。 目的:利用OsiriX软件对螺旋CT扫描容积数据进行基于颌面部骨折病例的个体化重建与临床动态观测分析,通过与传统影像判读手段对比,评估新型影像处理平台在口腔颌面外科临床诊疗中的应用效能。 方法:选取口腔颌面部骨折病例进行螺旋CT检查,所得数据在专业Dicom处理软件OsiriX平台进行三维可视化模型重建,进行重建前损伤评估、重建方案设计及重建后复位效果评估,并与传统影像学检查判读结果进行对比。 结果与结论:通过OsiriX平台快速建立动态三维可视化模型,直观了解创伤程度,进行相关实时测量,针对性制定重建治疗方案。重建过程中同期对手术入路、术野显露范围进行对比,提高重建效率。重建后复查可有效对比评估治疗效果。提示该类软件在重建前分析及重建设计模拟方面具有独特优势,人机界面友好,操作方便,提高了医患交流效果。  相似文献   

12.
目的:基于重建异常生理曲度颈椎曲度,利用数字建模软件和有限元分析软件构建颈前路椎体次全切除融合术(ACFF)三维有限元模型,并对构建完成的模型进行验证、加载载荷、计算分析生物力学,为临床手术方案的合理制定和预后的评估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择临汾市人民医院脊柱外科1例住院患者,将279张颈椎CT扫描DICOM格式图像导入...  相似文献   

13.
背景:矢状面平衡的评估与矫正是脊柱后凸畸形取得良好修复效果的关键,脊柱-骨盆参数的测量方法是评估脊柱失平衡的有效方法之一。目的:通过测量后路全脊椎截骨联合阶梯矫形修复僵硬性角状后凸患者的脊柱-骨盆参数,设计手术方案,分析术后腰椎生物力学改变的特点,并评估远期预后。方法:纳入解放军306医院骨科收治的采用全脊椎切除截骨、双侧钉棒联合梯次紧凑闭合脊髓逐步短缩、矫形内固定修复严重脊柱角状后凸畸形的患者37例。于术前、术后、末次随访时测量患者腰椎前凸角、胸椎后凸角、胸腰段后凸角、骨盆倾斜角、骶骨倾斜角、骨盆指数、脊柱骶骨角及矢状面垂轴。观察患者术前、术后的脊柱后凸角、脊柱矢状位失平衡、躯干侧方偏移率、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随访时间、后凸矫正角度、躯干偏移矫正情况。结果与结论:患者平均手术时间326 min(212-470 min),术中出血平均2 089 m L(1 200-6 000 m L),手术共切除104个椎体,截骨平面在T4-L2。术后随访20-35个月,患者术后脊柱后凸角平均41.6°(10°-90°),矫正率为65%;C7铅垂线距S1后上缘距离术后平均5.2 mm(-12至23 mm),矫正率为73%。神经并发症2例次,占6%;非神经并发症2例次,占6%。术后患者各解剖参数均较术前显著改善(P0.05)。随访期间所有患者的截骨节段均获得骨性融合,无脊髓损伤并发症出现,无矫形角度丢失。通过对僵硬性角状后凸畸形患者术前、术后的脊柱-骨盆测量参数进行测量,能够得出脊柱-骨盆序列的参数关系以及躯干矢状位平衡状态的参数关系,获得截骨角度的技术参数,实现预手术设计,术中选择合适截骨平面,使修复结果更接近于人体脊柱、腰椎的生物力学特点。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评估CT囊性征是否可以作为高能量损伤致股骨干骨折合并同侧隐匿性股骨颈骨折的新的诊断方法,以提高骨折的诊断准确率。方法 收集2014年1月至2020年6月就诊于中国人民解放军北部战区总医院的高能量损伤致股骨干骨折的患者的病例资料及影像学资料,并进行CT囊性征的评估。当前关节囊扩张的差值>1 mm时认为CT囊性征阳性。将病例根据是否出现股骨颈骨折及是否观察到囊性征阳性进行分组,并计算此诊断方法的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和约登指数。结果 本研究纳入169例患者,16例患者术前诊断为移位的同侧股骨颈骨折,而其余153例患者在伤后影像资料上未见明显同侧股骨颈骨折。在CT软组织窗图像上,153例患者中有21例(13.7%)表现为囊性征阳性。在21例囊性征阳性的患者中发现了3例合并隐匿性同侧股骨颈骨折。结论 临床医生应提高对高能量损伤致股骨干骨折的认识,进行系统查体及全面摄片以提高诊断准确率。可以将髋关节CT囊性征作为一种新的预防漏诊同侧隐匿性股骨颈骨折的诊断方法。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椎管次全环状减压术对解除椎管前方直接压迫的疗效。方法对胸腰椎骨折椎管前压迫的患者28例行椎管次全环状减压术,术后X线片、CT评估手术效果;对其中19例进行了随访,行Frankel功能评分。结果术后复查X线片及CT,提示椎管减压彻底,压缩椎体复高满意。术前不全瘫患者,术后随访期间按Frankel评分有1-3级恢复。结论椎管次全环状减压术是一种安全的减压彻底的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16.
严重创伤后患者血皮质醇、胰岛素含量的检测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人体发生严重创伤后,除局部组织可造成损伤外,还可使机体内环境包括内分泌系统发生一系列复杂的变化。创伤后机体往往发生以高能量消耗和高分解代谢为主要表现的代谢紊乱,体内糖代谢异常,血糖明显升高。为此我们对我院收治的48例创伤后高血糖患者进行血皮质醇及胰岛素的检测,以  相似文献   

