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50 毫秒
1.
背景: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治疗多节段颈椎病时,椎管发生再狭窄、颈椎生理曲度的丢失、轴性症状的发生是影响疗效的重要原因,持久维持椎管的扩大状态和减少颈椎后部组织结构的干扰在临床治疗中非常有必要。目的:观察微型钛板置入内固定在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治疗过程中的临床效果及近期随访结果。方法:回顾性分析厦门大学附属中山医院2006年4月至2013年4月具有完整资料的采用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患者共67例,其中微型钛板组27例使用微型钛板置入内固定,缝线组40例采用传统缝线悬吊“门轴”。两组的减压节段均为C3-7。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随访时JOA评分改善率、颈椎曲度变化值、轴性症状及椎板掀开角度。结果与结论: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JOA评分改善率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两组曲度变化值,术后6个月微型钛板组颈椎曲度丢失不明显,缝线组颈椎曲度部分丢失(P〈0.05),两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术后6个月轴性症状发生率微型钛板组明显低于缝线组(P〈0.05)。末次随访时椎板开门角度微型钛板组(35.2±6.2)°与缝线组(34.0±4.7)°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提示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治疗脊髓型颈椎病,使用微钛板与传统缝线悬吊固定方法,均能获得较好的临床效果,但微型钛板固定法能减轻术后的轴性症状以及防止颈椎曲度丢失。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不同开门角度颈椎单开门微型钛板固定椎管成形术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行颈椎单开门微型钛板固定椎管成形术的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患者82例,根据术后3个月复查椎板开门角度分为35°组和≥35°组各41例。比较2组术前及术后6个月日本骨科协会评估治疗(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ation,JOA)评分、颈椎曲度指数、颈椎轴性症状和C_5神经根麻痹发生情况。结果35°组术前、术后6个月JOA评分[(8.54±1.53)、(13.81±2.57)分]和颈椎曲度指数[(14.22±2.78)%、(12.71±1.43)%]与≥35°组[(8.72±1.55)、(14.13±2.60)分;(14.06±2.59)%、(12.57±1.40)%]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术后6个月JOA评分明显高于术前,颈椎曲度指数低于术前(P0.05);35°组术后6个月颈椎轴性症状发生率(9.76%)低于≥35°组(26.83%)(P0.05),C_5神经根麻痹发生率(4.88%)与≥35°组(7.32%)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颈椎单开门微型钛板固定椎管成形术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中不同椎板开门角度与临床疗效无明显关系,开门角度过大可增加患者颈椎轴性症状发生率。  相似文献   

3.
术后围领佩戴时间对颈椎轴性症状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目的:评估颈椎单开门椎板成形术后不同的围领佩戴时间对颈椎轴性症状的影响。方法:28例行颈椎单开门椎板成形术后佩戴围领4周的颈椎病患者作为试验组(A组).另30例术后佩戴围领12周的颈椎病患者作为对照组(B组)。对患者术前、术后的神经功能恢复情况、轴性症状、颈椎曲度指数、颈后肌群横截面积加以比较评估。结果:两组患者术后神经功能恢复情况并无显著差别.A组患者颈后肌群萎缩率显著小于术后佩戴围领12周的患者(P〈0,01).颈椎曲度得到有效维持.同时术后发生AS患者的比例显著小于B组患者(P〈0.05)。结论:颈椎板成形术后早期去围领进行功能训练可以有效防止颈后肌群萎缩.减少轴性症状的发生。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改良锚定法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与全椎板减压侧块螺钉内固定术等2种颈后路手术对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3年3月期间该院治疗的78例脊髓型颈椎病患者,根据手术方式分为2组:A组37例,为改良锚定法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B组41例,为全椎板减压侧块螺钉内固定术。对2组手术时间、出血量、术前及术后12个月日本骨科学会评分(JOA评分)、术后颈椎轴性症状、颈椎活动度及颈椎曲度等进行比较。结果 A组和B组患者手术时间和出血量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2个月随访,2组患者的JOA评分分别为(12.8±3.1)分,(12.5±2.8)分,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2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和B组患者的轴性症状发生率分别为18.9%,22.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在术后颈椎活动度方面明显高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颈椎曲度略低于B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2种手术方式均能有效治疗脊髓型颈椎病,改善患者神经功能症状。改良锚定法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能有效地保留颈椎活动度,而全椎板减压侧块螺钉内固定术则能有效改善并维持颈椎生理曲度。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不同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接受手术治疗的80例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40例)与研究组(40例)。患者均接受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对照组术中采用丝线悬吊椎板,研究组术中采用微型钛板固定椎板,分析两组治疗效果。结果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总有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术后12个月,研究组视觉模拟评分(VAS)明显低于对照组,颈椎曲度明显大于对照组(P0.05)。结论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可取得显著效果,以微型钛板固定椎板能够减轻远期术后颈椎疼痛、维持颈椎曲度。  相似文献   

