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脊髓型颈椎病与发育性颈椎椎管狭窄临床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探讨脊髓型颈椎病与发育性颈椎椎管狭窄的关系,测量了60例正常人和100例脊髓型颈椎病颈椎侧位X线片的椎管矢状径和椎体矢状径,测量范围从C2-C4。结果:60例正常人椎管矢状平均值为(16.69±0.25)mm;100例脊髓型颈椎病椎管中矢径平均值为(15.7±0.17)mm。C3-C7椎管矢状径与椎体矢状径之比值平均值正常给为0.906,颈椎病组为0.774。颈椎3节以上比值小于0.75在正常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发育性颈椎管狭窄在脊髓型颈椎病的患病率及其相互关系.方法 测量从2009年1月—2013年12月收治52例脊髓型颈椎病患者C3~C7的椎管矢状径及椎体矢状径,得出其比值,比值>0.75为正常,≤0.75为发育性颈椎管狭窄,了解全部患者及接受手术患者中合并椎管狭窄的患病率.结果 52例患者中有35例合并发育性颈椎管狭窄,占67%;35例接受手术患者中共28例合并颈椎管狭窄,患病率达到81%,且手术患者椎管矢状径、椎体矢状径,比值均小于全部患者值.结论 发育性颈椎管狭窄是脊髓型颈椎病发病的重要诱发因素,尤其在手术患者中明显.  相似文献   

3.
Zhang L  Ying M  Dang GT  Wang C 《中华医学杂志》2006,86(45):3193-3196
目的研究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出现脊髓型颈椎病高发倾向的发病机制以及这两种疾病的内在联系。方法用前瞻性研究的方法,对行手术治疗的68例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患者,在其颈椎侧位x线片上进行颈椎管测量,并计算颈椎椎管矢状径比值。其中男性23例,女性45例,年龄22~69岁,平均年龄50.0岁。将测量的411例正常人颈椎侧位x线片椎管矢状径结果作为对照组,两组进行比较。结果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患者组其颈椎椎管矢状径比值平均值男性为0.781,女性为0.807;而正常对照组其颈椎椎管矢状径比值平均值男性为0.874,女性为0.968。两组相比,无论男女,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患者组其颈椎椎管矢状径比值为C3~C7节段均低于其相应的正常对照组(均P〈0.05)。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患者组有27.9%出现发育性颈椎管狭窄,高于正常人中可以有10%出现发育性颈椎管狭窄的比例。结论与正常人群相比,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患者更加易于出现发育性颈椎管狭窄。  相似文献   

4.
描述28例脊髓型颈椎病的X线平片表现和其中16例椎管造影表现,应用单纯矢状径直接测量法测量C4-7颈椎椎管矢状径,证实26例〈13mm,颈椎这矢状径小,或(和)骨质增生,韧带骨化钙化夺迫颈髓,及脊髓造影反映颈髓后压征象呈完全或不完全阻塞及狭窄,局限性前后缘压迹将有助诊断。  相似文献   

5.
脊髓型颈椎病伴发育性颈椎管狭窄的外科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进一步研究颈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伴发育性颈椎管狭窄的疗效及手术前后影像学变化。方法:用颈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伴发育性颈椎管狭窄病人21例,用JOA17分法评价手术前后脊髓功能变化,测量术前术后椎管矢状径变化。结果:术后2W-3W内18例(85.71%)病人获不同程度症状改善。10个月后20例(95.23%)病情获得好转,脊髓功能的平均改善率达68%。术后颈椎椎管矢状径扩大明显。结论:①颈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可有效扩大椎管容积,缓解脊髓压迫,改善脊髓功能。②本手术远期疗效优于近期疗效。③对于脊髓型颈椎病伴有发育性颈椎管狭窄且单节段或两节段脊髓受压者,颈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6.
颈椎病外科治疗的回顾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为进一步阐明颈椎病的发病机制以及外科治疗的原理和适应证,回顾分析1959年12月至2000年10月期间手术治疗的各型颈椎病5 198例.对有关颈椎病的发病机制、临床诊断与治疗的实验与临床研究的结果进行概括、总结和分析.认为:(1)神经根型、交感型、椎动脉型多数采取保守治疗,而脊髓型颈椎病多采用手术治疗.保守治疗的目标不在于清除压迫神经、血管的骨刺或椎间盘,而在于消除该部位因不稳定造成的创伤性炎症.(2)发育性颈椎管狭窄与脊髓病的发生有密切关系,是脊髓型颈椎病发病的重要因素之一.在颈椎侧位X线平片上,C3~C6任何一节椎管中矢状径与椎体中矢状径的比值小于或等于75%即为发育性颈椎管狭窄.(3)颈椎病的发病是神经、血管的压迫与相应节段的不稳定两个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4)多节段脊髓受压者,宜采用后路椎管扩大术.脊髓单节段或二个节段受压而无椎管狭窄者、颈椎后凸畸形或有明显不稳定者,应当采用前路减压、椎体间植骨融合术.  相似文献   

