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接种流行性出血热(EHF)病毒的小鼠乳鼠可以出现明显发病。经免疫荧光检查,发现在感染动物的脑、肾、肺、心、肝等许多内脏中存在病毒抗原,且可用Vero-E6细胞从病鼠的血、尿及内脏中分离出病毒,从血清中检查出抗体。本文报道对感染动物作病理学检查的结果,并用酶标抗体(IP)染色法确证病毒抗原在体内的分布情况。材料和方法一、病毒、动物、感染方法及检查标本的取材及处理方法参见前文。二、酶标抗体检测 1.特异抗血清:EHF病人血清及兔抗EHF“A-5”株免疫血清。 2.对照血清:森脑、登革热Ⅲ型和乙  相似文献   

2.
近几年来由于发现流行性出血热的自然宿主——黑线姬鼠存在特异性抗原,并从其肺组织中分离到病毒,因而促进了本病的病原学研究;由于黑线姬鼠存在带毒感染,人工感染后又不显示任何发病征象,因此要用作动物模型很不方便;为此,本实验室用EHF病毒H8205株感染乳小鼠,建立起急性流行性出血热实验动物模型,现将所得结果予以报道。材料与方法病毒:EHF病毒的H8205株,在VeroE-6细胞传10代的细胞培养液用作毒种。动物:本院动物场饲养的上海种小鼠,分别用1日龄乳鼠、18—21天断奶鼠及70天龄成鼠。  相似文献   

3.
本文采用亲和层析纯化的羊抗人 IgMu 链抗体为包被抗体的抗体捕捉 ELISA 法,从流行性出血热病毒(EHF)感染的重型、危重型患者血清和唾液中测定抗流行性出血热病毒 IgM(抗 EHF—IgM),进行对比观察,以探讨唾液标本在 EHF 诊断上的意义。检测结果:28例 EHF 患者唾液中检出抗 EHF—IgM 者26例,符合率92.86%,在15~20病日 IgM 抗体滴度逐渐下降,22病日后唾液 IgM 呈阴性。结果提示:唾液中抗EHF—IgM 高峰在病程早中期(1—14病日),只要采样时机合适即可获得高的抗 EHF—IgM 阳性率。  相似文献   

4.
本文报告了西藏米林地区流行性出血热(EHF)血清流行病学研究结果,受检的453份人血清,EHF抗体1:10以上阳性的26例,阳性率5.74%,在26份阳性标本中,8人为世居者,18人为移居者,平均地该地居住年限2.9年,由于交通不便,在其他地区感染的可能性极小,人群分布特征显示:军人高于农民;汉族高于藏族;在当地居住<5年组高于5—组;平原出生者高于高原出生者,因为军人,汉族,平原出生者和在当地居住<5年组多为移居者,说明米林地区存在EHF及该病自然疫源地,但感染率较云,贵,川等内地省份为低,媒介宿主调查和病原学的证实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5.
目的 调查西藏亚东县流行性出血热(EHF)流行情况,为卫生防病工作提供参考.方法 采集在当地长期居住的居民血清标本334份和驻地服役一年以上的部队官兵血清标本368份,使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筛查特异性抗体.采用夹夜法在多点开展鼠密度调查.结果 从采集的702份人血清标本中,检出4份汉坦病毒特异性抗体IgM阳...  相似文献   

6.
流行性出血热(EHF)病毒具有凝集鸽、鹅等动物血球的特性。目前据此已建立了血凝试验和血凝抑制试验。为了研究早期快速诊断EHF的问题,我们综合血凝试验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两种诊断方法的优点,设计了一种新的固相血球吸附试验(Sold-phase absorbanceof red cells,简称SPARC),用于EHF患者血清特异性IgM抗体检测。SPARC的主要步骤:取羊抗人u链的IgG抗体(5μg/ml)包被96孔聚氯乙烯(PVC)U形软板,100μl/孔,4℃过夜。在各孔内加入被检血清和对照血清,100μl/孔,37℃保温2h。然后每孔加入32U/50μl的EHF病毒血凝素25μl,37℃反应2h。上述每次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流行性出血热患者软腭粘膜出血点组织对乳鼠的致病性。方法 2天~3天的近交系BALB/C乳鼠,脑内接种早期流行性出血热患者软腭粘膜出血点组织悬液,导致急性发病死亡。结果 乳鼠剖检显示,发病乳鼠各器官呈明显微血管系统和实质组织病变;用套式PCR在乳鼠脑、肺及肾组织中检测到流行性出血热的RNA。结论 早期出血热患者软腭粘膜出血点组织中含有流行性出血热病毒。流行性出血热病毒对口腔软腭粘膜的侵袭力可能与病毒血症的轻重有关。  相似文献   