6.
背景:颈椎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应用于临床治疗慢性压迫性颈脊髓病已取得确切疗效.为减少相关术后并发症的发生,学者们提出了各种改良方案,均取得了一定的疗效.目的:验证改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治疗慢性压迫性颈脊髓病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3年12月在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行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治疗的慢性压迫性颈脊髓病患者87例,其中改良组41例采用改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治疗,保留C7棘突及其附着肌肉韧带组织,开门节段为C3-C6;对照组46例采用传统C3-C7单开门扩大成形治疗.记录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对两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后随访时的JOA评分(17分法)、颈椎曲度Cobb角、颈椎活动度及轴性症状严重程度等进行对比分析.结果与结论:87例患者全部获得随访,改良组手术时间(82.46±14.80) min,出血量(196.3±141.4) mL;对照组手术时间(78.41±15.43) min,出血量(220.91±128.21) mL,两组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JOA评分恢复率两组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改良组治疗后有明显轴性症状患者的比例为17%,对照组为46%,对照组显著高于改良组(P<0.05).改良组治疗后颈椎曲度丢失程度、颈椎活动度丢失程度均显著小于对照组(P<0.05).两组末次随访门轴侧均骨性愈合,无椎板塌陷和再“关门”现象.提示改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治疗能获得良好的神经减压效果,同时可以最大程度维持颈后韧带复合体结构和功能的完整性,减少对颈椎稳定机制的破坏,从而保留颈椎曲度、颈椎活动度,并降低术后轴性症状的发生.  相似文献   

7.
后路单开门加内固定治疗多节段颈椎管狭窄32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成形术加内固定治疗多节段颈椎管狭窄的临床疗效。方法应用后路单开门椎管成形术治疗32例颈椎管狭窄所致脊髓型颈椎病的患者,ARCH钛板固定C3、C5、C7椎板与对应侧块。根据日本骨科学会(JOA)评分(17分)比较术前术后改善情况。结果随访3~15个月,平均8.6个月。术前JOA评分9.3,术后评分13.7,总体改善率为57.6%。术后无严重并发症出现。结论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成形术加钛板内固定是治疗多节段颈椎管狭窄所致颈椎病的有效方法,可有效降低轴性症状的发生率和防止再关门,及早手术治疗可获得较好的预后。  相似文献   

8.
背景:有部分学者认为颈椎管狭窄症减压植入内固定后神经根麻痹与颈椎稳定性以及颈椎生理曲度有关,目前还存在争议。
  目的:探讨颈椎管狭窄症后路全椎板减压侧块内固定与单开门减压椎管扩大成形治疗后C5神经根麻痹及稳定性。
  方法:选取29例颈椎管狭窄症患者进行后路减压植入物内固定治疗。方法①:颈椎管狭窄症后路全椎板减压侧块内固定,在C3-6侧块以及C7椎弓根钉内固定,关节突关节处造成粗糙面。方法②:根椐治疗前对正侧位平片及动力位片结合MRI、CT影像学图片,明确不稳定的节段,给予相应节段侧块内固定、椎板行单开门减压,椎管扩大成形治疗。
  结果与结论:29例颈椎管狭窄症患者随访8个月-2.3年,采用后路全椎板减压侧块内固定治疗的患者14例,植入后早期出现C5神经根麻痹2例,远期症状复发出现不全瘫3例,二次手术行瘢痕切除减压治疗;采用单开门减压椎管扩大成形治疗的患者15例,治疗后出现C5神经根麻痹肩外展功能不良1例,无治疗前症状复发病例。神经根麻痹最短6周,最长9个月均恢复。颈椎管狭窄症后路减压植入物内固定后,C5神经根麻痹与节段稳定性、颈椎生理曲度、椎管减压程度、脊髓漂移范围是否相关以及发生程度、远期因瘢痕致再度出现椎管狭窄,两种治疗方式的区别是否有意义,目前病例数有限,有待病例及临床经验的积累与观察。  相似文献   

