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目的探讨Hcy与缺血性脑血管病病理机制的关系。方法选取本院2011~2013年间收治的缺血性脑血管患者82例(观察组),取清晨空腹静脉血,测定Hcy水平,并与同期入院体检的79例健康志愿者(对照组)做对比,分析Hcy对缺血性脑血管病的敏感性。按颈动脉狭窄度将82例观察组患者分为SN组、MN组及SM组例,对比Hcy水平的差异性;并按颈动脉斑块情况将82例观察组患者分为斑块稳定组、不稳定组、及无斑块组,对比Hcy的差异性;分析Hcy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相关性。结果观察组血浆Hcy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SN组、MN组、SM组血浆Hcy水平呈依次升高趋势,且组与组之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无斑块组、稳定组、不稳定组血浆Hcy水平呈依次升高趋势,且组与组之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浆Hcy水平对颈动脉狭窄度和颈动脉斑块稳定性均有较高敏感性,一定程度上可以反应动脉粥样硬化的程度,可能为参与缺血性脑血管病病理机制的物质基础之一。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老年高血压、2型糖尿病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与血高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的相关性。方法选择医院老年患者120例,按其原发病分为单纯高血压病组(HBP组)、单纯糖尿病组(DM组)、高血压合并2型糖尿病组(HBP+DM组)各40例,另选择年龄、性别相匹配的无高血压、糖尿病患者40例为对照组,测定4组Hcy、动脉壁内膜—中膜厚度(IMT),计算斑块检出率并进行比较。结果 HBP组、DM组、HBP+DM组Hcy水平、IMT、斑块检出率较对照组明显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Hcy升高水平与颈动脉硬化程度相一致。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代谢综合征患者血浆同型半胱氨酸(Hcy)与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的关系。方法对60例代谢综合征和30例正常对照者测定血Hcy,颈动脉超声检查测IMT,并进行分析。结果代谢综合征患者Hcy水平和IMT厚度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代谢综合征患者中IMT增厚组Hcy水平明显高于IMT正常组患者(P〈0.05),且Hcy水平与IMT呈正相关(r=0.71,P〈0.05)。结论代谢综合征患者高Hcy血症是其动脉粥样硬化发生发展的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美托洛尔对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影响。方法将70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35例,常规治疗)和治疗组(35例,常规治疗+美托洛尔25~50 mg/d),连续治疗12周。在治疗前后测定两组患者的血清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及C反应蛋白(CRP);行颈动脉多普勒超声检查,记录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计算颈动脉斑块积分和斑块检出率。结果治疗12周后,治疗组的CRP、IMT、颈动脉斑块积分数值及斑块检出率显著降低(P值〈0.05);治疗组的CRP、IMT、颈动脉斑块积分数值及斑块检出率的降幅显著大于对照组(P值〈0.05)。结论美托洛尔可以延缓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发展并消退颈动脉粥样斑块。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究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与颈动脉粥样斑块的相关性。方法收集2012年5月至2015年7月收治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560例,根据Hcy循环酶法自动分析仪检测的Hcy水平,将患者分为升高组(Hcy水平高于正常水平)及正常组(Hcy水平处于正常水平),并用超声测定两组患者颈动脉粥样斑块,最后采用控制变量和Logistic回归方法分析Hcy升高是否促进颈动脉斑块形成的发生。结果在收集的560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中,升高组有330例,正常组有230例,控制变量法分析显示年龄、吸烟、体重指数(BMI)、高血压病史、血脂异常、糖尿病等会影响颈动脉粥样斑块的形成(P<0.05)。在排除其他因素影响后,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Hcy水平的升高促进颈动脉斑块发生(OR=1.91,95%CI=1.02~3.34,P=0.039)。结论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血浆Hcy水平增高是促进颈动脉粥样斑块形成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急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斑块与血清胆红素、C反应蛋白水平之间的关系。方法对162例急性脑梗死住院患者通过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确定有无颈动脉斑块,根据结果分成斑块组(颈动脉IMT≥1.2mm和/或有颈动脉斑块)92例和无斑块组(颈动脉IMT〈1.2mm且无颈动脉斑块)70例,同时测定血清胆红素、C反应蛋白水平,分析两组间血清胆红素及C反应蛋白水平的差异。