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白内障青光眼联合手术治疗青光眼合并白内障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及小梁切除术治疗急性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的临床疗效。

方法:选择26例26眼急性闭角型青光眼合并老年性白内障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均接受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及小梁切除术治疗,观察手术前后视力、眼压、前房深度变化及术后滤过泡形态、术后并发症。

结果:术后6mo时有14例视力≥0.5,10例视力为0.12~0.4,与术前相比视力均有明显改善,手术前后视力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术后1wk; 3,6mo平均眼压分别为12.5±1.2,14.3±1.5,14.6±1.3mmHg,与术前平均眼压相比均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中央前房深度均明显加深且均形成弥散的功能性滤过泡。术后主要并发症为角膜水肿及前房炎症反应。

结论: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及小梁切除术治疗急性闭角型青光眼合并老年性白内障,不仅安全有效,而且术后并发症轻微,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评价并比较单切口和双切口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人工晶状体植入联合小梁切除术治疗青光眼合并白内障的近期疗效。

方法:采用前瞻性随机对照临床试验研究,青光眼合并白内障的患者60例78眼。31例40眼行单切口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人工晶状体植入联合小梁切除术,29例 38眼行双切口手术。术后2wk; 1mo观察视力、眼压、术后滤过泡、散光及术后并发症。

结果:术后全部患者都感到视力较术前提高,不同切口组间视力在术后2wk; 1mo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 术后2wk; 1mo两组患者的眼压较术前均降低,有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间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 单切口组及双切口组功能滤过泡的眼数在术后2wk; 1mo比较均无显著意义(P>0.05); 术后2wk时,单切口组散光较术前增大,与同期的双切口组相比散光大,均有显著差异(P<0.05); 术后1mo时,两组与术前相比、两组间比较均无显著差异(P>0.05); 3眼术后出现少量前房积血,12眼术后早期出现角膜内皮水肿、后弹力层皱褶,6眼出现前房纤维素性渗出。

结论:双切口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人工晶状体植入联合小梁切除术治疗青光眼白内障,手术操作简便、疗效佳,是一种理想的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两种不同房角分离术治疗原发性急性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的临床疗效。

方法:原发性急性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的患者60例62眼随机分为两组,A组31眼行白内障超声乳化摘除术联合I/A头牵拉房角分离术,B组31眼行白内障超声乳化摘除联合黏弹剂钝性房角分离术,比较两组患者术前和术后3mo的最佳矫正视力、眼压、中央前房深度、房角开房范围和瞳孔大小。

结果:术后所有患者眼压明显低于术前眼压,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62眼视力较术前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 前房深度和房角开放范围均较术前明显增加,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与B组相比,两组患者术后3mo视力、眼压控制和中央前房深度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在房角开放范围方面优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mo,A组患者中有8眼瞳孔缩小1mm以上,B组患者中有2眼瞳孔缩小1mm以上。

结论:白内障超声乳化摘除术联合两种不同的房角分离术均能有效治疗原发性急性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其中I/A头牵拉房角分离术能更有效地增加房角开放范围。  相似文献   


4.
高阳  黄雪碧 《国际眼科杂志》2014,14(8):1508-1510
目的:比较单纯小梁切除术和青光眼白内障联合手术(青白联合手术)治疗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primary angle-closure glaucoma ,PACG)合并白内障的效果。

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0-01/2013-10间收治的PACG合并白内障患者80例90眼,分为观察组(青白联合手术组,45眼)和对照组(单纯小梁切除术组,45眼)。术后对所有患者随访6mo,观察术后眼压、视力以及术后并发症等情况。

结果:两组术后眼压比术前眼压均明显的降低,而观察组眼压降低更明显(P=0.003)。观察组患者术后视力明显上升,而对照组术后视力与术前上升不明显,两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6)。对照组术后发生低眼压性浅前房、黄斑水肿、前房炎症的患眼均较观察组多,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2,P=0.003,P=0.001)。

结论:对PACG合并白内障的患者行青白联合手术治疗能有效提高视力,控制眼压,且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白内障小切口囊外摘除联合小梁切除术治疗原发性急性、慢性闭角型青光眼的疗效。

方法:急性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23例24眼,慢性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11例12眼,进行白内障小切口囊外摘除联合小梁切除术,均一期植入人工晶状体。

