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结缔组织生长因子(connective tissue qrowth foutor,CTGF)是早期基因产物CCN多肽家族的成员之一,研究发现CTGF在退变的椎间盘中高表达,但其对细胞外基质调节却表现出双向生物学效应:一方面诱导细胞外基质的分泌并促进其沉淀,另一方面,过量的CTGF上调基质金属蛋白酶,降解细胞外基质。本文综述CTGF对椎间盘退变的影响及机制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由于CT、MRI等影像学新技术的广泛应用 ,人们发现在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中 ,存在着突出椎间盘组织的吸收或缩小现象 ,研究表明生化机制可能在椎间盘退变中起着更重要的作用 ,并发现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 (bFGF)可促进体内、外软骨细胞增生和细胞外基质合成 ,影响椎间盘退变 ,这方面的研究国内报道较少。现将bFGF在椎间盘组织中的表达研究作一综述。1 椎间盘退变椎间盘在脊柱承受及运动功能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椎间盘的退变已被认为是引起脊柱退变的根本原因 ,随着年龄的增加及椎间盘负荷的改变 ,椎间盘可出现损伤 ,引起化学…  相似文献   

3.
《rrjk》2017,(1)
目的:通过对椎间盘退变患者的临床治疗,找到其炎症递质变化原因,找寻到最佳治疗方法。方法:通过近年来椎间盘退变过程中炎性递质的研究进展,对其中较为主要的炎性递质通路后期干预性研究及药物作用提供探索思路。结果:椎间盘退变过程中要密切相关注,以预防为主,结合正确治疗,有效减轻患者痛楚。结论:采用细胞移植方法来扩增退变椎间盘组织内的细胞数量,增加髓核基质中胶原和蛋白的分泌,改善细胞外基质的代谢,能够持续有效地改善椎间盘退变得进程,是治疗IDD的较佳治疗思路。  相似文献   

4.
椎间盘退变包括椎间盘向椎体周围和椎体内的膨出、突出和脱出。  相似文献   

5.
腰椎退变性疾病常引起下腰痛 ,多数学者认为其始发因素是椎间盘的退变。自从Mixture和Barr首先报道并应用了腰椎间盘切除术以来 ,腰椎间盘切除术用于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直到现在仍在广泛使用 ,腰椎间盘切除加椎体间融合术仍为治疗这一疾病的“金标准”。然而 ,椎体节段融合后将加速邻近节段的椎间盘退变从而导致新的病变 ,尽管新的诊断技术如脊髓造影、CT及MRI的不断应用使诊断的准确率逐步提高 ,但手术治疗的效果仍然不理想。这使人不得不探求解决和预防椎间盘切除术后和椎体融合术后各种问题的新方法。为了解决这个问题 ,国内外众多学…  相似文献   

6.
目的对青年腰椎早期退变间盘患者进行腰椎多体位磁共振成像(MRI)检查,观察不同体位间盘突出程度,探讨青年腰椎早期退变间盘MRI检查的最佳体位。方法选择青年L5~S1椎间盘早期退变患者30例(退变组),与30例健康青年进行对照(对照组)。采用1.5T超导型双梯度MRI扫描仪对受试者行仰卧自然位、仰卧前屈位、仰卧后伸位及半卧负荷位MRI检查,测量L5~S1椎间盘突出程度,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退变组患者L5~S1椎间盘在仰卧自然位、仰卧后伸位、仰卧前屈位以及半卧负荷位椎间盘突出程度分别为( 1.38±1.21)、( 1.46±1.36)、( 1.72±1.28)、(2.50±1.51) mm;且椎间盘突出程度与成像体位的变化有显著相关性(r=0.29,P<0.05);退变组半卧负荷位L5~S1椎间盘突出程度与仰卧自然位和仰卧后伸位椎间盘突出程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0.05)。结论腰椎间盘多体位MRI显示体位与椎间盘负荷之间有显著相关性,腰椎半卧负荷位可作为青年腰椎早期退变间盘MRI检查的最佳体位。  相似文献   

