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的有限元法分析踝关节周围韧带损伤对距骨生物力学稳定性的影响,为临床踝关节周围韧带损伤的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基于正常男性的足踝部螺旋CT扫描数据,运用三维重建软件,建立足踝部三维几何模型,最后导入Abaqus 6.9软件中,模拟人体踝关节内旋、外旋的受力状况,分析踝关节周围韧带损伤后距骨各关节面的接触压力及VonMises应力分布。结果建立包括骨、软骨、韧带在内的正常人体足踝部三维有限元模型,踝关节周围韧带在踝关节内旋、外旋时对距骨的生物力学影响不同。结论在外旋作用力下胫距后韧带对踝关节的稳定性具有重要作用,而在内旋作用力下跟腓韧带对踝关节的稳定性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对外侧踝关节距腓前韧带与跟腓韧带联合损伤进行初步研究,分析摇拔戳手法治疗踝关节的作用机理和韧带联合损伤恢复过程中足踝的生物力学特性。方法:基于1例患有右侧足踝扭伤的男性志愿者进行CT扫描,使用Mimics 10.0,Solidworks 2016,Hypermesh 12.0,Abaqus 6.13软件建立足踝三维非线性有限元分析模型,并验证了模型有效性,结合临床研究,通过调整韧带弹性模量来模拟韧带损伤,对踝关节在不同治疗时期下的趾屈、背伸、内翻、外翻4种工况进行有限元模拟分析。结果:随着摇拔戳手法的治疗和韧带损伤的恢复,4种工况下胫距与腓距关节面的最大应力和受力较大的区域逐渐增大,最大受力韧带的应力值逐渐增大,距腓前韧带和跟腓韧带应力发生分散和转移,所受轴力逐渐减小。结论:通过有限元方法模拟摇拔戳手法的力学状况,直观看出足踝距腓前和跟腓韧带联合损伤治疗前后韧带、关节面受力的变化,将治疗效果进行量化,为该手法的临床推广及应用提供客观、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3.
目的马蹄内翻足的三维有限元分析在临床手术当中的应用研究。方法选择单侧CCF患儿16例(正常足做对照).应用CT扫描技术、图形数字化方法获取双足踝的三维坐标,利用ANSYSIO.0有限元分析软件等工具建立足踝的三维有限元模型,进行有限元分析,制定最佳手术方案。术后随访,观察距舟、距下关节复位后周围韧带的受力变化,进行统计学分析,与传统靠经验手术情况对比。依据Dimeglio法分型和Pirani评分判定疗效。随访时间为12~36个月,平均15个月。结果术后有限元分析与正常足对比接近的13足恢复良好,不接近正常足的3足,1年后复发,再行手术后治愈。结论先天性马蹄内翻足的三维有限元分析指导临床手术,可以直接、客观地判断先天性马蹄内翻足的治愈标准及预后。  相似文献   

4.
背景:传统的足踝部生物力学研究有其局限性,本文介绍一种足踝部有限元建模方法,使其具有高度的几何相似及物理相似。目的:探讨建立足踝部有限元模型的方法,为生物力学研究提供数字化仿真平台。方法:通过CT扫描1名男性志愿者踝关节获取足踝部影像学资料,将其输入Mimics软件重建骨骼和韧带,通过Geo—magic处理并生成关节软骨后导入Ansys的Workbench模块,建立足踝部有限元模型,参考相关文献确定材料属性,划分网格,设置边界条件,模拟踝关节正常站立状态下受力,进行加载分析。结果:本研究建立了一个包含骨、软骨及韧带的足踝部有限元模型,相对客观地反映了人体足踝部的基本解剖结构和力学特性。模拟人体站立状态垂直加载600N载荷于胫、腓骨下端的上截面,踝关节胫骨下关节面的接触应力主要分布在中部及前外侧,最大接触应力为3.74MPa,接触面积为335.5mm2。踝关节周围四条主要韧带的位移(拉伸长度)中:胫跟韧带〉胫舟韧带〉跟腓韧带〉下胫腓联合前韧带。结论:本研究所建立的人体足踝部有限元模型经验证结果可靠,可进一步用于足踝部生物力学研究。  相似文献   