结果:术后随访1mo,急性闭角型青光眼组术前平均眼压30.68±7.60mmHg,术后17.83±5.95mmH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慢性闭角型青光眼组术前平均眼压29.27±5.55mmHg,术后18.12±1.88mmH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术后两组间平均眼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眼压控制良好者(6~21mmHg)者26眼(72%),局部使用抗青光眼药物后眼压控制良好者8眼(22%),总体有效控制率94%,眼压不能控制者(22~30mmHg)2眼(6%); 术后视力提高者32眼(89%),没有发生严重并发症。

结论:白内障小切口囊外摘除联合小梁切除术对于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PACG)合并白内障的治疗可以有效控制眼压、提高视力,并发症少; 其在控制眼压方面对于原发性急/慢性闭角型青光眼无差异。  相似文献   


6.

目的:比较分析小梁切除术联合超声乳化人工晶状体植入术与缝线引导下穿透性Schlemm管成形术联合超声乳化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治疗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POAG)患者的临床效果。

方法: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收集2021-06/2022-06在我院住院手术治疗的晚期POAG合并白内障患者53例53眼,其中26眼行小梁切除术联合超声乳化人工晶状体植入(A组),27眼行缝线引导下穿透性Schlemm管成形术联合超声乳化人工晶状体植入(B组)。比较两组患者手术前后最佳矫正视力(BCVA)、眼压、使用降眼压药水数量。记录术中及术后并发症、手术成功率。

结果:两组患者术后1 wk,1、3、6 mo眼压均低于术前(均P<0.017)。两组前房出血并发症比较有差异(P<0.05),浅前房和脉络膜脱离比较无差异(均P>0.05)。术后6 mo两组患者BCVA(LogMAR)比较无差异(A组:1.29±1.19,B组:0.78±1.01, P=0.098),抗青光眼药物数量比较无差异\〖A组:0(0, 2.75)种,B组:0(0, 1)种,P=0.209\〗。术后6 mo两组患者手术成功率比较无差异(Z=0.448,P=0.654)。

结论:缝线引导下穿透性Schlemm管成形术治疗晚期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安全有效,手术成功率与小梁切除术相当。  相似文献   


7.

目的:比较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房角分离术与单纯小梁切除术治疗急性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的临床疗效。

方法:选取我院就诊的急性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患者46例60眼,其中行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房角分离术30眼(A组),单纯行小梁切除术30眼(B组); 观察术后4、7d,1、3mo,患者BCVA(LogMAR视力)、眼压、中央前房深度及视野情况。

结果:术后3mo A组BCVA为0.20±0.18显著高于B组0.39±0.09(P<0.05)。 A组术前眼压(18.3±4.6mmHg)与术后3mo(17.2±1.9mmHg)无差异(P>0.05); 术前B组眼压(18.2±5.0mmHg)与术后3mo(12.4±2.1mmHg)有差异(P<0.05); 术后3mo,A组和B组眼压比较有差异(P<0.05)。术前A组前房深度(2.23±0.21mm)与术后3mo(3.46±0.10mm),B组术前前房深度(2.21±0.12mm)与术后3mo(3.36±0.09mm)均有差异(P<0.05)。A组术前视野缺损度(6.32±1.57db)与术后3mo(6.54±1.42db),B组术前视野缺损度(6.31±1.46db)与术后3mo(6.57±1.52db)均无差异(P>0.05)。

结论: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房角分离术与单纯小梁切除术对急性闭角型青光眼眼压均能有效控制。  相似文献   


8.
邓里  曾军 《国际眼科杂志》2017,17(2):335-337
目的:观察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人工晶状体植入术联合房角分离术治疗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的临床疗效。

方法:选取2008-05/2012-02因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入住我院的患者82例82眼,筛选条件为术前眼压控制后观察晶状体明显混浊,房角关闭≤1/2周,视力≤0.3者,随机平均分为行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人工晶状体植入术联合房角分离组(A组)和单纯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组(B组),观察两组术后1mo房角开放情况、眼压、前房深度及最佳矫正视力等指标。

结果:术后1mo最佳矫正视力、眼压、前房深度比较两组无统计学差异(P>0.05)。A组术后1mo房角全部开放的为32例(78%),B组术后1mo房角全部开放的为23例(56%),两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