7.
龙涛  李开南 《现代保健》2013,(23):153-156
目的:综述白细胞介素8(IL-8)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在椎间盘退变(IVDD)中作用的研究进展。方法:广泛查阅近年国内外相关文献,并进行综合分析。结果:IL-8在肿瘤组织中具有促血管生成作用,但IL-8在椎间盘退变中的具体作用及作用机制仍不确切。VEGF作为一种血管形成刺激因子,在椎间盘退变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具体作用及作用机制仍不确切。结论:IL-8与VEGF都具有促血管生成作用,其在椎间盘退变中的作用有待进一步明确;是否可利用这一作用促进椎间盘中新生血管的生成,增加血循环,改善髓核细胞的营养,从而治疗、延缓、逆转椎间盘退变,是否可作为预测椎间盘退变患者预后的指标有待进一步研究。且IL-8与VEGF在椎间盘退变中的具体作用机制仍不明确,是否存在相互作用,仍需进一步的研究。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腰椎间盘突出症手术术后疗效与术前邻近椎间盘退变程度之间的关系。方法选择2012年5月至2016年6月期间我院收治腰椎间盘突出患者82例,按照Pfirrmann退变椎间盘MRI分级退变指数,分为Ⅰ组(正常:4分)、Ⅱ组(轻度退变:5~10分)、Ⅲ组(重度退变>10分),观察比较三组患者治疗后的腰背、下肢VAS疼痛评分以及ODI功能障碍指数。结果三组患者的下肢VAS评分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Ⅲ、Ⅱ、Ⅰ组患者的年龄、Modic改变发生率、腰背VAS疼痛评分和ODI障碍指数依次下降,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邻近椎间盘退变程度与腰椎间盘突出症手术术后疗效具有密切联系,Pfirrmann退变椎间盘MRI分级退变指数对于评估腰椎间盘突出症手术术后疗效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9.
目的在退变间盘中使用多西环素,是否可以抑制MMP-3和MMP-13的表达,继而阻止间盘的退变。方法成年SD大鼠60只,雌雄不限,在大鼠第10尾椎间盘,在相邻的两尾椎上穿入交叉的克氏针,并在上下椎体对应的克氏针上绑上弹力带,用电子拉力器测量每根弹力带的拉力,要求每根弹力带的拉力大小一致,使其均匀加压,压强达到1.3mPa。7d后采用HE染色观察间盘退变的情况,解除固定,分别在固定间盘中注入多西环素和生理盐水,采用Western blot检测术后14d退变间盘中MMP-3和MMP-13的表达量。结果造模后一周,髓核细胞和胞外基质明显减少,有部分髓核细胞出现凋亡现象,纤维环断裂,终板软骨陷凹增大。注射药物后7d,生理盐水组MMP-3、MMP-13的表达明显高于多西环素组MMP-3、MMP-13的表达,他们之间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多西环素可以减少间盘退变中MMP-3、MMP-13的表达量,证实多西环素的应用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抑制间盘的退变。  相似文献   

10.
牵引是治疗颈椎病常用的一种手段。通过颈椎牵引可使已有病变的颈椎发生如下方面的生理效应:增大颈椎椎间隙;调节颈椎椎间孔大小;缓解来自于损伤、退变或椎间盘突出造成的神经根刺激性或压迫性疼痛;解除肌肉痉挛,使颈椎列线不正的现象逐渐改变,甚至恢复正常;使椎体间关节的扭曲、松动和错位等轻微的可逆性病理改变得以改善。因此,在国内  相似文献   

11.
目的检测突出组和正常组腰椎间盘中基质金属蛋白酶9(matrix metalloproteinase-9,MMP-9)表达,探讨MMP-9在突出腰椎间盘中的作用及意义。方法通过免疫组化方法,应用MMP-9多克隆抗体,对40例突出腰椎间盘和20例正常腰椎间盘标本进行染色。结果突出组的MMP-9阳性细胞率显著高于正常组,非包含组的MMP-9阳性细胞率显著高于包含组。结论MMP-9在突出组腰椎间盘中高表达,提示MMP-9可能与椎间盘退变有关。  相似文献   

12.
目的检测突出组和正常组腰椎间盘基质中Ⅱ型胶原的表达,探讨Ⅱ型胶原与腰椎间盘退变、突出的关系。方法通过免疫组化方法,应用Ⅱ型胶原多克隆抗体,对40例突出腰椎间盘和20例正常腰椎间盘标本进行染色。结果正常组的Ⅱ型胶原阳性面积百分比显著高于突出组,包含组的Ⅱ型胶原阳性面积百分比显著高于非包含组。结论腰椎间盘基质中Ⅱ型胶原含量下降可能引起椎间盘退变、突出。  相似文献   