9.
【目的】系统评价微型钛板固定与传统丝线缝合固定在颈椎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治疗多节段颈椎病的远期疗效及安全性。【方法】计算机检索The Cochrane Library(2014年第8期)、Pub Med、Embase、MEDIJNE、SCI、中国知网数据库(CNKI)、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万方数据库(WanFang Data),检索时限为到2014年8月;收集微型钛板固定颈椎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和传统丝线缝合固定颈椎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治疗多节段颈椎病的临床对照研究。由两名评价者按照纳入与排除标准选择研究、提取资料和评价质量后,采用RevMan5.2软件进行数据分析处理,为提供标准差数据的指标应用SPSS16.0t检验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纳入8个同期临床对照研究,共428例患者,其中应用微钛板固定202例,传统丝线缝合固定226例。RevMan5.2软件敏感性分析两组结果显示:手术时间[MD=4.9,95%CI(0.51,9.29),P=0.031;术中出血量[MD=5.15,95%CI(-2.17,12.47),P=0.17];末次随访JOA评分[MD=0.24,95%CI(=0.08,-0.56),P=0.14];颈椎曲度[MD=1.43,95%CI(0.66,2.21),P=0.O0033。两组神经功能改善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288,P〉0.05),轴性症状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0.013,P〈0.05)。【结论】微型钛板内固定与传统丝线缝合固定均可有效的维持颈椎椎管扩大状态,但微型钛板在减少术后轴性症状发生率、维持颈椎曲度方面明显优于传统丝线组,而传统组手术时间短于微型钛板组。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保留C7棘突单开门椎管成形术对颈椎轴性症状的影响.方法:37例脊髓型颈椎病患者行C3~6单开门椎管成形术,术中保留C7棘突(A组),与同期28例C3~7常规单开门椎管成形术(B组)进行比较,分别记录手术前后JOA(17分法)评分、轴性症状,影像学评估颈椎活动度及椎管与椎体矢状径之比.结果:平均随访24.2个月.A组术前平均JOA评分(7.82±2.81)分,术后平均(15.00±2.73)分,B组术前平均(7.90±3.12)分,术后平均(14.70±2.88)分,两组的改善率均>7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术后有明显轴性症状患者的比例为21.6%,B组为53.6%,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颈椎活动度A组平均丢失1.2°,B组平均丢失7.3°,B组丢失角度明显大于A组(P<0.01);术后椎管与椎体矢状径之比明显改善,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保留C7棘突单开门椎管成形术在获得良好神经功能减压效果的同时,可减少术后颈椎活动度的丢失、降低术后颈部轴性症状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1.
背景: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骨科近年开展一项微创微型钛板置入颈椎管成形治疗脊髓型颈椎病,在保留颈椎重要结构的基础上对颈椎病实现脊髓减压。目的:对比分析微创微型钛板置入颈椎管成形与颈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对脊髓型颈椎病的治疗效果。方法:将78例脊髓型颈椎病患者随机分成2组,分别采用微创微型钛板置入颈椎管成形与颈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治疗。结果与结论:治疗后随访3—36个月。末次随访患者日本骨科学会(JOA)评分优良率两组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治疗后轴性症状明显率微创颈椎管成形组明显低于单开门组(P〈0.05),颈曲指数丢失值微创颈椎管成形组显著低于单开门组(P〈0.05)。微创颈椎管成形组末次随访1例患者2枚钛钉轻微松动,患者无异常症状。单开门组治疗中6例开门时出现铰链侧断裂,将断裂椎板切除,脊髓表面覆盖人工硬脊膜加以保护。结果表明,微创颈椎管成形组与单开门组相比在脊髓功能恢复方面疗效无差别,但治疗后并发症远低于单开门组。  相似文献   