7.
目的:比较采用椎板切除术治疗退行性颈椎管狭窄前后X线平片变化情况。方法:采用椎板切除术治疗退行性颈椎管狭窄,采用颈椎侧位X片测定治疗前后椎体矢状径、椎管矢状径、椎管矢状径/椎体矢状径的比值。结果:治疗前男女患者椎管矢状径/椎体矢状径的比值分别为0.74∶1.00和0.73∶1.00,二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男女患者椎管矢状径/椎体矢状径的比值分别为0.85∶1.00和0.87∶1.00,二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椎管矢状径较治疗前变宽,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椎体矢状径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椎管矢状径/椎体矢状径的比值较治疗前增大,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男性患者和女性患者C3、C4、C5、C6节段椎管矢状径治疗后长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男性患者和女性患者C3、C4、C5、C6节段治疗前椎管矢状径长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男性患者椎管矢状径长于女性。结论:退行性颈椎狭窄行椎板切除术前后的X线平片变化能够评价手术的疗效,并且简单方便,值得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8.
脊髓型颈椎病以颈椎发育性椎管狭窄或退行件变为旗础,因颈髓受压和脊髓血供障碍导致脊髓功能障碍,有进行性加重的特点。脊髓型颈椎病的手术治疗方式通常有前路手术、后路手术及前后路联合手术。对于影像学显示颈脊髓腹侧、背侧同时受到前后方组织的压迫,或前方骨性压迫较严重(致压物的矢状径大于椎管矢状径的50%)的严重脊髓型颈椎病,单纯采用前方或后方手术,由于脊髓不能获得彻底减压,从而影响术后效果。  相似文献   

9.
1989年3月至1994年10月采用颈后路单开门椎板成形椎管扩大术治疗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18例。CT测量骨化块厚度3 ̄9mm,椎管矢状径2.5 ̄10.9mm,椎管矢状面狭窄率为29% ̄85%,平均48.3%。术后随访0.5 ̄3a,疗效优良率达100%。认为后纵韧带骨化块的机械性压迫和骨化段交界处的间盘退变和不稳是引起脊髓病的重要原因。本术式可达到减压和稳定目的,是治疗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安全面可靠的  相似文献   

10.
骨质疏松合并颈椎病的颈椎影像学及骨密度变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骨质疏松合并颈椎病时颈椎影像学及骨密度变化之间的关系。方法 分3组,正常组20例,平均年龄23岁;颈椎间盘突出症组(颈椎组)18例,平均年龄43岁,桡骨骨密度正常,行颈椎前路手术;骨质疏松合并颈椎管狭窄症组(疏松组)25例,平均年龄59岁,桡骨骨密度低于正常,行颈椎后路手术,所有病例测量颈椎侧位C3-C6的椎管、椎体矢状径比,椎体变形指数,C4-C6骨密度。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 与正常组相比,颈椎组患仅在C5,C6椎体出现轻度椎管狭窄,椎体变形,骨密度无明显变化;疏松组则是颈椎广泛椎管狭窄,椎体变形,骨密度升高,三值之间有较明显的相关性。结论 颈椎骨质疏松可能是颈椎开始退变进而发展为颈椎病的始动因素之一,C5,C6椎体最早发生椎体变形,椎管狭窄,以后逐渐扩大至其他椎体,椎体周围骨增生使椎体骨密度升高。  相似文献   

11.
动态霍夫曼征与颈椎病早期诊断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研究动态霍夫曼征(DHS)与颈椎病早期诊断的关系、方法:对96例具动态霍夫曼征阳性的颈肩痛患进行3-7年的定期随访,同期对122例无DHS的颈肩痛患作为对照组进行随访,临床资料包括临床症状和体征,颈椎角位移及水平位移,椎管矢状径、Pavlov率等。结果:DHS组72例发展成颈椎病并需行手术处理,对照组11例症状进展,接受了手术治疗。DHS组颈椎管狭窄,颈椎间盘突出以及颈椎不稳等三个方面的发生率与对照组有显差异。结论:DHS与颈椎病发病密切相关,一旦发现阳性DHS,应密切观察和预防,症状加重宜早期手术。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颈前路椎体次全切植骨钛板同定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疗效。方法选择本院收治的脊髓型颈椎病患者43例,均给予颈前路椎体次全切植骨钛板固定治疗,比较两组术后恢复情况。结果术后3个月及末次随访时JOA评分均显著高于术前(P〈0.01);术后3个月神经功能改善率略低于末次随访时(P〈0.05);颈椎弧度D值方面,术后3个月及末次随访问差异不显著(P〉0.05),但均高于术前(P〈0.01)。本组患者术后总优良率为86.0%。结论颈前路椎体次全切植骨钛板固定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疗效肯定,椎管减压充分,神经症状缓解满意,植骨融合率高,可达到迅速而持久的固定效果。  相似文献   