结果两组间性别、年龄、血糖、血脂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斑块组血清胆红素水平,尤其是间接胆红素水平明显低于无斑块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斑块组血清C反应蛋白水平明显高于无斑块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急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发展中,血清胆红素水平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病变呈负相关,而血清C反应蛋白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病变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高血压患者出现心血管并发症主要与动脉硬化有关。他汀类药物防治心血管病的临床疗效可能与其改善血管内皮功能有关。方法 120例合并颈动脉斑块的高血压患者(研究组)和80例无颈动脉斑块的高血压患者(对照组)。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颈动脉斑块积分、血管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FMD)测定血超敏C反应蛋白、甘油三酯、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高密度脂蛋白、空腹血糖(FBG)等。研究组予以辛伐他汀(山德士制药有限公司)10 mg每晚口服1次,24周后复查上述指标。结果两组比较,研究组FMD低于对照组(7.6±1.9%VS 9.7±2.2%),而IMT[(1.32±0.51)mm VS(0.62±0.42)mm]、hsCRP[(5.81±1.62)mg/L VS(2.42±1.32)mg/L]值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辛伐他汀治疗后显著改善FMD[(7.6±1.9)%VS(10.5±2.6)%],减低IMT、颈动脉斑块积分和hsCRP分别为[(1.32±0.51)mm VS(1.13±0.32)mm]、[(6.85±0.61)mm VS(4.67±0.62)mm]和[(5.81±1.62)mg/L VS(3.03±1.41)m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相关分析提示FMD与IMT(r=-0.53)、hsCRP(r=-0.45)、SBP(r=-0.36)、TC(r=-0.29)呈负相关(P〈0.05)。结论合并动脉硬化的高血压患者内皮功能障碍较重。辛伐他汀类药物可显著改善内皮功能,稳定动脉斑块。  相似文献   

8.
探讨H型高血压与急性脑梗死(ACI)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相关性。依据是否合并高血压及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是否≥10 μmol/L将254例ACI患者分为:H型高血压组(高Hcy合并高血压)130例、高血压组(高血压而Hcy水平正常)42例、HHcy组 (高Hcy而血压正常)32例、对照组(血压、Hcy水平均正常)50例。记录患者的临床资料及颈动脉超声、实验室检查结果,分析H型高血压、Hcy、高血压、胱抑素C(Cyst-C)与ACI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H型高血压组与HHcy组的Hcy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余各组间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随着颈动脉硬化程度的加重,Hcy、Cyst-C水平有逐步升高的趋势;高Hcy加剧了斑块的不稳定性,组间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高Hcy、Cyst-C、尿酸是颈动脉硬化及斑块形成的危险因素(P<0.05)。H型高血压组颈动脉病变程度最严重,H型高血压、高血压、Hcy、Cyst-C参与了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及ACI的发生、发展。  相似文献   

9.
胡晓丹  张永全 《现代医药卫生》2014,(18):2721-2723,2727
目的研究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与颈动脉斑块、脑动脉狭窄之间的关系。方法 2013年1-10月在该院神经内科住院的100例脑缺血患者,经头颅CT血管成像(CTA)检查证实均存在脑动脉狭窄。应用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颈动脉斑块情况,64排能谱CT行CTA检测颅外段血管及颅内段血管狭窄情况,同时测定血清Hcy水平;根据血清Hcy水平差异,将其分为高Hcy组(观察组)52例和正常Hcy组(对照组)48例,比较两组颈部血管斑块的数量和性质,颅内、外段血管狭窄程度。结果血清Hcy水平比较,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斑块检出率为78.85%(41/52),发现斑块125个;对照组斑块检出率为58.33%(28/48),发现斑块78个,观察组斑块检出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不稳定斑块占总斑块数的65.60%(82/125),对照组占58.33%(45/78),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颅外段血管狭窄率(80.77%)高于对照组(62.50%),其中,观察组轻度血管狭窄率(19.23%)低于对照组(25.00%),中、重度血管狭窄率(36.54%、25.00%)显著高于对照组(20.83%、16.67%),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颅内段血管狭窄率(76.92%)明显高于对照组(52.08%),其中,观察组轻度血管狭窄率(17.31%)低于对照组(25.00%),中、重度血管狭窄率(26.92%,32.69%)显著高于对照组(16.67%,10.4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颅内、外段轻度血管狭窄率均低于对照组,观察组中、重度狭窄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清Hcy水平与颈动脉斑块及脑动脉狭窄存在相关性,血清Hcy水平越高,颈动脉斑块总数及不稳定斑块数量越多,动脉粥样硬化越严重,脑动脉狭窄发生率及狭窄程度也随之增高。  相似文献   

10.