17.
背景:如何提高椎体成形术中穿刺的精准性、减少手术损伤、提高手术效率是目前椎体成形治疗技术探索和改进的焦点之一。目的:探讨混合现实临床设计方案在脊柱骨折经皮椎体成形过程中应用的临床意义。方法:选择2023年6月大连市第二人民医院收治的2例脊柱骨质疏松性腰椎椎体压缩骨折患者,患者术前行腰椎128排CT扫描并获得医学数字成像和通信原始数据,Visual Volume软件构建脊柱压缩性骨折三维网络模型。运用全息影像眼镜将三维网络模型影像精确映射于真实世界,协助术者完成术前模拟、术前病情及治疗方案阐述,以及术中引导穿刺及骨水泥注射。结果与结论:(1)在混合现实临床设计方案辅助下可实现经皮椎体成形治疗的精准穿刺,术后影像学检查示骨水泥充填良好、无明显渗漏,术后患者症状缓解良好,术后当天即可下地活动;(2)提示混合现实临床设计方案有助于术者术前进行完善的手术设计、提高与患者及家属的沟通效率;术中协助精准穿刺、缩短手术时间、减少副损伤,是一种新的有效的临床诊疗模式,在脊柱外科微创化、精准化、个性化的治疗中具有发展潜力。  相似文献   

18.
下腰椎爆裂骨折作为脊柱骨折的一种特殊类型,发生率相较于胸腰椎骨折低,约占所有脊柱骨折患者的1%,因此临床并不常见。但其往往由高能量暴力导致,创伤大,累及椎体多,在手术适应证和手术方式的选择等诸多方面争议较多。本文就下腰椎爆裂骨折的解剖特点、损伤分型、骨折分类、手术方式选择等进行综述,并介绍一些近期最新的研究进展,供大家在为下腰椎爆裂骨折患者治疗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索脊柱肿瘤的诊治特点。方法对收治11例脊柱肿瘤临床特点、影像改变,外科治疗与术后治疗的选择、疗效进行分析、评估。结果脊柱肿瘤病程漫长,缺乏特有临床特征,往往呈现明显的脊髓压迫症状才获得诊治;CT、MRI检查有助于早期诊断;10例较局限椎体肿瘤作全部切除,1例较广泛肿瘤作了次全切除;有效的内固定是维持脊柱稳定必备的手段。结论高清晰影像检查,有助于脊柱肿瘤早期诊断及手术方式的选择;有效手术切除、充分手术减压,有利于受压脊髓的恢复;手术附加放化疗,能增加手术成功率,减少复发率;本组病例总结也为脊柱肿瘤诊断、治疗提供有益经验。  相似文献   

20.
背景:对肾移植后并发移植肾动脉狭窄患者的诊断及随访是否可采用一种无创伤、特异性高、安全的检查方法。 目的:评估多层螺旋CT图像后处理技术对移植肾动脉狭窄的诊断价值。 方法:对11例临床怀疑为移植肾动脉狭窄的患者进行移植肾动脉期的增强扫描,扫描后所得到的数据经容积重建、最大密度投影、曲面重建、多平面重建处理成像。 结果与结论:11例患者均诊断为移植肾动脉狭窄,10例多层螺旋CT图像后处理技术显示移植肾动脉狭窄程度54%~75%,1例移植肾动脉狭窄程度< 50%。吻合口狭窄10例,其中合并移植肾动脉主干狭窄2例;移植肾动脉分支狭窄1例。经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检查9例,狭窄程度75%~95%,8例置入支架,1例球囊扩张;1例给予药物治疗随访,于2年后出现肾功能进一步恶化及难治性高血压,置入支架。1例无临床症状,经多层螺旋CT移植肾动脉狭窄程度< 50%,随访4年肾功能、血压正常。支架置入治疗的患者中1例行球囊扩张者2年后彩色多普勒提示移植肾吻合口狭窄,行多层螺旋CT检查移植肾动脉狭窄程度< 50%,随访4年3个月,肾功能、血压正常。提示多层螺旋CT后成像技术可作为移植肾动脉狭窄的诊断依据,对区分临床疑似病例,制定支架置入治疗方案,以及术后随访观察有一定的临床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