5.
[目的]通过有限元法分析正常步态下距骨各关节面软骨应力变化,了解各关节面软骨应力分布的生物力学特征.[方法]利用正常男性的足踝部螺旋 CT 扫描数据,运用三维建模软件,建立足踝部三维几何模型,并对其进行有限元网格划分,分析正常步态下距骨各关节面接触应力及 Von Mises 应力分布.[结果]建立包括骨、软骨、韧带在内的正常人体足踝部三维有限元模型,共21 865 个节点、73 440 个单元,较客观地反映了人体足踝的解剖结构和力学特性.不同位相距骨各关节面接触应力及 Von Mises 应力分布区域和应力值不同.[结论]采用有限元法分析关节软骨应力的生物力学特征是一种可行、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6.
距下关节脱位由高能量创伤所致,发生率低,仅占全身关节脱位的1%,国内外报道较少[1].笔者于2010年1月收治2例,其治疗过程及结果差别较大,经过对比,认为早期手法复位是治疗的关键.1病例报告例1,男,42岁.于2010年1月5日驾驶小轿车时发生车祸致右足踝受伤,右足踝呈极度内翻状,肿胀,疼痛,活动受限,即送某医院住院治疗,摄片检查显示右跟距关节完全性脱位,跟骨向内侧完全错位,距舟关节半脱位,右距骨内后缘撕脱性骨折.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研究正常新鲜足标本在正常情况下进行距下关节融合后对跟骰、距舟关节和踝关节的三维运动度的影响程度。方法采用新鲜足标本12例,将距下关节融合后,通过加载使足产生某种形式的运动,用三维数字化坐标仪测量跟骰、距舟关节和踩关节各关节组成骨在某种运动状态下的相对三维坐标位移,通过矩阵转换和求解非线性函数方程计算其三维旋转角度,了解跟骰、距舟关节和踝关节在距下关节融合前后2种状态下的相对运动范围,确定距下关节融合后对于周围足踝关节运动的影响程度。结果距下关节融合前后跟骰、距舟关节和踝关节在背屈一跖屈、内翻一外翻、内收一外展轴的三维运动范围之间的统计学分析显示存在显著性差异(P<0.01),各关节平均三维运动范围受限程度分别为36.14%、38.36%、21.84%。结论距下关节融合后对跟骰、距舟关节和踝关节的活动度存在一定的限制作用,降低了前足与后足的协同性,可能增加足跗关节间退行性关节炎发生,但保留了距舟、跟骰关节的大部分活动。  相似文献   

8.
跟骨三维有限元模型的建立及其骨折发生机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建立跟骨三维有限元模型,探讨跟骨骨折发生机制。方法:通过扫描正常人跟骨螺旋CT,精确模拟边界条件,并运用Sap93计算软件运算建立跟骨有限元模型,模型由1959个节点,1496个单元组成。在跟骨有限元模型上模拟踝关节在中立位和背伸20°时的状况后对模型施以500N的垂直轴向载荷,观察模型应力分布和位移情况。结果:跟骨在踝关节中立位时通过跟距外侧的关节面,并且由内后斜向前外方向的跟骨处遭受应力最大。背伸20°受力时除上述位置遭受应力最大外,从跟骨体部走向后距关节面与跟腱之间的部位遭受应力也比较大。结论:高处坠落踝关节中立位时跟骨骨折的发生将从跟距关节面的外侧向内后方向走行;当坠落时踝关节处于背伸位时除产生上述骨折线外,跟骨体部走向后距关节面方向也将发生骨折,同时跟腱附着点附近也会形成撕脱性骨折。  相似文献   

9.
作者将距跟、距舟关节脱位而胫距关节正常的一类损伤称之为距骨周围跗骨脱位.报告7例,经5~14年随访表明,闭合复位效果最佳,开放复位次之,距骨切除效果最差.  相似文献   

10.
目的建立月骨脱位三种克氏针固定方法(A组:舟月和桡月关节固定;B组:头月和舟月关节固定;C组:月三角和舟月关节固定)的有限元模型,分析对比术后的生物力学稳定性,为临床提供理想的固定术式。方法选取1名27岁健康男性志愿者,进行腕关节扫描获取空间结构信息,利用三维有限元软组织建立3组交叉克氏针固定三维有限模型。模拟术后受力情况,分析月骨位移及克氏针受力大小。结果三种固定方法月骨位移差异相差不大,前两组克氏针受力明显较C组受力大。结论三种固定方法治疗月骨脱位稳定性相当,C组方法克氏针受力最少,术后克式针松脱及断针风险最小。临床上建议使用月三角和舟月关节固定治疗月骨脱位。  相似文献   

11.
12.
13.
14.
15.
《Anaesthesia》1984,39(1):80-80
The Faculty of Anaesthetists of the Royal College of Surgeons of England, 35–43 Lincoln's Inn Fields, London WC2A 3PN. Telephone: 01-405 3474.  相似文献   

16.
17.
18.
目的:通过对深圳市某两所小学发生的流行性腮腺炎突发疫情的流行病学特点及差异性进行分析,为制定科学、高效的防控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2013年5~7月深圳市大鹏新区某两所小学爆发流行性腮腺炎,以学校为整体研究对象,分别标记为学校A(24个班,学生1210例)和学校B(27个班,学生1274例),对比两所小学的疫情流行病学差异性。结果分析发现,学校A流行性腮腺炎发病率为4.30%,发病班级所占比54.17%,均较学校B1.73%和29.63%高,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分析显示学校A学生出现疫病平均年龄为(11.2±1.1)岁,较学校B(9.34±1.0)岁,对比差异明显(P<0.05);且两组疫病患儿在接种疫苗率对比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疫情发生时,学校B疫苗紧急接种率明显高于学校A,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小学作为流行性腮腺炎爆发的主要场所之一,疫病爆发高峰季节前,针对易感染人群给予相应的疫苗接种等预防控制措施,同时加强流行性腮腺炎的监测,对于降低感染人群数量,减轻、遏制疫情有着积极的意义,值得相关防控部门重视。  相似文献   

19.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