8.
流行性出血热(EHF)是一种急性传染病,是感染EH病毒所致。近几年来在本地区发病率较高.多数患发病与拆迁旧房屋过程中接触鼠窝与鼠类分泌物有关。现将47例EHF治疗前后对心脏损害的观察报告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9.
近年临床和实验研究证明,流行性出血热(以下简称EHF)病毒可定位于肝肺肾等脏器,并从单核细胞、骨髓细胞中分离出EHF病毒。其病原学研究的进展,使检测EHF患者特异性抗体的各种免疫学方法逐步建立,为EHF的早期确诊提供了有力的检测手段,为了寻求简便、敏感患者易接受的检测方法,我们对33例EHF患者的血、尿、唾液进行了特异性抗体的检测。 材料与方法 一、标本来源 本组33例患者均系1986年10月~12月临床确诊  相似文献   

10.
用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流行性出血热相关抗原(EHF-AA)阳性黑线姬鼠(传至第8代)的肺、肾、肾上腺悬液,接种豚鼠,制备的荧光血清,经实验研究表明:(1)该血清与EHF急性期病人血白细胞作用时,仅在单核细胞中能检到EHF-AA,而非疫区门诊病人和输血员均为阴性,用兔及人荧光血清作对照,所得结果与豚鼠荧光血清相同;(2)用EHF病毒制成的细胞抗原片进行阻断试验时,发现经EHF病人血清作用的标本,荧光强度受到明显抑制;(3)抗体效价较免疫前显著增长。这些结果表明制备的荧光血清是特异的,并佐证EHF-AA在黑线姬鼠中的传代是成功的。  相似文献   

11.
甲型病毒性肝炎与流行性出血热混合感染:附3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院传染科1987年5月共收治甲型病毒性肝炎(简称HAV)33例,其中3例还同时出现流行性出血热(简称EHF)的临床特征,由于两病症状重叠,给诊断造成困难,为提高对两病混合感染的认识,将3例总结报道如下。 临床资料 一、诊断依据病毒性肝炎的诊断分型,按1984年南宁全国病毒性肝炎会议修定的标准,并于第15病日查抗—HAV IgM阳性,3例均诊断为急性黄疸型肝炎(甲型)。EHF的诊断分型,按1981年全国流行性出血热会议制定的标准,并于第15病日采静脉血查特异性IgM抗体(酶联—SPA)阳性,3例均附合EHF  相似文献   

12.
目的了解黔南及黔东南部分虫媒病毒人群血清抗体阳性分布。方法2012年8月,选取在当地连续居住1年以上、年龄18~40岁的自愿健康人群,用间接免疫荧光试验法,调查马亚罗(MAY)、辛德比斯(SIN)、基孔肯雅(CHIK)、盖他(GET)、流行性乙型脑炎(JE)、登革热Ⅲ型(DEN-3)、流行性出血热(EHF)和森林脑炎(TBE)病毒在黔南及黔东南人群中的阳性分布。结果共检测血清标本502份,111份至少有1种病毒抗体阳性,抗体阳性检出率最高的是JE,阳性率为12.15%;其次为MAY,阳性率为10.28%;TBE未检出抗体阳性血清。居住时间、居住地性质和地区分布对抗体的阳性分布影响较为显著。结论黔南和黔东南可能是多种虫媒病毒病的自然疫源地。  相似文献   

13.
张晓丽  陈立周 《航空军医》1995,23(5):314-317
流行性出血热(EHF)是自然疫源性疾病,是病毒出血热的一种,1983年世界卫生组织(WHO)将此病和出血性肾病肾炎、朝鲜出血热、流行性肾病和流行性良性肾病等统称为肾综合征出血热(HFRS)。自1976年分离出汉坦  相似文献   

14.
流行性出血热(简称出血热EHF)是由汉坦病毒(Hantaviruses)引起的自然疫源性传染病。美国疾病控制中心近期报道:1992年7月~1993年8月间,美国暴发与汉坦病毒有关的“肺型出血热”。临床主要表现为:骤起发热、肌病、头痛、咳嗽、恶心、呕吐;继见进行性咳嗽加重,急转呼吸困难、呼吸衰竭。病理检查双侧肺间质呈急性浸润,肝大,肝损害,肝组织中分离到汉坦病毒。约三分之一病人血清中查出高滴度的EHF-IgM抗体;尸检和PCR技术均证实肝、肺、肾组织中有出血热病原;并肯定是一株前所未知的流行性出血热新病毒株。该病毒株主要流行…  相似文献   