12.
《现代诊断与治疗》2020,(3):426-427
目的探讨改良单开门椎板成形术在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治疗中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2月~2018年3月收治的84例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患者。按照手术治疗方案不同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2例。对照组行传统颈椎后路单开门椎板成形术,观察组行改良单开门椎板成形术。观察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对两组进行为期1年的随访,分别于术前及术后1年,通过日本骨科协会评估治疗分数(JOA)评估两组腰椎功能,并记录两组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为161.34±34.16min、术中出血量为272.34±153.73ml,对照组手术时间158.46±32.57min、术中出血量289.13±158.76ml,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年,观察组JOA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C5神经根麻痹发生率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轴性疼痛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改良单开门椎板成形术可有效提高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患者临床治疗效果,改善腰椎功能,减少并发症。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不同椎管成形术式对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患者神经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纳入1995—06/2003—02河南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骨科有后路手术适应证的64例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两组;治疗组32例术式为用气钻在关节突内l/3处向前外斜开骨槽,从一侧撬折椎弓,开门侧神经根管后壁获裸露减压,合页侧因根管后壁后移使神经根管扩大;对照组32例术式为用气钻从小关节内缘开骨槽只行椎管单开门成形术。观察两组神经功能恢复情况。结果:64例获平均2年5个月(18个月~5年4个月)的随访,优良率分别为:治疗组87.5%,对照组62.5%,两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0.05&;gt;P&;gt;0.01)。结论:单开门颈椎椎管成形并神经根管扩大术式,有效减压,并克服了单纯椎板单开门术后脊髓、神经根后移,根管后壁对神经根造成的压迫或刺激,有利于神经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不同椎管成形术式对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患者神经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纳入1995-06/2003-02河南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骨科有后路手术适应证的64例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两组:治疗组32例术式为用气钻在关节突内1/3处向前外斜开骨槽,从一侧撬折椎弓,开门侧神经根管后壁获裸露减压,合页侧因根管后壁后移使神经根管扩大;对照组32例术式为用气钻从小关节内缘开骨槽只行椎管单开门成形术。观察两组神经功能恢复情况。结果:64例获平均2年5个月(18个月~5年4个月)的随访,优良率分别为:治疗组87.5%,对照组62.5%,两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0.05>P>0.01)。结论:单开门颈椎椎管成形并神经根管扩大术式,有效减压,并克服了单纯椎板单开门术后脊髓、神经根后移,根管后壁对神经根造成的压迫或刺激,有利于神经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15.
李慧 《医学临床研究》2002,19(12):559-560
颈椎后路单开门手术即颈椎后路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通过将椎板一侧或两侧切开,使椎板向外侧移位以扩大椎管,用于治疗颈椎椎管狭窄、后纵韧带骨化及三个节段以上的颈椎间盘病变[1].   ……  相似文献   

16.
目的总结颈椎单开门椎管扩大椎板成形术中使用高速磨钻的护理及对策。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9月-2014年12月于我院接受后路颈椎单开门椎管成形术治疗的患者49例,结合术中使用高速磨钻磨断开门侧椎板及打磨铰链侧椎板时的护理方法、易出现的问题进行归纳、总结,提出有效的护理对策。结果所有患者术中开门均顺利完成,开门时间(16±6)min,开门时段出血量(90±35)mL。术中磨钻使用过程中未出现连接错误,磨头意外弹出、断裂,医源性损伤脊髓等情况;术后无椎管内血肿、脑积液漏、颅内感染等并发症。结论使用高速磨钻前接受专业技术培训,正确的用物准备,熟练掌握磨钻的连接方法,参数的设置,常见问题的应对处理等,有助于颈椎单开门椎管扩大椎板成形术中使用高速磨钻开门操作的顺利完成。  相似文献   