13.
目的:评价螺旋CT在诊断腰椎间盘突出症中的价值.方法:对80例CT诊断为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CT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腰椎间盘突出好发于L4~5和L5 ~S1椎间隙,突出方向以中央型和侧突型多见,突出程度以突出型多见.其主要CT征象表现:①髓核向椎管内突出在椎体后缘或外侧缘形成外凸的软组织影;②硬膜囊受压变形;③神经根受压或堙没,神经移位或变粗;④椎间盘突出钙化影;⑤Schmorl结节形成和真空现象.结论:CT能清楚显示腰椎间盘突出及其方向、大小、程度以及硬膜囊、神经根受压情况,是诊断腰椎间盘突出症的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14.
椎间盘体外培养方法及其初步应用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 ]探讨一种新的椎间盘藻酸盐体外培养方法。同时将这种培养方法初步应用于椎间盘退变的研究 ,以进一步了解退变的表现和可能的机制。[方法 ]取大鼠椎间盘分置于藻酸盐和对照培养基进行培养 ,应用不同剂量的萘啶酸退变剂对藻酸盐培养方法培养的椎间盘进行处理 ,分别测定上述两个实验过程中相关生化指标的改变。[结果 ]藻酸盐方法培养的椎间盘其胶原含量、含水率、碱性磷酸酶 (alkalinephosphatase ,AKP)活性随培养时间延长无明显变化 (P>0 0 5 ) ;而在对照组 ,以上指标出现了明显降低 (P <0 0 1)。随退变剂浓度的升高 ,羟脯氨酸 (hydroxyproline ,HYP)、一氧化氮 (nitricoxide ,NO)含量、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 (glutathioneperoxidase ,GSH Px)活性升高。[结论 ]藻酸盐培养方法有利于维持椎间盘正常的代谢和功能。HYP的增加可能是椎间盘退变的表现之一 ,而NO和GSH Px在椎间盘退变中可能起到某些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椎间隙感染的相关因素和预防控制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1998年1月-2011年12月收治的行手术治疗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临床资料,评价术后椎间隙感染情况,分为感染组和非感染组。分析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椎间隙感染的相关因素。结果:本组764例患者中有11例发生术后椎间隙感染,感染组和非感染组比较,手术方式、糖尿病、肥胖(体重指数BMI〉27)、低蛋白血症(〈35g/L),手术时间(〉2h)、呼吸系统感染、泌尿系统感染及导尿管留置时间(〉2d)、年龄等9个因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重视各种易致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椎间隙感染发生的危险因素,采取预防措施,减少其发生。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单纯胶原酶与联合切吸治疗脱垂型腰椎间盘突出症临床疗效.方法:对71例脱垂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根据椎间盘突出的髓核向下滑移的程度分为两组:脱垂(A组)与重度脱垂组(B组).A组30例,B组41例.A组采用APLD 胶原酶溶解术,B组采用单纯胶原酶溶解术,通过6-33个月的随访对其疗效进行分析.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3个月、6个月、12个月的优良率分别是76.7%、83.3%、86.7%和74.6%、82.2%、85.4%.结论:单纯胶原酶与联合切吸治疗脱垂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疗效明显,可使一些严重脱垂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免除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朱氏堂远红外骨痛舒贴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方法采用字2005第2260309号朱氏堂远红外骨痛舒贴外敷治疗腰间盘突出症478例。结果运用中药奇方朱氏堂1号与2号方内服和鲁食药监械(准)字2005第2260309号朱氏堂远红外骨痛舒贴外敷治疗478例患者经半年至2年随访,痊愈256例,占53.6%;显效179例,占37.4%;好转34例,占7.1%;无效9例,占1.88%;总有效469例,占98.1%。结论该疗法集内服与外敷之优势,具有活血化瘀、舒筋活络、软坚散结、消肿止痛之功效。朱氏堂1号与2号方内服和鲁食药监械(准)字2005第2260309号朱氏堂远红外骨痛舒贴外敷联用是一种简单、有效又经济的治疗方法,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8.
沈凤 《社区卫生保健》2011,(5):353-356,361
目的了解社区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生活质量状况及相关因素,为社区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康复指导提供依据。方法以本院中医伤科门诊6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SF-36中文版健康调查简表,以问卷形式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进行调查。结果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生活质量下降,除精力和精神健康两个维度得分略高于常模人群(P〉0.05)外,其余各维度得分显著低于中国常模人群(P〈0.05),单因素分析与年龄、性别、劳动强度及病程等有关,年龄30-50岁、男性、从事轻中度体力劳动,病程≤1年的患者生活质量较好。结论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生活质量低于正常人群,且受年龄、性别,劳动强度及病程等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DSA引导经颈椎间孔穿刺注射胶原酶治疗颈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安全性及护理。方法:对26例颈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在DSA定位后用5—7号穿刺针自颈部侧方穿刺,通过相应椎间孔上部达硬膜外侧前间隙,注入胶原酶溶液1200U,并给予围手术期的护理,随访观察疗效。结果:26例均成功,随访6个月-1年,优良率92.3%,无一例并发症发生。结论:DSA引导下经椎间孔穿刺注射胶原酶治疗颈椎间盘突出症安全有效快速经济,围手术期护理是取得手术成功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20.
目的对针灸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的疗效以及方法进行研究。方法选择了一批本院用针灸和牵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和探讨。结果对研究的对象进行分组发现,两组的疗效进行比较后发现符合统计学意义。结论从疗效来看,在治疗腰椎间盘突出上,针灸配合牵引具有非常好的疗效,可在临床上来进行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