结论: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人工晶状体植入术联合房角分离是一种有效地治疗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的手术方式,不仅可以提高视力,而且可以有效开放房角,控制术后眼压。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原发性房角关闭疾病(PACD)合并白内障术后黄斑结构的变化。

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收治的PACD合并白内障患者200例的临床资料,根据手术方式分为传统小梁切除手术组(A组,60例60眼)、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手术组(B组,72例72眼)和小梁切除手术+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手术组(C组,68例68眼),观察比较手术前后三组患者视力和术前及术后1wk,1、3mo眼压和黄斑厚度(中心凹区、旁中心区、中心凹周围区)的变化情况,同时比较三组患者术中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

结果:三组患者在术后3mo视力提高率和降低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且C组视力提高率最高,A组视力提高率最低。三组患者术后1wk,1、3mo眼压均较术前显著降低(P<0.05),且术后1wk,1mo,B组患者眼压均显著高于A、C组(P<0.05)。三组患者手术前后中心凹区、旁中心区厚度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A组和C组术后1wk,1、3mo黄斑中心凹区、旁中心凹区厚度均较术前显著增厚(P<0.05),B组术后1wk,1mo仅黄斑中心凹厚度较术前显著增厚(P<0.05); A、C组患者术后1wk,1、3mo黄斑中心凹区、旁中心区厚度均较B组显著增厚(P<0.05)。三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其中A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最高,B组最低。

结论: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能够解除房角关闭的瞳孔阻滞和晶状体因素,对PACD合并白内障患者术后黄斑结构影响较小,且能够改善视力,降低眼内压。  相似文献   


10.
种志荣  董娓  鲁波  段思娜  肖潇 《国际眼科杂志》2019,19(12):2139-2142

目的:分析房角分离或小梁切除术联合超声乳化(Phaco)治疗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PACG)合并年龄相关性白内障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方法:回顾性研究。收集我院2013-03/2018-02期间收治的PACG合并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患者96例108眼。根据治疗方式不同分为房角分离术联合Phaco组(A组,50例54眼)和小梁切除术联合Phaco(B组,46例54眼)。比较两组患者术前和末次随访时最佳矫正视力、眼压、中央前房深度、角膜内皮细胞计数,以及手术失败率、术后复发率、手术时间、平均住院日。

结果:两组患者术后至少随访12mo,最佳矫正视力明显提高,且眼压比术前明显下降(P<0.01)。术后B组眼压明显低于A组(P=0.004),而最佳矫正视力低于A组(P=0.012)。两组患者中央前房深度比术前明显加深(P<0.01),但两组间无差异(P=0.231)。末次随访时角膜内皮细胞计数、六角形细胞比例组间无差异(P>0.05)。A组手术时间较B组短(P=0.022),且平均住院日明显低于B组(P<0.001)。两组手术失败率(P=0.243)和术后复发率(P=0.113)无差异。

结论:房角分离联合Phaco治疗PACG合并白内障和小梁切除联合Phaco手术具有相似疗效和安全性。前者更容易获得较好视力,手术时间短,可以缩短住院时间,而后者手术失败率和复发率较低,更适合慢性PACG患者。  相似文献   


11.
小切口非乳化白内障青光眼联合手术疗效观察   总被引:14,自引:4,他引:14  
目的 探讨小切口非超声乳化白内障囊外摘出人工晶状体植入联合小梁切除术 (三联手术 )治疗白内障合并青光眼的效果。方法  3 1例 (3 2眼 )白内障合并青光眼施行此三联手术 ,术后观察视力、眼压、滤过泡及并发症情况。结果 随访4月 ,视力达 0 3及以上者 2 6眼 (81 2 5 % ) ,眼压控制在正常范围内 (<2 0 5 5mmHg)者 2 8眼 (87 5 0 % ) ,功能性滤过泡 2 7眼(84 3 8% ) ,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 小切口非乳化三联手术具有切口小 ,组织损伤轻 ,能良好控制眼压 ,视力恢复快、并发症少。一次手术即可达到增进视力 ,降低眼压的双重目的。  相似文献   

12.
魏凌君 《国际眼科杂志》2018,18(11):2019-2022

目的:探究双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小梁切除术治疗对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患者视力、眼压和并发症的影响。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04/2017-10我院行双切口(观察组)和单切口(对照组)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小梁切除术的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患者各68例68眼的临床资料。记录两组患者术前和术后1mo视力、角膜内皮细胞情况(密度、面积),以及术后1mo内并发症发生情况(前房积血、角膜内皮水肿、前房纤维素性渗出、滤过泡瘢痕化)差异,并比较两组患者术前和术后1、6mo眼压、散光程度差异。