急性脑梗死患者的颈动脉多普勒检查与临床的对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计颈动脉粥样硬化(CAS)在急性脑梗死(ACI)发病机制中的作用以及可能的病理机制。方法 对年龄匹配的86例ACI患者和88例以冠心病为主的非脑梗死(NS)患者进行颈动脉彩色多普勒捡查,分析2组患者各项动脉粥样硬化危险因子与超声波检查结果之间相关关系。为了进一步分析颈动脉斑块形成的可能成因,根据颈动脉瘫块的有、无将所有患者重新分为斑块组和无斑块组,并比较2组各项观察指标的差异。结果 ①ACI组的C-反应蛋白(CRP)、低密度脂蛋白(LDL)和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明显高于NS组(分别为P〈0.01、〈0.05、〈0.05);ACI组的颈动脉斑块发生率(P〈0.01)和颈动脉狭窄发生率(P〈0.05)也显著高于NS组。②宽块组的年龄(P〈0.01)、高血压(P〈0.01)、糖尿病(P〈0.05)和CRP水平(P〈0.05)均明显高于无宽块组。③IMT的增厚主要与年龄相关(r=0.124,P〈0.01);高血压患者的颈总动脉(P〈0.01)和颈内动脉(P〈0.01)的IMT也明显厚于非高血压患者。结论 CAS在ACI的发生机制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其本身的病理机制可能有别于全身其他部位的动脉粥样硬化。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厄贝沙坦与依那普利对急性心肌梗死及左室重构的疗效。方法将99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随机分为厄贝沙坦组(48例)与依那普利组(51例)。两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分别加用厄贝沙坦与依那普利,并随访至半年。记录两组在急性期与慢性期的常规诊疗指标,如血压、心率、血脂、超声、超敏C反应蛋白(hs-CRP)、脑钠肽(BNP)、心功能、基质金属蛋白酶2、9(MMP-2,9)以及不良心血管事件等不良反应。结果急慢性期两组在常规诊疗指标及心功能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慢性期厄贝沙坦组MMP-2,9活性较依那普利组更低(P<0.05);半年内两组患者心血管事件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依那普利组干咳发生率较高(P<0.01)。结论厄贝沙坦对急性心肌梗死的疗效优于依那普利且不良反应低,厄贝沙坦可作为ACEI的替代药物。  相似文献   

12.
杨艳 《中国基层医药》2012,19(11):1618-1619
目的 探讨原发性高血压(EH)患者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cy)和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水平变化及其与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的相关性.方法 选择100例EH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健康体检正常者30例作为对照组,用酶联免疫法(ELISA)检测血清Hcy、MMP-9水平,高分辨超声测定IMT作为大血管动脉粥样硬化程度的指标,分析Hcy、MMP-9与IMT之间的关系.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高血压组血清Hcy、MMP-9水平均显著增高,IMT显著增厚(t=4.52,4.78、4.19,均P<0.05).随着高血压分级水平的增高,IMT逐步增厚,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程度逐渐加重(均P <0.05).血清Hcy、MMP-9与IMT呈正相关(r=0.352、0.326,均P<0.05).结论 EH患者血清Hcy、MMP-9水平与IMT正相关,提示Hcy、MMP-9参与了EH致动脉粥样硬化的病理过程,且Hcy,MMP-9水平与高血压的严重程度有关.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了急性脑梗死患者治疗前后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cy)和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的变化及意义。方法应用免疫比浊法和化学发光法对8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进行了血清Hcy和hs-CRP水平检测,并与80名正常健康人作比较。结果在治疗前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Hcy和hs-CRP水平非常显著地高于正常人组(P〈0.01),且与梗死灶面积呈正相关(P〈0.05),经治疗后2周则与正常人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检测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Hcy和hs-CRP水平的变化对判断病情和评价疗效均具有雷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4.