15.
流行性出血热(EHF)又名肾综合征出血热,是由病毒引起的一种自然疫源性疾病,人类主要由于接触携带病毒的鼠型啮齿动物及其排泄物、分泌物,通过体表伤口或吸入污染尘埃或食入被污染的食品而感染。主要病理改变为全身广泛性小血管损伤,导致多器官功能障碍。临床表现主要为发热、出血、肾功能损害及电解质紊乱等,典型病人的病程呈五期经过,依次为发热期、低血压休克期、少尿期、多尿期和恢复期。  相似文献   

16.
肾综合征出血热(HFRS)亦称流行性出血热(EHF),是一种发病率在不断上升的急性传染病,其病死率仍较高。199年以来,在分子病毒学、动物模型、发病机制、诊断分型、治疗及疫苗研究等方面取得了可喜的进展。病原学在分子病毒学方面,随着核酸合成技术和多聚酶链反应(PCR)技术在肾综合征出血热病毒(HFR-SV)研究中的应用,已建立了用PCR方法对HFR-SV分型的技术,用不同的寡核着酸引物对多株H-FRSV的分析结果表明,PCR方法与常规血清分型结果一致。由于PCR技术与传统病毒鉴定分型方法相比具有简便、敏感和特异等优点,…  相似文献   

17.
1 病例报告患者男,24岁。因发热、头痛、眼眶痛、腰痛3d,于1996年10月27日入院。患者居住地为流行性出血热(EHF)疫区,既往无高血压病史。查体:体温38.4℃,脉搏96/min,血压19.5/16.5kPa。神志清,急性热病容,颜面、颈部及前胸皮肤充血样潮红,左腋下有条索状出血点。球结膜水肿,咽部散在出血点,双肾区叩痛阳性。四肢肌力级,肌张力正常。血常规:白细胞21.6×107/L,异形淋巴0.16,血小板7.5×109/L;尿蛋白();血清肌苷187μmol/L,尿素氮19.6mmol/L,出血热特异抗体IgM( )。入院诊断:流行性出血热。经抗病毒、维持水电解质平衡治疗,病情逐渐好转…  相似文献   

18.
王长俊  陈文亮 《人民军医》1999,42(5):288-289
导致流行性出血热(EHF)病情危重和死亡的主要因素是并发症。对重型、危重型EHF患者早期采取及时、合理的防治措施,可以缩短病程,降低病死率。1993~1997年,我院共收治重型、危重型EHF96例,其中死亡11例(2.6%)。现就早期救治体会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情况 96例中,男69例,女27例;年龄17~28岁,平均40.7岁。重型60例,危重型36例。均符合1987年全国流行性出血热会议制定的诊断和分型标准[1]。血清特异性IgM抗体均阳性。入院时为发热期41例,低血压休克期33例,少尿、无尿期22例。1.2 治疗方法 以液体疗法为主:(1)对发热期、低血…  相似文献   

19.
到目前为止,流行性出血热(EHF)患者血、尿中特异性抗EHF-IgM同步动态观察研究尚未见文献报道。我院自1992年11月~1993年11月期间对收治的EHF32例的血、尿中特异性免疫球蛋白M(IgM)进行了同步动态对照观察研究,现将结果报告如下。材料与方法一、一般资料观察组32例,男23例、女9例,年龄15~75岁,(32±13岁)。全部病例临床诊断符合流行性出血热防治方案中的诊断标准[1],其中轻型8例、中型17例、重型5例、危重型2例。对照组27例,男23例、女4例,年龄19~35岁,(24±5岁),分别为麻疹、肝炎、上感等病人。二、标本留取所…  相似文献   

20.
本研究采用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LISA)的方法,对新疆四个地区(哈密地区、昌吉地区、伊犁地区和和田地区)的106份牛、羊血样分别进行了蓝舌病(BT)、牛流行热(BEF)和鹿流行性出血热(EHD)的抗体检测。结果显示蓝舌病(BT)抗体仅在哈密地区血样中检出,其中牛检出率为12.90%,羊检出率为60%;牛流行热(BEF)抗体在哈密、伊犁和和田地区的牛血清样本中检出率均为100%,昌吉地区检出率为55%;鹿流行性出血热(EHD)抗体仅在哈密地区羊血清样本中检出,检出率为20%。哈密地区的牛血清样本中同时检出BEFV和BTV两种病毒的为12.9%,羊血清样本中同时检出BTV和EHDV两种病毒的为20%;以上结果说明在新疆地区有蓝舌病、牛流行热和鹿流行性出血热的流行,并且存在多种虫媒病混合感染的情况,应在实际检测、防疫工作中加以注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