结果:术后1mo时,两组患者视力均较术前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但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mo时,两组患者角膜内皮细胞面积均较术前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角膜内皮细胞密度则较术前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对照组变化幅度均大于观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并发症总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眼压均较术前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术后1mo与术后6mo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且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散光程度均较术前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术后1mo高于术后6mo(P<0.05),而对照组均高于观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双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小梁切除术治疗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患者效果显著,虽然双切口术式与单切口术式在改善视力和眼压方面效果相似,但双切口术式对术区损伤更小,能降低术后角膜内皮损伤,并减轻患者术后散光程度,还可减少术后并发症,于促进患者病情转归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3.
王伟  程萍  陈娜  杨艳风 《国际眼科杂志》2016,16(8):1495-1497
目的:观察急性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患者采用青光眼小梁切除术双切口联合白内障超声乳化摘除术、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双切口三联术)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3-01/2016-01期间收治的急性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患者40例58眼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观察组20例29眼予以双切口三联术治疗,对照组20例29眼予以单切口三联术治疗,比较两组术后术眼的视力、眼压、术后滤过泡,术前和术后1 mo的角膜内皮细胞密度、面积,并统计两组术后合并症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术后视力较术前均显著提高,但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眼压、术后滤过泡形成率分别为14.41±1.38 mmHg、90%,与对照组的14.40±1.40 mmHg、86%比较无统计学意义( P>0.05),观察组术后1 mo 时的角膜内皮细胞密度和面积为1696.6±300.8个/mm2、540.8±71.6μm2,与对照组的(1410.6±288.5个/mm2、594.3±72.8μm2)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术后合并症发生率观察组为17%,对照组为2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对于急性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患者,给予双切口三联术和单切口三联术治疗均能取得良好效果,但双切口术式对角膜内皮细胞损伤更小。  相似文献   

14.
冷远梅 《国际眼科杂志》2013,13(8):1555-1557
目的: 观察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人工晶状体植入术联合小梁切除术,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人工晶状体植入术联合房角分离术治疗白内障合并闭角型青光眼的临床疗效,为治疗白内障合并闭角型青光眼提供可靠方法。方法: 收集白内障合并闭角型青光眼患者78例106眼,将其随机分为两组:其中A组患者40例56眼,采用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人工晶状体植入术联合小梁切除术治疗;B组患者38例50眼,采用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人工晶状体植入术联合房角分离术治疗,对其疗效进行对比分析,观察治疗前后视力、眼压、前房深度、房角的变化及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 两组手术顺利,视力、眼压、前房深度、房角变化在手术前后具有显著的差异(P<0.05)。两组手术后疗效的比较,房角镜检查:A组56眼房角完全开放的49眼;B组50眼房角360°开放的44眼,两组间无统计学差异。术前前房深度:A组为1.73±0.42mm,B组为1.78±0.39mm;术后前房深度:A组为3.25±0.36mm,B组为2.91±0.53mm,两组间有统计学差异(P<0.05)。A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高于B组。结论: 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人工晶状体植入术联合房角分离术治疗白内障合并闭角型青光眼可明显地提高视力,有效地控制眼压,减少手术早期并发症,且操作简便,可广泛运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比较不同手术方式治疗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的手术效果及对患者生活质量的改善作用.方法:收集2014-01/2016-10我院收治的60例60眼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患者的临床资料,按手术方式分为对照组(单纯小梁切除术,n=28)、观察组(小梁切除术+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人工晶状体植入术,n=32),比较两组患者手术前后视力、眼压的变化,统计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两组患者生活质量.结果:术前,两组患者视力、眼压、前房深度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4wk,两组患者视力上升,眼压降低,观察组前房深度增加,对照组前房深度降低,与同组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4wk视力、前房深度高于对照组,眼压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手术成功率、术后房角开放率高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两组患者生活质量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4wk,3mo,两组患者评分均上升(P<0.05);观察组术后不同时间生活质量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小梁切除术+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治疗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患者,手术成功率高,同时可改善患者视功能,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提升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6.
肖敏 《国际眼科杂志》2010,10(7):1358-1359
目的:探讨小切口非超声乳化IOL植入联合青光眼小梁切除术(简称三联手术)的临床疗效。方法:对43例46眼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患者行三联手术进行回顾性分析。观察术后视力、眼压、滤过泡及并发症等情况。结果:术后视力均较术前有不同程度的提高,术后眼压控制在11.04~19.08(平均14.05±3.24)mmHg。3例3眼术后眼压波动在25mmHg左右,用5g/L噻吗酰胺滴眼液后眼压控制在正常范围;功能性滤过泡(包括Ⅰ型、Ⅱ型)36例38眼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小切口非超声乳化IOL植入联合小梁切除术能有效地控制眼压,提高视力,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白内障合并青光眼的联合手术。  相似文献   