右美托咪啶在胃管置入术中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右美托咪啶应用在胃管置入术中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选择60例拟行消化系统择期手术的全麻患者,年龄40~65岁,体重45~65 kg,ASAⅠ~Ⅱ级。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成两组(n=30)。A组术前静脉泵注右美托咪啶1μg·kg-1(10 mL,10 min泵完)。B组术前静脉泵注生理盐水10 mL(10 min泵完)。泵注结束后,留置胃管。记录患者泵药前(T0)、胃管置入前(T1)、胃管置入口腔时(T2)、胃管置入成功时(T3)的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心率(HR)。记录胃管置入操作用时、胃管置入一次成功的例数。观察相关不良反应。评价患者舒适程度。结果 B组T2、T3时SBP、DBP、HR显著高于B组T0时SBP、DBP、HR(P〈0.05)。A组T2、T3时SBP、DBP、HR均显著低于B组T2、T3时SBP、DBP、HR(P〈0.05)。A组胃管置入操作用时显著少于B组(P〈0.05)。A组胃管置入一次成功例数显著多于B组(P〈0.05)。A组相关不良反应显著少于B组(P〈0.05)。A组患者舒适程度显著优于B组(P〈0.05)。结论右美托咪啶可安全有效地应用于胃管置入术。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去乙酰毛花甙联合应用乌司他丁对大面积烧伤患者血清cTnI、TBA、β2-MG及其多脏器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的影响。方法采用微粒子酶免法、酶循环法、比浊法测定41例应用乙酰毛花甙联合乌司他丁(A组)、34例应用乙酰毛花甙(B组)、38例应用乌司他丁(C组)、34例去乙酰毛花甙与乌司他丁均不加用(D组)患者伤后第2、6天心肌肌钙蛋白(cTnI)、总胆汁酸(TBA)、β2-微球(β2-MG)水平,同时对比分析4组MODS发生率、病死率。结果 4组伤后第2天血清中cTnI、TBA、β2-MG水平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878;P=0.674;P=0.789),伤后第6天较第2天均显著降低(P<0.01;P<0.01;P<0.01),血清中cTnI、TBA、β2-MG水平整体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01;P=0.005;P=0.004),其中,A组与D组比较均具有显著性差异(P=0.014;P<0.001;P=0.003)。147例共发生MODS 11例,发生率为7.48%,病死7例,病死率为4.76%。A、C组较D组MODS发生率显著降低(P=0.024;P=0.032),B、D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283)。结论乙酰毛花甙合用乌司他丁能显著降低大面积烧伤血清cTnI、TBA、β2-MG水平及其MODS发生率。  相似文献   

16.
目的对176例经Holter心电图监护所检出的室性心律失常患者行心率减速力(DC)检测,评价其对心脏猝死的临床预测价值。方法采用美国DMS公司的12导联同步描记Holter心电监护仪,对门诊及病房就诊的受检者进行2472 h的Holter心电图监护,除常规心律失常及ST段监护指标外,同时检测窦性心率震荡(HRT)及心率变异(HRV)的心搏间RR间期标准差指标(SDNN)。将Holter心电监护直接记录出室性心动过速(VT)者列为观察组,共176例,男93例,女83例,年龄3972 h的Holter心电图监护,除常规心律失常及ST段监护指标外,同时检测窦性心率震荡(HRT)及心率变异(HRV)的心搏间RR间期标准差指标(SDNN)。将Holter心电监护直接记录出室性心动过速(VT)者列为观察组,共176例,男93例,女83例,年龄3992岁,平均53岁;随机选取性别和年龄与观察组相仿的182例为对照组进行对比分析。结果以心率减速力<4.5 ms为异常和<2.5 ms为显著异常的标准,两组的心率减速力值异常率分别为50.6%(89/176)和4.4%(8/182),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χ2=96.6,P<0.05);两组的心率减速力显著异常率分别为33.0%(58/176)和0%(0/182),两组间差异显著(χ2=75.6,P<0.05);室性心动过速患者的心率减速力异常检出率明显高于HRT和HRV检测指标(χ2=106.4,P<0.05;χ2=58.6,P<0.05)。结论室性心动过速患者的心率减速力测定,有较高的异常检出率。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观察同型半胱氨酸(Homocysteine,Hcy)对自发性高血压(SHR)大鼠动脉血管平滑肌细胞内质网应激相关因子葡萄糖调节蛋白94(GRP94)和半胱氨酸门冬氨酸特异性蛋白酶12(caspase-12)表达变化的影响及马来酸依那普利叶酸片对其的干预机制.方法 将36只成年雄性SHR大鼠随机等分为3组,即对照组、蛋氨酸组和依叶片(马来酸依那普利叶酸片)组,每组12只.