13.
脊髓型颈椎病突发性截瘫的临床分析(附15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对脊髓型颈椎病(CSM)突发性截瘫这一临床现象进行综合临床研究,探讨其发病机制和治疗措施.方法:研究15例CSM突发性截瘫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出本组患者在临床表现、体征、影像学表现等方面不同于一般颈椎病患者的特点.结果:CSM突发性截瘫的患者首先表现出不同程度的脊髓压迫症;影像学表现为多节段椎管狭窄同时伴有单或多节段的不稳或滑脱,该多节段的脊髓压迫是产生脊髓严重损害的临界状态.结论:CSM突发性截瘫患者的病理基础是多节段的椎管狭窄同时伴有单或多节段的不稳或椎间盘突出.该病应尽早诊断;一旦发病,需立即手术.  相似文献   

14.
陈静 《中国医药导报》2012,9(22):102-103
颈椎MR检查是目前脊髓型颈椎病诊断的主要检查方法,但忽略了颈椎的动态变化,不能全面反映脊髓受压及椎管狭窄的情况,而且对于脊髓型颈椎病的早期诊断也存在一定的缺陷。动态颈椎MR检查可以弥补这一缺陷,并且做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但目前研究病例数相对较少,不能全面客观地反映动态颈椎MR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5.
1986年4月—1991年8月,我院做了前路颈椎间盘切除椎体间植骨融合术共41例,其中有随访结果的脊髓型颈椎病患者共25例。我们认为前路多节段减压及融合术可以达到有效的减压及颈椎稳定作用,疗效稳固,有效率为92%,优良率为80%。颈椎椎管狭窄所致的脊髓型颈椎病应施颈后路椎管扩大术为宜。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发育性颈椎管狭窄合并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特征与手术治疗效果。方法 89例发育性颈椎管狭窄合并脊髓型颈椎病患者采用颈椎体次全切除治疗42例,Cloward环锯法手术27例,采用单开门颈椎管扩大成形术20例。前路手术同期均采取自体髂骨植骨融合。结果本组患者无手术并发症发生。89例获12~56个月的随访,平均随访(16.8±2.6)月,按照JOA评分系统评价治疗效果,术前评分平均(9.5±0.3)分,术后6、12个月评分平均(13.1±0.2)分、(14.2±0.4)分,术后6、12个月JOA评分与手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12个月JOA平均改善率57.2%、64.3%。结论对于发育性颈椎管狭窄合并脊髓型颈椎病前路、后路各种术式有着各自不同的适应证,选择合理的治疗手段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17.
目的:评价中药、手法、电针中医综合疗法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效果和安全性。方法选择2009年1月-2012年12月在首都医科大学电力教学医院住院明确诊断为脊髓型颈椎病的患者6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治疗组采用颈椎旋提手法联合中药及电针灸综合疗法。对照组采用颈椎枕颌吊带牵引,口服腺苷钴胺片及维生素B1片,理疗综合疗法。分别于治疗前、连续治疗3周后、治疗后第3个月采用“北医三院颈椎脊髓功能状态评定法”对临床症状和体征进行效果评定。分别于治疗前、连续治疗3周后行影像学及体感诱发电位检查,对颈椎的曲度、角度位移、水平位移、椎管失状径、突出物失状径及椎管失状径/突出物失状径比值进行前后对比。结果两组连续治疗3周后脊髓功能状态评定评分[治疗组:(50.20±8.28)分,对照组:(44.06±9.15)分]与治疗前[治疗组:(21.06±9.48)分,对照组:(24.70±8.05)分]比较,差异均有高度统计学意义(均P〈0.01);两组治疗后第3个月随访脊髓功能状态评定评分[治疗组:(51.13±8.38)分,对照组:(43.20±11.65)分]与连续治疗3周后比较,差异均有高度统计学意义(均P〈0.01);连续治疗3周后及治疗后第3个月随访组间差异均有高度统计学意义(均P〈0.01);治疗组有效率(93.3%)和对照组有效率(83.4%)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各影像学观测指标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组间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脊髓型颈椎病中医综合治疗效果肯定,影像学及体感诱发电位指标评估中医综合疗法安全可行。  相似文献   

18.
目的:评价颈前路锁定钢板(CSLP)在颈前路砬压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对23例颈脊髓病、颈椎创伤、肿瘤及结核患者在颈前路减压植骨融合术后行CSLP固定并分析其结果。结果:23例患者,切除椎体48个,完成减压71个间隙,平均3个间隙,术后植骨稳定,早期活动。随访6-16个月,平均8.7个月。颈脊髓病患者术前平均JOA评分8.1分。术后14.8分,恢复率为75.3%,优良率为87.5%,颈椎骨折脱位并脊髓损伤减压融合术后。SAIA分级平均提高1.5级,结论:颈前路锁定钢板能保证植骨稳定,减少并发症,简化手术程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