17.
小切口联合手术治疗慢性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20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洪卫 《国际眼科杂志》2012,12(9):1760-1761
目的:观察小切口白内障囊外摘除、后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联合房角分离、小梁切除术(简称联合手术)治疗慢性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的临床疗效。方法:对20例26眼慢性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患者施行联合手术,术后观察视力、房角、眼压及滤过泡和并发症情况,随访4~10mo。结果:所有患者术后视力均有不同程度提高,术后房角可见不同程度的开放,周边虹膜粘连范围缩小,所有眼压控制在正常范围,22眼存在功能性滤过泡,主要并发症是前房出血、短暂角膜水肿。结论:采用联合手术治疗慢性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能够有效控制眼压、提高视力,手术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8.
小切口非超声乳化青光眼白内障联合手术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小切口非超声乳化白内障摘出人工晶状体植入联合小梁切除术治疗青光眼并发白内障的疗效。方法:回顾分析32例32眼行小切口非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人工晶状体植入联合小梁切除术治疗慢性闭角型青光眼并发白内障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术后随访6~9(平均7.3)mo,患者术后最佳矫正视力≥0.3者27眼(84%),术后所有患者眼压控制正常,平均13.50±5.30mmHg,功能性滤泡者28眼(88%),术中术后均无严重并发症。结论:小切口非超声乳化白内障囊外摘除人工晶状体植入联合青光眼小梁切除术是治疗慢性闭角型青光眼并发白内障的一种安全、有效、经济的方法。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双切口小梁切除联合超声乳化人工晶状体植入三联手术治疗青光眼合并白内障的效果。
  方法:选取我院2014-06/2016-01期间收治的急慢性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患者36例40眼,所有患者均采用双切口小梁切除联合超声乳化人工晶状体植入三联手术进行治疗。术后对所有患者均进行1 mo随访,比较患者手术前后的视力、前房深度、前房角开放范围、眼压,同时观察患者的术后滤过泡情况以及术中、术后的并发症发生情况。
  结果:所有患者术前的眼压19~36(平均26.02±2.42)mmHg,术后1mo眼压11~22(平均13.62±4.38)mmHg,手术前后眼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3.273,P<0.05)。术前视力<0.3者34眼(85.0%),术后视力>0.3者21眼(53%)。所有患者患眼在术后均形成良好滤过泡。36例患者术后的房角开放程度、前房角开放距离以及中央前房深度等均较术前有明显增加,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t=5.832、5.924、33.293,P<0.05)。术后7眼出现角膜轻度水肿,均在术后3d内消失;1眼在虹膜切除时出血,2d后被吸收;4眼出现人工晶状体表面及前房纤维素渗出,术后6d内吸收,无其他严重并发症情况出现。
  结论:双切口小梁切除联合超声乳化人工晶状体植入三联手术治疗青光眼合并白内障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的视力,并且能够较好地控制患者术后的眼压。  相似文献   

20.
朱晓宇  杭春玖 《国际眼科杂志》2016,16(11):2148-2149
目的:探讨双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人工晶状体植入联合小梁切除术治疗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分析双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人工晶状体植入联合小梁切除术治疗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患者65例70眼,术后随访3~12mo,观察视力、眼压及并发症的发生。
  结果:术后患者视力≤0.1者2眼,>0.1~0.3者6眼,0.4~0.8者60眼,≥1.0者2眼,术后眼压在正常范围内(<21mmHg)者69眼,1眼术后出现浅前房,经治疗改善。
  结论:双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人工晶状体植入联合小梁切除术治疗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手术成功率高,疗效佳,是一种理想的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