喂养8周后检测血清Hcy浓度,测定平均动脉压(MAP),测量主动脉中层的厚度;检测CRP94和caspase-12的表达水平.结果 蛋氨酸组与对照组相比,MAP无差异(P&gt;0.05),血清Hcy浓度明显增高(P〈0.01),主动脉中层厚度、CRP94和caspase-12蛋白表达量显著增加(P〈0.05);依叶片组与蛋氨酸组相比,血清Hcy明显降低(P〈0.01),MAP、血管平滑肌中层厚度、CRP94和caspase-12蛋白表达量显著降低(P〈0.05).结论 高Hcy可加重高血压动脉血管平滑肌细胞内质网应激反应,导致CRP94表达增加及caspase-12的活化增高,从而加重血管损伤,导致血管重构;马来酸依那普利叶酸片可能通过下调血浆Hcy浓度和降低血压来抑制内质网应激,从而逆转Hcy对高血压血管平滑肌细胞的损伤作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Color Doppler,CD)在评估2型糖尿病(Type 2 diabetes)患者颈动脉中的应用价值及其与患者微量蛋白尿(Microalbuminuria, MB)的相关性。方法2010年8月~2013年4月期间在我院收治的2型糖尿病患者89例作为研究对象。其中伴有MB者51例,不伴MB者38例,CD检测两组患者颈动脉中膜厚度(IMT)及与MB相关性。结果 MB阳性组患者IMT为1.21±0.24显著高于MB阴性组0.94±0.20,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1);阳性组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发生率显著高于阴性组(P<0.05);MB阳性组患者IMT厚度与尿清蛋白排泄率(UAE)存在相关性rspeasor=0.47(P<0.05),随UAE值增高,IMT值也随之升高。结论 CD可用于评估2型糖尿病MB患者颈动脉狭窄情况,对于UAE显著增高患者,颈动脉IMT显著增加。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艾塞那肽与甘精胰岛素治疗血糖控制不佳的2型糖尿病(T2DM)的临床疗效、用药依从性以及安全性。方法选择我院收治的血糖控制不佳的2型糖尿病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艾塞那肽组和甘精胰岛素组,在原有口服降糖药物治疗基础上,分别给予艾塞那肽和甘精胰岛素皮下注射以控制血糖,观察并记录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血糖控制情况、糖化血红蛋白(HbA1c)变化、体重变化情况,同时对两组患者用药的依从性及用药期间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治疗26周后,两组患者临床症状及血糖均较治疗前有明显改善,甘精胰岛素组显效率略高于艾塞那肽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FBG、2hPG、HbA1c水平均较治疗前有明显改善(P<0.05或P<0.01);甘精胰岛素组FBG水平较艾塞那肽组改善更为明显(P<0.05);艾塞那肽组2hPG、HbA1c水平较甘精胰岛素组改善更为显著(P<0.05);艾塞那肽组HbA1c<7%的达标率明显高于甘精胰岛素组(P<0.05),而HbA1c<6.5%的达标率高于甘精胰岛素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艾塞那肽组患者体重呈进行性降低,甘精胰岛素组患者体重呈进行性增加,但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艾塞那肽组患者低血糖发生率低于甘精胰岛素组,恶心、腹泻发生率均高于甘精胰岛素组,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艾塞那肽组患者用药依从性明显优于甘精胰岛素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艾塞那肽与甘精胰岛素均能有效控制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降低糖化血红蛋白水平。虽然治疗期间艾塞那肽恶心、腹泻发生率较高,但往往症状较轻,低血糖发生率较低,能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体重压力,且能更好地降低HbA1c水平,同时具有良好的用药依从性,值得临床推广应用,但艾塞那肽的远期疗效仍需进一步研究证实。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PPH与Milligan-Morgan手术治疗Ⅲ±176;~Ⅳ±176;痔的比较效果情况。方法分析本院2012年4月~2014年2月普外科收治的痔疮患者120例临床资料,依据手术治疗措施不同进行临床随机分组, PPH组60例和Milligan-Morgan组60例。结果 PPH组痔疮患者治疗期间对术后肛管最大静息压、疼痛指数、住院时间、住院费用均优于Milligan-Morgan组, P〈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PPH治疗痔疮可以明显降低术后疼痛和缩短住院时间,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