17.
正目前,临床上治疗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OPLL)往往根据骨化物矢状面形态、横断面形态及生理弯曲等因素来决定手术位置,而较为常见的术式就是单开门椎板成形术、椎管扩大术等术式。然而,传统的单开门手术仅仅是通过软组织悬挂固定椎板,有很大的"再关门"风险,同时也易影响局部神经功能,导致包括轴性症状在内的众多并发症。本研究对24例OPLL患者进行了改良单开门椎板成形术,手术效果良好,现报告如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颈后路单开门微型钛板固定联合伸肌附着点重建在治疗累及C_2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3月至2017年1月接受手术的累及C_2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患者46例的临床资料,根据手术方式将其分为两组,对照组(n=21)采用传统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钛板固定术,观察组(n=25)采用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钛板固定+伸肌群附着点重建术治疗。术后观察患者的日本骨科协会(JOA)脊髓损害评分、颈椎活动度、颈椎曲度、颈后肌群截面积和轴性症状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手术时间和术中出血量无显著性差异(t 0.863, P 0.05)。两组术后JOA评分均显著升高(F 24.961,P 0.001),组间无显著性差异(t 0.282, P 0.05)。两组术后颈椎总活动度无明显变化(F 0.931, P0.05)。对照组术后颈椎中立位曲度明显减小(F=8.241, P 0.01),观察组则无明显改变(F=2.705, P0.05)。对照组术后颈后肌群截面积减小(t=2.678, P 0.05),观察组术后无明显改变(t=0.854, P 0.05)。观察组轴性症状发生率低于对照组(Z=-2.192, P 0.05)。结论椎管成形术可解除C_2节段脊髓压迫,促进神经功能的恢复;结合伸肌附着点重建可更好维持颈椎曲度,减轻颈后肌群萎缩,降低轴性症状发生。  相似文献   

19.
李宽宽  夏磊  桑亮 《中国临床康复》2014,(13):2049-2054
背景:对于严重的颈椎间盘突出、后纵韧带钙化、黄韧带增生,实施前后联合入路不仅可以达到彻底减压的目的,同时植入cage及前路钢板矫形固定可部分恢复椎体间隙及颈椎生理曲度。 目的:比较颈椎病颈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及增加前路cage融合内固定对治疗后患者颈椎曲度、稳定性及轴性症状发生的影响。 方法:回顾性分析颈椎病外科治疗5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行一期前后联合入路脊髓减压(前路 cage+钢板融合固定)22例(前后路联合治疗组);单纯行颈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后路开窗铆钉固定)28例(单纯后路治疗组)。治疗后随访6-24个月,分别对两组治疗后神经功能恢复情况、轴性症状的发生率及颈椎曲度指数、病变节段椎间滑移度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与结论:两组患者的神经功能恢复均获得较好的日本骨科学会(JOA)改善率,前后路联合治疗组患者轴性症状的发生率相对低,颈椎曲度指数较单纯后路治疗组患者有较为明显的改善,而单纯后路治疗组椎间滑移度相对较大。结果表明一期前后联合入路使用 cage、前路钢板、后路铆钉行脊髓减压可以有效维持颈椎的生理曲度从而维持矢状面的平衡,减少患者轴性症状的发生率,对维持治疗后颈椎长期的稳定性起到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0.
胡凯 《医学临床研究》2011,28(3):541-543
[目的]对比分析颈椎全椎板切除加侧块内固定术与单开门椎板成形椎管扩大术治疗颈椎管狭窄的中期疗效.[方法]手术治疗颈椎管狭窄患者30例患,其中A组16例,行单开门椎板成形椎管扩大术;B组14例,行全椎板切除加侧块内固定术.两组患者均随访至术后3年.采用Frankel分级结合日本骨科学会(JOA)17分法评价临床效果;对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